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羅先生是杭州人,常年在非洲經商,3月20日回國后就居家隔離,可就在3月28日晚上,他發燒體溫最高達到39.5℃。
從國外回來,又發高燒,會不會是得了新冠?
他入住醫院隔離病房,可先后兩次新冠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醫院又對患者開展血涂片查找瘧原蟲,經過疾控中心對血片復核后確診為比較兇險的惡性瘧疾。找到了病因,針對性治療,羅先生的體溫很快降了下來,病情得到了控制。經過流行病學調查,確定為輸入性瘧疾病例。
目前國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國外病例暴增,輸入性病例成為目前疫情防控的重點。而瘧疾是輸入性病例中最為危急的疾病,處理不及時、不得當可能會危及病人生命,需要引起廣泛重視。如何區別瘧疾和新冠?
境外輸入性瘧疾與新冠都有類似的發熱癥狀,也都是從國外回來的,兩種疾病有什么區別?下面這張圖就教會大家如何區分境外輸入性瘧疾和新冠。瘧疾防控重點知識
●瘧疾是由按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非洲和東南亞地區是瘧疾的高流行區;●瘧疾的典型癥狀是周期性的發冷、發熱、出汗;●惡性瘧較為兇險,如不及時診治,容易引起重癥,甚至危及生命。對有境外史人員:
曾經去過非洲和東南亞瘧疾高流行區,一旦出現發熱癥狀應及時去醫療機構就診,并提醒醫務人員自己的高瘧區境外史;同時請患者和陪同家屬在就診過程中佩戴醫用外科口罩,盡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防止傳染。
對醫務工作者:
在防控新冠的同時,對有出國務工或旅行史的發熱患者開展瘧原蟲檢測,以免耽誤患者病情,醫務人員在接診國外回來發熱患者時需做好個人防護。
其實,在26日的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陽就提醒:從瘧疾流行區歸國后注意有無發熱癥狀從這些地方回來,請注意有無發熱癥狀輸入性病例主要來自非洲和東南亞,以惡性瘧為主。如患者得不到及時診治,病情會迅速惡化引起重癥,甚至危及生命。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蟲傳染病,俗稱“打擺子”,也可以通過輸血或母嬰傳播。
瘧疾典型的臨床癥狀包括周期性的發冷、發熱、出汗等,根據感染的不同瘧原蟲,可以是每天、隔天或三天發作一次。但也有一些瘧疾患者的癥狀不典型,有發熱伴疲倦、頭疼及全身酸疼等類似流行性感冒癥狀,也有發熱伴腹瀉、便血的等類似胃腸道疾病癥狀和發熱伴昏迷等神經系統疾病癥狀。
但瘧疾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診斷和規范治療完全可以治愈,且治愈后不會留下后遺癥。
對瘧疾的預防主要是防輸入,出國人員來說,應詳細了解目的地瘧疾流行狀況,樹立瘧疾感染風險意識。前往非洲和東南亞等瘧疾流行區時,要加強個人防護,避免蚊蟲叮咬,包括使用蚊帳、驅蚊劑、戶外活動時穿長袖衣物等;在回國后出現發熱癥狀要及時到當地醫院就診,醫務人員應注意輸入新冠肺炎和輸入性瘧疾的鑒別診斷,除了考慮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外,還需關注其旅行地區是否有瘧疾流行,應充分結合患者流行病學史和臨床癥狀和體征進行診斷。診斷瘧疾后,應按照醫囑全程、足量服藥,避免出現復發和耐藥。
文章來源:光明網綜合自楚天都市報、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杭州
聲明:“光明網”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致電010-58926246,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