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三不怨”,父母“四不責”

《呂氏春秋》論及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說:

“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者相哀,此之謂骨肉至親。”

父母和子女,無疑是彼此最親的人。

世間沒有任何一種關系,能夠超越這種血濃于水的羈絆。

具體來說,為人子女,有三不怨;為人父母,有四不責。

1

為人子女,三不怨
  • 不怨父母平庸

《朱子家訓》有言:“重貴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眼里只有利益,因此對父母百般嫌棄,那么他便喪失了為人子女的資格。

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出身。

有些人總是抱怨父母無能,覺得原生家庭拖累了他,這不是為人子女的道理。

俗話說:“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不辭勞苦地把我們養(yǎng)育成人。

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總是竭盡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生活。

即便父母沒有驚人的成就,甚至沒給孩子留下半點家財,也同樣值得感恩。

對待父母,應當常懷恭敬之心,而不是怨懟。

子女應當用自己的努力,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

  • 不怨父母遲緩

《禮記》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順父母最難的,就是時刻保持一分耐心;

而做父母的年老后,最需要的也是子女這份耐心。

孩提之時,父母喂我們吃飯、給我們穿衣。

父母年紀大了,手腳不靈活了,思維不活躍了。

面對他們理解不了、做不到的,我們也要保持耐心。

這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的循環(huán)。

  • 不怨父母啰嗦

《孔子家語》有言:“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天下的父母,無不希望子女一生幸福平安。

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總是有太多叮嚀、太多囑托。

這些看似啰嗦的話里,飽含著長者一生的智慧。

哪怕父母沒什么文化,也希望用最樸素的道理教育子女:

走正道、行好事、做善人。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面對父母的叮囑,有的人牢記心上,受益終生;

有的人則當成耳旁風,非等到撞上南墻才追悔莫及。

世上只有親生父母,才一門心思地希望你過得好。

不要抱怨父母啰嗦。這份叮囑,恰是世間不可多得的福氣。

2

為人父母,四不責
  • 當眾不責

《朱子家訓》有言:“當面教子,背后說妻,對癥下藥,量體裁衣。”

很多人誤以為“當面教子”就是當眾教育孩子,讓他長記性,其實不然。

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犯了錯,要及時糾正他,這樣他才會印象深刻。

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

大庭廣眾之下,不要把孩子的錯處拿出來跟外人說。

家里的事情,自家人關起門來慢慢解決。

孩子再小也是有尊嚴的,當眾責備違反了教子的本意。

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做家長的也會因此失去孩子的信任。

  • 過后不責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大致是講,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周圍人的影響和暗示。

家長每翻一次舊賬,都是對孩子的一種負面心理暗示。

會讓孩子覺得,無論自己付出怎樣的努力,都無法改正過去的錯誤。

因此,教育孩子千萬不要翻舊賬。

懲處過后,就讓事情翻篇。

讓孩子不停為過去的錯誤去買單,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 知錯不責

梁啟超六歲時,曾因撒謊遭到母親責打。

梁家一向是母親慈愛,父親嚴厲。

因此梁啟超雖已改過,卻仍擔心此事被父親得知。

梁母見梁啟超已知悔改,就沒有告訴梁父,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左傳》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教育孩子,必須在成長過程中,讓孩子知錯、改錯。

假如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愿意改正,家長就要適可而止,不能揪住不放。

  • 偏聽不責

《朱子家訓》有言:“輕聽發(fā)言,安知非人之番訴?當忍耐三思。”

意思是,一聽別人告狀,不加判斷就輕信了。

偏聽偏信,貿(mào)然責備孩子,只會平白讓孩子蒙受委屈。

乖巧懂事的孩子自然招人疼愛,但頑皮魯莽的孩子也應當受到關心。

為人父母,遇事一定要沉得住氣,不能一有問題就沖孩子大動肝火。

尤其是當自家孩子與人家孩子發(fā)生沖突時,不要礙于面子偏聽偏信。

保持耐心,當面跟孩子溝通,背后仔細求證。

我們并不姑息孩子的錯處,但也不能讓孩子無故背鍋。

先要給予孩子信任,然后才能教導他堅持是非對錯。

來源:儒風大家


往期回顧:

一個家越過越好的3個跡象,有一個就很了不起

一塊西瓜差點要了命!

一張圖告訴你:無疫情小區(qū)如何防控?

目前10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你還不來嗎?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muying/view-18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