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凌晨三點不回家的女孩,一年沒發過朋友圈

來源:網易槽值(ID:caozhi163)

“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有人曾感慨。

但對于有些人來說,一直熱愛生活,太難了:

早過了十多歲最水靈的年紀,不甘被叫“阿姨”,可又為膠原蛋白的流失焦慮;

每個月到手的錢還沒捂熱就送了出去,還要努力維持體面,假裝一切“都挺好”;

日常下班21點,偶爾加個班,可能就已凌晨3點,根本沒精力投入一段感情。

微信徹底變成了工作軟件,除了交接工作,一年都不會發一條朋友圈,更別提交流情感。

圖片來源:微博

抬頭是理想,低頭是現實。

那些20多歲的女孩,劍尚未配妥,出門已是江湖。

1

那些被孤獨感綁架的女孩

前幾天在一檔綜藝里,嘉賓們聊起過生日的話題。

一位男明星苦笑:“生日,只是給朋友們提供了一個自嗨的由頭。沒人會在意,誰過生日,誰是主角。”

楊超越也提起了一段往事:她想好好給自己過個生日。

打電話給朋友們,被各種理由拒絕了。

她一個人騎著電動車打算去商業街,沒留神撞上了電線桿。

“第一反應是看看四周有沒有人,后來走了幾步實在沒忍住,就開始哭。”

這種被忽視的瞬間,從不是哪個人生活中的偶然。

在中國,有2000萬青年和父母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

孤獨是大多數人生活的主旋律。

他們渴望陪伴,卻早就習慣了小心翼翼蜷縮在自己的殼里,一個人承擔苦痛。

在城市中,活得像極了一座座孤島:

一個人坐公交,再疲憊也不敢懈怠,生怕睡著就坐過了站;

一個人吃飯,一個菜太少,兩個菜吃不完,獨自去吃火鍋,還要被服務員“另眼相看”;

一個人看病,身體再不舒服,也不敢讓家里人知道;

有很多次加班到深夜時打車,出租車司機總會問,工作到這么晚,是不是掙很多?

這時只能苦澀笑笑:工作再努力,除去日常開銷,留下的錢還不如大學生活費多。

一間小小的出租房,承載不了野心和夢想,卻裝下了所有喜怒哀樂。

有時候,也想找人聊聊天。

可轉念一想:很久不聯系了,突然發信息對別人也會造成困擾吧。

大家都自顧不暇,憑什么要來接納自己的負能量?

到最后,往往一條信息也不會發出去。

所謂成長,大概就是,我們逐漸喪失了表達欲,再也不會抓住別人喋喋不休。

有些小情緒,只能成為一個人的秘密。

2

一邊崩潰,一邊堅持

北京某座大樓里立著這樣一塊廣告牌:

越過山丘,發現全是90后——只有加班的人能看見。

大批20多歲的女孩,正在職場上拼得風生水起。

她們在人前化著精致的妝,掩蓋熬夜留下的黑眼圈。

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道出她們的心聲。

這部劇的女主,是一家IT公司的職員。

她每天很早到公司,很晚才離開。

連早上上班,擠在地鐵上都得處理緊急任務。

到家想休息,會被老板叫起來改方案。

同事什么都不會,女主替他給客戶端茶倒水賠笑臉。

領導依舊挑刺:你為什么沒把新人教好?!

崩潰了,她只敢暗自在工位上小聲抱怨一下:“光是活著,就覺得心里苦啊。”

這揭開了職場女孩最真實的一面:

比起加班,微信24小時待命更讓人崩潰:一條工作微信,能讓你在地鐵站掏出筆記本加班;

白天在辦公室被上司懟,同事不讓人省心,客戶總有新要求……

那么多的心酸,到了嘴邊,都化成一句輕飄飄的 “挺好的”、“沒事”、“哈哈哈。”

“敬業變臉”,是職場人的真實寫照。

日劇《請和廢柴的我談戀愛》

成年人的懂事,是即使心里翻江倒海,表面依然風平浪靜。

就像是一部手機,難過的時候是靜音模式,高興的時候是震動模式,從來不會打開響鈴模式。

可以允許自己崩潰幾分鐘,轉頭還是繼續寫稿、做ppt、安撫客戶。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被模糊,帶來的不僅是壓力,還有垮掉的身體。

《2016北京白領健康白皮書》顯示,影響白領健康的因素包括工作壓力、長期長時間加班等。

其中,90后的健康狀況最差。

25歲女碩士小婕因為高頻次加班,身體透支。

她連續幾次在社交平臺上談到自己“很累”“很疲憊”“工作很多”。

在微博里她寫:“困得像豬頭一樣,對著電腦就睡著了”;“兩腳發飄,肺都要咳出來了。”

每一句話,都戳中無數人。

那些習慣了拼命的女孩,對自己身體亞健康的情況,早就心知肚明。

她們總以為熬一熬就會好,自欺欺人地一拖再拖。

只要沒有倒下,就又拼命堅持。

3

哪個女孩不曾接受別人的“審判”

努力的女孩越來越多,生活卻沒能給她們同等的回報。

女生想在職場上搏得地位,付出的努力要遠超過同等資質的男性。

知乎某匿名用戶曾調侃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潛規則”:

未婚無對象不要,怕你整天想著談戀愛影響工作;

未婚有對象不要,怕你快結婚了事多影響工作;

已婚沒娃不要,怕你只顧要孩子影響工作;

已婚有娃不要,怕你晚上帶娃影響工作;

總之一句話,家庭責任會影響工作,我們不要女生。

這種隱形歧視,在職場中無處不在。

“就像是菜市場被挑選的菜葉,從頭到腳都會被拿來比較,只要有一個地方讓人不滿意,很有可能就面臨被替換的危險。”

更悲哀的是,男生在事業上選擇奮斗,得到的是家里的助力。

女生這樣做,得到的往往是阻力。

“女孩子那么拼干嘛?”

“男孩子的命運是拼出來的,女孩子的命運是嫁出來的!”

“你現在一心忙事業,等過了二十五就貶值了。”

從小刻苦的女孩子,到二十來歲突然發現,風向全變了。

家人口中“別人家的女孩”,再也不是成績好工作拼命的女孩。

嫁了富二代、工作清閑的,才稱得上“人生贏家”。

杭州有一名大爺,到相親角替女兒相親。

因為怕女兒學歷太高嚇退別人,他硬是把女兒知名大學雙碩士學歷,改成了普通本科畢業。

相親角的一位紅娘說,女方學歷太高確實很難找對象,稍微改一下學歷,效果往往很理想。

女孩的學歷和事業,成了別人眼里的累贅。

這種輕而易舉被說出口、又不需道歉的否定,每一句對女生來說都是折磨。

在即將進入三字頭的年齡,很多女孩就這樣承受著周圍人的不理解,看著身邊朋友一個個建立起小家。

有時,連她們自己都想不通,吃這么多苦,究竟是為了什么?現在在做的事到底有沒有意義?

4

崩潰過后,繼續堅持

那些20多歲的女孩,初嘗社會冷暖,看過人性百態。

每一次,都會在喪到極致時猛然醒悟,繼續帶著一腔熱血躊躇滿志。

即使100次地懷疑自己,還是會選擇第101次堅持下去。

小妹收到過一則讀者的留言,她說:

“有天我租了輛車,壓上高速到望京看房,簡直像暴發地產商去查看落成工地一樣爽。

中間經過望京,我想象穿正裝的自己進出上班;

看到花家地實驗小學,我就想象孩子進出這里的校服襯衫……

我知道總有一天,我會走熟這一片。

我會在路人問路時,不再只知道說‘前后左右’,而是可以輕松地指出,這是東、西、南、北。”

我想,那些從不輕易放棄的女孩,心里都有類似的、值得她們去追求的理由吧。

像楊超越一樣,生活中被各種褒貶不一的評價圍繞時,不會忘了告訴自己:

跌倒了,就在原地哭一會,但最終,你得笑著站起來,繼續走下去。

像蕊希一樣,跳出舒適區為夢想拼命。

不一定被理解,自己卻堅定地相信:熬到盡頭,總會迎來天亮。

像西門大嫂一樣,每天圍著工作轉,忙得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不敢讓自己停下來。

但心里明白,這些都是必要的付出。

生活有時的確很殘酷,可再咬咬牙,就能挺過來。

就像《老友記》里,莫妮卡對準備靠自己生活的富家千金瑞秋說的:

真實世界很糟糕,但你會喜歡的。

上坡路,走起來總會更費力。

如果屢戰屢敗后,依然沒失去掌控自己人生的決心,沒放棄去成為更好的人。

那么恭喜,你才成了升級版的自己。

-END-

本文轉自公眾號“槽值”,網易超有情調的公眾號,既有痛快的吐槽,也有很深刻的分析。推薦大家深深深深入了解她,每天中午,一起發現生活。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你可能還想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這里有一群精神錯亂的年輕人,等待被拯救。

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zhongyi/view-17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