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醫后生的成長之路

導讀:中醫簡、便、效、廉,和它的全科性,使得中醫更適合在基層發展,而基層中醫醫療資源奇缺,好中醫更少,回農村當中醫大夫大有可為。

“中醫的成長周期長,很多中醫畢業生臨床能力差,又迫于生存壓力,大都在醫院里做起了西醫,或變成了西醫。

中醫的成才之路或許就是讀書、臨床、拜師、總結,家鄉雖然沒有大城市那么多名醫資源,但其他幾項卻可得到彌補。

“基層老百姓對中醫的渴望以及好中醫師的奇缺,給年輕的中醫人一個很好的成長環境,何不回到基層?”——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院研究生張向偉

他是個學醫的研三學生,假期回家,給鄉親們免費“看病”。把脈、按摩、針灸,他給大家伙兒提的醫療建議,還真起了作用。

因連續四年在假期回老家期間免費給村民按摩、針灸、開中藥“藥方”,療效還不錯,26歲的研三學生張向偉,被村民稱為“假期醫生”。

張向偉說,中醫簡、便、效、廉,和它的全科性,使得中醫更適合在基層發展,而基層中醫醫療資源奇缺,好中醫更少,回農村當中醫大夫大有可為。

聽說村里出了個醫學研究生,大年三十兒,張向偉在堂屋里,用三根手指頭把完脈之后,問了些問題,又思考一會兒,下筆寫完了一個中藥“藥方”。

4年前,他就在村里給人把脈,先是給自己和父母、親戚看,后來人們發現這個醫科學生看病不錯,前來“求醫”的人便從親戚擴散到鄰居,從村里人擴散到附近村莊的人。

從河南中醫學院本科生,到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院研究生,每年暑假、寒假,他都會在家里一邊讀中醫典籍,一邊給鄉鄰親屬“把脈開方”。

“臘月十九下午3點多回到家中,4點多就有人來看病,一直到現在,都沒咋閑著。”

一張方桌,一支筆,一個本兒,三根手指頭,這個已考取醫師資格證的張向偉,給鄉親們察舌、觀色、診脈,并給他們一些飲食宜忌、起居鍛煉、養身靜心的建議。

“作為一名學中醫的大學生,鄉親們的熱情、信任,把我這個未出茅廬的小大夫逼上了中醫的‘不歸路’。”

大年初四,竟有近30個村民等了一下午請其看病。

故事

他不收錢、不賣藥

免費給大家伙兒“看病”

張寨村,和豫東地區的大部分村莊一樣,經濟條件較差,醫療資源也相對缺乏。

身體不舒服了,村民多去西醫診所,吃五顏六色的藥丸、打針、輸液。實在扛不住了,就去鎮里、市里的醫院。

張向偉認為,有些病靠長期輸液、吃西藥是解決不了的,甚至體質會越來越差。而吃中藥、針灸、推拿等簡便的方法,卻有好的療效。

學醫之初,他的小姨,多年反復低熱,勞累后病情加重,吃藥、打針、輸液都不見效。

張向偉說,他依照之前老師的指導,結合自己剛剛學過的方劑學,比葫蘆畫瓢,開了三劑補中益氣湯,低熱好轉。從此,他迷上了中醫。

“中醫就是一個寶庫。”他說,比如用桂枝湯治療常年的反復感冒,價廉效優,還能改善體質,他用桂枝湯調理好了村東頭的一個嫂子、村西頭一位奶奶和一位鄰居。而桂枝湯只是《傷寒論》113個經典藥方中的一個。

春節期間,張向偉發小的姥姥、商水縣魏集鎮新集村一位70多歲的老人,腰疼難忍,臥床近半年,西醫認為手術風險較大。

他用中醫針灸、拔罐,三天之后,老人已能行走了。張向偉說,針灸針一盒3元,艾條一盒5塊錢,加起來不到10元,價格低,但作用并不小,這就是中醫的神奇之處。

張向偉不收錢、不賣藥、免費“義診”,不少村民都說,“他不要錢,還看哩不賴”。

春節期間,每天都有二三十個鄉親過來看一些常見病。“病人”多了,他也遇到了很多治不好的病。他說,這些正是他知識薄弱的地方,也成為他酷愛看書的動力。

從回到家中,到他初五下午收拾完行李離開,來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有時為了不影響吃飯,父母得暫時關上大門。

想法

家鄉多一個好中醫

鄉親們就能方便不少

在村里,不少同齡人知道張向偉癡迷中醫。他不買衣服,不換手機,還要省下生活費,買幾本醫書。

他自己也說,“我愛中醫,如同生命,情真意切。”在大學假期里,診脈“開方”,他說從未感覺勞累,“真的很享受中醫給鄉親們帶來的驚喜與歡樂”。而中醫切實的療效,不僅讓他贏得了村里人的熱捧,也讓他越來越為中醫的效用折服。

張向偉說,醫療水平的進步,不僅體現在醫院規模越來越大、設備越來越先進,還應包括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健康,人人都懂養生保健,治病不如預防病。

按照《執業醫師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但未注冊的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

對此,張向偉說,他一般只給親戚、朋友“開方”,不收費用,只是接受鄉親們咨詢,給出醫療建議,讓鄉親們自主選擇。

更多的是給出類似“喝點百合粥”、“喝點菊花枸杞茶”等建議,以及教鄰居養生操、艾灸、拔火罐。“如果沒把握,就讓人家去大醫院,不能耽誤人家治病。”

“我開的‘方子’一般也比較保守,不用猛藥。”“即使是給出建議,我也會和在醫院的中醫老師保持溝通的。”

張向偉說,中醫的成長周期漫長,很多畢業生中醫臨床能力差,而又迫于生存壓力,大都在醫院里做起了西醫,或變成了西醫,很難培養一個好的中醫大夫。

他說,北京少100個中醫大夫或許都沒什么,而家鄉多了一個能看病的好中醫,父母、親戚、鄉親們就可以少受很多病痛的折磨。

初五立春,當天下午去往北京的路上,恰逢大雪,張向偉寫了一首古體詩《踏雪歸》明志:立春好時節,歸途別桑梓。

寒風吹云低,冬雪姍來遲。車行夜漸深,窗外月滿時。墨地裹銀妝,枯樹弄虬枝。夜黑終有期,東方浮旭日。前途路漫漫,復我國醫志。

他說,中醫的成才之路或許就是讀書、臨床、拜師、總結,家鄉雖然沒有大城市那么多名醫資源,但其他幾項卻可得到彌補。

“基層老百姓對中醫的渴望以及好中醫師的奇缺,給年輕的中醫人一個很好的成長環境,何不回到基層?”

I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白芷 視覺|花椒

-商務聯系-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號)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yangshengzhidao/view-181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