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個人在朋友圈轉發分享
如需平臺轉載,請后臺聯系授權
《阿爾茲海默病與癡呆癥》刊發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認為:老年癡呆癥患者去世前的反常清醒或“回光返照”,預示著該疾病存在著一種可逆轉機制。
該現象將有助于科學家闡明老年癡呆癥的病理生理學機制。
老年癡呆癥患者去世前的片刻清醒現象令人震驚,就像人們常說的“回光返照”。患者長期以來喪失記憶,一直受癡呆癥的折磨,無法回憶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甚至無法辨認親近的家人。
但是在臨終前,患者會突然清醒過來,表現出正常的行為和舉止,隨后很快就逝去了。
專家們將這一現象稱為“極端的或反常的清醒”。一直以來有許多類似事件報道,但科學界對這一現象知之甚少。最近,有科學家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和觀察。
在最近一期《阿爾茲海默病與癡呆癥》刊發了一篇研究論文,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附屬國家老齡研究所(NIA)的跨學科團隊與密歇根醫學院麻醉學教授喬治·A·馬舒爾博士團隊的合作。梳理了關于“反常的清醒”的相關報道,探討其潛在機制,詳述了如何進行科學分析,該方法將有助于闡明癡呆癥的病理生理學機制。
馬舒爾教授認為:老年癡呆癥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病變。通常伴有大腦功能不可逆損傷。若大腦能在反常的清醒狀態下訪問某種神經功能網絡,甚至是在嚴重癡呆時也能驟然清醒,這表明該疾病存在著一種可逆轉的機制。
該論文梳理了早期研究工作,分析了包括阿爾茲海默病在內的晚期癡呆癥患者的案例。這些患者在臨終前似乎能以一種看似正常的方式進行溝通和回憶往事,這讓看護人員和家人感到震驚。
NIA巴茲爾·埃爾達博士指出:文獻中關于“反常的清醒”奇聞軼事的報道,引發了科學界對幾個重要問題的思考,也期待更深入的研究,包括更好地描述所謂“清醒”的特點;回顧或實時評估清醒發生的新監測儀器或新方法,以及分析清醒狀態的語音模式或其他行為表現等輔助工具。
也考慮用AI和機器學習分析其模式此前,在人瀕死體驗研究中曾有過調研此類事件的先例。2013年,馬舒爾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基礎研究,揭示了心臟驟停后意識狀態的腦電波特征的觀察證據。
研究人員不確定同樣的事情是否以一種“反常的清醒”的形式發生。事實上,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死亡前,這表明可能存在著某種共通的神經網絡機制。
馬舒爾博士說鑒于這一事件發生轉瞬即逝,研究這種“反常的片刻清醒”將是一項巨大挑戰。有案例研究報道一小部分病例發生的持續時間從幾秒鐘到幾天不等。
該研究團隊還詮釋了這項工作的重要倫理意義,包括弱勢患者參與研究的可能性,以及這種現象甚至會改變看護人員與癡呆癥患者的互動方式,包括臨終關懷等。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研究有助于提高科學意識,進而推進“反常的清醒”科學研究,豐富看護人員的護理經驗。
科學界也正在對老年癡呆癥和阿茲海默癥的一切相關報道和事件進行系統性梳理和深入研究,希望能夠找尋出一些“蛛絲馬跡”。
深度報道
關注我們
臨床研究協調員/臨床研究護士培訓教材填補了國內專業培訓教材的空白。由全球醫生組織課題項目編寫。
1、本教材圍繞著提高臨床研究協調員/臨床研究護士實操能力而精心編寫,教材內容共22章,涵蓋了臨床研究全過程,涉及的基本理論、概念、國內外最新的法規和規范;
2. 內容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使讀者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明確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應用,如何遵循和應用法規和規范提供指導;
3. 強調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培訓
購買者聯系梁老師:1352268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