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保濕,其他護膚品都是浪費錢

本文轉載自浪潮工作室

(ID:WelleStudio163)

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

我們可以有操蛋的生活,但不能有粗糙的臉蛋。

一年一度的618即將到來。

在這個好日子里,給你送上一份都市要臉指南,希望在下一個購物狂歡的日子里,那些保濕護膚品,你都能買對。

為什么我們的皮膚會干

都說女人是水做的,錯。人類不分男女,體內都含有約70%的水。

但我們周圍空氣的水含量只有0%~4%,皮膚干燥,其實就是兩者之間的巨大落差。你可以想象一杯水,放在一個干燥的大火爐里,杯里水再多,也不可避免要蒸發。

當然,我們的皮膚自身也不是一無是處。

在皮膚的最外層,皮脂膜和角質層組成了皮膚屏障。用手摸摸你的臉,滑溜溜、甚至有點油,就是靠皮膚屏障分泌油、汗和脂質。它和角質層的關系就像是一碗雞湯,皮脂膜是表面那層油脂,有了這層「油」,對外可以隔絕細菌,對內能夠防止蒸發。

基底層的細胞不斷向外移動分化成角質形成細胞,再進一步變成角質細胞的過程中,會分泌油脂和天然保濕因子,幫助我們皮膚最外層鎖住水分。

▲圖片來源:MedPartner

接下來是角質層,它的構造就像是磚頭和水泥:角質細胞是磚塊,天然保濕因子NMF藏在其間,像小海綿一樣吸住水分,能夠吸收自身重量五到六倍量的水;脂質就是水泥,整齊粘合了角質細胞。角質層中的正常含水量在10%~15%左右,低于10%,你的臉就會感覺又燙又熱、又紅又干,一到秋冬就出現「高原紅」。

但很多人搓澡、洗臉喜歡猛搓,掉下來的「老泥兒」就是皮膚角質。長期破壞這道屏障,你的臉就像被戳了好多個洞的篩子,水分蒸發速度加快,外部細菌趁虛而入。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狠的是,皮膚干燥會加速衰老。

人類的皮膚,可以說是一道精心設計的墻。

我們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會有很多角質皮屑自然脫落,但表皮也沒歇著,它時刻在合成新的角質層,正常皮膚的角質細胞能達到5-20層,以保證皮膚含水量的穩定。

表皮的解剖結構,上方隨風而去的那些就是脫落角質細胞。

▲圖片來源:MedPartner

但長期缺水的皮膚就不一樣了,有一種控制角質細胞有序脫落的酶變少了,沒了「自發去角質」的機制,長此以往,老廢的角質越來越多,本來飽滿的角質層開始變又干又脆,直到皮膚上出現一塊塊「魚鱗」一樣的斑紋。

皮膚干燥這件事,尤其對女生特別不友好。女性進入更年期后,重建角質層的時間是年輕女性的兩倍,過了40歲,皮脂分泌也會減速,而這一趨勢在男性身上在50歲后才會出現。皮膚競賽上,男人比女人又多出了十年時間。

同時,受雄性激素的影響,男性的皮膚厚度比女性高出25%,從皮膚屏障的原理上看,皮膚越厚,抵御外界細菌的能力越強,再加之男性皮膚的膠原蛋白含量更高,你會看到平時啥都不涂的同齡男性,比早晚神仙水、辣妹兒的你年輕15歲。

但考慮到直男們普遍活得比較糙,女生們如果在保濕和防曬這兩點上好好堅持,彎道超車15年完全不是夢。

補水是假,保濕是真

防曬的重要性我們之前已經重點講過了,想復習的同學請后臺搜索「防曬」,今天我們重點講講怎么保濕、用對護膚品。

面膜、噴霧、乳液、精華……每個精致的柜姐都溫柔地告訴你「選貴的才能深層補水」,但我必須要潑盆冷水了:護膚品和所謂深層補水,根本沒關系。

我們皮膚中的60%~70%的水分儲存在真皮層中,再由真皮層運輸到表皮。但真皮層中的水,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到處流動,而是被大分子束縛住,存在于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等等大分子之中。

真皮層保護了我們體內的水分難以流失,也造成了外界的水難以進入。

以號稱讓肌膚喝飽水的玻尿酸面膜為例,玻尿酸本身是能攜帶自身體積十倍水的大殺器,但它的分子量達到了10萬道爾頓,而皮膚吸收的極限不過1000道爾頓,所以這些補水成分怎么也不可能進入真皮層。

面膜、噴霧帶來的水潤感都只是暫時的,其中蘊含的大量水分只是起到了浸潤角質層的作用。

所以剛用完面膜,和剛洗完澡的效果其實沒差多少,鏡子里的你是水汪汪的青春少女,然而大風一刮,立刻打回原形,重新回到居委會馬大姐。

敷完面膜美美噠,出門風一吹,就變成這樣了。

▲圖片來源:《秋菊打官司》劇照

皮膚不是海綿,沒辦法噴多少就吸多少。在「補水」這個護膚界偽命題上,與其貼面膜,不如多喝水。

破除掉對于補水的迷信,護膚品的正確使用姿勢是減少皮膚表面水分的蒸發,或者說:保濕。

在這一點上,幾乎所有的護膚大廠都達成了共識,要想保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模擬或者修復皮膚本身的鎖水結構,從而減少水分的蒸發。

從這個思路出發,市面上真正有效的保濕成分可以分成三類。

像波妞這樣把臉在水里浸一天,皮膚也喝不飽水。比起補水,你真正需要的是保濕。

▲圖片來源:《懸崖上的金魚姬》劇照

第一類是封閉劑。最便宜大碗的就是凡士林(礦脂),超市經常十塊錢大甩賣的那種。除此以外還有一系列動物油脂,類似馬油、綿羊油,國民面霜孩兒面中的礦物油、硅等等,都是在試圖模擬皮脂膜,在皮膚表面加上一層物理的膜,從而防止水分的蒸發。

第二類是柔潤劑。這部分模仿的是角質層內脂質的成分,比如角鯊烷、神經酰胺等,它們像502膠水一樣把角質細胞、皮膚碎片、水分子們緊緊地粘合在一起,保證皮膚含水量的穩定。

1873年美國出版的一本童書上的凡士林廣告,看來這種礦脂真的歷史悠久,老少皆宜。

▲圖片來源:Flickr

第三類是保濕劑。模擬的是角質細胞內的天然吸水分子NMF,從空氣和真皮層吸收水分,從而保證角質層的光滑水潤。最常見的保濕劑就是甘油,因為便宜,幾乎出現在所有平價保濕產品中,從百雀羚到大寶SOD蜜都有它的身影。維生素B5,維生素E,天然保濕因子的組成部分尿素、乳酸等也是常見的保濕劑。

當然,這三類保濕護膚品雖然有效,卻不一定是適合的。便宜大碗的你糊上臉太油,價格高的你擦了還是干,使用保濕護膚品,不僅要用對,還要學會搭配。

怎樣保濕最有效

在選保濕護膚品前,我們要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膚質。

一般來說人的膚質分為四種:中性肌膚、油性肌膚、干性肌膚、混合型肌膚。遵循簡單的幾個步驟就可以做出判斷。

第一步,用溫水洗臉,不要使用毛巾用力揉搓,等待一個小時,在此期間不要往臉上涂抹任何產品。第二步,觀察自己的毛孔大小,第三步,用紙巾按壓面部,著重注意前額和鼻子的區域,觀察紙巾上的油脂來自于哪里。

中性肌膚一般毛孔不太明顯,皮膚沒有明顯出油也沒有明顯干燥,屬于老天賞飯吃的神仙膚質。油性皮膚一般表現為毛孔粗大,面部各處都有油脂分泌;干性膚質則在洗臉后會出現明顯的緊繃感,毛孔比較小。更多的人屬于混合型皮膚,在前額和鼻子處出油較多,而其他部位有緊繃感,不同部位的毛孔大小不一。

搞清楚膚質,我們選護膚品的第一步,是不要瞎用洗面奶,破壞我們的保濕屏障。

市面上不管多高貴的洗面奶,其中最關鍵的成分依然是表面活性劑,主要分兩種:皂基和氨基酸。

皂基顧名思義,就是帶給你一種舒膚佳洗臉的干凈快感,除了大油田,中性和干性皮膚的朋友,長期使用的后果只可能是清潔過度,皮脂膜隨著泡沫一起被沖走。第二種氨基酸類的更溫和,更適合人的面部皮膚,接近人皮膚的PH值,只要不手賤去搓泥,對皮膚屏障的傷害最小。

接著是水、乳這類比較輕薄的保濕產品,對干性沙漠皮的朋友用處不大,中性和大油田可以考慮。

一般水乳護膚品里添加的是小分子蛋白,以保濕劑為主,類似甘油、乳酸等等具有吸水性的成分,通過模擬天然保濕因子的效用來維持皮膚的含水量。

但在保濕劑的選擇上,一定要在注意類似甘油、尿素等成分的比例。在北方干燥的環境下,這些具有吸水性的小分子只能從深層皮膚中吸水,以補充角質層的水分,如果濃度過高,不僅不能保濕,還會破壞角質蛋白,最終導致皮膚越來越干。

這就是干性皮膚、混合皮膚的人,擦完水乳皮膚卻更緊繃的原因。這時候你就要考慮換掉水乳,搭配用含有柔潤劑、封閉劑的面霜了。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了,以神經酰胺、角鯊烷為代表的柔潤劑,質地厚重,一般都是添加在面霜和精華里。但保濕真正的大殺器還是帶有礦油、硅成分的封閉劑,到底要不要選,還是得看你的皮膚膚質和所在的環境。

如果你是干性沙漠皮,所處的環境氣候又干燥,在使用高濃度保濕劑、柔潤劑后,建議再抹一層封閉劑,防止水分的過度蒸發。

但封閉劑對大油田的朋友,就可能是災難。粘膩、厚重、以油脂為主要成分的封閉劑很可能堵塞本就不疏通的毛孔,增加長粉刺的風險。

簡單總結一下,大油田皮膚請少用或慎用封閉劑;沙漠皮則一定要記得用封閉劑,最好保濕劑、柔潤劑、封閉劑三管齊下;中性皮膚真的可以為所欲為,按需搭配,不過在寒冷干燥的季節最好也是三管齊下噢。

看懂成分,摸清膚質,用對產品,不用等了,沒有廣告!

本文已經湘雅三醫院整形外科博士金瑞琦審核。

參考文獻:

[1] Cunliffe, W. J., Burton, J. L, SHUSTER, S. (1970). The effect of loc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n the sebum excretion rate.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83(6), 650-654.

[2] Pochi, P. E., Strauss, J. S., Downing, D. T. (1979). Age-related changes in sebaceous gland activit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73(1), 108-111.

[3] Lodén, M. (2003). Role of topical emollients and moisturizers in the treatment of dry skin barrier disorders.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4(11), 771-788.

[4] WickettRR, Visscher MO;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pidermal Barrier, American Journalof Infection Control, Vol. 34, Issue 10, pp S98 – S110 (2006).

[5] Guzmn-Alonso, M., Cortazr, T. (2016). Water content at different skin depths.Household and Personal Care Today,11.

[6] Denda M, Koyama J, Hori J, et al: Age- and sexdependent change in stratum corneum sphingolipids,

Arch Dermatol Res, 285: 415–417, 1993.

[7] Harding C, Watkinson A, Rawlings AV: Dry skin,moisturization and corneodesmolysis, Int J CosmetSci, 22: 21–52, 2000.

[8] The international dermal institute Is a Man's Skin Really Different?

[9] Moisturizers: Do they work? Havard Health Publishing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muying/view-17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