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大盤點】你不應錯過的十大“原創”好文

中科院之聲的“原創”欄目稿件均來自中科院研究所的一線科研人員。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近一個月“原創”欄目反響最熱烈的10篇稿件。

1、維生素C又一隱藏技能被發現

自從DNA雙螺旋結構被解析以及中心法則的提出,人們已經認識到DNA作為遺傳物質的重要性。以人類為例,DNA序列決定了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并最終導致不同生命個體之間的差異。那么問題來了, DNA序列完全一致的細胞是否就完全相同呢?

2、海兔這么可愛,我們為什么要撈ta?

日前,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展開調查,船載的“發現”號無人遙控潛水器采集到了稀有的深水海兔。有網友提出疑問:“為什么要采集研究深水海兔?有什么用?會不會對這些稀有物種產生不必要的傷害?”針對這些問題,“科學”號首席徐奎棟研究員做出了回答。

3、你在APP里種的那些樹,還好嗎?

每天早晨7點多,又到了手機某APP收“能量”的時間。當積攢到指定數目的“能量”后,他們會在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種下梭梭樹、胡楊等樹木。該活動已開展三年有余,目前種了幾千萬棵樹苗。那么,你是否關注過這幾千萬顆樹的長勢如何?通過遙感數據,或許可以看看它們是如何變化的。

4、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水變氫”

日前,水氫發動機的出現引發人們熱議,那么,這聽起來“很高端”的氫為何物?水氫發動機又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們給大家科普一下。

5、如何利用經驗快速識別男廁女廁?

大家有沒有想過,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為何父母只需要教一次怎么區分男女廁所的標志,我們就可從形態各異、顏色不同的標志中正確區分出來?或者老師教會我們一道題之后,我們也可自己解決一些類似的新題?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掌管這種能力的是大腦后側、頂部皮層中的神經元。

6、看!超滑,壓力越大越滑

生活體驗告訴我們,載荷是影響摩擦的重要因素。通常,人們推動較重的物體,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人們通常可能會認為增加壓力使摩擦減小是不可能的,通過增加壓力實現超滑更是匪夷所思。然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提出了“壓力誘導超滑”理論,指出了通過壓力誘導實現超滑的可行性。

7、美美過夏季——防曬攻略ABC

夏季拉開了帷幕,高溫和暴曬將成為主角,還記得去年夏天網友的心聲:“躺在床上,紅燒;出去一趟,爆炒;游了個泳,水煮;回來路上,生煎;進了家門,回鍋。我們都是奔跑的五花肉!”因此,防曬是不得不重視的話題。本文將獻上科學的防曬攻略,來幫助大家安全地度過夏季。

8、凍,也不凍——凍土中的冰和水

現在通用的溫度計量單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1743—1954年)將“0℃”定義為“標準大氣壓下,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如果細心一點,你會發現這個定義里有幾個限定詞。難道不在這樣的條件下水的凍點就不是0℃嗎?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土中的水一般都不會在0℃凍結。

9、灰燼會說話:兩千年前的古人為什么吸大麻丨禁毒日

大麻是與海洛因、可卡因并列的全球三大傳統毒品,亦是與古柯、罌粟齊名的三大毒品原植物。近期,來自國科大等科研機構的科學家揭示了帕米爾高原先民吸食大麻的行為,該研究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焚燒大麻并用于精神領域的直接證據。

10、少年,看你骨骼清奇,莫非是……

“少年,我看你骨骼清奇,是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維護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這有本秘籍……”還記得這個橋段么?一般來說,我們看人,不僅要看臉,還需要看人整體的體型等。而在人工智能領域,讓機器來“識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點擊中科院之聲微信首頁“十大熱門”按鈕,查詢往期專題。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yangshengzhidao/view-18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