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曉帆近日,杭州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的一項提議引發了熱議:一位政協委員提議,將“11.11”設為“全民公筷行動日”,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文創+公筷”模式助力公筷落地。自疫情暴發以來,分餐制、公筷公勺制再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餐桌革命”被多次提上了議程,不少地區相繼發布了文明用餐的倡議:江蘇省泰州市出臺了全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范》地方標準、河北印發了《河北省餐飲業分餐制、公勺公筷服務規范》、成都舉行了“文明公筷日”的快閃主題活動。不難看到,使用公筷的重要性已被大眾所接受,大家對其的重視程度也可見一斑。

前不久,在一項調查中顯示:92%的網友贊成吃飯使用公筷。盡管對使用公筷實行分餐的益處早已形成共識,但在實際推行時,卻總會遭遇傳統習俗與人情面子的阻梗。筷子起源于中國,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一雙筷子、一桌飯菜,圍桌而食,其樂融融,承載著中國的餐桌文化和情感交融。因此,在不少人的觀念中,飯桌上你一筷子、我一勺子的互相夾菜,是表達自身情感的重要“代言”。餐廳提供的公筷、私筷一模一樣,吃著吃著就分不清了;自家人、朋友間夾個菜還要換公筷,似乎顯得矯情又生分;提醒別人用公筷就像影射別人臟一樣……不難看到,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公筷的推進在“怕麻煩、欠人情”面前難以落地。

但其實,早在筷子的傳承和發揚過程中,也有著一套使用禮儀。其中,夾菜時不能從底部挑菜揀食、不能在盤子中翻找攪拌、不將筷子一端含在嘴里嘬吸等習俗,都體現著民間對于餐桌文化以及飲食衛生的講究和禮貌。這些,都是與如今提出公筷制的理念同一初衷、相輔相成的。根據世衛組織統計數據表明,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聚餐時私筷取餐、私筷同盤,更是為病毒、細菌、微生物的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這次疫情中,因聚餐引發的感染病例更是為大眾敲響了警鐘——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餐桌衛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一環,餐桌文明也體現著社會文明。目前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復,隨著餐飲行業的復工,改進就餐習慣亟需重視。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它關系著人們的健康安全,也是疫情之下的個體責任。筷子不僅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飲食工具,更是一種中國表達,一份對中華文明的文化傳承。而傳承也需符合現代衛生理念,使用公筷公勺,體現真正的尊重與關愛,也是時代文化進步的標志。

又有兩地官宣2.5天周末!然后呢?大學生“被就業”,別欺負畢業生!畢業生期望薪酬6930元,高嗎?因為一個表情寫檢查,這是“想打老師”?從湖北來,還不讓進小區?
文字:朱曉帆圖片:上觀新聞、網絡朗誦:王茜責編:王子墨編輯:朱曉帆孫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