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病因分析及康復治療方案(含動圖醫療體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也叫關節囊炎、漏肩風、凝肩,因多發生于50歲左右的中年人,又有五十肩之稱。肩周炎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由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炎癥、粘連,引起的以肩關節周圍疼痛、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的癥候群。

一病因

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肩關節退行性病變、肩部的慢性勞損、急性外傷、受涼、感染及活動減少等因素有關。頸椎病所造成的肩部神經營養障礙也可能是一種致病因素。

二主要癥狀和體征

1、疼痛:嚴重者稍一觸碰即可疼痛難忍,夜間疼痛尤重或夜不能眠或半夜痛醒,多不能臥向患側,疼痛可牽涉到頸部、肩胛部、三角肌、上臂和前臂背側。

2、活動受限:肩關節活動逐漸受限,外展、上舉、外旋和內旋受限,嚴重者不能完成提褲、扎腰帶、梳頭、摸背、穿衣和脫衣等動作,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和勞動。

3、肌肉萎縮:三角肌最明顯。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

主要是解除肩周肌肉緊張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常采用局部按摩、理療、外用擦劑、敷貼劑、熱敷、針灸等。適用于輕型和病情早期病例。

2、阻滯療法:

明確診斷,定準痛點和病變組織的基礎上。主要采用:肩胛上神經阻滯、腋神經阻滯、肩關節周圍痛點阻滯、關節囊內注藥阻滯及星狀神經節阻滯。通過神經阻滯及抗炎類藥物,一方面阻斷了肩關節“疼痛——肌肉缺血——疼痛”所致的的惡性循環,解除疼痛,改善局部微循環血運;另一方面,促進炎癥吸收和組織修復,恢復關節功能。

3、針刀療法:

痛點明確,并觸及痛性結節和索條都可在痛點阻滯后,行針刀治療,剝離松解粘連,切割疤痕,切碎鈣化塊等。

4、手法矯治:

病程長、活動功能明顯障礙的病例,經上述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功能改善不理想者,需在阻滯、針刀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手法治療。選擇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術,麻醉效果滿意后,行手法矯治(手法矯治前,一定要拍肩關節正位X線片,清楚了解肩部結構、骨質密度,以免因心中無數,操作中發生骨折和意外)。手法由輕到重,此時可聽到或感覺到撕裂聲和肩關節突然松解的感覺。直到肩關節達到正常活動范圍。手法松解完畢后,三角巾懸吊患肢,第二天開始肩部活動、功能鍛煉。

5、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是防治肩周炎再次粘連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阻滯、針刀、手法矯治后。方法用爬墻、俯身劃圈、踩轆、擦背運動等方式進行。

肩周炎的康復醫療體操

適應證與禁忌證:

(1)適應證:肩周炎、岡上肌炎、肱二頭長頭肌腱炎及肩部肌肉疼痛患者,特別是有疼痛和關節內粘連者。

(2)禁忌證:肩關節周圍骨折未愈合及頸椎腫瘤者,這些患者是不可以做的哦。

1、手指爬墻

面墻而立,雙手扶墻,手指順轉爬行而上,練習上舉,觀察哪側嚴重,并記錄下每日達到最大高度。每日2次,每次30次以上。

2、直臂外展

面壁直立,雙臂下垂,直臂向兩側外展,記錄每日抬高的最大角度。上午,下午各一回,每次運動30次以上。

3、彎腰甩臂

腰部向前彎60度,患壁前后擺動,擺動范圍越大越好。每日2次,每次甩動30次上。

4、交叉拍肩

雙臂在胸前交叉甩動,雙手拍對側肩頭,雙臂上下交替進行,每次拍打30次以上,每日練2回。

5、拍背打背

雙臂輪番前后甩動,左臂向右前方運動 ,拍打右肩,右臂向左后方運動,拍打左背,左右交替進行30次以上,每日2回。

6、后身摸背

兩臂后伸,以健側手腕部,使患側手指盡量向上摸脊背。

7、旋臂運動

一手叉腰,另一臂左旋轉運動,先順時針旋轉30次,在逆時針旋轉30次,換對側做同樣運動,旋轉弧度越大越好!

8、手持體操棒上舉、后伸

立位,雙手持體操棒,做兩直臂同時上舉、后伸練習,健側帶動患側,到感覺疼痛處停止,保持5秒,放下。

9、 游泳運動

游泳時治療肩周炎的另一種好方法,開始可以輕輕地蛙泳和仰泳,讓頸部及肩關節周圍肌肉活動起來,習慣以后在行強度更大的自由泳,當然要根據自己的體力而定。一般每周1-2次,每次持續30分鐘即可。

來源:北京中醫藥大學棗莊醫院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yangshengzhidao/view-17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