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了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朱自清筆下春天的自然描繪了我們很多人的童年生活,如涓涓溪流一般滋潤著我們的成長。
親近自然是人類的本性。曾幾何時,去田野玩耍、下河抓魚、上樹摘野果等,這些發生在大自然里的自然體驗是年少時光里的家常便飯。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和城市化的進程,現代的孩子們習慣了使用手機和電腦,能夠熟練的使用網絡社交媒體與他人交流,搜尋信息,但卻逐漸失去了去到野外自由玩耍的經歷,變得與自然越來越疏遠。
這種現象在歐美發達國家很明顯。美國戶外基金組織面向全國范圍內的調查顯示,年輕人戶外活動的次數從2006年就已經明顯減少,突出表現在孩子們戶外玩耍的時間大大減少了,大部分時間轉移到了室內玩電腦游戲、使用智能手機,這導致美國孩子每天平均不足半小時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因害怕孩子的吵鬧打擾鄰居,55%的英國父母限制了孩子在戶外玩耍的時間。
圖1 由于對智能手機的沉迷,人類向著“手機人”Phono sapiens的方向“進化 ”(圖片來自網絡)
在我國,孩子們與自然聯結的水平也普遍較低。早在2011年,有記者通過網絡調查“兒童與自然親密度”,調查顯示孩子們戶外活動的野地非常有限,大部分孩子的父母(62.2%)特別希望帶孩子去郊野、林地、濕地這樣可以親近自然的地方。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受到空氣污染的大都市,也同樣出現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比如,在云南的西雙版納,盡管那里有成片的熱帶雨林、豐富的動植物物種,被稱為地球北回歸線沙漠帶上唯一的綠洲,但當地的孩子們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對動植物沒興趣、學業繁重或不準走進森林等)很難參加戶外的自然體驗活動。
縱觀全球,“宅”這種生活方式正在兒童的生活中蔓延。父母因“害怕”將孩子圈在狹小的空間,泥土不準摸,昆蟲不準碰。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感受花鳥魚蟲之美,體會不到自然探索的快樂,更談何關愛、保護自然環境呢?
圖2 屏幕“宅人”的生活漫畫(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自然缺失了,會給孩子們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呢?
? 身體疾病,例如肥胖,維生素D缺失
? 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
? 動植物知識減少
? 心理抑郁增加
? 自然情愫減退
? ……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隨著孩子們與自然接觸越來越少,無論是生理上的感官還是心理上的知覺都在退化。兒童和自然間不斷擴大的裂痕,將會對環境、社會、人們的心理和精神世界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圖3 Naure Children 網站調查顯示孩子認識公司logo的數量遠遠超出了認識自家花園動植物的數量
自然缺失了,怎么辦?
那么,自然缺失了,我們該怎么辦呢?相關的學者曾提出:要讓孩子們擁有親近自然的空間(比如:走進農場、公園、森林等)、時間(比如:擠出課外時間)與真實體驗(比如:種植、戶外活動、散步、露營,野外動植物觀賞等),拉近孩子們的生活與自然的距離,重新建立孩子們與大自然有意義的聯結。隨著這種自然聯結(包括認知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關愛)的日益增強,孩子們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密,他們更愿意保護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
西雙版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之一。從長遠發展來看,如何促進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關注并保護當地的生物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團隊就像醫生給病人開處方藥一樣,通過設計、成立自然觀察俱樂部的“處方”,為西雙版納的初中生提供為期8個月的自然觀察活動。
自然觀察俱樂部:“處方藥”里的“配方”
科研人員在西雙版納地區系統選擇了10所中學并成立自然觀察俱樂部,根據自愿報名的340名學生,投放了共計33個自然觀察工具包。每一套工具包里面包含一臺數碼照相機、一副帶有電燈的放大鏡、一副望遠鏡、一套昆蟲標本制作工具(包括標本盒、昆蟲瓶、展翅板、昆蟲針、補蟲網)、鳥類和昆蟲圖鑒,以及植物種子(包括含羞草、虞美人、草莓)。自然觀察工具包可方便參與的學生進行動植物攝影、觀鳥、制作昆蟲標本以及觀察并記錄植物種子萌發生長過程。
每個班級按照7-10人自由組合成立了自己的俱樂部小組,同時選舉一名組長和副組長,對自然觀察工具包進行管理,帶領組員開展活動。同時,科研人員向學生講解了自然觀察工具的使用說明、自然觀察內容以及如何進行觀察記錄。參與的學生了解自然觀察俱樂部的流程后,便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使用工具包開啟自由探索觀察活動。
圖4 自然觀察工具包:觀鳥、動植物攝影,昆蟲標本制作等的工具全面齊備
自然觀察俱樂部的“藥效”如何?
一年后,科研人員回到當初分發工具包的學校,應用計劃行為理論,使用調查問卷(包括前測、后測)、后期訪談和自然觀察記錄收集整理的研究方法,探討參與自然觀察俱樂部活動對學生的影響。
圖5 參與的學生認真填寫測量問卷的狀態
此次研究共收集到2234張學生拍攝的動植物圖片、41份觀鳥記錄、30份昆蟲標本以及20份植物種子萌發生長的記錄數據。通過分析問卷及訪談的數據,科研人員發現,參與自然觀察俱樂部活動后,學生與保護有關的心理感知變量明顯增強了,比如:勸說他人不要打鳥的知覺行為控制(心理上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信心說服別人不要打鳥)、不食用野生昆蟲的個人規范(受到社會期望或者社會道德影響,感知食用野生昆蟲的內疚感)以及保護鳥類或野生昆蟲的行為意愿等。
圖6 參與自然觀察俱樂部小組成員拍攝的部分動植物照片
圖7 參與自然觀察俱樂部小組成員制作的蝴蝶標本
通過數學上的結構方程模型計算,科研人員發現參與自然觀察俱樂部活動可以通過增強學生與保護有關的自信心(知覺行為控制)而間接地影響他們的動物保護行為(勸說他人不要打鳥、降低食用野生昆蟲的頻率)。同時,研究發現,學生過去是否發生過此類保護行為對以后的保護行為有很強的指示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這種與行為有關的自信心(知覺行為控制)對人的特定行為具有較強的指示作用,然而,短期的環境教育項目很難有效影響人的知覺行為控制。此次研究以較長時間(8個月)、自組織的方式,可以顯著影響學生的知覺行為控制,進而影響保護行為,這為國內外有效的環境教育實踐提供了一個新的案例。
而每位參與的學生體會都有不同的收獲。
比如來自景洪市一中的一位學生說:“在參加活動過程中,我將老師發給我們的種子——含羞草種下了,并且每天都有些有關種子成長日記和心得體會。活動之后,我學會了持之以恒,知道做一件事情要有連續性不能虎頭蛇尾,還培養了自己的責任心,學會了如何做比較。體會到植物種子是一個弱小的生命,需要我細心栽培,不可馬虎。感到生命的神奇,和植物一起成長收獲到了耐心和快樂,感到到了溫暖,每次和同學們討論我們種植的植物,我就會很開心!”。
圖8 自然觀察俱樂部成員接受我們的面對面采訪
通過訪談,也有的學生提及自從參加自然觀察俱樂部后,現在拍攝出來的照片更加清晰,更加喜愛花草,不再害怕毛毛蟲和蟑螂了。從統計的表格中不難看出,參與自然觀察俱樂部不僅對參與者的動物保護意愿、行為有影響,同時也能增強他們的觀察技能。此外,因為參加了自然觀察俱樂部,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親近自然,向家人或者朋友分享自然觀察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經歷。
同時,觀察活動過程中無意間增加了與他人的親密關系,結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促進了團隊合作。比如,有位學生將自然觀察過程中拍攝的動植物照片分享在網絡朋友圈,引起了網絡好友對西雙版納的向往,想過來尋找這位學生一起體驗當地的美,這無形中增進了學生之間的社會交往。
訪談中,還有的學生提及自然觀察俱樂部的活動過程雖說也有辛酸,比如遇到蚊蟲叮咬、太陽的灼傷,感到身體的疲憊,以及沒有觀察到期望的動植物時的失落等,但是“自然觀察后的收獲足以慰藉我們付出的汗水”。借用老舍先生對養花的體會:“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也許這就是學生參與自然觀察俱樂部的樂趣吧。
圖9 被采訪的學生提及自然觀察俱樂部活動影響的頻率統計
自然觀察俱樂部可以讓更多的孩子們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不忘親近大自然。這份親近,是他們“用沾滿泥巴的雙手從大地里捧出來”的,是“沿著染上草汁的袖子”走進他們心中的。這份親近會激勵著更多的孩子們成為未來環境友好型公民,保護我們共同的自然遺產。
來源: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