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幽門螺桿菌,卻能引起人體各個系統疾病。
說起幽門螺旋桿菌,似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對它有所了解,都說它是導致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的直接兇手,但真的是僅僅如此嗎?
現實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比你想象中的更加“可惡”一些。
人們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除了可以定植在胃黏膜內、導致胃部疾病外,還可以定植在口腔和腸道黏膜中,導致口腔及腸道疾病。除此之外,人們還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還會增加呼吸系統疾病、肝膽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系統等一系列疾病的發生[1],但是其中的機制尚未研究透徹。
口腔疾病
早在1994年,人們便發現幾乎所有的受檢者的牙斑和口水均為細菌陽性。后來,通過PCR技術,人們在口腔中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并且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與兒童齲齒的發生率呈正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的口腔扁平苔蘚、復發性口腔潰瘍、牙周炎、口腔異味等疾病均有聯系。
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學者發現口腔幽門螺旋桿菌與同個體的胃內細菌,或根除后胃內復發的細菌多為同一株細菌。因此有人懷疑口腔幽門螺旋桿菌定植是治療失敗致復發的根源。
結腸腫瘤
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群中,結腸腺瘤和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沒有感染的人群。
有研究人員通過免疫組化,在切除的息肉組織內檢測到了幽門螺旋桿菌,有人提出,幽門螺旋桿菌定植在腸黏膜,對黏膜造成損害,刺激腺瘤的形成。而結腸腺瘤是癌前病變的一種,經過10-15年的時間,腺瘤性息肉便會發展成結腸腺癌。也有人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機體發生免疫反應,刺激結腸腺瘤及結腸癌的形成。雖然發病機制還沒有確定,但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結腸腺瘤和結腸癌的發病是得到大多數專家認可的。
肝臟疾病
胃有豐富的血管網,并且通過門靜脈系統回流至肝臟。當胃黏膜有幽門螺旋桿菌定植時,其釋放的炎癥因子通過血液回流進入肝臟,會導致肝臟疾病的發病率增加。通過PCR法對肝細胞組織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基因序列,發現二者同源相似度最高達90%,這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與肝癌的發生有關。
膽囊疾病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會導致膽囊炎或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增高。
考慮原因是幽門螺旋桿菌通過Oddi括約肌逆行進入膽囊,產生毒素刺激膽囊黏膜,發生炎性反應。當膽囊黏膜發生局部反應時,導致膽囊收縮功能受損,膽汁淤積,形成膽囊結石。
心腦血管疾病
有研究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導致房顫的獨立危險因素。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以導致心房慢性炎癥,誘導心房重塑,導致房顫的發生。除了房顫,還有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動脈粥樣病變,增加腦卒中、冠心病、心梗的發病率。考慮原因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釋放炎癥因子入血,這些炎癥因子可加速血管氧化,促進動脈斑塊形成并可使斑塊不穩定性增加,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呼吸系統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僅會增加慢性支氣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率,還可能是誘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發作的因素之一。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及其分泌的毒素可通過胃食管反流進入呼吸道直接刺激氣道黏膜,引起氣道炎癥反應,導致肺功能下降。
除了慢性支氣管炎和COPD,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還會導致兒童哮喘的發病率增高。可見,兒童感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必須得到重視。
代謝系統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發生胰島素抵抗的幾率是幽門螺旋桿菌陰性人群的2倍,而胰島素抵抗進一步發展,則為糖尿病。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也高于陰性患者,這說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更高。
考慮原因可能是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刺激機體產生大量促炎性介質和血管活性物質,增加機體氧化應激狀態,通過多條途徑作用于胰島素信號通路,從而導致胰島素發生,胰島素抵抗進一步發展后即為糖尿病。
血液系統疾病
缺鐵性貧血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尤其是發病原因不明的難治性缺鐵性貧血。
研究發現超過50%的不明原因難治性缺鐵性貧血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后約有75%患者可獲得治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導致胃酸分泌降低以及胃液中維生素C濃度降低,影響腸道鐵吸收,最終導致缺鐵性貧血。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特發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發病率增高,這與交叉免疫反應有關。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已明確指出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和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應檢測并根除幽門螺旋桿菌[2]。
細菌雖小,可它的破壞性卻不容小覷,幾乎可以引起人體每個系統的病變。請不要再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看做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
參考文獻:
[1] 付成鋒,楊宏昌,彭鐵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外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醫刊,2018,45(14):125-128.
[2]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和消化性潰瘍學組,全國幽門螺桿菌研究協作組,劉文忠,謝勇,陸紅,成虹,曾志榮,周麗雅,陳燁,王江濱,杜奕奇,呂農華.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J].中華消化雜志,2017,37(6):364-378.
本文首發: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波間露下葉田田
責任編輯:李興鵬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End -
2018年中國醫生的平均收入是多少?
年終獎發了多少?”
參與調研
更有獎品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