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圖)
全文共2394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收入越高的人很可能活得更久,雖然真相有些殘酷,但并不是玩笑。挪威的最新研究記錄了2005至2015年間該國三百多萬40歲以上人口的情況,而該國人口一共只有500萬左右,所以基本可以代表全國情況。
近年來在網上時常出現的一些收入較高的人因忙于事業,以至犧牲健康,過早去世等新聞。但這種認知可能存在明顯偏差,因為,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的過早去世并不是沒有發生,只不過沒有人在乎而已。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 | 南方周末記者 王江濤
責任編輯 | 朱力遠
最近,“長得丑,活得久”的旋律在互聯網上很流行,人們圍繞著顏值一遍遍進行自嘲。但是聽多了也千萬別當真,因為迄今為止,確實沒有科學證據表明“長得丑”可以活得久,而來自2019年5月13日《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的研究表明,收入高的人才更可能活得久。
1收入高,活得久
這個關于預期壽命的最新結論來自挪威,主持這項研究的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員喬納斯·米內特·金(Jonas Minet Kinge)在研究所官網的文章中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看到結果之后的驚訝。
因為他們發現收入最高的前1%的人,預期壽命可以比收入最低的后1%的人整體上多將近10歲,其中最富有的女性比收入最低的女性多8.4歲,男性則多出13.8歲。而這一切發生在全球知名高福利國家挪威,在那里,公共衛生保健系統很大程度上是由財政而非個人負擔的,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從全世界來看也很出色。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孤例。三年前,《美國醫學會雜志》就發表過收入差距相對較大的發達國家美國的情況。美國前1%高收入女性的預期壽命比收入最低的1%的人多10.1歲,男性的差距則達到14.6歲。
兩相對比,不僅主要結論一致,連趨勢也一致。科學家發現,從2000年代到2010年代,這種與收入高低相關聯的預期壽命的差距是越來越大了。
收入越高的人很可能活得更久,雖然真相有些殘酷,但并不是玩笑。挪威的最新研究記錄了2005至2015年間該國三百多萬40歲以上人口的情況,而該國人口一共只有500萬左右,所以基本可以代表全國情況。個人收入信息來自稅務登記系統,那些收入為0,甚至是負數的人因此被排除在外,因為他們的收入情況難以評估。死因數據來自死因登記系統。
對于這一結論,一些人可能容易聯想起近年來在網上時常出現的一些收入較高的人因忙于事業,以至犧牲健康,過早去世等新聞,潛意識里覺得收入高的人才死得早。但這種認知可能存在明顯偏差,因為,名人或知名公司員工的過早去世本來就容易引起公眾和媒體的關注,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的過早去世并不是沒有發生,只不過沒有人在乎而已。
2影響壽命的因素
目前的研究還不能給出具體的因果機制。但從影響壽命的因素看,疾病通常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先天的基因差異外,后天的收入可能會影響生活環境、飲食、醫療保健水平,以及其他生活習慣等等,進而間接與壽命產生聯系。
挪威的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和癌癥這兩大類慢性病是造成壽命差距的重要原因,對于四十多歲的人來說,使用精神活性物質導致精神障礙,自殺是兩個更顯著致死因素,對于年齡更大的人來說,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癡呆也很顯著。其他一些造成壽命差距的死因還包括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傳染病等等。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低收入人群中,吸煙行為在造成壽命差距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肺癌等癌癥、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的一個風險因素。
當把時間軸拉開時就會看到,低收入者的癌癥死亡率在十年間基本沒變,每10萬人中,因此而死的男性為35人,女性為22人,但高收入者癌癥死亡率則顯著下降,從原本就偏低的位置繼續下降,每10萬人中,因癌癥而死的男性從26人降至22人,女性則從18人降至15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兩個群體雖然都有降低,但低收入男性群體每10萬人的死亡數從51降至36,高收入男性則從35降至20。
對85歲及以上的高齡人群的分析甚至發生戲劇性反轉,2005年時,高齡高收入群體的死亡率更高,但2015年,則反了過來,變得更低。
雖然具體原因并不清楚,但從死亡率來看,高收入群體很可能從社會發展、醫療進步等進程中受益更多。反映在預期壽命上,高收入男性增加了3.1歲,低收入男性只增加了0.9歲,高收入女性增加了3.2歲,低收入女性甚至減少了0.4歲。當然,反映在整體數據上,人們的預期壽命還是增長了。
除了疾病情況,低收入群體更可能是獨居的,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沒有退休金。特別是退休金,當把沒有退休金的人排除之后,預期壽命有了顯著得上揚。
說到底,除了自殺和交通事故,疾病和死亡通常是年老時才更常面對的事情,60歲再往上時的生活狀態,對生命質量差距的影響更顯著。要想扭轉這種不平等,除了持續性地使整個社會收入分配更公平外,通過公共政策對低收入群體賦能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點從挪威比美國更小的預期壽命差距可以看出一二。
3收入高并不是萬能的
雖然收入高的人總體上呈現出活得久的特征,但正如人們生活中看到的,這并不絕對。因為收入并不能直接對預期壽命產生作用,中間還有別的影響因素。
最明顯的一個就是地域。挪威的面積并不大,所以只能發現首都奧斯陸聚集了更多的高收入人群。從美國的調查中就能看到,在收入影響壽命的問題上,不同地域的差距可以非常大。
比如美國的數據顯示,即便都是低收入群體,但生活在紐約、舊金山的低收入人群,預期壽命比別的一些城市顯著高。紐約、舊金山這類城市的特點是高學歷、高收入人群集中,政府財政支出水平也更高。
從邏輯推理來看,預期壽命更高的地方應該是醫療條件更好,環境空氣更好的地方,但美國的數據并不能驗證這些假設。實際情況可能更復雜。
2018年,《柳葉刀》的一項研究曾預測過全球預期壽命走向,一個地方人的預期壽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基本是正相關的。那些預期壽命較低的國家基本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當時還預計,2040年,西班牙將成為預期壽命最長的國家,達到85.8歲。西班牙能逆襲超過日本,所依據的數據就包括該國中風導致的死亡下降得超乎預期,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在2005年至2015年間減少了43.8%。
這些顯示,即便一個地方的人收入會有高有低,但不同地方在醫療保健、生活環境等方面本身已經存在差距。而對于美國和挪威調查所發現情況,雖然目前沒有其他國家,尤其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數據作為對比,但通常來說,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距只會更大,整體的醫療保障條件和環境更差,預期壽命的差距也會更大。
當然,除了地域差異,個人層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視。如果一個人平時比較注意健康飲食和鍛煉,對健康顯然是有積極作用的。至于“收入高,活得久”這一社會現象,如果一個國家確實如此,還是得由政府從社會政策層面尋求解決之道。
張庭夫婦年納稅12億的微商生意
斷骨“碰瓷”:我負責受傷,他負責騙錢為什么牛人們愛在微信朋友圈“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