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環境好,醫生能輕松做科研


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令很多醫務工作者都積極投身臨床科研。然而在科研過程中,科研工作者可能會遇到種種困難,他們需要獲得更多支持。北京婦產醫院在人才培養、科研環境改善等方面做了頗多努力,并在近年的科研產出中獲得良好回報。本期,我們共同關注他們最新兩項研究成果和推動科研創新的經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院長 陰赪宏

為創新人才打造理想環境


近五年來,醫院加強科學研究,注重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在科研創新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醫院2015年首次進入中國科技影響力全國婦產科專科前十名榜單,2016年排名第六位,目前排名穩居第八位。這與醫院不斷采取措施,積極推動醫學創新能力建設密不可分。

  第一,注重臨床與基礎相結合并開展研究。醫院主持的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建立出生人口隊列, 開展重大出生缺陷風險研究”項目,目前已經建立了超過42萬名孕婦參加的出生人口隊列,逐步開展系列研究。通過暴露組學研究發現了與神經管畸形相關分子標志物,并進行了深入的致病機制分析,為出生缺陷防控提供依據。醫院通過科技部“母子健康隊列遺傳資源及臨床資料的收集鑒定與整理整合”項目,建立了12萬母子對前瞻性隊列,構建專屬生物樣本庫,探討宮內環境對妊娠結局和嬰幼兒早期發育的影響。以上項目的成果發表在《國際環境雜志》《總體環境科學》等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期刊。

  第二,制定一系列激勵措施,修訂和完善醫院績效考評機制。2015年,醫院制定了《科室科研分級標準與管理辦法》,后經兩次修訂和完善,對醫院不同科室進行科研量化分級,提要求,促發展。同時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和科研獎勵力度,不斷修訂《科研獎勵辦法》,加大對高質量、標志性成果的獎勵力度,不簡單以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作為獎勵依據。

  第三,創建科研平臺作為科研創新的支撐和保障。醫院建立了中國首個卵巢組織凍存庫,至今已成功凍存人卵巢組織300余例,成功完成中國第1至第10例凍存卵巢組織移植。中國首例卵巢組織移植后自然妊娠即將分娩,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2017年建設實驗區,2020年完成2340平方米實驗室綜合改造工程。依托中心實驗室建立聯合實驗室辦公室,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開展醫工結合,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第四,建立研究型病房,加快科研成果轉化。醫院設立研究型病房床位30張,并配備完善的醫療儀器設備,配置專職醫生、專職護士10人,用于全院各科室開展Ⅱ-Ⅳ期藥物臨床試驗、醫療器械臨床試驗及新技術等項目。截至目前已有10余個項目在研究型病房實施。

  第五,加強精細化管理。高度重視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的申報和輔導,同時抓好各類科研項目的中、后期管理,為申報更高級別課題奠定基礎。引導發表高質量、高影響力論文,通過政策引導鼓勵醫務人員將論文投稿到七大頂級期刊、學會高質量期刊和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加強科研誠信宣教,杜絕學術造假。

  最后,制定新政策,助力科研創新。初級職稱人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可破格晉升為中級職稱;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課題負責人,每年給予3~4周脫產時間從事科研創新工作;制定《專業技術人才發展規劃與培養實施方案》,實施學科骨干、優青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的人才梯隊計劃,保證可持續發展。

  (岳文濤 陳卓整理)

建新模型,讓唐篩更早更輕松

  21-三體綜合征是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患兒會出現嚴重的智力障礙、先天愚型、復雜的心血管疾病等,給患兒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對于該病,早期篩查意義重大,可較早為孕婦提供知情選擇機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吳青青教授、陰赪宏教授團隊長期關注預防出生缺陷這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該團隊建立并驗證了一種結合胎兒頸項透明層厚度(NT)和超聲顏面輪廓標記的個體化列線圖,可作為一種在孕婦孕11﹢ 0~13﹢6周篩查胎兒21-三體綜合征的工具,操作方便且有效。研究成果以《孕早期應用列線圖個體化篩查21-三體綜合征》為題,近日發表在《婦產超聲》雜志上。

早期篩查需求不斷增加

  21-三體綜合征又稱唐氏綜合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院長陰赪宏教授說,近年來高齡產婦數量大幅增加,21-三體綜合征的產前篩查面臨新的挑戰。孕中期篩查發現21-三體綜合征胎兒時,已錯過最佳干預時間,對21-三體綜合征胎兒進行早期篩查是實現早期干預的重要手段。

  目前針對21-三體綜合征的產前診斷及篩查措施分為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方法兩類。前者診斷準確率高,但從取樣到出具檢查報告所需時間較長,對操作技術及條件的要求均較高,檢查過程中會產生創傷,存在一定的風險。后者易于被孕婦接受,但檢出率較低或價格昂貴,難以普遍應用。

新工具可實現個體化篩查

  超聲憑借其安全、實時、方便、無創、可重復性好、價格較低等優勢,一直是產前篩查的重要影像學方法。目前,在孕11﹢0~13﹢6周篩查的主要超聲指標為胎兒NT。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副院長吳青青教授說,21-三體綜合征胎兒通常有特殊的異常面部特征,例如面部扁平、鼻梁塌陷等。然而,這些對21-三體綜合征胎兒面部的評價都很主觀,需要更加客觀的標記進行評價,從而提高產前超聲檢查對21-三體綜合征胎兒的早期檢出率。21-三體綜合征胎兒的扁平面容常與上頜骨發育不良、鼻骨缺失或發育不良有關,胎兒顏面輪廓可清晰顯示從胎兒前額至下頜骨各面部結構及其相對位置關系。“因此,孕11﹢0~13﹢6周胎兒顏面輪廓的檢測對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的篩查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吳青青教授說。

工具可視化便于推廣應用

  在吳青青教授、陰赪宏教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田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潘昭頤(Liona Poon)教授的指導下,博士后孫永清等課題組成員從文獻調研、研究設計到課題完成,歷時2年多。課題組回顧性收集孕11﹢0~13﹢6周的單胎妊娠胎兒624例,其中包括正常胎兒322例和21-三體綜合征胎兒302例。研究了孕11﹢0~13﹢6周胎兒顏面輪廓標記在21-三體綜合征胎兒篩查中的應用價值,建立了21-三體綜合征的早期預測模型及個體化列線圖。

  在研究中,課題組將胎兒分為訓練集(包含整倍體胎兒和21-三體綜合征胎兒各200例)和驗證集(包含整倍體胎兒122例和21-三體綜合征胎兒102例)。課題組使用訓練集的胎兒數據,基于被篩選出來的指標,建立了孕11﹢0~13﹢6周21-三體綜合征預測模型(簡稱LASSO-模型)。隨后,使用驗證集胎兒數據來驗證其篩查性能。與此同時,為了驗證LASSO-模型篩查的準確性能是否會受不同超聲醫師測量結果的影響,課題組隨機抽取60例胎兒構成復測集,評估了LASSO-模型的性能。為了給臨床醫生直觀的檢測結果,課題組根據各指標預測能力的大小,繪制列線圖,使LASSO-模型得以可視化呈現。

  吳青青教授表示,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孕11﹢0~13﹢6周胎兒超聲顏面輪廓標記可客觀評估胎兒顏面部結構,所構建的LASSO-模型對21-三體綜合征具有很好的篩查性能且優于目前常規使用的超聲指標NT,列線圖使得LASSO-模型得以可視化呈現,便于在不同醫院推廣應用。陰赪宏教授表示,未來課題組還將進一步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各超聲指標的自動測量,對該列線圖進行更加廣泛的外部驗證及推廣應用。

細胞周期素Y可促進肺癌轉移

  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之首,且呈快速上升趨勢。探討肺癌的發生發展機制,研究新的肺癌診療方法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對提高肺癌病人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中心實驗室岳文濤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胞漿定位的細胞周期素Y(CCNY)在肺癌中高表達,可增強細胞的轉移能力。研究成果以《細胞漿定位細胞周期素Y通過調節原肌球蛋白4的表達增強肺癌的轉移能力》為題,日前發表在《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前沿》雜志。

  岳文濤教授團隊長期致力于腫瘤診斷標志物的篩選,重點對腫瘤標志物細胞周期素Y(CCNY)進行系統性研究。

  據介紹,CCNY是一種新的細胞周期蛋白,在脊椎動物中高度保守。已有研究表明,CCNY在腫瘤進展中起著關鍵作用。CCNY在細胞膜與細胞質中均有發現,細胞膜中CCNY和細胞質中CCNY的氨基酸組成略有不同。但已有的研究未對CCNY的兩種形式進行區分。

  課題組的研究結果顯示,CCNY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和肺癌細胞系中高表達,而且多以胞漿形式存在,這提示非小細胞肺癌中胞漿形式是CCNY發揮功能的主要形式,其有可能成為新的非小細胞肺癌標志物。因此,迫切需要對胞漿定位CCNY的功能和分子機制進行探討。

  在岳文濤教授指導下,課題組趙曉婷、江妹等成員就胞漿形式CCNY對肺癌細胞轉移能力的調控作用進行了研究。

  課題組應用RNA干擾技術,抑制細胞中CCNY的表達,發現細胞的遷移和侵襲能力受到了抑制。接著在肺癌細胞中表達胞漿CCNY與細胞膜CCNY,發現只有胞漿CCNY表達的細胞遷移與侵襲能力明顯增強。同樣,在動物實驗中,胞漿CCNY在肺癌細胞表達后,明顯促進了肺癌細胞在小鼠體內的轉移。這說明針對肺癌,胞漿CCNY能夠提高細胞的轉移能力。

  岳文濤教授解釋說,細胞的轉移能力跟細胞運動能力密切相關,而細胞運動受細胞骨架結構的調控影響。課題組對細胞微絲骨架進行了標記,研究結果發現,胞漿CCNY的表達能夠促進細胞微絲骨架的組裝與偽足的形成,從而增強了細胞的遷移和侵襲能力。

  為進一步探討CCNY發揮作用的下游信號通路,課題組應用差異表達譜芯片,進一步篩選了受CCNY調控的下游分子。岳文濤教授說,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非小細胞肺癌細胞中,胞漿定位CCNY通過調控細胞微絲骨架的組裝,進而影響了細胞的遷移與侵襲能力,這有助于我們了解腫瘤轉移的發生機制,尋找新的抑制腫瘤轉移的靶點。

文:北京婦產醫院 岳文濤 陳卓

健康報記者 甘貝貝

編輯制作:鄭穎璠

審核:方彤


本文刊于《健康報》8月25日“醫視野·學術”版


近期好文


關注

常見動物致傷“國家級”診療規范來了!(附下載鏈接

聚焦

病毒在變異,我們該怎么“隨機應變”?

團隊

“幕后團隊”幫華西醫生輕松做科研

前沿

“人工心臟”加入心衰患者救治大軍

醫談

“陌生人”使醫生變得更優秀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jinanhaoyisheng.com/yangshengchangshi/view-18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