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有書雪兒思婷· 主播| 一凡
有書君說
轉眼又到周五,我們的新欄目《劇場》,和大家見面啦!
在這里,有書君會為大家推薦最近看過的好電影、好節目。
本期,和書友們分享一部高分劇情電影《狗十三》。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
現在就隨著有書君一起,放下一周的疲憊,在五一小長假好好享受一部好電影,給這周來個完美的收尾吧~
喜歡的興趣小組不讓參加,而被硬塞了條狗聊以安慰;
好不容易跟狗處出感情,它卻走丟了,大人都不以為然。
因為找狗,被父親掐脖子、扇耳光,一頓狂揍,對著她聲嘶力竭吼道:
“這么大了還不懂事,怎么這么不讓人省心!”
抱著受傷的手,在廁所里大哭一場,自我完成了“成長儀式”。
從此收藏起了自己的小任性,做出一副大人喜歡的乖巧懂事的模樣:
不哭不鬧,父親叫學什么就學什么,叫干嘛就干嘛,
可以仰頭一口喝掉一杯紅酒;也能在繼母和弟弟面前裝扮成透明人;
剛得知小狗抑郁而死,面對父親朋友夾上來的狗肉,仍笑著吃掉。
她終于成了爸爸的驕傲,懂事得可以討好身邊任何一個人,卻唯獨忘了自己。
這部豆瓣8.5的高分電影《狗十三》,女主李玩那“懂事”的模樣令無數人心酸。
狗13,狗和13歲的女孩。
這13歲是寂寞的13歲、是不知道為何總不快樂的13歲、是一代又一代人重復失去童真變得世俗的13歲。
01父母愛訴苦,孩子心理問題大
李玩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她這個名字起得也很隨意,爺爺奶奶還有父親覺得她是個女娃娃,名字不是很重要,于是就起了這么一個名字。
長大后,父親再婚,重建了一個新家庭,不久后李玩便有了一個弟弟,這個小不點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這一連串的變故讓這個正處于青春期的少女逐漸變得古怪而沉默。后來為了安撫和疏導女兒內心里的郁悶,父親買了一只可愛的小狗,希望它能夠代替自己陪伴女兒。起初李玩是很排斥這條小狗的,但是女孩子的心都是很柔軟的,很容易就會被這弱小可愛的生命打動。李玩和小狗之間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給它取名為“愛因斯坦”。后來有一次,爺爺出去買菜,不小心把狗狗弄丟了。
當知道愛因斯坦丟失后,一直被壓抑的李玩突然失控,開始與全家人都處于對立關系。
后來繼母出了一個主意,買了一只一模一樣的狗狗來騙她。
和愛因斯坦生活這么久,李玩怎么可能會分辨不出,它一眼就認出那是假的。
李玩說:
“我們盡全力去找愛因斯坦,找不到也沒辦法,我不是非得要一只狗。”
當李玩堅持它不是愛因斯坦時,繼母卻責怪李玩不懂事!
此時的李玩終于明白,無論自己說什么都沒用,因為在他們眼里自己就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而愛因斯塔在他們眼里就是一條狗。
到底是不是真的愛因斯坦他們根本不在意,因為他們根本不會理解愛因斯坦對于自己的意義。
李玩需要的不是一只狗,而是那份理解、陪伴與守護。
李玩知道愛因斯坦回不來了,她的反抗起不到任何效果,她只能乖乖接受。
她壓抑、不甘心,她去歌廳、去喝酒、玩到三更半夜才回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抗議。
父親見她這副模樣打了她一頓。
那天晚上待李玩冷靜下來后,爸爸卻讓她坐在他的腿上,向她道歉,爸爸說道:
“爸最近工作上忙得很,我很煩的,晚上連覺都睡不好。你也不讓爸省心……”看著她為尋找小狗茶飯不思,爺爺哀怨地感嘆,爺爺還不如一條狗親啊!
孩子犯了錯,打罵過后就是帶淚地控訴,不少父母認為這些招很有效果。
這一次父親“道歉”之后,李玩一夜之間長大。
其實,孩子不是懂了,而是怕了。
同事李虹的父母從小離異,他每次闖禍,母親都會悲愴地哭訴:
“我容易嗎,為了你,我吃了多少苦?生你的時候,半條命都沒了,現在你又來要我的命嗎?”母親滿臉淚水哀嚎的樣子讓他驚恐萬分,至今仍經常出現在惡夢里。
他的童年充滿著負罪感,甚至經常覺得自己不應該存在這個世上。
孩子犯了錯,以悲情強壓,給孩子帶來的是恐懼和負罪感。
他們不會怪自己的父母,而是不再懂得如何愛自己了。
心理學有一項研究表明:所有孩子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
在父母反復的哭訴中,孩子對自己進行了否定,更加加重了他的自卑感。
所有你向孩子哭的慘,都將成為他的心理障礙。
只有積極正面的引導,才能讓孩子走向健康向上的未來。
02孩童時缺失的愛,要用一生彌補口口聲聲說著為李玩好的父親,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曾問過她是否愿意。
原本承諾要帶她去看天文展覽,為應酬一個飯局便全拋在腦后。
為了討上司的歡心,父親讓年僅13歲的李玩一口喝掉一杯紅酒。
在眾人的喝彩聲中,李玩茫然地看著滿臉掛著驕傲的父親。
李玩物理競賽拿了一等獎,父親大擺宴席為她慶祝。
來的全是父親生意場上的朋友,點的菜全是他們愛吃的。
席間,李玩被父親帶到一個領導面前,極盡恭維地說:
“你記住了,沒有這個叔叔就沒有你的今天,也沒有爸爸的今天,跟叔叔喝一杯!”
真是好笑,女兒考了好成績卻是別人爸爸的功勞。
父親把成年世界的虛偽全然坦露在了女兒面前,強硬給她塞進自己認為好的一切。
這一系例操作,都無不充斥著權利的要挾和暴力的制服。
表面上為孩子操碎了心,但是因為不理解,不尊重,所以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愛。
童年時稀缺的關愛,會一直埋在潛意識中,成年以后就會在親密關系中處于卑微的“索愛”角色。
心理學上有一個案例:
一個年少缺愛的女孩,成年以后,為了彌補童年的匱乏,愛上一個又一個大叔。
女孩不斷迷失自己,以求得對方一點點的憐愛,內心的空洞永遠也無法填補。
在一次跟大叔約會中,被大叔的老婆捉奸在床,女孩不堪羞辱,最終自殺身亡。
原生家庭的影響對一個人的性格塑造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你播種下什么種子,就會結什么樣的果子。
父母不能給足孩子充分的理解和關愛,這份缺失就會成為孩子終生追求的目標。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如從小不缺糖的孩子。
長大以后才能懂得如何愛自己,不會因為別人給的一點甜頭就不顧一切地追隨。
03暴力強壓,是最可怕的教育父親對李玩暴力的幾個境頭,不少人竟直呼解氣。
小狗愛因斯坦走丟后,李玩任性地到處尋找,因此害爺爺摔傷了腿;
奶奶也差點因為去找她迷了路。
她還當著父親的面把一整瓶啤酒灌進嘴里。
父親一把打掉她手里的酒瓶,全不顧她手已被玻璃劃傷,血流不止。
回到家里,父親掐著她的脖子,使勁地抽了她幾巴掌,她哭喊著掙脫。
還是被幾次三番推搡回來,邊打邊喝斥:
“你到底要怎樣,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他不能理解李玩為何如此執著于找一只狗,非得把家里搞的雞飛狗跳。
他的教育方式就只有暴力解決,狠狠打一頓,打到你聽話認錯為止。
李玩幾次想逃脫,卻被爸爸更兇狠地遏制住,直到她向爺爺奶奶道歉,并承諾“不鬧了”,爸爸才放過她。
狗走丟后,所有人都回避,甚至不愿去尋找,一味地要李玩接受狗沒了的事實。
這讓李玩看到大人們做錯事不愿承認,對小狗毫無責任心的一面。
李玩的任性是一種抗議,可惜沒有人讀懂,而是用暴力強壓。
大人永遠不會錯,孩子凡事必須服從。
這便是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理念,大人即便有錯,孩子反抗就是大不敬,欠收拾。
尤其是父輩,習慣用各種方式維持自己的權威和統治。
事實證明,家庭教育中,暴力是最低效、落后的方式,它起到的負面效果遠遠超過它的正面效果。
暴力教育下的孩子要么就此放棄自我,要么是極端地復制。
中國某城市曾經對少管所里的四百多名少年犯進行調查:
發現在打罵中成長的少年,犯罪率非常高,達到了84%。
還記得那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殺人案嗎,撞傷人后,不但不救,還用水果刀將其活活捅死。
他的殘忍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從小受父母打罵而形成的。
為了要他練琴,母親天天用皮帶抽他;成績不好,父親就會把他關到地下室。
暴力還以暴力,父母永遠是孩子一面真實的鏡子。
相對于身體上的疼痛,孩子內心不被理解、對愛的缺乏以及對這偽成人世界的不解才是讓他們真正痛的地方。
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只有被共情,被溫柔以待的孩子才能更得懂得如何去愛他人。
很多時候,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沖突是可以解決的,只要父母肯放下自己的尊嚴與面子,耐心傾聽、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
(點擊視頻,即可查看)
04
《狗十三》的劇本是由一位80后女孩編寫的,在這部劇本里她融入了大量自己的親身經歷。
通過李玩這樣一個平凡如你我的十三歲女孩,將我們年少時的成長經歷原生態地雕琢出來。
導演曹保平對電影曾作出這樣的闡釋:
“人太容易遺忘,并習慣規則。
人類容易被成長的過程教化,所以我們要正視、反思過程中可能存在傷害的部分。”
孩子在被剝奪天性、強制服從的環境中成長,我們唾棄且厭惡這種教育,但又不斷復制這種生活。
但愿這部影片能給更多父母以警示,學著尊重孩子的天性,給他們多一點關愛,不要刻意用模子去打磨他的棱角。
如若孩子成熟得比較慢,請相信,那只是還未到他應該盛開的花期。
請在花期之前,用愛和包容,為他們注入更加生動、鮮活的色彩,豐富一生。
五2020
5月1日
今天的電影到這里就結束啦,感謝書友的收聽。
明天就是五一小長假了,泡一杯清茶,在悠閑的午后,打開有書君推薦的電影吧。
有書君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喲!
看完影片,可以在留言區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觀影感受,或者你有好的電影也可以告訴我們。
【有書劇場】,我們下周五再見!
點擊【閱讀原文】,最全零基礎學英語資源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