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藍字李小托,關注我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你在走路鍛煉嗎?
不妨看看這個最新研究!
《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此前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1.8萬多名美國老年婦女(平均年齡72歲)后,分析得出了每天走路步數與死亡率的關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結論有兩點:
1、步行的確有益健康,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每天行走每增加1000步,死亡率就降低約15%。
2、每天行走越多,死亡風險就越低,直到每天行走達到7500步時,死亡風險不再下降,也不上升。
也就是說
每天最佳的行走步數是:
7500步!
走路好處多多項研究均明確指出,走路在防病、抗癌、長壽方面功效突出。“人”字一撇一捺,就是一個正在走路的姿勢,無形中也告訴我們,走路真的有很多好處。具體而言就是,走路可以預防脂肪肝、心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緩解骨質疏松,改善腰、肩、頭部疼痛,遠離老年癡呆等等。這樣走路是生病信號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可你注意過自己的走路姿勢嗎?
下面這些走路姿勢
可能都預示著某種疾病風險。
這幾種異常步態與正常步態相比,患有某種疾病的可能性會更大。也是提示我們身體出現疾病的信號,快來對照看看,你走路的姿勢健康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1醉酒步 預警:腦腫瘤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人明明沒有喝酒,卻像喝醉了一樣走路搖搖晃晃,走不了直線。其實這就是醉酒步,在臨床上稱為共濟失調。這種姿勢是很危險的,不僅平衡差易摔跤,還可能預示著腦腫瘤、腦出血、小腦病變等情況。因此,出現這種狀況一定要多加小心,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02磁性步 預警:大腦癡呆
當我們感覺雙腳抬不起來,腳底和地面仿佛被黏在一起,只能擦著地面往前走時,這種走路姿勢就是磁性步。
在臨床上,這種姿勢也是正壓性腦積水病人的一個典型癥狀。正壓性腦積水是一種大腦癡呆癥,是由于顱內出現阻塞,使腦積液循環異常,在腦室大量積存所導致。
03企鵝步 預警:帕金森
小小的步幅,身體前傾,手臂僵直很少搖擺,而身體又有些震顫或搖晃。它的學名叫做慌張步態或小碎步。如果有人用這種姿勢走路,并且面部表情很僵硬,就要高度懷疑是不是帕金森氏病,或者腦部存在腫瘤了。
04剪刀步 預警:腦梗塞
和羅圈腿有些類似,剪刀步表現為走路時兩腿膝蓋經常貼在一起,有種畫圈的步態,這主要是由于腿部力量不足。患有腦血管病、腦梗塞、腦出血或脊髓損傷等疾病的人,往往可能出現剪刀步。程度較輕的,也有可能是腰膝酸軟、下肢無力、肌肉萎縮所致。
05拖把步 預警:坐骨神經痛
這種步態表現為一條腿是正常的,而另外一條可能有神經或肌肉功能障礙,只能慢慢拖著前行。當出現這種步態就要小心了,它已經高度提示我們有一些坐骨神經痛、椎管狹窄、下肢血管堵塞、骨關節炎等疾病,當疾病出現后,我們受到疼痛影響,甚至可能引發跛行。
06腳掌先著地 預警:中風
如果有人走路時是腳掌先接觸地面,那多半說明他的肌肉控制力量較弱,這意味著,可能是中風發作或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了肌肉神經功能受損。
07內八字 預警:風濕性關節炎
內八字在醫學上被稱為膝外翻或者外翻足,表現為小腿無法伸直,向外側彎曲,雙膝并攏在一起,踝關節外翻。
走路呈現嚴重的內八字的步態就要小心啦,要好好審視一下自己會不會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畢竟有85%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會表現出這種特征。
08踮腳走路 預警:脊柱受損
我們經常會看到剛學走路的小孩子踮著腳,一蹦一跳地走路,這種步態從臨床上講與肌肉緊張有關,但當脊柱或大腦受到損傷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此外,過早給孩子使用學步車也有可能導致孩子踮腳走路。
09屈膝走路 預警:肌肉衰退
這種步態多見于年紀大的人,主要是因為軀干肌肉整體性衰退,呈現無法支撐的狀態,導致膝蓋彎曲,需靠大腿前側肌肉支撐。如此一來,腹部深層的髂腰肌更加衰弱,軀干肌肉得不到鍛煉,陷入老化的惡性循環。
010反腰型走路 預警:腹肌不平衡
有一些人乍看之下背挺得很直,顯得很有精神,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的腰部卻是朝后方反折的,這多是由腹肌及背肌不平衡造成的,通常腹肌較弱的女性會出現這種步態。長時間保持這種步態,會使腰部產生沉重、疲勞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正確的走路姿勢我們每天都要走路,可你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走路姿勢嗎?
在日常行走邁步時,眼睛要直視前方,下巴向后收。以保證脖子處于它的生理位置上,有助于我們支撐頭部,預防脖子疼痛。
肩膀放松,往后張,讓肩膀平行于地面,然后再往后張。背要挺直,只要背一直,胸自然就挺起來了。
收腹,這里要注意是腹部用力,而不是腹部吸氣。通過腰肌、腹肌微微用力收緊,讓它們能帶動大腿,減輕大腿的負擔。
同時,走路時手臂要做到自然下垂,不要太過用力,在走路時隨著步伐前后自然擺動就好。
除了這些,針對不同人群,也有最適宜的走路姿勢哦~
01體弱者:甩開胳膊,大步跨體弱者要達到鍛煉的目的,走得太慢達不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開,全身活動,才能調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每天最好步行2~3次,每次半小時以上。
02肥胖者:長距離健步走每天2次,每次1小時,步行速度要快些。這樣可以使脂肪燃燒,從而減輕體重。
高血壓患者走路,步速以中速為宜,行走時上身要挺直,否則會壓迫胸部,影響心臟功能。走路時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緩沖作用,否則會使大腦處于不停的振動,容易引起頭暈。
04冠心病患者:緩步慢行冠心病患者走路速度不宜過快,以免誘發心絞痛。應在餐后1小時后再緩慢行走,每天2~3次,每次半小時,長期堅持可以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形成,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謝,并減輕血管硬化。
05糖尿病患者:擺臂甩腿挺起胸糖尿病患者行走時要盡量加大步伐,挺胸擺臂,用力甩腿。最好在餐后1小時進行,以減輕餐后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時或1小時為宜。但對正在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該避開胰島素作用的時間,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
給身邊喜歡走路
鍛煉的朋友也看看吧~
文章來源:央廣網健康、健康時報
本文由養身參考整理發布
轉載須注來源
親愛滴,喜歡就點贊分享哈
李小托(漫漫),材料學博士,現居新西蘭,
喜歡貓,喜歡簡單隨意的生活,
長按下面我的頭像關注李小托微信公眾號
推薦我們團隊的另一個微信公眾號,
布谷鳥文摘,
真知灼見,
高端有料,
歡迎關注,
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加關注布谷鳥文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