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關于關于孩子哭要不要抱的文章,后臺留言有很多關于孩子睡覺問題的討論,再分享一下陳建軍醫生的這篇文章供大家參考。
健康的嬰兒睡眠模式是多樣性個體化的,有的孩子可以睡整覺,有的暫時不可以,這不是區分孩子優劣的標準,但這顯然是令人焦灼的問題。
“孩子好帶嗎?”
這是我兒保時慣用的開場白。
“不好帶,他睡眠不好......”
這種說辭我聽過無數次。
睡眠常見關鍵詞
1. 入睡困難
2. 夜醒
順利入睡這種事,一般需要滿足2個基本條件:1. 困了想睡;2. 可以放松下來(這包括降低干擾和給予必要協助);夜醒屬于接覺問題,本質是重新入睡。
問題來了,孩子什么時候會困?文字描述的睡眠信號,遇到實踐總會變得蒼白無力。
通常敏銳的、天天帶孩子的人,自然會知道,不要問為什么,因為你就是知道。如果你不能知道,請接著往下看。
敏銳決定了你的判斷力,天天帶決定你有了解孩子的機會,正如“春江水暖鴨先知”。
判斷力存在個體的差異,內在決定因素:個性特質、知識儲備、情緒狀態、疲勞狀態;外在的影響因素:家庭關系、經濟基礎和文化背景。
最常見的影響因素應屬情緒和疲勞狀態,比如:產后抑郁、養育焦慮和沒有幫手導致的過度體力支出。
家庭育兒分歧更可能帶來負面壓力。增派人手、統一戰線、尋求專業心理支持服務是解決的途徑。這有利于提升判斷力,促進養育人及時準確回應嬰兒的需求能力。
能得到積極準確回應的嬰兒與照料者之間關系更好,安全感更足,哭鬧更少,更容易養育。
就算是難養型氣質的嬰兒,也可以通過與照養者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進而改善養育沖突。
若養育者沒有時間或不愿意把時間及精力花在嬰兒身上,只想尋求捷徑,可能會失去對孩子的了解機會。沒有了解做基礎,談干預幾乎不可能成功。
知道孩子什么時候困,代表你抓住了孩子的睡眠時機。時機是入睡的關鍵,因為你無法順利哄睡一個不困的孩子,也勢必很難安撫一個過度疲勞的寶寶。相比睡前做什么,無疑睡眠的時機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放松這個事,孩子是主體,在不借助外在因素的情況下,不同的孩子表現會有不同。
這種差異與個體特質和發育進程有關,基本屬于不可短期改變的部分,唯有時間才能助他一臂之力。然而,眾多外在因素我們是可以調整的,利于協助嬰兒入睡。
01
常規因素
常規因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貫穿始終,如:安全、光線、聲音、溫度、作息做好沒有?這些相關內容隨處可見,此處不贅述。
這里強調睡眠地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推薦“同房不同床”睡。雖然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觀點不同,但是研究表明“同房不同床”睡不僅有利于安全、方便照顧,也有利于孩子同照養人的睡眠質量。
02
病理因素
一過性的疾病問題如:鼻塞、咳嗽、發熱、濕疹等等常見疾病,這需要針對性治療,或提供輔助的支持。
在常規不變的情況下,病愈后不需要多久孩子會回到從前。持續性的發育異常:腦損傷后、孤獨癥譜系障礙等,這需要專科治療和干預。此類屬于特殊情況,非普遍現象。
03
生理因素
伴隨正常生長發育的事件,如:嬰兒腸絞痛;出牙;大運動發育(比如4月齡左右的翻身,6月齡左右的學坐,7、8、9月齡陸續出現的滾、爬、站立);猛漲期的頻繁索食;5月齡左右開始出現的“分離焦慮”,程度逐漸上升直達18月齡后。
對生理因素的處理有兩個方向:
1. 熬、(和)給予適當支持;
2. 不過分關注和干預。
比如:運動發育,白天要進行充分的互動,給予充分練習的機會;夜晚確保孩子的安全,必要的時候幫孩子恢復體位。
預見性了解分離焦慮這個問題。堅持分床睡,從出生后不久就要有意識的在孩子昏昏欲睡時堅持嘗試放入嬰兒床中。
3-4月后,孩子社交需求加大,白天需要積極的互動。開始玩“躲貓貓”游戲并堅持,可以逐漸幫孩子明白,看不見并不代表消失不見。對孩子的哭鬧及時作出恰當的響應(何為恰當?盡量命中需求。如何命中?這得靠你的判斷力,如上文中提及)。
回應的方式,沒有優劣之分,差別在于程度。抱也好、拍也好、奶也好,如果你判斷為必要,盡管去做,要記住在孩子昏昏欲睡時努力放下。
小嬰兒還沒有能力理解你言語傳達的意圖,也沒有能力去體諒大人的需求。這個時期,出于生物的本能他會不斷索取有利于自身的一切資源,展現出來的行為主要是通過不斷的累積經驗而成。
比如睡前程序,如果你把它當成是安撫手段就錯了。建立睡前程序的目的是形成一種良性的入睡關聯,本質是建立條件反射。通過一天天,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景、做固定的事情,獲得固定的結果(睡覺),讓孩子形成常規。
關聯形成后,一旦我們開啟程序,孩子便會明白接下來該睡覺。睡前程序的本意不是為了互動和玩耍,只是一個提醒,就如啟動睡眠的一個按鈕,幫助孩子獲得自主入睡的能力。
既然是能力,便不必強求人人一樣,有的孩子很快能達到,有孩子卻需要更久。作為照樣者只管做就是了,時間終會給出答案。提前預測結果毫無意義,徒增壓力。
這里有個微妙的現象,嬰兒以什么方式入睡,通常就會以什么方式來接覺。其它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具備自主入睡能力的孩子夜醒時自主接覺的能力更強。
當具備自主入睡的孩子出現夜醒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思考,靜心分析可能的原因,可以先等等。若心中擔憂去查看,內容僅限于關注安全、生病及舒適度問題,克制提供過度干預。
總之,嬰兒睡眠相關的問題具有普遍性,成因各有不同,往往是兒童個性特質、疾病、發育水平、養育人及環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需不需要解決,如何解決,個體間的差異是顯著存在的。改善的方法有,一蹴而就藥到病除的方法沒有。
相關閱讀:孩子到底幾點上床睡覺最合適?
孩子睡覺前可不可以喝牛奶?會影響孩子長高嗎?
睡覺磨牙對牙齒有害嗎?有方法治療嗎?
如果你在廣州、深圳及周邊,有兒童保健就診、口腔、醫美就診需求,可通過下面公眾號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