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歲,
你成了整條街上,
最愛哭鼻子的仔。
一旦愿望得不到滿足,
你就開始嚎啕大哭,
哭得肝腸寸斷,天昏地暗,
哭得爺爺奶奶把你摟在懷里,
心疼地說“哎吆,我的小祖宗,
不哭了,不哭了,什么都依你!”
香甜糯軟的你,
精準地捕捉到大人的軟肋,
在想買玩具,想吃棒棒糖,
感冒還想玩水不被允許時,
就以哭制伏大人。
直到有天,你和媽媽去超市,
非要買那把可以斜挎在胸前的玩具槍。
一周前,爺爺剛給你買了把同款的,
除了顏色有別,基本一模一樣。
所以,這一次,媽媽告訴你“不可以”。
你一聽,就勢躺在超市的地上哭起來。
你的哭聲如此洪亮,如此悲戚,
吸引來一大群購物的人們圍觀。
很多人紛紛勸說你媽媽:
“不就一把槍嘛,至于讓孩子哭成這樣。”
你從捂著臉的小手指縫里,
看到平日總是隨你愿的媽媽,
堅定溫柔地向人們解釋:
“謝謝關心!這玩具,我家有了,
今天無論如何,是不會買的。”
你第一次聽到,
媽媽說“不可以”,
也第一次知道,
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你情不情愿地從地上爬起來,
轉身跟著媽媽回了家。
晚上,臨睡前,
媽媽去小房間和你道晚安。
你生氣地背過身子,
拒絕她親你的小臉蛋。
媽媽坐在小床邊說:
“寶貝,媽媽知道,今天在超市,
媽媽讓你出丑了。媽媽和你道歉。
但是,媽媽還是想和你重申一點,
以后,買過的玩具,不能重復買。
你如果真心喜歡那些玩具,
會珍惜它們,和它們做朋友。
而不是,買回來扔一邊,再買新的?!?/p>
那一晚,媽媽還是親了你。
你摟著那個舊玩具槍沉沉睡去,
覺得超市那把,
并沒有比它酷到哪里去。
2.
7歲,
早已摘掉“哭鼻子大王”標簽的你,
成了一名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
只是,開學的第二周,
你沮喪地回到家里,
對媽媽說:
“我再也不想去學校了”。
原來,
你的女同桌是個特別霸道的小公舉。
她在課桌上畫三八線,
把你不小心越線的課本扔到地上,
還把你的作業本藏起來。
你向媽媽求助,
以為媽媽會跑到學校幫你出氣。
孰料,媽媽只是說:
“媽媽小時候,
也遇到過這樣一個男同桌。
媽媽實在受不了,
就告訴了老師。
老師狠狠教訓了他一頓,
他再也不敢了。”
你怯怯地說:
“媽媽,我要自己去找老師嗎?”
“當然,在學校遇到任何事兒,
都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
老師如果不解決,
一定要告訴媽媽。”
第二天你上學走后,
媽媽給老師發了短信,
闡明事實,期待重視。
但,膽小的你,猶豫了一整天,
也不敢向老師求助。
直到第三天上學,
那個女生又推搡你,
你轉身跑到老師辦公室里。
老師表揚你勇敢,
還說如果你不說,
這個女生還會欺負別的同學。
你不知道老師用什么方法,
懲戒了那個霸道的女生。
你只知道,
從此后她再也沒故意欺負你。
通過這件事,
你發現小小的自己,
也可以維護自身的權益。
老師并沒有想象的可怕,
你可以向老師求助,
包括學習上不懂的問題。
老師很喜歡你,
課堂上經常提問你,
你成績越來越好,
還當上了班長,
考過年級第一。
3.
12歲,
你身高一米七多,
成了一名初中生,
也進入了敏感沖動的青春期。
原來成績一直優秀的你,
漸漸被更優秀的人甩在身后。
強烈的挫敗感,
讓你對比你強的那些同學,
充滿莫名的敵意。
你詛咒他們退步,
發揮失常,甚至遭遇意外。
結果卻是,情緒不定中,
你節節敗退,他們更優秀。
你掉進黑暗的惡意里,
越來越不喜歡自己。
暑假里,你和爸媽去旅游,
爸爸無意間說起,
他讀中學時,
也曾特別妒忌一個優秀的同學,
但現在,他們是最好的哥們。
你驚訝地問爸爸是如何做到的。
爸爸說:
是內心真實的感受,
指引他找到自己。
因為妒忌是一種糟糕的感覺,
被這種感覺支配,
人就越來越討厭自己。
為了不討厭自己,
就要客觀看待那個優秀的同學,
發現牛人之所以比自己牛,
恰是他們身上有的優點,
自己沒有。
與其憤憤不平地妒忌,
不如把這些優點學過來,
讓自己也變得牛氣。
旅游回來,
爸媽給你買了不少名人傳記。
你在閱讀中,和先賢偉人對話,
更進一步確認:
偉人都有共同特質,
胸襟寬廣,尊重對手,
和更優秀的人為伍。
新學期里,
你加入那些優秀同學的討論,
刷題和集體活動里,
虛心向他們請教,
坦誠和他們交流,
轉身回到自身,專注解決問題,
不知何時起,
原本就優秀的你,
變得寬厚明亮,
屢摘佳績。
4.
19歲,
你考上了大學,
成了一名大學生。
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
從緊張的高三來到松散的大學,
你不由得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
戀愛上網,游戲課堂。
加上,你學的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
在失落和抵觸中,荒廢學業,放縱自己。
大二的期末考試時,
一向開卷考試的老教授,
突發采取嚴格的閉卷答題。
你怕萬一考試不過關,
學分修不夠,要補考,要蹲班,
將來還可能拿不到畢業證。
你為了躲避未來的災難,
決定在當下冒一次險。
你帶著小抄進了考場,
偷偷摸摸抄起答案。
結果,被教授當場揭穿,
這門課0分計算,
還要在全院通報批評。
你的頭嗡一下大了:
對作弊的驚恐,
對自己的自責,
對父母的內疚,
對專業的抵觸,
加上剛剛失戀的陰影,
都呼嘯著向你襲來,
聯合發出“投降吧”的鄙夷。
你坐在夏日的教室里,
卻儼然跌落冰窟中,
渾身冰涼,
淚水簌簌,
放聲大哭,
想一個箭步,
從考場窗戶上跳下去。
就在這時,
一個接一個溫柔而堅定的聲音,
在你耳邊響起:
“寶貝,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p>
“兒子,你可以,去和老師溝通。”
“沒事,你遇到的這些,爸媽也遇到過,看,我們都挺過來了。”
“原來,牛人之所以牛,是他們像牛一樣,
吃過很多很多苦,依然歡快地搖著鈴鐺在趕路……”
那一刻,你止住哭泣,擦干淚水,
轉身走向教授,
深深鞠了個躬:
“老師,對不起,我錯了,
我回去好好復習,
補考時考個好成績?!?/p>
5.
25歲,
你跨專業考研,
一舉成功,
研究生你讀了最喜歡的法律,
畢業后你考到省法院上班,
成為少年法庭的一名法官。
你在形形色色的悲劇案件中,
遇見一位位面容或冰涼,
或傲慢,或不屑的少年。
他們有的因被家人溺愛,
稍微受點傷害就以死相逼;
他們有的不堪少年欺凌,
舉起了反殺的屠刀;
有的因妒忌優秀的室友,
在對方茶杯里放了毒;
他們有的因瑣事和老師發生沖突,
竟然用磚頭砸死了自己的恩師……
你在他們身上,
看到幼年自己的影子。
你又從他們父母身上,
看到和你父母完全不同的教化。
6.
29歲,
你從業4年,
在辦案中成長,
在思考中修正自己。
你一遍遍追問:
一個少年,要經歷多少沖突、分裂、
自傷和暗夜,才能長大成人?
你的答案是:
父母的言行,家庭的教化,
日復一日地在一個孩子心頭,
儲存的情緒,
強化的感受,
播撒的認知,
培植的信念,
決定了這個孩子的
行為方式和性格特征。
乃至,一生命運。
被溺愛喂養的孩子,
習慣性脆弱;
被打擊否定的孩子,
習慣性自卑;
不被共情接納的孩子,
習慣性報復;
沒有被拒絕過的孩子,
最終被社會一次次拒絕后,
自傷或傷人……
因為這種重復的“習慣性模式”,
在一個孩子心頭播種的晦暗信念,
才是原生家庭之傷的病根,
才是為人父母最遠的修行,
才是陰影下的小孩,
找到陽光下的自己,
最需要穿越的疼痛。
7.
32歲,
你結了婚,生了孩子,
成了一個父親。
盡管工作很忙,案卷如山,
但你還是抽空陪伴父母,
努力培育孩子。
你深知,
沒空教育子女,
就意味著沒空做人。
盡管,你盡職盡責,為人善良,
行有底線,不打逛語,
但誤解、傷害和詆毀,
從來沒有遠離過你。
工作中,
你遇見過故意刁難你的同事,
給你使絆子穿小鞋的領導,
跟蹤騷擾你的案件當事人……
生活中,
你曾被最信賴的哥們背后插刀,
曾在父母相繼病倒后分身無術,
曾和妻子的關系險些崩潰……
但你,
人到中年的你,
最后一一挺了過來。
在最黑暗的低谷里,
你心中始終有個信念:
“我可以的。
我沒問題。
我能做到。
我只要站起來,就能走出去。
我只有強起來,壞人才會慫下去。
我活得越來越酷,
過去的傷害才無足輕重?!?/p>
你知道,這信念,
扎根于過往歲月里,
父母一路守望的深情,
蓬勃于今日煙火中,
自己不懈奮斗的半生。
8.
36歲,
你的孩子4歲。
你在忙碌的工作間隙,
給他寫成長日記。
扉頁上,你寫下這么一句話:
“親愛的小孩,
我不會教你成長,
我只能陪你長大?!?/p>
此后數年間,
你始終以這句話為信念,
在他摔倒時,
給他擁抱,
但更鼓勵他自己站起來;
在他打碎碗時,
默默收拾好,
但依然堅持讓他自己學吃飯;
在他成績退步時,
強調他的優點,
看他慢慢往前趕;
在他和同學老師發生矛盾時,
讓他自己在處理中,
學會換位思考,
在思考中變得慈悲;
你甚至在他失戀時,
陪他一起看喜劇……
你堅持在說“棒”和說“不”之間切換,
做得并不完美,有時也有挫敗感,
但你知道,那個親愛的小孩,
需要你這樣的真愛。
你要像父母當年那樣,
站在麥田的邊上,
守著他回家的那條路,
看他跌撞成長,
放他自由飛翔;
等他勇敢轉身,
待他找到自身;
陪他捱過暗夜,
伴他迎來晴朗;
望他穿越風雨,
愿他收獲金黃。
故事背景:
6月6日,山西一大學大二男生小陽,在考試中作弊,被老師當場發現。
小陽在座位上哭了差不多20分鐘后,離開考場。
6分鐘后,他給媽媽發了兩條微信:“媽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p>
然后,關機,跳樓身亡。
20歲的男孩,就這樣離開人間。
6月10日,成都理工大畢業典禮上,一名女生拿刀砍傷兩名室友。
幸好,場面及時得到控制,受傷者無生命危險。
這兩天,輿論持續發酵,各種紛擾指責。
我不愿揣測那個尸骨未寒的孩子,也不愿臆想事實之外的驚恐。
于是,就從另一個視角,寫一個故事,給為人父母者一個參考。
只愿閱讀此文的你們,明白:
有些悲劇,原本可以避免。
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今日薦讀
上一篇:
推薦篇:
作者簡介
閑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本期插畫作者:新浪微博@LOST7。你點的“在看”,娜姐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