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教女兒“混”日子:養廢一個孩子,就給

文 | 堂媽(堂小楠)

很多媽媽都在愁一件事:我家孩子沒什么耐性,興趣班報了不少,但能堅持下來的一個沒有。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常常陷入兩難的抉擇:是允許孩子野蠻生長,還是讓孩子在我們設置的條框下長大?

兩種選擇都不明智。

要壓抑孩子的天性嗎?不要。

孩子可以為所欲為嗎?不可以。

蔡康永有一段話曾在網上刷了屏:

“15歲你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前段時間,被高曉松的教育方式刷屏,很多人好奇高曉松是如何把女兒養的這么優秀的。

沒想到矮大緊老師的回答是:我主要教她“混”日子。

說的如此漫不經心,可是背后卻飽含深意。

比如當他帶女兒去游山玩水,才4歲的孩子隨口就能吟誦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

有幾個孩子,才4歲就能懂得這么多?原來,“混”日子的資本,是能力。

有能力,才有詩和遠方,才能體會生活中的美好。

所以,當女兒不想上學的時候,高曉松就一邊給女兒看學校的課程,一邊講學校的趣事,一通“唐僧念經”,把女兒說吐,也要堅持讓她上學。

“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高曉松輕描淡寫說教女兒“混”日子,但背后卻從來沒有放松對女兒的培養。

記得小時候,音樂老師說我手指長適合彈鋼琴,我特別驕傲地告訴爸爸并主動要求報班學習,爸爸爽快地答應了我。

可后面的生活就不像我想象中那么容易,起初我還挺有興趣每周按時去上課,隨著難度的加深,每日固定的練琴時間漸漸地成為我的枷鎖。

周末孩子們的幸福時光變成我雷打不動地往返于學習班和家的折騰。

我開始吃不消,想要放棄。

我偷偷地裝病過,也試圖拿學習當過借口想要放棄鋼琴,可爸爸堅決不同意。

用他的話來說“不管風吹日曬,就算是下雹子,你也必須學鋼琴”。

我反抗過,傷心過,也怨恨過。

而當多年后的我獲得了鋼琴考級證書,并以此為敲門磚找到了工作,并且在事業上順風順雨時,我才真正從內心感謝爸爸,感謝爸爸沒有放棄督促的責任。

若是小時候的我不去嘗試,輕言放棄,如今就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

若是爸爸輕易從了我的意愿,我一遇到困難就輕言放棄,會陷入惡性的死循環;

若爸爸一直寬容我,待我長大后肯定會埋怨他。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這只是興趣班而已,如果孩子不是那塊料,強迫他去學習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啊。

我要說的不是陪伴孩子上興趣班這件事,而是父母對孩子們一些行為偏差的態度。

記得有一次,我和鄰居約好一起帶孩子們去游樂場玩。

在樓下集合時,我發現她的女兒穿了一雙帶點跟兒的小皮鞋,我提醒她要給孩子穿舒服的衣服和鞋,這樣的鞋會崴腳。

她無奈地告訴我,孩子非要穿,覺得這雙鞋漂亮,管不了就隨她吧!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孩子早上賴床,家長把早餐的時間錯后配合孩子的賴床習慣;

孩子吃飯挑食,家長擔心影響發育就專門挑孩子喜歡的飯菜做;

孩子吵著喝飲料,不喝白開水,家長馬上妥協,覺得孩子想喝就喝唄;

孩子晚上不喜歡早睡,想多玩一會兒玩具,家長就放任他,甚至陪他一塊玩……

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看似越來越“尊重平等”“崇尚自由”,可事實上呢?孩子們還小,現在不喜歡的事情不去做暫且無傷大雅,當他們長大了呢?

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升學,不喜歡工作,家長是否一直順從著他們的意愿走下去?

輕松、愉快的事情所有人都喜歡,每個人都想只做自己愛做的事。

可在此之前,我們該讓孩子們明白,想要一輩子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要先吃苦讓自己擁有這種資本。

父母不要給予孩子“不喜歡的事就可以不做”這樣的概念,因為孩子一旦形成了這樣的意識,將來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只會逃避。

要讓孩子知道,不喜歡不是借口,做喜歡的事之前必須從不喜歡的事情開始嘗試。

娃好奇心廣泛,興趣多變、難以堅持是正常現象,所有娃都是這樣一路走來的。

家長鼓勵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是有方法可循的,比如:

·鼓勵娃把所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

·給予肯定,增強娃的成就感和內在動機。

·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比如和喜歡的小伙伴結伴學習。

當孩子難以堅持的時候,不要急著對娃“道德綁架”,而是先正視孩子的心理訴求:

滿足孩子的自主感

學不學、怎么學、跟誰學、什么時候學……讓娃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滿足孩子的勝任感

進一寸有一寸的驚喜,當娃遇到瓶頸沮喪時,不妨多強調他已取得的成績,幫助孩子制定短期可實現的小目標,讓娃覺得自己可以做好。

滿足孩子的需要感

學任何一項技能,不是為了考級、升學、有一技之長、炫耀……

返璞歸真,我們最初投入一項事情,正是因為自己喜歡、自己需要啊。

我們強調養娃要順其自然,但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后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生命中那些應該要經歷且必須要經歷的事情,父母的不舍和縱容會成為兒女的牽絆。

沒有什么成果是可以輕輕松松就取得的,讓我們點亮【在看】,陪伴著孩子一起吸收養分,期待絢麗多彩的那天吧!

END


本文來自堂媽家庭育兒(kexueyuer2013),堂媽(堂小楠),拿孩子當朋友、拿閨蜜當情人、拿老公當戰友的職場雙寶媽媽(媒體人),喜歡搜羅好東西和大家分享。逗比、毒舌、有態度……我知道你也和我一樣。每天早上8點,準時等你。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點在看,和孩子一起努力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muying/view-18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