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輯/書籍設計 | 趙京津 |人民衛生出版社生產調度中心
▲ 三冊封面
▲ 函套
劉民叔
醫書七種校注
叢書三冊
1.
湯液派醫家
▲ 封底局部(劉民叔簡介)
《漢書·藝文志》記載,
古之中醫,有醫經7家(包括《黃帝內經》)、經方11家,
醫經派診治思路與經方派多有不同,
這也是目前學界比較認同的觀點。
經過長期歷史發展,
《黃帝內經》逐漸成為中醫最重要的經典文獻,
其創立學術體系也成為中醫理論的主流,
而經方派的傳承日趨式微。
近年來,
中醫界已普遍認識到經方派的臨床療效不容低估,
而其理論也有重振的必要。
劉民叔先生
是中國近代經方學派傳承體系中的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
師承我國著名國學大學廖平先生(康有為、梁啟超導師,
章太炎亦以師禮待之,廖先生亦精經方),
其治學一生三變:
先時方,再《內經》,再經方,
終以經方之學濟世活人名震滬上。
學界普遍認為經方的肇端并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而是更古《湯液經》,
因此 ,劉先生被譽為“湯液大師”。
2.
劉民叔醫書七種校注叢書
▲ 封底局部(叢書目錄)
第一冊:
《華陽醫說》
系統解說湯液經方理論,乃劉民叔先生晚年病榻前口授,門人卞嵩京先生筆錄而成,資料完整。后附“魯樓殘簡”,系劉民叔先生演講稿及在各中醫類雜志發表的文章。
第二冊:
①《魯樓醫案》
系劉民叔先生運用湯液經方的醫案,再經卞嵩京先生重訂,有出版者“以結合天干地支運用五運六氣的方法”來解釋醫案,南轅北轍,有違宗旨,且醫案數量與門人手本相差很大。
②《神農古本草經》
系廖季平先生傳與劉民叔。乃漢晉世傳之古本。劉民叔以此明刻本為底本,并取清儒孫星衍、顧觀光兩氏輯本,歷經數年而成。乃當世不多得之本草善本。世之愿學中國古醫者,當能循此,方可仰溯仲景《傷寒》、伊尹《湯液》之淵源。
③《考次湯液經》
為經過劉民叔先生、楊紹伊先生校訂編佚而成的湯液經方派最核心的藥物學與處方學經典。
第三冊:
①《時疫解惑論》
《時疫解惑論》乃劉民叔治療庚申年間成都流行時疫之經驗總結,力主生石膏治療時疫重病。
②《傷寒論霍亂訓解》
此書訓解張仲景《辨霍亂病脈證治》十條,六經吐利六條,并辨極證附余分為三卷。
③《素問痿論釋難》
對《痿論》篇內容予以發揮,并詳論烏頭、附子、牛膝等藥。若細心尋繹,可見病知源。
叢書整理由劉民叔先生門人卞嵩京先生擔任名譽主編,
由再傳弟子楊強博士統領編校工作,
師門同道合力完成,
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并真實反映學派思想。
3.
設計者說
《劉民叔醫書七種校注》 書籍設計思想
了解到湯液派大家劉民叔先生
發揚古醫湯液,用藥風格既簡而賅,
故在封面和函套的設計上
盡量簡潔而不簡單,
體現中醫大師的精神內涵,
其中選擇三個元素圍繞在整體的設計中:
手書 · 湯液· 函套
▼ 以下為當時構思的草圖
手書
以劉民叔的手書,
貼近作者,還原歷史時代
湯液
劉先生為湯液派大家,
用隱隱的“湯液”,隱約于背景中體現中醫派別
函套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藥
為簡潔的函套上,增加了一抹顏色和一股律動
函套
▲ 函套展開圖
▲ 函套效果圖
▲ 函套局部 : 鏤空設計處理
“湯液冒出熱氣騰騰”的鏤空設計,
徐徐冒出熱氣形成動態,
并在鏤空中映襯出了內部封面的橘色潘通色,
使灰色調的函套有了“亮色“
函套
350g卡紙印刷
工藝: 觸感膜+鏤空
顏色: 四色+潘通色
封面
假精裝
工藝: 觸感膜
顏色: 四色+潘通色
版式
版式設計上
呼應劉先生用藥既簡而賅的風格,
并將設計的元素反復圍繞在整體的設計中
版式
單色印刷
湯液家法
辨證首重立法,
立法而后候證。
不問病之名,
不問病之因,
辨病情之經過,
憑證候以用藥
謹以此設計
致敬湯液大師劉民叔先生
敬請關注
劉民叔
醫書七種校注
叢書三冊
策劃編輯 | 陳東樞
責任編輯 | 駱彩云 陳東樞
書籍設計 | 趙京津
責任版式 | 白亞萍 趙京津
劉民叔醫書七種校注·華陽醫說(重訂)
ISBN 978-7-117-27195-0
http://www.pmphmall.com/gdsdetail/628065-303663
劉民叔醫書七種校注·魯樓醫案 神農古本草經 考次湯液經
ISBN 978-7-117-27196-7
http://www.pmphmall.com/gdsdetail/628028-303626
劉民叔醫書七種校注·時疫解惑論 傷寒論霍亂訓解 素問痿論釋難
ISBN 978-7-117-27197-4/R·27198
http://www.pmphmall.com/gdsdetail/628028-30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