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入夏后,動、植物都會進入瘋長期,人們常說春是生的季節,那么夏就是長的季節,人體也是一樣。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自然界的四季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對應,“夏應心而養長”,夏季養生的重點就在于養心,并注意護陽氣。所以,立夏養生需以“心”為主。
立夏養生要領
立夏也被人們稱為“孟夏”,即夏天的開始。
立夏節氣,應當舒展心情,保持安閑的心態,中醫學認為“心者,精神之所舍也”。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是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應,心臟所運營的血液,就是神智活動的物質基礎。心在五行中屬火,通于夏季,心地經脈屬手少陰。古人說“心為君主之宮”,“上通于舌,下通關元,居于肺下肝上”。說明心具有主宰人體上下、統管肺腑的特殊職能。因此這個季節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們在節氣橡膠的時候應該順應天氣的變化,所以立夏的養生中應著重關注對心臟的養護。
立夏節氣,應當舒展心情,保持安閑的心態,以免大喜、大怒傷及心陽。立夏節氣后,人們衣衫也比較單薄,即使平時身體很好的人也要當心外感風寒。在這個季節一患病,中醫也不主張輕易使用發汗的劑,避免汗多傷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淤滯,預防心臟病發作。清晨可吃洋蔥少許.晚飯后飲少量紅酒,保持血氣通。在膳食保養中,這個季節應以低脂、低鹽、多維生素、清淡為主。
立夏衣著要領
立夏以后,氣溫普遍升高,會導致人大量出汗。出汗時,大部分汗來不及蒸發而留在皮膚的表面,其中又多被貼身內衣所吸附。因此,夏季穿內衣的禁忌不容忽視。
麻、絲、棉織品等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吸濕性、排濕性、散熱性,是熱天最理想的內衣面料。夏天忌穿用滌綸等化纖物制作的內衣,因其透氣性、吸排濕性相對較差,稍有出汗,內衣便發黏,熱量不易散發,產生悶熱、潮濕的內環境。隨著濕度的增加,局部微生物迅速繁殖,使汗液中的尿素分解成氨,發出難聞的汗臭味;微生物的產物也使皮膚受到異常刺激,極易誘發痱子、皮炎。夏季內衣更應勤洗勤換,且應在陽光下晾曬。如今年輕女性在夏天喜歡穿緊身牛仔褲,追求“曲線美”,這本來無可厚非,但考慮到健康問題.緊身褲還是少穿為宜。緊身褲之所以不適于夏天穿著,是因為女性的陰道常分泌一種酸性液體,使外陰保持濕潤,有防止細菌侵入和殺滅細菌的作用。若褲子穿得過緊,不利于濕氣散發,長時間處于過熱、過濕的環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容易引發陰道炎癥、瘙癢,甚至泌尿系統感染。因此,內褲宜寬松,大小適中,且盡量少穿尼龍、化纖材質的。
立夏起居養生須知
立夏時節對居室的布置很重要,要在室內采取必要的遮陽措施,設法減少或避免一些熱源和光照;窗子應掛上淺色窗簾,最好是在窗戶的玻璃上貼一層白紙(或蠟紙)以求涼爽。要把冬春季節的衣服、被褥等該收的東西全部收入櫥內。有條件的話,要調整好影響室內通風的家具,以保持室內有足夠的自然風。由于白天室外溫度高,因此,如果太陽光強的話,可以從上午9點至下午6點把門窗關好,并拉上淺色窗簾。另外,入夏以后居室就要加強消毒。由于夏季氣溫高,病菌繁殖很快,造成痢疾、傷寒、霍亂等腸道傳染病的病原細菌增多,所以居室要經常用適量的消毒液進行消毒。
立夏時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計劃和生活節奏,以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要睡好午覺,以保證充足的睡眠。聽聽音樂,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園散步、郊游,盡可能讓肌體和思想獲得充分的放松。要節欲守神.以保持樂觀的 情緒。注意戒躁戒怒,做到心靜。
立夏時節氣溫漸高,人體易出汗。其實汗液本身是無謂的,只是汗液長時間滯留在皮膚和衣服上便會發酵變質而有臭味。因此出汗后要及時揩干、換衣。不及時消汗,易患濕疹或斑疹。
立夏滋補原則
立夏時分,天氣還不算特別熱,根據個人體質適當進補并無大礙。若進補肉食,以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制品為好。夏季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應酌量增加.每日攝人量應在100~120克為宜。植物蛋白可以從豆制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還應適當地多吃一些魚、蛋和瘦肉。
夏季提倡吃涼性食物滋補,但并非所有的人對羊肉、狗肉等溫性肉類都該“敬而遠之”。冬季常發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妻者,若在夏季緩解期內吃一些具有溫補作用的食物.到冬季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上述疾病的發生,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立夏養生食譜
立夏時節氣溫顯著升高,炎暑降臨,雨水增多。這個時節的飲食養生方案如下所述。
粟米粥
制作原料:粟米300克。
制作方法:將粟米放入鍋中加水同煮,熬成粥。
適宜人群:適用于脾胃虛弱的消化不良、體質虛弱、營養不良、尿少、尿赤痛者。
粟米營養豐富,含較多的維生素A、胡蘿卜素、鐵、鎂、鋅、硒等礦物質,有補益之作用。粟米味甘、性寒涼,歸脾、胃、腎經。其性寒涼,又可清熱除煩,愈瘡,助消化,尤適于脾胃虛弱、體質虛損之人,更宜夏夫食之以補胃氣,常食效佳。
芝麻梗米粥
制作原料:粳米或大米200~300克,黑或白芝麻250~500克,白糖適量。
制作方法:先干炒芝麻,炒熱聞到香味后起鍋,研成細 ,貯于罐中。每次放少許于大米或粳米煮好的粥內,加適量白糖,即可使用。
適宜人群:適用于肝腎不足的眩暈、健忘、腰膝酸軟、頭發早白,肺陰虛的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癥,脾胃陰虛的大便干結,陰血不足的產后少乳者。
禁忌:腹瀉者忌食用。
芝麻為滋補強壯之佳品,其味甘、性平、歸肺、脾、肝腎經。其成分含 蛋白質、脂肪、葉酸、尼克酸、煙酸、芝麻素、芝麻酚、糖類、卵磷脂、維生素E、銅、鈣等。《本草綱目》說其“補五臟、益氣力,久服輕身不老”。芝麻根據其顏色黑、白有之分。二者功效大抵相同。淡白芝麻重在潤腸通便、滋陰養血,黑芝麻強于滋補肝腎、烏須發。故脾胃陰虛、陰血不足之便泌、產后少乳者應多吃白芝麻:而肝腎不足、眩暈、腰膝酸軟、頭發早白者應多吃黑芝麻。芝麻中的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卵磷脂可延緩衰老。
絲瓜粥
制作原料:粳米200~300克,絲瓜100克,鹽、味精等調味品適量。
制作方法:將絲瓜去皮后切成小塊待用。將粳米熬成粥,起鍋前,放入切戈的絲瓜,再煮開幾分鐘,加入適量調味品,即可。
適宜人群:適用于熱病煩渴、身熱、痰喘咳嗽、崩漏、腸風痔漏、血淋、療瘡、癰腫、乳汁不通者。
禁忌:陽痿者忌食用。
絲瓜夏季食用既可清暑,又可涼血,特別對熱病、痰多、療瘡、癰腫等最宜。絲瓜其味甘,性涼,歸肝、胃經。其成分主要有皂甙、絲瓜苦味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維生素c、木聚糖等。《本草綱目》記載,絲瓜“煮食除熱利腸……去風化痰、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
豇豆粥
制作原料:粳米200~300克,豇豆100克。
制作方法:將豇豆洗凈,去筋,切成小段或粒狀,與粳米同煮成粥。
適宜人群:適用于脾胃虛弱、吐逆、腹瀉、遺精、帶下、小便頻數者。
禁忌:氣滯便結者忌食用。
豇豆其味甘,性平,歸脾、腎經。李時珍說其:“補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 《本草從新》說其:“散血消腫,清熱解毒。”其成分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質、脂肪油、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豇豆既是夏令蔬菜,又是夏季良藥,常食之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