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未成年人文化制品當中,自殺被浪漫化、戲劇化。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對未成年人形成心理暗示。自殺被理解為擺脫困惑、發泄情緒、懲罰他人的一種手段。
6月4日,江蘇常州一小學學生繆可馨在上完兩節作文課后,跑出教室翻越欄桿墜樓身亡。墜樓學生家長質疑,老師給孩子作文批示“傳遞負能量”,以及去年曾打過孩子耳光,與孩子的死之間或有關聯,他希望學校或公安機關能夠調查出孩子墜樓的原因。
對此,官方聯合調查小組12日回應稱,他們共走訪45名學生及3名老師,未發現當天課堂中存在辱罵、毆打學生情況。
“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蒙騙。在如今的社會里,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確是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摘自墜亡小學生繆可馨作文)
繆可馨母親在微博發文稱,“《三打白骨精》讀后感”被班主任批評太過負能量,“這篇作文被刪了改,改了刪。之后又重新寫了作文,卻繼續被刪,本子中間還撕掉了兩頁紙,我不敢想像繆繆有多受打擊。”
筆者認為,僅憑老師一篇作文的批示,就認定這是繆可馨跳樓自殺的直接原因,顯然是對導致自殺的復雜心理因素的無知和誤解。
與其對于“害死”繆可馨的“正能量”進行口誅筆伐,不如把注意力放在繆可馨為什么會選擇自殺這個關鍵問題上來。一個10歲的孩子為什么懂得一躍而下,跳樓自殺可以結束煩惱?為什么自殺可以使他人接受懲罰?
筆者注意到,多年來,江蘇省常州市中小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就屢見不鮮:
2009年10月7日、9日兩天時間內,常州連續發生兩起學生跳樓身亡事件,一名15歲的初三女孩和一名年僅13歲的初一男孩分別從12樓和11樓縱身跳下不治而亡。快報記者隨后調查發現,僅僅從三月開始,整個常州共發生6起學生跳樓身亡的痛心事件。
跳樓的6名學生成績都比較優秀,其中一人為學生干部,性格開朗,其他5人稍稍內向一點,但沒有一人生活在單親家庭中。跳樓的6人當中除了一人選擇在鐘樓區政府行政大樓外,其余均在家中結束生命,輕生原因包括學習壓力過大、受到心理承受不了的某種打擊、和父母發生爭吵等3個方面。(現代快報10-20)
2018年3月31日下午,常州新北區南博灣發生一起突發事件:一名16歲中學生從小區頂樓跳下,不幸身亡。2003年出生的孩子。是從頂樓跳下來了,最高層是29樓,他一個月之前就跟同學說自殺,很多同學都勸他,今天又說要自殺,一個要好的同學立即趕來,但是沒來得及,跳樓前他還跟媽媽打了電話,等媽媽趕來時也晚了。沒想到真跳樓了。
而在距離常州不遠的上海,2019年4月17日晚上10點,年僅17歲的職高二年級男生在高架橋上和車內母親發生矛盾,一氣之下徑直下了車,在盧浦大橋引橋處跳橋身亡。
盧浦大橋上,媽媽把車停在了路中間,在責罵孩子:
之后孩子打開了車門,直沖橋邊!
兒子往橋下跳,媽媽慌張地伸手想拉住他,卻沒成功:
媽媽親眼看著孩子落地,直接跪下,捶地痛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死于自殺,自殺成為15-29歲青少年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在我國,相關媒體報道觸目驚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中小學生自殺問題研究”課題組抓取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網絡信息,分析了392例兒童青少年自殺死亡及自殺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確標注為中小學生的信息為267例。
根據一項2000—2013年中國中學生自殺相關行為報告率研究披露的數據,中學生自殺意念報告率17.7%,自殺計劃報告率7.3%,自殺未遂報告率2.7%。根據這一結果,大約每6個中學生中就有1個人有過自殺意念,大約每14名中學生中就有1人制定過自殺計劃,大約每37名中學生中有1人采取過自殺行動。
在年齡年級分布上,中學生的自殺狀況比小學生更為嚴峻。在顯示有年齡的信息中,13-17歲五個年齡的死亡及未遂案例之和是8-12歲五個年齡案例之和的4.7倍,在性別分布上,男性中小學生死亡及未遂案例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尤其是在自殺死亡的案例報告中,男性中小學生案例數量約女性案例數量的1.6倍。
在時間段分布上,自殺及未遂的發生情況形成明顯的波峰與波谷,開學季前后居多。寒暑假期間數量相對少;而新學期開學前后的4月、5月、9月自殺死亡案例數量最多。
歸納中小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家庭矛盾(72例,33%)、學業壓力(55例,26%)、師生矛盾(35例,16%)、心理問題(21例,10%)、情感糾紛(11例,5%)、校園欺凌(9例,4%),其他問題(12例,6%)。
那么,中小學生的自殺率如此之高,究竟是誰在教他們自殺?近日,福建987私家車廣播做的一個媒體調查似乎可以發現一些端倪:
6月12日下午,福建987私家車廣播接到家長爆料,知名兒童文學讀物“馬小跳系列”當中有不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內容。美國動畫片的等級:
TV-Y(所有兒童適宜)
代表片:《小熊維尼歷險記》《海綿寶寶》
解釋:無論主題還是情節,都要針對低幼兒童設計,包括2至6歲的兒童觀看時也不會受驚嚇。
TV-G(普遍觀眾可看)
代表片:《大力水手》
解釋:雖然未必是針對兒童設計,但父母可以放心讓孩子觀看。里面幾乎沒有暴力等鏡頭。
TV-Y7(7歲以上兒童適宜)
代表片:《X戰警:進化》
《蝙蝠俠》《鐵臂阿童木》
解釋:里面會有少量暴力,因此這些動畫片需要兒童具有分辨能力。6歲以下兒童觀看可能會感到害怕或者被誤導。
TV-PG (建議家長陪同)
代表片:《辛普森一家》《犬夜叉》
解釋:里面有中度暴力,需要父母進行篩選。
TV-14 (家長必須陪同)
代表片:《賞金獵人》《雙面艷舞女郎》
解釋:里面有較強暴力等鏡頭。強烈建議父母對此類節目監控,不讓14歲以下兒童獨自觀看。
日本分級示例
現行日本的電影分級制度是1998年制定的,一共分為四級:
一般:沒有任何限制 如:《聰明的一休》。
PG-12:12歲以下的人要有家長陪同才可觀看劇情包含性、暴力、恐怖、以及兒童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的電影。如:《蠟筆小新》。
R-15:15歲以下禁止入場劇情包含比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集團排擠、以及青少年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的電影。如:《灌籃高手》。
R-18:18歲以下禁止入場劇情包含比較深度的性、暴力、恐怖、青少年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鼓勵使用毒品的表現、反社會行為的電影。如:《進擊巨人》。
支持中國未成年人文化制品實行分級管理的朋友請轉發此文!
往期精選
疫情、暴亂重創美國?近期兩件事證明中國千萬不可誤判!
經貿摩擦升級為政治對抗,中美真的會有一戰?
何必讓三文魚來背鍋
全國人大涉港草案通過表決,香港將迎來百年變局
某些傳統武術已成為文化中虛偽性的代表
戶均總資產300萬與6億人的月收入1000元
面對武漢敲鑼女,我沒有指責和謾罵,只有哀嘆和悲憐
郴州大頭娃娃事件,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及其系統要承擔主要責任
向湖南省紀委、監察委實名公開舉報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向曙光,作為被告,你敢來出庭嗎?
民告官究竟有多難?請看長沙兩級法院的荒唐判決!
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精彩
陳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