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緩衰老的中醫養生方法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三十八。(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我們先來看原文∶“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這段話從字面的意思來看非常好理解,因為前文已經講了身體“法陰陽奈何?”就是黃帝問“法陰陽奈和?”,岐伯說“陽勝則身熱,腠理閉”等等,“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等等,這里邊講的就是法于陰陽的病理的變化是怎么樣的,陰陽寒熱身體的表現有哪些?這是前文講。(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那么這塊就是黃帝接茬問,“調此二者奈何”,“此二者”什么意思?我們要是聯系上下文來看,意思就是指的上文所講的陽勝和陰勝這種情況,進行調理、協調。怎么來調?岐伯往下說,如果懂的了七損八益的養生之道,身體的陰陽就可以調攝。如果不懂的這些養生的道理就會發生早衰的表現。


一般的人“年四十”,就是到了四十歲的時候而“陰氣自半也”,就是這時候陰氣已經衰減到身體最為強盛的時候的一半。“起居衰矣”,這個時候身體的起居動作逐漸開始衰退。到了“年五十”,就是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體重指的就是身體沉重,“耳目不聰明矣”,就是耳朵也不好使了,眼睛也看不清,不能耳聰目明。“年六十”,到了六十歲的時候陰氣痿弱,腎氣大衰,這個時候腎氣衰竭。這里的陰痿指的是陰氣,還有的翻譯指的是性功能,都是指的陰痿。因為身體的元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下虛上實的表現,就會經常流眼淚、流鼻涕,但是身體還特別沉重,頭重腳輕,總感覺頭暈暈的,脹脹的。腳底下輕飄飄的、虛浮的,動不動就容易摔倒,這就是下虛上實,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我們再細細地進行分析,每一段我們分析一下。帝曰∶調此二者奈何?這個“二者”,我個人的看法是對于前文順承下來的意思,就是前文所說的“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講的就這兩個道理。但是古代的注家對他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王冰認為這個二者指的是血氣和精氣而言,注解為∶“調,謂順天癸性,而治身之血氣精氣也。”指的是血氣、精氣的意思,調的就是血氣和精氣。女性調的是血氣,男性調的就是精氣。所以這跟前面《上古天真論》里邊所講的∶“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他這里邊講的就是天癸。


王冰作為一個道家的人物,他非常重視天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癸指的就是天干里邊最后一個。按照我們以前講過十天干的屬性,甲乙屬于木,丙丁屬于火,戊己屬于土,庚辛屬于金,壬癸屬于水,這是按照十天干的本身的劃分來進行的。十天干除以二就是五,正好就是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對應到《黃帝內經》的一個學問叫五運六氣,講的就是五運。但是《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又不是按照剛才我說的這個順序進行排序的,它是得五一化合,叫做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這是按照五運六氣的化合方式來排的十天干。


所以在這我們再強調一下,因為王冰很重視這塊,王冰是道家,道號叫啟玄子,據他自己稱他拜過一個非常厲害的老師,他老師把《黃帝內經·素問》傳授著他,從此他把《素問》進行了重新的排布和調整,然后傳到現在。我們目前讀到的《黃帝內經·素問》,主要就是以王冰的版本為主。(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他自己把這書整理出來之后,又加了注解,所以王冰的注解對后世醫家研究《素問》的影響頗為巨大的。這本書本身就是他自己整理,同時又是他自己注的,這就相當于一個人自己寫了本書,他又怕后世的人看不懂,然后又把這書又重新進行了注釋,你說這個是不是后人會非常重視?但是這個書王冰稱不是他自己創作的。


其實我們看后來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就知道《黃帝內經·素問》跟《黃帝內經·太素》的重合度非常高。所以我們可以相信,其實《素問》的大部分的篇章不是王冰自己寫的,肯定是他的老師傳給他的,他進行了一番整理,給他分門別類整理了一番。所以順序上跟《太素》不太一樣,后世的很多醫家認為《黃帝內經·太素》更接近于《黃帝內經》的原貌。但是《太素》的構架方式跟《素問》不太一樣,比較起來,《素問》的可讀性更強,順序性更強,而且更加有條理。這就涉及到《黃帝內經》的版本學了,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非常深入的學問,在這里咱就不展開了。


王冰認為“調,謂順天癸性”,所以說“調此二者”,調哪兩個東西呢?一個就是身體的血氣,一個是就是身體的精氣。在女子為血氣,在男子,《黃帝內經》叫做在丈夫,丈夫就是男子,在男子就是精氣,就是調這兩樣。我們看到王冰還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關于后面七損八益的解釋,其實如果從王冰的這個“”調此二者奈何?”的這種注解的話就能順理成章的理解好。這是王冰的注解。


還有一個大家是明代的著名醫家張景岳,他對《黃帝內經》的注解寫了一本書叫做《類經》。《類經》又是對《黃帝內經》的條文進行打散,打散了之后重新排序,分門別類編出《類經》這本書。《類經》在分門別類的同時,每一條條文下面進行了注解,這非常不容易,所以張景岳的《類經》成為整個清朝醫官考試當中的必考書目,就像我們現在考醫師資格一樣,國家考醫師資格一樣。在清朝考醫師資格你得必須熟讀《類經》,相當于課本一樣。所以張景岳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


張景岳是明朝晚期的人,他在《類經·陰陽類二》里邊認為這段話的意思指的就是陰陽偏勝的意思,他說:“帝以陰陽為病俱能死,故問調和二者之道。”張景岳承襲前文的問,叫做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等等這些,他是承接上文,因此他就會有這樣的注解。張景岳的注解跟我之前講的我自己的看法是一樣的,是承接上文法陰陽奈何?陰盛怎么怎么樣,陽盛怎么怎么樣。


所以讀下來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帝以陰陽為病具能死,故問調和二者之道。”就是前文說陽勝則身熱一大堆,到最后陽勝則身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這就是陽盛到了極處之后出現了死癥。陰勝則身寒就會出現寒則厥,厥則腹滿死,也出現了死癥。所以偏陰偏陽為勝病機的加劇都會導致出現死癥,所以他就問調此二者之道怎么來調?這就是承襲前文來進行的一個發問。這塊就是張景岳對于這段條文的理解。


我們都知道王冰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自己整理的當然他知道下面講什么,于是他就會認為這個與后面的這七損八益有關系,于是他就覺得應該是“治身之血氣精氣也。”這塊我們可以明顯讀出來。其實就相當于我們看一個電視連續劇,張景岳看電視連續劇他不知道后面的情節,他就是正常的思維模式。就跟我一樣,咱們一個普通人讀《黃帝內經》的時候,不知道后文講了那么多東西,于是我們只能通過讀前文的邏輯來順理成章地理解接下來黃帝和岐伯會講什么。


那么王冰不一樣,王冰是這本書的整理者,他是《素問》全篇的整理者。他就非常明白下一步岐伯回答的內容是什么,于是他就在這做了一個下期預告,他就說下面我就要講這個,下面岐伯可能就要講“調為順,天癸性,而治身之血氣精氣也。”就相當于自己寫的劇本,自己進行節目預告,有點這意思。所以在這塊我們不要糾結太多,我們關鍵看下面的內容。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岐伯說要是懂得七損八益的道理,則二者可調,就是陰陽也可以調,血氣精氣都可以調。如果不知道這種方法,人就容易早衰,導致人體早衰的原因由此而出現了。(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三十八。(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zhongyi/view-18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