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7日17:21分
我們將正式進入小暑節氣
小暑,是24節氣中第11個節氣
暑,表示炎熱
梅雨季即將宣告結束
同時
我們將踏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
(今年7月12日正式入伏)
小暑有三侯
一候溫風至
(2019年7月8日-7月12日)
小暑時
迎面吹來的風里都帶著熱味兒
二候蟋蟀居宇
(2019年7月13日-7月17日)
此時連蟋蟀都學乖
躲到屋檐下避暑了
三候鷹始鷙[zhì]
(2019年7月18日-7月22日)
此時氣溫炎熱
老鷹會把幼鷹帶出鳥巢
在高空中翱翔飛行學習獵食
簡單概括就是
動物世界
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避暑了
那此時
人,應該如何順勢養生呢?
一,比防暑更重要的是防寒
在空調沒有普及之前
小暑,大暑,三伏天里
是最容易讓人中暑暈倒的節氣
可如今呢?
空調的普及
越來越多的人
在暑熱天里
得的都是寒病!!!!!
因為
天氣越是炎熱
人體陽氣越是外浮在表
此時毛孔大開
最容易受到的
是空調寒氣侵擾
尤其是耳后頸部
三個以“風”命名的穴位
翳風穴、風池穴、風府穴
中醫認為它們最易招風寒之邪
尤其記住保暖耳后頸部這三個穴位
接下來高溫天
比防暑更重要的是防寒
二,消暑之余請保護脾胃
網上都說
炎炎夏日有三寶
空調、wifi、和西瓜
其實伴我們消暑的
何止西瓜
還有冷飲,涼菜,冰啤酒,凍綠豆湯
生冷是傷脾胃陽氣的
除此之外
消暑的一些性寒涼的
冬瓜,苦瓜,黃瓜,蓮子心。。。
苦寒太過也是傷陽的
所以,民間有云:
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
所謂伏羊就是入伏后的羊肉
三伏天吃性溫的羊肉?
其道理就是
溫養一片陰寒的脾胃啊
小暑后
雖然你會感覺很熱
身上黏糊糊的
但你要明白
這是因為身體里的陽氣
全跑到肌膚表面
來幫你散熱出汗了
事實上
你身體里的五臟六腑
是一片陰寒的
冬吃蘿卜,夏吃姜
切記,,,,消暑之余
保護脾胃不可少
除了防寒保暖,固護脾胃
第三條就是
祛濕。。。+補液生津
為什么過了黃梅天
都快三伏了,還要祛濕?
我記得有個患者跟我說過
米醫生啊
你們南方夏天的高溫天我不怕
我最怕的是下雨后
大太陽一出來
那地上蒸騰出來的熱烘烘潮氣
真讓人難受
是啊,沒錯
民間有云: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指的就是小暑過后
氣溫高,濕度大
露天的木凳子
經過雨淋,水分較多
表面看上去是干的
可只要經經過太陽一曬
便會向外散發潮氣
坐久了
就會惹濕上身
這種節氣里
三天不下雨就旱,連下三天雨就澇
下雨過后,太陽一出來
地面的水濕
就蒸騰起來
人就好似那蒸籠里汗津津的肉包子
中醫里說:暑多挾濕
一點不虛
這也是為什么入暑后
很多人覺得沒胃口
胸悶,氣短,身重
苦夏苦的其實是脾胃
這些癥狀其實
都是濕氣重,脾胃虛弱的表現
再加上
夏天總要出點汗吧
汗是什么?
汗是脾胃生成的津液啊
出汗時
你流出去的都是津液+陽氣啊
中醫稱之為氣隨津脫
一方面濕氣重
脾胃生成的津液就有限
一方面天氣熱
你那邊還在流汗,流津液
這時候讓你一邊祛濕
一邊補液生津
妥妥沒錯啊
如何祛濕昨天已經說過了
缺席的童鞋自行補課吧
判斷痰濕體質的十二條癥狀你有嗎?
如何補津液呢?
最簡單的就是喝酸梅湯
我試出來的口感比較好的比例是
烏梅30g、山楂25g、甘草10g
五年陳皮5g、洛神花5朵
冰糖60g、桂花少許
純凈水1500毫升
(如果懶得去藥房配,我們微店里也有)
烏梅奇酸,可以生津
與甘草相應,酸甘可以生陰液
山楂可以消食健胃,行氣散瘀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酸梅湯
真的是接下來
炎炎夏日
幫你生津補液的好東西
總結一下
小暑養生
一,防寒保暖
二,固護脾胃
三,祛濕。。。補液生津
很難嗎?
其實不難
說白了:就是衣食住行少貪涼
接下來,炎炎夏日
雖然很熱,但它卻是健康的
四季的溫熱涼寒
萬物有其規律
它是大自然給人類的禮物
夏天就該熱著過
冬天就該冷著過
這才是健康的
如果你一定要與之對抗
那只能勸你一句:
出來混,遲早有一天要還的
|| 推薦閱讀 ||
痰濕是一切疾病真正的根源:判斷痰濕體質的十二條癥狀你有嗎?
排了好久的隊,見到醫生卻忘了要說什么?!這份兒科問診清單,家長請收藏!
讀懂長安十二時辰,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天?最靠譜的答案在這里!
米醫生:你為何會總是心煩不安?其實是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