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有哪些治療方式?

我們可以為您…

_____WE CAN DO STHFOR U_______

免費幫你找到專業的醫院;

免費指導您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免費指導治療中注意事項;

免費指導飲食和生活注意事項;

免費為你提供國內更先進的血液病治療的信息。

- END -

 一、化學治療

  自20世紀60年代,美法侖(melphalan)和潑尼松(MP方案)被引進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MM的中位生存期由7個月提高到21~30個月,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至今MP仍為治療MM的常規方案,但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僅為5%。80年代開始,多藥聯合化療方案的出現,如VAD方案、M2方案、VBAP方案使有效率有所提高,但中位生存期并無顯著延長。

  近年來,認識到在MM的治療上,大劑量化、放療并以自體干細胞移植(ASCT)作為支持,療效顯著優于傳統化療。Attal等報道了IFM-90研究組的前瞻性隨機研究,共觀察200例65歲以下初治MM患者,結果顯示傳統化療組有效率為57%,CR為5%,5a無病生存(event free survival,EFS)率為10%,5a總的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為12%,大劑量化、放療組有效率為81%,CR率為22%,5a EFS率及OS率分別為28%和52%,大劑量化、放療方案的有效率、CR率、EFS及OS優于傳統化療方案。

  目前認為對MM而言,獲得CR才有可能長期生存,故對于年齡70歲的MM患者,盡可能進行大劑量化、放療,爭取達到CR。對于70歲以上的患者,宜首選MP方案,不宜大劑量化、放療。50歲以下的患者,應積極行大劑量化、 放療聯合造血干/祖細胞移植,對50~70歲的患者,則應根據具體情況斟酌處理。

  二、造血干/祖細胞移植

  單純大劑量美法侖治療MM,骨髓抑制嚴重,治療相關病死率高達20%左右。Moreau等進行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示,102例以2∶1比例隨機分為兩組,大劑量美法侖+GM-CSF組69例,大劑量美法侖+安慰劑組33例,結果顯示GM-CSF組能明顯縮短粒細胞缺乏持續時間及住院日,但卻無法顯著縮短相關死亡率,其治療相關死亡率高達11.5%,而近年來大劑量化、放療后采用自體造血干/祖細胞移植作為支持,其治療相關死亡率高達5%。故造血干/祖細胞移植為大劑量化、放療的施行創造了條件。

  1、 異基因造血干/祖細胞移植(allo-SCT) 異基因造血干/祖細胞移植治療因移植物抗骨髓瘤(graft versus myeloma,GVM)效應,可以使患者獲得長期的分子生物學緩解,并有可能成為唯一可以治愈MM的方法。

  但是由于MM患者多數年齡偏大,尋找合適的供者困難,以及較高的移植相關死亡率(TRM)制約了allo-SCT的廣泛開展,實際上只有10%的患者可以進行,Gahrton等回顧性分析266例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MM患者,CR率51%,10aOS率為20%,但TRM接近40%,異基因移植的TRM較高主要是因為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及嚴重感染。故目前,若無特別合適的供體,異基因移植不作為首選。

  2.2  自體造血干/祖細胞移植(AHSCT) 自體造血干/祖細胞移植包括自體骨髓移植和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由于自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的采集比較容易,移植后造血重建快,有可能在一部分MM患者中進行二次移植,現已逐漸取代自體骨髓移植。

  但自體外周血移植物中含有一定量的骨髓瘤細胞及骨髓瘤前體細胞,它們是移植后復發的可能根源之一,如何解決自體造血干細胞中骨髓瘤細胞的污染問題是當前的一個研究熱點。人類造血干細胞表達CD34抗原,且Lin陰性,骨髓瘤細胞的免疫表型為CD19、CD20弱表達,不表達CD34抗原,因此常采用分離純化CD34+造血干細胞進行自體移植,CD34+造血干細胞的動員常采用CTX +G-CSF作為動員方案,Lemoli等采用在CD34+細胞純化后再進行1次B-Lin的陰性選擇,對12例中的7例用PCR技術探測IgH CDRⅢ基因,發現經過B-Lin 陰性選擇只有1例發現克隆源性B細胞污染,現認為自體外周血移植物經正向純化和B-Lin負向純化后,可有效地控制CD34+細胞的污染問題。

  在大劑量MP治療的基礎上對正常核型的MM患者進行兩次ASCT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估計約20%這類患者病情可緩解達10 a。

  三、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應停)

  一個曾經聲名狼藉的藥物,近年來發現該藥具有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免疫調節作用,并通過下調核因子,誘導瘤細胞凋亡而應用于MM的治療,沙利度胺的不良反應輕微,無骨髓抑制及肝、腎毒性。Tricot的最近隨機對照研究,將668例MM患者首先給予大劑量美法侖化療,并采用ASCT支持,之后將323例隨機分入沙利度胺組,一直應用沙利度胺到疾病進展或不能耐受為止,345例為對照組,不用沙利度胺。隨訪發現,沙利度胺組和對照組的CR率分別為62%和43%。5a EFS率分別為56%和44%,5a OS率均為65%。結果提示,與大劑量美法侖配合治療MM,沙利度胺增加了CR和EFS的概率,但并沒有提高患者OS率。

  值得關注的是沙利度胺劑量相關毒性,它所引發的并發癥導致30%的患者在用藥2a內被迫停藥,4a后甚至60%以上患者都停止了該藥的使用,前期報道的深部靜脈血栓形成和周圍神經病變是其主要的副作用。最近沙利度胺被引入MM的補救和初始治療,其聯用高劑量的地塞米松療效很好且幾乎無神經毒副作用,但是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發生率從12.0%增長到了16.5%。

  四、二膦酸鹽類(bisphosphonates)

  二膦酸鹽類作為化療的輔助藥物可有效防治MM的骨骼病變。在MM病程中,骨骼病變的發生率可高達80%以上。正常情況下,破骨細胞吸收舊骨而成骨細胞重建新骨,并達到平衡。在MM,腫瘤細胞沉積,刺激 IL-6及其他因子的產生,導致骨吸收增加,使這種平衡關系被打破,結果使骨組織破壞。MM 的治療目的之一是恢復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平衡關系,以產生正常的骨組織。研究表明二膦酸鹽類,包括依班二膦酸鹽(ibandronate)唑侖二膦酸鹽(zolendronate)能有效的抑制MM引起的溶骨性損害,減輕骨痛,阻止骨骼病變的進展,減少骨骼相關事件(SRES),即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癥狀、放療和外科矯形手術的概率,降低高血鈣及其繼發性改變,但并不降低病死率。進行化療的所有MM患者,建議無論有無明顯的溶骨性病。

  五、三氧化二砷

  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是我國學者于20世紀70年代首先提純的,并將其用于臨床,上世紀90年代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成功,完全緩解率為52%~92%。Borad等2005年報道了美法侖、三氧化二砷和維生素C聯合治療10例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結果全部病例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都有下降,下降幅度為29%~90%,5例氮質血癥的病人腎功能都有明顯改善,沒有出現嚴重并發癥。米是人工合成的二肽硼酸鹽類似物,1997年研發成功,最初被稱為PS-341,1999年首先報道硼替佐米的抗腫瘤作用,2003年5月被FDA批準用于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2004年其上述適應證又獲歐盟批準。它屬于可逆性蛋白酶體抑制劑,可以選擇性地與蛋白酶體活性位點的蘇氨酸結合,抑制蛋白酶體20S亞單位的糜蛋白酶和(或)胰蛋白酶活性。在骨髓瘤細胞中,蛋白酶體受到抑制后,其核因子kB(NF-kB)的抑制因子I-kB不再通過蛋白酶體被大量降解,I-kB與NF-kB結合使其活性得到有效抑制,細胞增殖相關基因表達受到抑制,白細胞介素6(IL-6)等骨髓瘤細胞生長因子以及黏附分子表達減少,最終使骨髓瘤細胞凋亡。

  六、免疫治療

  自體干細胞移植(ASCT)可以大大提高MM的CR和PR率,但大多數患者將在5a內復發,所以研究MM的免疫治療,尤其是清除殘留微小病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樹突狀細胞治療MM的研究 樹突狀細胞(DC)是機體作用最強大的抗原提呈細胞(APC),它是一種天然的免疫佐劑,在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在腫瘤免疫治療中得到高度重視,MM分泌的均一單克隆免疫球蛋白Ig或Ig片段,這種Ig是一種公認的腫瘤抗原,在發病患者血漿中始終具有腫瘤細胞的個體獨特型表型,且較容易大量獲得,這為DC免疫療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目前,已經嘗試多種方法在體外使DC負載MM個體獨特型Ig,如個體獨特型lg直接負載DC,個體獨特型Ig基因轉導DC,腫瘤細胞與DC的直接融合等,使抗原特異性CD直接激發CD8+CTL,無需CD4+T細胞的活化。DC治療MM的臨床試驗性應用已經開展,Titzer等從11例進展期MM患者的外周血白細胞單采物中純化出CD34+細胞,體外經GM-CSF誘導并純化得到DC,然后將每例自身的獨特型蛋白負載于DC,將此DC由靜脈輸注給患者,經治療,5例有明顯的反應,其中4例出現特異性T細胞免疫反應,有1例骨髓中MM細胞明顯減少,且不良反應輕微。

  2、針對IL-6及其信號通路的分子水平治療 目前認為,在MM中,IL-6的過度表達是骨髓瘤發病和進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證明 IL-6是骨髓瘤細胞的生長因子,它能促進骨髓瘤細胞增生,抑制骨髓瘤細胞由Fas抗原及地塞米松介導的細胞凋亡。

  實驗顯示蛋白酶體抑制劑硼替佐米(bortezomib)抑制瘤細胞的增殖和誘導凋亡的主要機制是通過特異性抑制蛋白酶體26S亞基,阻止泛素蛋白的降解,降低IL-6的水平,抑制由IL-6觸發的促有絲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生長信號從而阻斷細胞內信號系統激活,誘導凋亡。

  Rossi的抗IL-6單克隆抗體聯合地塞米松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實驗性研究結果顯示,抗IL-6單克隆抗體(B-E8)在體內能充分中和IL-6的活性,24例的中位EFS為35個月,5aOS率達68.2%。

  上述著重于調節以IL-6為中心的細胞因子網絡及調節骨髓微環境對骨髓瘤細胞增殖和分化的生物學治療,其臨床確切療效尚需進一步研究。

  近年來,由于各種新藥物迅速出現,極大豐富了MM的治療手段。目前,有關新藥單用或聯合以及藥物組合,造血干細胞移植模式等治療方法的臨床實驗大量涌現,使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有效率大為提高,現臨床主要問題是如何決定這些新藥的劑量、應該連續用藥還是聯合給藥,以及應該如何與傳統療法相結合。目前正在研究的有兩種治療策略:第一種是將聯合用藥、高劑量給藥治療和ASCT組合應用來消滅腫瘤,但此方法能否改變骨髓瘤的進程尚不可知;第二種是用新藥對復發性骨髓瘤進行持續治療,以控制其生長或再生長,使其轉變成一種進展緩慢的慢性瘤。

1.如果感覺本文不錯,點擊右上角可以將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2.微信搜索【中國血液病病友會】可以關注本公共賬號。

3.如果有任何問題想要咨詢,請編輯好消息,消息內容包括:姓名+所患疾病+聯系方式+闡述病情+最近報告單。編輯好消息發送給我們即可,會盡快送達到專家那里,竭盡所能解答你所有的疑惑。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yangshengzhidao/view-17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