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是若有似無的貶低我,是我太計較了嗎?

KY作者 / Jojo

編輯 / KY主創們

前兩天,朋友安利了我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日劇:《坡道上的家》。

劇情的開始,身為家庭主婦的女主過著看似簡單幸福的生活。活潑可愛的三歲女兒,會體諒妻子辛苦、并鼓勵她參與社會活動的丈夫,在繁忙時候愿意幫忙帶孩子的公婆,以及偶爾寄來補貼家用和零食包裹的母親。無論在女主自己還是外人看來,這種生活都很美滿。

然而,隨著劇情的深入,很多“感覺不對”的地方漸漸浮現。

女主被選為國民參審員,要參加法庭聆訊,討論一樁將女兒溺斃的「虐童案」。回家后,女主與丈夫分享對于案件的分析,丈夫嘴上說著“很厲害嘛”,表情卻十分不屑。除此之外,他還打著“為女主好”的名義,建議她不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會很丟臉”;更是因為“擔心”她,所以要她不要“強行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

另一邊,公公婆婆雖然沒有責怪女主,卻用行動表明了他們對于她做母親能力的不信任。而女主自己的母親,表面上會為她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實際上卻處處責怪她,對她的生活也總是表示不滿。

女主把這些遭遇告訴朋友,而朋友也不相信她,覺得她是在“小題大做”。

女主漸漸被折磨到精神衰弱,又說不出到底哪里受了委屈。周圍的人也都覺得是女主自己性格有問題。然而其實,劇中女主所經歷的,是一種精神虐待(emotional abuse)。它隱秘性高,卻傷害極大。

今天我們參考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的《冷暴力》一書,和大家聊聊有關精神暴力的隱秘傷害。

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認為,精神虐待(emotional abuse)是虐待行為中的一種,指一個人或幾個人針對特定對象,通過看似無害的字眼、指涉、推論以及非語言的暗示,對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行為。

它可能出現在人際交往的各種場景中,例如:

  • 朋友總是當眾取笑你的小缺點,但你一生氣,他們又會說“你怎么都開不起玩笑啊,真沒意思”;

  • 父母一邊說“都是為了你好”,一邊貶低并篡改你的決定,如果你提出反對,他們就會說“你還太小,什么都不懂”、“這孩子就是個白眼狼”;

  • 男/女朋友每次看到你跟異性聊天都會吃醋吵架,為了照顧ta的感受,你主動刪除了一些好友,但當你說出自己的付出時,他們又會說“我又沒讓你刪除,是你自己非要這么做的”

在這些情境中,受虐者常常感到有苦說不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遭遇了精神暴力。

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精神虐待的存在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普遍。同時,它是隱秘性高卻真實存在的暴力行為,即使連受虐者都無法清楚地描述自己遭受的暴行。

*為什么ta會施虐?

許多受虐者無法相信自己受到虐待。ta們可能會認為施虐者沒有理由要虐待ta:“我們又沒吵架,ta為什么要虐待我”、“即使ta不打擊我,我也不如ta,ta何必要虐待我”。

但其實,精神虐待是施虐者一個人的游戲,ta們將自己身上的陰暗面向外投射,以回避自己內心的痛苦、避免精神崩潰。這樣做可以讓施虐者自我感覺更好,內心更穩定——懷有惡意的都變成了他人,而不是自己。但同時,施虐者也更虛弱了;ta們會更加害怕他人真正擁有力量。換句話說,精神虐待行為的本質,是施虐者使用的一種防御機制。

而精神虐待的核心,其實是掌控感以及對權力的索取。在過程中,施虐者抬高自己的自尊,使受虐者產生嚴重的自我否定,同時讓對方失去自我。施虐者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打擊他人掩飾自己的脆弱,并取得優勢地位。

*精神虐待的典型過程

精神虐待中最常見的攻擊方式,就是打擊受虐者的自信和激起他的罪惡感。

1. 人格腐蝕(洗腦)—— 打擊自信

  • 引誘

在最初的階段,自戀型施虐者通常展現出自信、堅定的一面,顯得十分迷人。而自戀的特質又使他們可以輕易地在對方眼中塑造出良好的形象,贏得欽佩和喜愛,甚至成為對方眼中的唯一。受虐者的生活重心漸漸被施虐者占領,在這一階段,對施虐者產生極強的依賴感,又出于對施虐者的迷戀,覺得只有通過“照顧”對方才能感受到自我價值。

  • 施加影響力

受虐者此時已陷入依賴的狀況,施虐者擁有了更高的權利,繼續施展引誘,引導受虐者失去判斷力,陷入慌亂,并感到自己有嚴重的缺點,只能對施虐者的觀點表示贊成與認同。

例如,在《坡道上的家》中,丈夫嘴上說著贊同女主的看法,臉上卻露出輕蔑的神色,很容易讓女主懷疑自己是不是又“說了傻話”。這種情況下,受虐者被迫以不符合本性的方式思考、行事,被虐卻不自知,以為“都是自己的錯”。

2. 公開暴力 —— 激發罪惡感

施虐者會迫使伴侶做出令人譴責的行為,以否定對方,取信于他人。最終,ta們可以肆意妄為而不必感到心虛。

在劇中,丈夫找前女友商量妻子的問題,誣陷女主虐待孩子,不肯聽任何解釋。在女主終于被逼急、情緒崩潰之后,他義正言辭地得出女主精神有問題的結論。而女主在這種情況下,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事,產生罪惡感。

1. 精神虐待是社會中的個別現象。

事實:精神虐待十分普遍,但受虐者在過程中一般不自知,很可能認為是自己想多了。同時,由于沒有身體傷痕,這種虐待也很難被外人發現。

2. 精神虐待根本沒那么嚴重,受虐者們都整天緊張兮兮的,喜歡小題大做。

事實:由于受虐者長期陷入在恐懼狀態里,他們被迫不斷提高察言觀色的能力,變得十分敏感,并預期隨時會出現的嚴厲、諷刺、與鄙夷,因此在外人眼中顯得“緊張兮兮”。

另外,精神虐待很難有實際的證據留存。外人由于看不到證據,又很難體會到受虐者所經歷的一切,常認為受虐者是小題大做,甚至會為施虐者辯護。受虐者因為感到孤立無援,有時也會懷疑是否真的是自己的錯。

3. 受虐者不是生性懦弱就是性格有缺陷。

事實:正好相反,受虐者通常是因為擁有被施虐者嫉妒的正面特質,才被施虐者選中,例如生命力和愛的能力。

《冷暴力》一書中指出,驅策施虐者的動力是嫉妒。別人的成功令ta嫉妒,迫使ta面對自己的失敗感。嫉妒的下一步是占有,而對方的依賴和服從就是自己把對方占為己有的有力證據。

4. “無風不起浪”,受害者會感到內疚,一定是因為ta確實做錯了事。

事實:造成受虐者愧疚感的是施虐者,ta們通過言語歪曲、諷刺、否定人格以及投射等手段使受害者內化來自施虐者的愧疚感。

5. 施虐者都是性格暴躁或沖動易怒的。

事實:精神施虐者通常是冷靜且理智的。由于自戀水平較高,ta們一般不屑使用“強迫”手段。而且他們很熟悉社會規則,主要依靠“誘騙”取得控制權。在外人看來,精神施虐者往往有良好的形象,行為舉止也很得體。

很多時候,受虐者的選擇是隨機的,只是因為正好在這個時間出現在了這里——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一個精神受虐者。對于施虐者來說,受虐者是誰其實并不重要,而一些特定的人格特點卻非常重要。

這些特點可能會成為目標,是因為它們更容易引起施虐者的嫉妒,同時又容易滿足他們對于掌控欲的渴求以及獲得權力產生的快感。伊里戈揚在書中列舉了一些受虐風險較高的人格特質:

  • 喜歡將工作和關系都打理得井然有序,愿意為最關愛的人奉獻自己,但對于接受別人的恩惠會產生遲疑。

  • 有憂郁傾向,因此更容易產生罪惡感。

  • 易受旁人的批評和判斷左右,即使這些指控并無根據。

  • 會抱怨伴侶的負面態度,但也會理想化其性格的某些方面,例如:ta工作能力很強。

*如果你已經在一段精神虐待的關系中

1. 承認自己受到了虐待

想要做出改變,第一步對關系中的精神虐待行為有所覺察。由于精神虐待的特殊性和隱蔽性,你可能有很長一段時間被蒙在鼓里。在發現的最初,你可能會感到震驚、甚至世界觀都被顛覆。這個過程是十分困惑而且痛苦的。

由于對施虐者的長期依賴,雖然明知道現在的關系是不健康的,你也可能仍然難以第一時間離開施虐者。認清現實的過程也是傷感且艱難的。然而,承認自己受到精神虐待,是受虐者重新獲得自我認同的開始。

2. 找到支持者

走出精神虐待的過程是很艱難的。由于施虐者操縱性極強、且在外一般擁有良好的個人形象,你可能會發現身邊的人都不理解你、不相信你,因此可能不愿意向他們求助。然而,尋求他人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支持可以幫助我們在困難的過程中堅定信念、理清思路。好的支持者是指那些可以陪伴你、為你提供幫助、而且對事情不做評判的人。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培養人際資源”的意識。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困難時候獲得支持,還可以在平時就增強我們的情感抵抗力,避免被施虐者孤立。如果你的身邊目前沒有人可以支持到你,也可以考慮專業關系的幫助,例如:心理咨詢師、援助機構等。

3. 調節應對方式

當施虐者指責、打壓你的時候,你可能努力地嘗試過用各種方式為自己辯解。但事實上,解釋對于施虐者來說毫無用處,甚至可能成為ta用來攻擊你的武器。當你再次遭遇這種情況時,可以嘗試改變自己的回應方式,比如停止為自己辯解,對ta的指責保持“無動于衷”。這樣做可以幫助你從施虐者的游戲中跳出來。

但是你也需要做好心理準備:改變回應方式,會被施虐者視為一種反抗。TA可能會因為你“不聽話”而惱羞成怒,變本加厲地對你進行攻擊。在這個情況下,堅定自我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你仍要這樣做,才可能打破精神虐待的惡性循環。

4. 在溝通無效時,考慮離開這段關系的可能

很多受虐者會產生“如果我再努力一點,ta總有一天會理解我、愛我”的想法,然而,精神虐待是施虐者手中的“游戲”,這份期待可能永遠都不會實現。如果你的談話邀請總是被拒絕或逃避,那么離開這段關系或許才是走出精神虐待的唯一途徑。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高風險人群,這里有一些預防陷入精神暴力的tips:

1. 理解健康關系的互惠性和相對獨立性

無論是親情、友情、或是愛情,一段健康的關系應當具有互惠性,也就是說,雙方在這段感情中要相互為對方付出,最終使兩邊都感受到更好的自己。如果你在關系中總是唯一付出的那一方,就要警惕過度奉獻與自責的傾向。

同時,一段健康的關系中還應該包含著雙方的相對獨立性。這代表著兩個人既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放心地依靠對方,又可以在獨處時保持個人的興趣愛好。相對獨立還可以幫助我們在親密關系中維持適度的自主意識,而不是在不經意間失去自我。

2. 提升自尊水平

提升自尊水平使我們不會過度的受到他人批評判斷的影響。通過獲取多個渠道的觀點,我們可以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而不是沉浸在來自一個人的批評與不屑中無法自拔。你可以嘗試多傾聽其他朋友對自己的看法,關注自己的優點,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提升自我價值感。

3. 提升對過去關系模式的覺察

在原生家庭及過去親密關系中曾扮演過的身份,很容易對我們新形成的親密關系產生影響,例如:扮演過“療傷者”角色的人更容易被“需要幫助的不快樂男孩、女孩”所吸引。當我們對自身關系模式有了較高的自我覺察,我們就更可能避開施虐者的“引誘”。

精神虐待在生活中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得多。和身體上的虐待行為一樣,精神虐待也會為受虐者造成切實的嚴重創傷。最后,我們想要告訴身處精神虐待關系中的人們:成為受虐者并不是你的錯;你有權利選擇離開這段充滿創傷的關系,也一定能夠找回自身本來具有的力量。

以上。

Reference:

Yi, L., Hi, R., Gu, S.(2017). Leng bao li: La violenceperverse au quotidien. Nanchang: Jiang xi ren min chu ban she.

最后給各位播送一個重要消息

KY文章出音頻版啦!!

猛戳下方圖片二維碼

即可輕松收獲心理學干貨知識~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zhongyi/view-17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