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不多事,秋分養生8個字

秋分是一年中比較重要的節氣之一,是北半球真正意義上進入秋天的開始。

利用節氣養生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祖先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于養生的觀念就有了精辟的闡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養生不僅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還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秋季養生這三點不可不知。

一、睡覺

睡覺是讓你延長生命的革命性新秘方。

Matthew Waler是一位睡眠學專家,曾是哈佛醫學院教授,現在是伯克利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教授。

他經過二十多年無數例的科學試驗寫了一本關于睡眠的書——《Why We Sleep》(我們為什么睡覺)

給大家分享一些書中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內容——與大家共勉!

1.只要一個晚上睡眠低于5小時,體內專門對付癌細胞的免疫Natural Killer細胞就會減少70%;

2.睡眠不足會加速癌細胞的增長;

3.每晚睡少于6小時的45歲以上的人,比睡7-8小時的人得心梗和腦梗的概率高200%;

4.睡眠不足會變傻(因為REM不足影響腦細胞健康),容易得老年癡呆癥;

5.喝咖啡是相當于在服用讓自己睡眠不足的藥物;

6.酒精不但不能幫助睡眠,而且會影響睡眠。

據調查顯示,當下中國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近1/3睡眠障礙人群凌晨1點后入睡。長期熬夜和睡眠不足,會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受損,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肥胖、糖尿病及血脂異常,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增加急性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睡覺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飲食和運動,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秋季安心睡眠小貼士:

  • 秋季晝夜溫差大,晚上睡覺可以適當通風,但不要把窗戶打開得過大;
  • 秋季是鼻炎高發的季節,氣候干燥容易誘發呼吸道問題,晚上睡覺可以在房間放個加濕器;
  • 舒緩的音樂可以緩解因秋季變天引起煩躁的心情。

二、飲食

食物不僅給人飽腹,而且還可以防御疾病,延年益壽。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防病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在飲食方面不僅僅追求口感,也開始注重營養與健康。

秋季養生宜葷素雜食,宜清淡,忌濃腥,適當多食新鮮蔬菜、大豆及豆制品。

1、宜葷素雜食

中老年人每天應至少攝入12種及以上的食物

建議:早餐宜有1~2種以上主食、1個雞蛋、1杯奶、另有蔬菜或水果。中餐和晚餐宜有2種以上主食,1~2個葷菜,1~2種蔬菜和1個豆制品。

2、宜清淡

  • 少油。建議中老年人食用油攝入量控制在25克以內,少吃油炸食物,特別是用陳油或多次用過的陳油油炸的食品。
  • 少鹽。鹽攝入過多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高血壓,建議中老年人食鹽盡量控制在3克以內。
  • 少糖。建議中老年人添加糖攝入量控制在25克以內。

此外,建議以低溫烹飪為主,減少辛辣刺激的調味品的使用。

3、忌濃腥

中老年人應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動物脂肪,如牛、羊、豬脂肪,宜吃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更利于心腦血管健康。

4、適當多食新鮮蔬菜、大豆及豆制品。

蔬菜可以為我們提供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對于提升免疫力、預防和控制糖尿病、降低血脂和膽固醇有重要作用,建議中老年人每天蔬菜攝入量達到350-500g。

大豆類食物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大豆中蛋白質含量約為22~37%,且必需氨基酸組成與動物氨基酸組成相似,更利于人體消化利用;

大豆中脂肪約含量15%~20%,做成豆制品后,比如豆漿、豆腐中的脂肪含量更低。且其中不飽和脂肪酸約占85%,用大豆適量代替肉類有助于控制體重,同時有利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大豆中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大量研究顯示,大豆異黃酮不僅有助于降低絕經期和絕經后女性乳腺癌的發病風險,還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

大豆包括黃豆、黑豆、青豆;大豆制品包括豆腐、腐竹、豆漿、素雞、豆腐腦、豆皮、納豆、豆豉、豆瓣醬等。建議中老年人每日攝入大豆25g或相當量的豆制品。

三、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最容易被中老年人忽視的一點。

中老年人因為退休在家、疾病纏身或長期獨居等原因,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如果長期沒辦法疏通,很容易誘發心理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所謂健康,不僅在于沒有疾病,而在于肉體、精神、社會各方面的正常狀態。

如何調節心理健康:

1.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研究已經證實,多笑可以增加幸福感;

2.多與另一半溝通、交流,建議夫妻之間每天話療2個小時,包括一起進餐;

3.擴大生活圈子,試著與陌生人交流,多和鄰居、朋友聚聚等等。

當我們在生活中出現抑郁、煩悶、不解的時候,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積極的調節。

除此之外,適量運動,保持適宜體重,早睡早起,適量添衣,不喝冷飲等等也必不可少。

愿我們都能 “ 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sijiyangsheng/view-18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