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是如何成為全民食物的?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463-牛奶發展史

作者:棉大葵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國內疫情接近尾聲,復工復產進行時。要問宅家這么久的收獲,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廚藝有了極大長進。

過去一段時間內,中華小當家們常常在社交網絡曬出自己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炸牛奶”、“姜撞奶”、“牛奶泡面”、“紅豆雙皮奶”……放眼望去,牛奶儼然成了各種美食的重要原料,當然,這也反映出牛奶已經融入大家的飲食生活的事實。

雙皮奶原料易得,制作難度不大,而且根據自己的口味有發揮的空間,確實是適合在家做的美食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LEIYY)▼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牛奶作為常規食物進入人們的膳食結構,不過才兩三百年的時間。

牛奶的逆襲

在漫長的人類飲食史中,牛奶是水之外的另一重要飲品。

倫敦大學學院發表在《PLoS計算生物學》的研究發現,人類消化乳糖的能力最早是在大約7500年前居住在巴爾干中部奶牛養殖地區發展起來的,說明這些地區的人最早經常性飲用牛奶。不過,根據考古學家的說法,早在12000年前人類就開始將牛馴作家畜,此時他們也應該已經將牛奶當做食物。

(法國-拉斯科-野牛洞穴壁畫,距今約17000年)

(圖片來自Wikipedia@Prof saxx)▼

然而就算喝牛奶的起源可能追溯到幾千甚至上萬年前,它卻在之后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未能實現普遍化。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過去牛奶沒有安全的滅菌和保存手段,幾乎只能自產自用,并且容易受細菌污染而變質;另一方面則是很少有人會從營養角度注意到牛奶的價值,并且將其推廣出去。

即便到了中世紀之后,歐洲人進入美洲淘金將奶牛帶過去,讓牛奶逐漸在北美流行起來時,牛奶還會因為存在較高安全隱患而被認為是窮人的食物,富人往往對其敬而遠之。

英國淘金者給美國帶去了熟練工、采礦技術,以及一些歐洲生活方式,但他們的社會地位并不高

(圖片來自Wikipedia Commons)▼

由此可見,牛奶若想要普及,就需要具備幾個條件:不易變質,方便攜帶,實現產業化。而這些條件,都是在19世紀之后才一點點成為現實。

19世紀后,頻繁的戰爭已經讓延長牛奶(作為戰時食物)的保質期成為高頻需求,另外工業革命的推進也增加了婦女參與勞動的概率,母乳喂養減少的同時對牛奶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加。這些因素都都驅動著牛奶保存方法的進化。

牛奶營養價值高但易生細菌

做成奶酪也是個好的保存方法

(圖片來自Wikipedia@Donald Trung Quoc Don)▼

1856年,美國人博登(Gail Borden)獲得了生產煉乳的專利許可,在制造煉乳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延長牛奶保質期的辦法,如煮沸可殺死牛奶中的細菌,加糖、脫脂等都可以抑制細菌的繁殖,其發明的真空濃縮牛奶工藝還有了專利。

8年后的1864年,一位法國人發明了另一種能給牛奶殺菌的方法:用60~90 °C的短暫加熱來殺死液體中的微生物,以達到保質的效果,同時最大化保留營養成分——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巴氏滅菌法,將牛奶的保質期提高到了最長兩周左右,至今仍在沿用。

20世紀30年代使用巴氏滅菌法的牛奶廠

(圖片來自Wikipedia Commons)▼

巴氏滅菌法的誕生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加上之后隨著以火車發明為代表的運輸方式的改善,到20世紀初時,牛奶已經有了從農場到家門口的一整套運輸體系,牛奶廠也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牛奶正式開始變為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的商品。

到家門口的最后步驟還是得靠人來完成

送奶工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被不少偵探小說設置為劇情關鍵性人物

(1903年-新奧爾良-送奶工)

(圖片來自Wikipedia Commons)▼

技術革新讓牛奶平民化

在牛奶開始普及的時代,營養學同樣在發展。一戰期間,不僅后方的婦女兒童成為牛奶需求大戶,前線為國拼命的士兵更是需要保證營養供給,國家也會將罐裝牛奶和煉乳運到前線來為士兵加油打氣。

二戰期間,牛奶仍然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牛奶和錢,勝利之關鍵”)

(圖片來自Wikipedia Commons)▼

一戰結束后,牛奶在歐洲和美國市場的普及率空前地高,此時牛奶市場也不免出現一些亂象,乳品質量安全問題頻頻爆出,包括奶農壓榨奶牛、黑牛奶作坊等。

這些問題的出現也推動了相關食品監管法規的完善。如在1906年,美國通過第一部《食品和藥品法》,給包括牛奶在內的食品、藥品規定統一的質量檢驗標準;1914年,英國也開始了“干凈牛奶運動”,接著也對牛奶制定了質量標準……

(在中國)流傳甚廣“老羅斯福扔香腸”梗講的就是《食品與藥品法》頒布前夕的故事

(底圖來自@Wikipedia Commons)▼

在牛奶市場得到規范后,大眾對這種食品的需求量只增不減,對牛奶的要求也更為苛刻。商家和人民都希望它能擁有更長的保質期,以便于遠距離運輸和攜帶,這樣飲用也無需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顯然,巴氏滅菌法的保質期短,還需要低溫保存,就限制了牛奶的運輸半徑和推廣效果。

請人每天送奶上門那也是一筆額外開支

(圖片來自@dreamstime)▼

需求總是能刺激技術革新。到了20世紀40年代,UHT滅菌技術與包裝被發明出來,又于20年后在瑞典利樂公司工業化生產,我們熟知的利樂包就此誕生。

這種采用無菌加工技術的牛奶也叫常溫奶、UHT (超高溫瞬時滅菌)奶,操作方法是將牛奶在137℃~ 142℃下加熱2~3秒,滅菌后紙鋁塑復合無菌材料灌裝、密封,在常溫下保質期可達6個月。

但和現在最常見的包裝不一樣

最開始的利樂包的經典形象其實是四面體

(圖片來自Wikipedia@Tetra Pak)▼

UHT無菌包裝技術與利樂包的出現再次革新了牛奶業,在誕生后的 30 年間見證了歐洲利樂包牛奶市場的繁榮。在1974年到2000年間,西歐國家奶市場份額從16%上升到54%。國際牛奶市場此時呈現的是常溫奶和低溫奶并存的局面。

得益于利樂包

20世紀50年代牛奶在歐洲實現了日常供應

(圖片來自Wikipedia@Tetra Pak)▼

90年代末期,UHT滅菌技術引進中國,直接推動了我國乳業“黃金10年”的到來,僅僅在1996年至2001的五年間,我國乳品消費便從791萬噸增長到1538萬噸,達到了14.4%的年復合增長率。

而在此前,我國大多數居民并沒有喝牛奶的習慣,建國時期我國每年的人均牛奶消費量僅有 0.4 公斤,直到改革開放后,牛奶還被認為是富人的消費品——那時利樂包尚未在國內普及,巴氏滅菌的鮮奶受運輸成本高影響價格也比較貴,因此受眾多是大城市的居民們。

層層運輸配送下來,成本自然是高了不少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deposit)▼

需求多樣的時代

進入21世紀,人人日常喝牛奶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營養學會也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鼓勵居民每天使用奶類及其制品,建議食用量是每天300克。

近些年,隨著國民消費升級步伐加快,消費者本身對飲食的需求也越發多樣化,體現在牛奶上,便是希望牛奶能夠擁有更新鮮的口感和營養。從這一點來看,巴氏殺菌奶更能滿足這些消費者的需求:保質期較短、但足夠新鮮且營養成分保存更加完整,更利于人體健康。

“今天,你喝奶了么?”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dreamstime)▼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國內外乳企加緊了研發步伐,紛紛推出自家的鮮牛奶,形成了鮮牛奶市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但面對這么多的品牌,想要快速挑出怎么喝都不會出錯的鮮牛奶可就不容易了。

這時候,選擇伊利鮮牛奶就可以直接省去你的挑選過程。伊利是經過市場多年檢驗的口碑企業,也是亞洲第一的乳制品企業,能夠保證品質。同時伊利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在鮮牛奶一線也提供了不同的種類供大家選擇,包括「金典鮮牛奶」、「牧場清晨鮮牛奶」和「伊利鮮牛奶」。

首先,它們采用的都是90℃以下的巴氏殺菌方式,最大限度保證了牛奶營養成分的鮮活,除原生高鈣外,更含有乳鐵蛋白(≥30mg/L )、α乳白蛋白(≥800mg/L )、β乳球蛋白(≥2000mg/L )、乳過氧化物酶(≥100U/L )和免疫球蛋白(≥100mg/L )等活性乳蛋白。

當然,三種鮮牛奶也各有特色,其中「金典鮮牛奶」含有3.8g/100mL優質鮮活乳蛋白,給你高品質新鮮營養;「牧場清晨鮮牛奶」則勝在奶源——這里的優選牧場采用科學喂養方案,為奶牛提供12種定制食譜,并且添加進口苜蓿草,還實現了奶牛健康數據實時監控,好牧場確保好奶源,為產品帶來原生乳鐵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營養;而「伊利鮮牛奶」主打品質及口感,通過精細化管理奶牛健康、TMR科學草飼配比喂養,保證奶源的品質優異,同時通過巴氏殺菌工藝和超潔凈低溫灌裝技術守護產品好品質,價格也更親民。

滑動查看伊利三款新鮮好奶▼

三款鮮牛奶在帶來新鮮營養的同時,也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對高品質新鮮營養,優質奶源和濃醇口感的飲用需求,一定也有你喜歡的那款。

其實,我們選擇喝什么樣的牛奶就是選擇什么樣的生活,伊利鮮牛奶營養鮮活,給你品質新鮮生活。

- 廣告 -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Kertu

END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yangshengbaojian/view-180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