中醫理論,指導四季養生

由于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吃飽穿暖,越來越多的人注意起了養生,很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認識到人和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的觀點。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氣血運行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從古到今,氣候—物候—病候,成為中醫養生家們研究的重要內容。

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冬去春來,寒暑更替,時令的風雨,往往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煩惱和疾病。如春季易發感冒、流感,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好發腦炎、咳喘,冬季則常見中風和凍瘡等。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天人相應”是四季養生的整體觀,許多疾病都有明顯的季節性。

《黃帝內經》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意思是說,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根據天人合一的理論,這個季節人們應該早睡早起,衣著寬松,適當的散步,使精神輕松愉快,保持體內的生機。不要過分勞累或發脾氣。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關鍵的時刻。

春季養肝:古人云,春應在肝。春季人體的新陳代謝與肝臟關系極大。肝稟風木,中醫認為,春季肝氣隨萬物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郁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

春季養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靜,盡量避免情緒過于激動而影響思想清靜,情緒過度刺激人使五臟之氣平衡協調的關系受到破壞,肝主驚,驚則氣亂。其次是進行適當的活動,如散步、慢跑、體操、太極等。

中醫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于本季節還要為下一季節打好基礎。中醫認為,春在自然界主東方屬木主風,在人體主肝,而肝氣自然旺于春季,春季養生不好,故傷肝氣,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夏季就火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于是發生寒性病變。

春回大地,萬物生長,陽春三月,欣欣向榮,在這黃金的季節里,自然使人心情舒暢,應該早點起來,到戶外去鍛煉,活動活動身體,吸收新鮮空氣,呼出體內的二氧化碳,這對提高身體素質,延年益壽,是大有好處的。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sijiyangsheng/view-184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