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腳為什么會疼?國內足踝大咖一一告訴你可

健康時報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腳疼無疑是你行千里最大的障礙。你是哪種疼?應該怎么治?5月25日,在第四屆中國足健康論壇暨2019年“5.29全球愛足日”啟動儀式上,國內頂尖足踝專家共聚一堂,為你解答。

本次論壇由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5.29 全球愛足日”組委會主辦,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足踝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外科學組、中國康復器具協會足部輔具專業委員會協辦,足力健老人鞋獨家支持。

足跟劇痛:可能是跟骨骨折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張英澤: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淤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可能是跟骨骨折了。流行病學顯示,跟骨關節外骨折占比20%,關節內骨折占80%。跟骨關節外骨折即使不用手術治療,也不會落下殘疾,而跟骨關節內骨折的治療,即使是對一位經驗豐富的骨科醫生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內加壓法對陳舊性骨損傷、跟骨骨性損毀上的治療效果很好。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分會足踝外科學組組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姜保國: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記錄了“骨折”的名稱。那時候,東方對骨折治療采用夾板進行外固定。從上個世紀開始,啟動大量固定材料,追求復位。而未來的骨折治療,將重新回歸。

大腳骨疼:可能是拇外翻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原院長王正義:拇外翻的人走路走多了容易大腳骨疼。對于拇外翻的病人來說,不妨多穿穿人字拖。這種鞋可以給二腳趾留下足夠的空間,能有效緩解拇外翻,而且最好是平底的人字拖。另外,拇外翻病人,在休閑外出或者在家穿人字拖時,還可嘗試在趾間夾帶處包一塊海綿,以增加第一趾和第二趾間的距離,避免大拇趾過度向內傾斜。

前腳掌疼:可能是 Freiberg病

山西省太原市中心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杜虎羽:經常有病人前足底老繭很厚,主訴走路前足疼痛,很可能是患了Freiberg病(骨骺壞死癥)。足前部關節處的腫痛僵硬,站立時加重、活動障礙等是Freiberg病的主要特征。芭蕾舞演員經常掂腳尖,很容易造成跖骨頭壞死。此外,拇外翻畸形、累計勞損、長期或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足外部外傷都可能引起Freiberg病。Freiberg病早期診斷,及早的治療干預對預后尤為重要,避免發展到晚期。

腳后跟疼, 可能是運動過度

西安市紅會醫院足踝外科診療中心主任梁曉軍:有些老人特別愛走路,有的每天能走兩三萬步。這種長期過度的鍛煉,很可能會引起后跟疼。在治療方面,美國2010跟痛癥診治指南提出一個治療階梯:先使用鞋墊、牽伸練習、足弓/跟墊、換鞋、理療、封閉等方法;若6周無效,可采取激素注射、非定制支具、夜托、固定、理療等方式;若6個月還無效,則需要進行放射式沖擊波療法、跖筋膜松解土神經松解等治療。除了這些,還可以利用中醫藥治療,比如針灸、銀質針、內熱針、中藥熏蒸和中藥外治等。我經常給病人介紹一個非常簡單的泡腳小方子,每天泡腳的時候,加兩勺鹽和100~200毫升醋,再配合其他藥,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老崴腳腳踝疼:可能是踝關節不穩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宋衛東:踝扭傷有可能造成高位骨折或韌帶損傷等問題,處理不慎有可能會造成韌帶松弛、關節不穩等。

踝扭傷后,先做個局部自行體格檢查,可總結為望、動、觸、量四個步驟。先看扭傷處有無畸形、腫脹、瘀血,再對各韌帶的起止點處觸壓,對足、踝、小腿部分進行觸診,找到最痛點;隨后查看一下踝關節主動和被動活動范圍,以此判斷損傷程度。踝關節扭傷后能行動自如,無明顯腫脹,有輕微疼痛不適的,為Ⅰ度損傷,踝關節疼痛嚴重,局部輕微腫脹,但能步行的為Ⅱ度腫脹,不能行走,有劇烈疼痛、明顯腫脹的為Ⅲ度損傷。

踝扭傷后首先是冰敷,可以用冰袋或柔軟的大毛巾包裹好冰塊敷在患肢處,每小時15~20分鐘,大約2~3次,并且用彈性繃帶或柔軟布包扎患處。此外,要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可減少水腫,如果疼痛較重,可以服用芬必得等止痛藥。

今年“5.29全球愛足日”主題為“關愛老人,從足開始”,專業老人鞋品牌“足力健老人鞋”聯合攜手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知名足踝外科專家共同倡議:老人要穿專業老人鞋。

圖為足力健老人鞋攜手人民日報《健康時報》、知名足踝外科專家發布倡議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yangshengzhidao/view-17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