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隨著兩天休息時間,一條由《健康時報》發布的消息被不斷發酵。(原文鏈接→《“皮膚神藥”大多來自江西這個縣!因為激素,當地人不用!》)
產業園化的營銷模式,連同較為寬松的注冊環境,被一同暴露出來。在文中特意提到了一點,在當地,此類消字號難以進入藥店。其實此類產品一直是走的個人零售路線。甚至不經意間出現在其他完全不搭邊的地攤旁。
或菜市場或微商,成為消字號遍地開花的策略。現在我耳邊還能回響起那地攤大喇叭的廣告,“這一盒藥啊,夠咱們家里三個人五個人用---涂抹上去,立馬不痛了,不癢了。三天去根,不管用啊,你拿來找我退錢。無效退款---”
丁香園曾有幾期文章專門對此現象做過評論。但消字號并非只是針對皮膚病,甚至連成人用品也能囊括其中,不能不說是思路開闊。
對外宣傳是純中藥,實際上則是由非法添加的糖皮質激素、抗生素、化藥來發揮療效。“馬上見效”是其宣傳套路,為了保證效果,非法添加劑濃度可能是正規藥品的數倍。后果就是當時有效了,其實是糖皮質激素掩蓋了機體的正常免疫作用。而為了避免掩蓋病情,正規醫療方式對糖皮質激素的使用有嚴格的要求。畢竟長久使用,會導致各類并發癥,還會延誤病情。因為購買方便,無需去醫院掛號,外地打工人員及年長者會成為此類產品的目標客戶。但后續引發的機體反應,會導致患者頻繁大劑量用藥,以保證效果。回頭客模式,大概就是此類產品的戰略方式。
與此相似的還有械字號,最嚴重的是一類醫療器械。因為是實行的備案制,無需過多的監管流程,也成為重災區。比如這款冷敷貼,在微商口中化身能起到治愈作用的藥品。
而實際上則是一款連臨床試驗都不需要做的一類醫療器械(從風險性等角度考慮,醫療器械分三類,其中三類醫療器械的要求最為嚴格)。
雖然是消字號、械字號,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這都是藥品。因為病人并非都是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員,而且銷售員巧舌如簧的話術,會使病人相信,“這種東西很正規。我能在地攤或者朋友圈買到,是因為廠家做宣傳,讓利給大家”。
注冊監管過程,江西當地衛生監管部門稱“有心無力”。但其中復雜性,從健康時報的報道中或許有所揭示。
“4月29日,健康時報記者就“神夫草抑菌乳膏添加激素”采訪傳真函發至江西省衛健委與江西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截止6月14日本文發稿前,健康時報沒有收到任何回應。
5月15日,健康時報全媒體記者調查組赴江西永豐,走訪永豐縣政府、衛健委、衛生計生監督所、疾控中心,截止發稿時已過去近一個月,公眾關心的核心問題,仍無明確回復。”(以上兩段引自健康時報《“皮膚神藥”大多來自江西這個縣!因為激素,當地人不用!》)
這恐怕不是一句“有心無力”能解釋通的。盤活當地經濟,為企業提供服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工作,但卻忽視了與服務同樣重要的“監管”。看似不回應,能替企業擋過一陣風波。但引來的是更大的輿論風潮及高層監管力度。有理由相信健康時報的這則報道,能在近期引發一次高密度的集中飛檢。
在今年春節期間,江西神夫草抑菌乳膏就因含糖皮質激素和抗菌藥,而登上柳葉刀雜志。當時好多人就在想會不會掀起整治風暴。但就目前看來,只能依靠健康時報來揭開這里面的問題根本了。
頻繁、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不光給患者帶來無盡的痛苦。而且引發的后續醫療問題,會給社保帶來極大的壓力。本身一個小小的皮膚病,發展成多重病種。這其中的嚴重性,不言而喻。希望各企業不要再抱有低調違法就能“悶聲發財”的想法,主動承擔應有責任。監管部門也不要再沉溺于追逐地區GDP的圈套中,要改變監管思路,主動出擊。為樹立當地醫療行業健康向上的面貌,為民眾健康負責,而嚴格要求區域內企業。不要再出現“產地不用、易藥相用”的荒唐狀態,能凈化醫療產業,切實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大概是此次輿情中的唯一亮點了。
本文編輯:王楠
部門主任:楊小明
稿件意見請聯系:010-65369722
郵箱:tousu@jksb.com.cn
本文首發于“艾美達行業研究(ID:iMeta-Info)”,作者:老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大家都在看:
曾眼睜睜看著同學死亡,名中醫重新審視:總結出6條健康真相!
從入院到去世僅7天!竟是因為幾片感冒藥送了命!
47名兒童死亡,只因吃了現在正上市的這種水果!
一輩子的運動安排表!不同年齡,適合做不同運動
高溫來了,緊急提醒!氣溫每升高1℃,這種病人就多一波!這5件短命事你千萬別做!
覺得好看,請點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