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教你的孩子跳樓自殺?

在這些未成年人文化制品當中,自殺被浪漫化、戲劇化。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對未成年人形成心理暗示。自殺被理解為擺脫困惑、發泄情緒、懲罰他人的一種手段。

6月4日,江蘇常州一小學學生繆可馨在上完兩節作文課后,跑出教室翻越欄桿墜樓身亡。墜樓學生家長質疑,老師給孩子作文批示“傳遞負能量”,以及去年曾打過孩子耳光,與孩子的死之間或有關聯,他希望學校或公安機關能夠調查出孩子墜樓的原因。

對此,官方聯合調查小組12日回應稱,他們共走訪45名學生及3名老師,未發現當天課堂中存在辱罵、毆打學生情況。

“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蒙騙。在如今的社會里,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確是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摘自墜亡小學生繆可馨作文)

繆可馨母親在微博發文稱,“《三打白骨精》讀后感”被班主任批評太過負能量,“這篇作文被刪了改,改了刪。之后又重新寫了作文,卻繼續被刪,本子中間還撕掉了兩頁紙,我不敢想像繆繆有多受打擊。”

筆者認為,僅憑老師一篇作文的批示,就認定這是繆可馨跳樓自殺的直接原因,顯然是對導致自殺的復雜心理因素的無知和誤解。

與其對于“害死”繆可馨的“正能量”進行口誅筆伐,不如把注意力放在繆可馨為什么會選擇自殺這個關鍵問題上來。一個10歲的孩子為什么懂得一躍而下,跳樓自殺可以結束煩惱?為什么自殺可以使他人接受懲罰?

筆者注意到,多年來,江蘇省常州市中小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就屢見不鮮:

2009年10月7日、9日兩天時間內,常州連續發生兩起學生跳樓身亡事件,一名15歲的初三女孩和一名年僅13歲的初一男孩分別從12樓和11樓縱身跳下不治而亡。快報記者隨后調查發現,僅僅從三月開始,整個常州共發生6起學生跳樓身亡的痛心事件。

跳樓的6名學生成績都比較優秀,其中一人為學生干部,性格開朗,其他5人稍稍內向一點,但沒有一人生活在單親家庭中。跳樓的6人當中除了一人選擇在鐘樓區政府行政大樓外,其余均在家中結束生命,輕生原因包括學習壓力過大、受到心理承受不了的某種打擊、和父母發生爭吵等3個方面。(現代快報10-20)

2018年3月31日下午,常州新北區南博灣發生一起突發事件:一名16歲中學生從小區頂樓跳下,不幸身亡。2003年出生的孩子。是從頂樓跳下來了,最高層是29樓,他一個月之前就跟同學說自殺,很多同學都勸他,今天又說要自殺,一個要好的同學立即趕來,但是沒來得及,跳樓前他還跟媽媽打了電話,等媽媽趕來時也晚了。沒想到真跳樓了。

而在距離常州不遠的上海,2019年4月17日晚上10點,年僅17歲的職高二年級男生在高架橋上和車內母親發生矛盾,一氣之下徑直下了車,在盧浦大橋引橋處跳橋身亡。

盧浦大橋上,媽媽把車停在了路中間,在責罵孩子:

之后孩子打開了車門,直沖橋邊!

兒子往橋下跳,媽媽慌張地伸手想拉住他,卻沒成功:

媽媽親眼看著孩子落地,直接跪下,捶地痛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死于自殺,自殺成為15-29歲青少年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在我國,相關媒體報道觸目驚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中小學生自殺問題研究”課題組抓取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網絡信息,分析了392例兒童青少年自殺死亡及自殺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確標注為中小學生的信息為267例。

根據一項2000—2013年中國中學生自殺相關行為報告率研究披露的數據,中學生自殺意念報告率17.7%,自殺計劃報告率7.3%,自殺未遂報告率2.7%。根據這一結果,大約每6個中學生中就有1個人有過自殺意念,大約每14名中學生中就有1人制定過自殺計劃,大約每37名中學生中有1人采取過自殺行動。

在年齡年級分布上,中學生的自殺狀況比小學生更為嚴峻。在顯示有年齡的信息中,13-17歲五個年齡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歲五個年齡案例之和的4.7倍,在性別分布上,男性中小學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自殺死亡的案例報告中,男性中小學生案例數量約女性案例數量的1.6倍。

在時間段分布上,自殺及未遂的發生情況形成明顯的波峰與波谷,開學季前后居多。寒暑假期間數量相對少;而新學期開學前后的4月、5月、9月自殺死亡案例數量最多。

歸納中小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家庭矛盾(72例,33%)、學業壓力(55例,26%)、師生矛盾(35例,16%)、心理問題(21例,10%)、情感糾紛(11例,5%)、校園欺凌(9例,4%),其他問題(12例,6%)。

那么,中小學生的自殺率如此之高,究竟是誰在教他們自殺?近日,福建987私家車廣播做的一個媒體調查似乎可以發現一些端倪:

6月12日下午,福建987私家車廣播接到家長爆料,知名兒童文學讀物“馬小跳系列”當中有不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內容。 從家長提供的圖片來看,這是一本漫畫書,書中兩個小學生在討論著不同的自殺方式,令人不寒而栗。(點擊可查看大圖) 無獨有偶,在6月13日凌晨,另一位家長也貼出了疑似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推薦、楊鵬著的《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內容截圖。(點擊可查看大圖) 其中有不止一處描述跳樓的段落,并且美化了其結果——“手絹變成了降落傘……墜入一個絢麗無比的隧道里……”其中甚至有詳細的過程和心理活動描述。 而該書目居然還打著“新課標指定小學生必讀書目”的標簽,更是讓家長汗毛倒豎,并且質疑出版、推薦這些書目的人,自己到底有沒有看過? 除了上訴家長發現的圖書外,還有一些家長陸陸續續提供了“排雷書籍”,這也讓我們產生了更大的擔心,是否有更多我們無法想象數量的圖書打著推薦閱讀的形式進入了青少年的生活。 不過,也有網友在微博上提出質疑,表示自己已經前往書店查看,“馬小跳系列”在售的版本與網友聲討的版本并不相符,其中并沒有網圖中的段落。對此,記者也做了進一步的調查。點擊查看記者現場求證的調查視頻兩本《淘氣包馬小跳之天真媽媽》出版日期分別是:2018年5月第43次印刷和2019年6月第53次印刷2018年5月第43次印刷的版本中還有呈現相關言論2019年6月第53次印刷的版本中已經做出了修訂,更改了對話內容而關于自殺的動畫片也在網絡上隨處可搜: 相對于成年人的自殺,未成年人自殺的沖動性更強。這無疑和各類未成年人讀物、漫畫、動畫片關于自殺的描述有關。在這些未成年人文化制品當中,自殺被浪漫化、戲劇化。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對未成年人形成心理暗示。自殺被理解為擺脫困惑、發泄情緒、懲罰他人的一種手段。而獨獨沒有人告訴孩子們自殺以后自己生命終結、親人終生痛苦的無可逆轉的后果。孩子們連生命是什么,生命的價值在哪里都沒搞清楚,就無知無覺地結束了生命。 盡管導致未成年人自殺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不良文化制品的作用不容小覷。中國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關于未成年人文化制品的分級制度,對未成年人文化制品進行嚴格層級管理。杜絕暗示、引誘、美化自殺的對話和畫面出現。

美國動畫片的等級:

TV-Y(所有兒童適宜)

代表片:《小熊維尼歷險記》《海綿寶寶》

解釋:無論主題還是情節,都要針對低幼兒童設計,包括2至6歲的兒童觀看時也不會受驚嚇。

TV-G(普遍觀眾可看)

代表片:《大力水手》

解釋:雖然未必是針對兒童設計,但父母可以放心讓孩子觀看。里面幾乎沒有暴力等鏡頭。

TV-Y7(7歲以上兒童適宜)

代表片:《X戰警:進化》

《蝙蝠俠》《鐵臂阿童木》

解釋:里面會有少量暴力,因此這些動畫片需要兒童具有分辨能力。6歲以下兒童觀看可能會感到害怕或者被誤導。

TV-PG (建議家長陪同)

代表片:《辛普森一家》《犬夜叉》

解釋:里面有中度暴力,需要父母進行篩選。

TV-14 (家長必須陪同)

代表片:《賞金獵人》《雙面艷舞女郎》

解釋:里面有較強暴力等鏡頭。強烈建議父母對此類節目監控,不讓14歲以下兒童獨自觀看。

日本分級示例

現行日本的電影分級制度是1998年制定的,一共分為四級:

一般:沒有任何限制 如:《聰明的一休》。

PG-12:12歲以下的人要有家長陪同才可觀看劇情包含性、暴力、恐怖、以及兒童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的電影。如:《蠟筆小新》。

R-15:15歲以下禁止入場劇情包含比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集團排擠、以及青少年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的電影。如:《灌籃高手》。

R-18:18歲以下禁止入場劇情包含比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青少年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鼓勵使用毒品的表現、反社會行為的電影。如:《進擊巨人》。

支持中國未成年人文化制品實行分級管理的朋友請轉發此文!

往期精選

疫情、暴亂重創美國?近期兩件事證明中國千萬不可誤判!

經貿摩擦升級為政治對抗,中美真的會有一戰?

何必讓三文魚來背鍋

全國人大涉港草案通過表決,香港將迎來百年變局

某些傳統武術已成為文化中虛偽性的代表

戶均總資產300萬與6億人的月收入1000元

面對武漢敲鑼女,我沒有指責和謾罵,只有哀嘆和悲憐

郴州大頭娃娃事件,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及其系統要承擔主要責任

向湖南省紀委、監察委實名公開舉報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向曙光,作為被告,你敢來出庭嗎?

民告官究竟有多難?請看長沙兩級法院的荒唐判決!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陳勇評論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muying/view-18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