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常常被人稱為“甜蜜的負擔”。它是一種慢性病,如血糖長期控制不好,身體各系統都會受到損害,也相對容易感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
據武漢金銀潭醫院統計,新冠肺炎患者中約20%是糖尿病患者,且較其他人群更容易轉為重癥。
當前,我國有超過1億糖尿病患者,他們是疫情下尤其需要做好防護的高風險群體。一旦患上糖尿病,沒有治愈方法,需要終身控制,因此對廣大人群來說,防比治更重要。
近期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上的一項針對55萬余名中國人和新加坡華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遺傳風險高的人,堅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顯著降低風險。
《生命時報》(微信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采訪專家,告訴你讓血糖變高的幾個指標,并教你遠離糖尿病。
受訪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王世東
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楊國慶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江越
本文編輯|高陽
5大指標與高血糖密切相關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亞洲人糖尿病增長率直線上升。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長,近30年增長了10倍,已超過1億,占全球1/4,已然成為全球糖尿病大國。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等完成,針對55.8萬余名成年中國人(51.29萬人)和新加坡華人(4.54萬人)進行了長達10年調查隨訪,研究包括體重指數(BMI)、飲食結構、體育鍛煉、酒精攝入量、吸煙量。
結果發現,在糖尿病遺傳高風險人群中,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現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標化發生率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則為7.11%。
與遺傳風險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遺傳風險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低,降幅分別為66%和75%。
2019年,《中國流行病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對我國近50萬人進行調查,發現99%的中國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養病”。
數據顯示,91.3%的人飲食習慣不健康;47.4%的人體重不健康;41%的人體脂不健康;有吸煙、過量飲酒等不健康習慣的人分別占29.4%和7.4%。
吃得多、營養不均衡是飲食習慣不健康的主要表現。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調查顯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見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
“久坐不動,缺乏體育鍛煉”,占82%;
“常吃油炸、燒烤和煙熏食品”,占79%;
“三餐不規律,經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時,“久坐不動”也是職業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為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會調查特聘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教授表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手機、電腦普及,導致人們久坐時間增加、體力活動減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體新陳代謝,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風險。
4個習慣增加患病風險
王世東表示,家族遺傳導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煙、飲酒、缺乏鍛煉、不良飲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發心、腎、眼、神經等部位多種并發癥,需終身治療,造成家庭和社會極大的經濟負擔。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又是如何導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毀所有
楊國慶表示,肥胖是中國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別是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這是由于肥胖會導致代謝紊亂,包括糖耐量低減、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引發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積過多比單純體重超標的危險性更大,也就是說,腹型肥胖者更易發糖尿病。
吃得太精細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精制谷物、加工肉類、紅肉攝入較多是中國人主要的飲食危險因素。
楊國慶說,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會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島素抵抗,降低胰島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長此以往導致糖代謝系統紊亂,誘發糖尿病。
久坐不運動
研究發現,中國人的體力活動水平正急劇下降,1991年到2011年間,國人平均身體活動時間下降近50%,預計到2030年,僅體力活動不足這一項就會導致4240萬中國人患糖尿病。
楊國慶指出,缺乏運動減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島素受體數目,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胰島素抵抗。與不良飲食一樣,長期不運動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之一。
煙酒不離手
研究表明,戒煙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
煙草會增加胰島素抵抗,不僅提高糖尿病發病風險,還會導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誘發心血管、微血管病變等并發癥。
過量飲酒影響糖代謝,引發胰島損傷,與糖尿病發病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及時戒酒可降低糖尿病發病,反之,則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疫情后至少養成一個好習慣
楊國慶表示,近年來,我國居民健康素養一直在穩步提升。2018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實在實際行動中。
希望大家通過此次疫情,對健康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認識,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積極主動地減少和糾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遠離糖尿病。
1
控制腰圍
《中國糖尿病防控指南》規定,成年人BMI應控制在18.5~23.9之間。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風險人群應每年至少評估2次體重指數,保證其在正常范圍內。
另外,每個月要測量一下自己的腰圍,男性腰圍在85~90厘米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為腹型肥胖;女性腰圍在80~85厘米之間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況,要及時調整飲食,多做運動。
2
飲食科學
合理飲食的原則是營養平衡、食材多樣、控制熱量、結構合理、高纖維素、低鹽低糖。
糖尿病高風險人群,應保證蛋白質占全天熱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量。
同時,要減少精制主食攝入,用全谷物或雜豆類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堅果、低脂乳制品、魚類和海鮮的攝入,減少加工肉類和含糖飲料攝入。
從中醫養生保健角度講,宜多食用益氣健脾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雞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陽虛體質,宜多食牛羊肉等溫補陽氣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涼食物。
手足心熱、舌紅少津的陰虛體質,宜多食瘦豬肉、鴨肉、綠豆、冬瓜等滋陰潤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溫熱易“上火”的食物。
3
堅持運動
根據個人年齡、性別、體能等特點量力而行,進行有規律的適量運動,可進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鐘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運動時,心率應控制在最大心率(運動時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70%,以全身發熱、微微出汗為宜。
同時,堅持循序漸進原則,避免高強度、高對抗性運動。
4
禁煙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遠離煙酒,偶爾抽煙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煙酒。
如因一些原因難免需要喝一點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飲酒應該不超過酒精25克和15克。
換算成不同酒類:
25克酒精相當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當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上下滑動查看)
上陣最早、戰線最長、堅守最久……湖北醫護的抗“疫”之戰
綏芬河拉響戰“疫”警報!為何這座7萬人口小城成了輸入重災區?
夏天還能開中央空調嗎?廣州疾控回顧一起“餐廳空調”引發的聚集感染
反轉!從抵觸到支持,一文剖析歐美“戴口罩”觀念轉變原因
6類人易被新冠病毒攻擊!免疫力強的人也逃不過……
新冠病毒在戶外更“活躍”!新研究:跑步、騎行至少隔10米遠
抗疫環衛工人一天處理300個垃圾桶,醫療廢物都去哪兒了?
戰斗到最后的“留守天團”:專訪最晚撤離的5支援鄂醫療隊
全球面臨「呼吸機」告急!一線專家詳解:呼吸機是如何救命的?
屋里太干燥,呼吸道病毒傳得快!世衛組織給「健康濕度」劃了標準
天暖能阻止新冠病毒嗎?專家:這兩個因素增加了難度
貓感染新冠會傳染人?別慌,病毒學家的解讀來了
關于“無癥狀感染者”的10個疑惑,專家一次性解答清楚
營養專家一份「復工帶飯攻略」,解決上班族的午飯難題
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意大利,病死率為何居高不下?
國內疫情是否會“二次暴發”?一線權威專家是這樣回應的
全球首個確診超20萬國家!美國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暴發”局面?
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么人戴上口罩就變好看了?
日媒:確診數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日韓疫情真的控制住了嗎?
時評 | 他們生來未必是英雄,只因患者需要才赴湯蹈火
權威解讀病毒8大“疑點”:全球病例為何暴增?一人會感染兩次嗎?……
致敬!17年前他們抗擊“非典”,如今再披鎧甲戰“新冠”
「免洗洗手液」能殺死病毒嗎?專家:這4種可能無效
多國效仿中國“封城”,一文說清「封鎖」為何能控疫情
宅出來的身體“時差”,是時候學一套「生物鐘調整法」了
中醫藥抗疫有一套!專家揭秘“三藥三方”到底牛在哪?
疫情期間有這5種表現的人,你體內的維生素D“余額”不足了
無意識“摸臉”增加染病毒風險!你可能每4分鐘就摸一次……
感染科專家N條“復工”建議:讓病毒不復燃,疫情不反彈
事關14億人安危!中國怎樣守住境外輸入這條紅線?
日本節目實測:這里是辦公室最“臟”的地方,馬桶圈反而最干凈
為什么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看過這個實驗就明白了
【疫問醫答】新冠肺炎患者會留下“后遺癥”嗎?
災難是最好的「教科書」:保護動物也是人類的一種自保
【疫問醫答】“身體素質過硬”的運動員,為什么頻頻感染新冠病毒?
這場疫情“教會”我們的9件事,事關每個人以后的生活
亞洲人人都戴的口罩,為何歐美人卻有“抵觸”心理?
【疫問醫答】抗疫中藥方,黃芪為何被多次“提名”?
護肺第一步:防止室內空氣污染!4個房間要重點“排查”
抗疫MV《呼喚》:愿所有的病痛都會被春天治愈
超1億人正接受“隔離”!為何歐洲成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
H5丨疫情結束后,我最最最想做的是這些事……
距離“摘口罩”的日子還有多遠?一線專家回應了
美國抗疫讓人看不懂!”中國為西方爭取了時間,西方卻把它浪費了“
疫情讓禮儀悄悄改變,看各國首腦如何“花式”打招呼
這些菜在家就能“種”!疫情期間不方便買菜的人有救了
日本實驗:病毒沾附手機上可存活24小時!手把手教你給手機消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
運動專家的「疫期戶外運動」指南,拯救“宅”了一冬的你
鐘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經此一“疫“,讓公筷擺上每一張餐桌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醫生,我體溫總是偏低,這是種病嗎?”
從“封城”到“封國“,解析意大利新冠死亡率為何全球最高?
禁食野生動物后的疑問:到底都有哪些動物不能吃?
密閉空間新冠病毒可傳至4.5米!一份「公共交通指南」平穩度過復工期
為什么一定要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病毒專家分析傳播路徑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么比一百年前低了?
“隔離14天”變“馬上回家”!一線記者接到志愿者的求助電話……
一線重癥專家:解讀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提到的8種療法
告急:新冠肺炎境外確診近3萬例!李蘭娟院士呼吁全球重視并行動
不刮胡子,口罩白戴!美國疾控中心:漏氣幾率增20-1000倍
日本測試:外出回家忽略這件事,2小時病毒“感染”全家人
張文宏醫生喊你把窗戶打開!收下這張疫情期“通風時刻表”
身體每天上演的「消化道大劇」,遠比食物本身更精彩……
醫生親自示范:疫情期怎樣出門買菜更安全……
哪有什么超級英雄,她們只不過是挺身而出的平凡姑娘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
每個吃膩了家里飯菜的人,跟營養專家學5招“改造”家常菜
武漢一線的“她”力量!記者還原抗疫女將們的溫柔堅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線專家解讀17年抗疫有哪些進步
從死神手里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別再傳謠了!這5種「抗病毒食物」,營養專家一個都不認可
新研究:煙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吸煙到底有沒有“安全量”?
時評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
為何胖人和癌癥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醫學部:跟體內這種酶有關
時評|壞情緒也是防疫的敵人
一首原創漫畫MV,用160秒定格了戰“疫”中的催淚瞬間
從黑暗,到曙光……聽治愈患者講述抗“疫”經歷
美意日韓多國現本土傳播病例!新冠病源究竟從哪里來?向哪里去?
食品專家推薦一份「囤肉指南」,提高疫情期間的吃肉品質也能
【疫問醫答】口罩戴久了,“悶”出皮膚問題怎么辦?
一線抗疫護士口述:重癥病房的20多天,我們是這樣度過的
高速攝像機還原“咳嗽”瞬間,7個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
好好吃飯也能“抗病毒”,專家開出7個「中醫湯方」
心理學專家:疫情讓人更加寬恕善良,國人這10項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還要等多久?世衛組織:全球20多種疫苗正在研發
專訪國博方艙護士長:我從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么度過?這張漫畫安排的明明白白
“遺體解剖”揭開病毒真面目,專家:可能顛覆現有診療方案
美國致1.4萬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應和專家分析來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嗎?醫生提醒:8個時刻必須要洗
時評丨“停課不停學”別走形式
【疫問醫答】新冠病毒會通過“蚊子叮咬”傳播嗎?
時評 | 隔離病毒,不能疏離人心
援鄂日記丨獨家探訪遼、皖、川、湘四大醫療隊的動人故事
研究發現:華南海鮮市場并非病毒發源地,專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頭?
實拍保潔員的“艙內六小時”:工作四班倒,每晚處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統如何戰勝病毒?7件事護好抗疫“防火墻”
“二月二龍抬頭”,這套「零失誤理發攻略」送給在家剪發的你
記者實拍醫生“穿防護服”流程:9個步驟花30分鐘,泡汗水里6小時
疫情期間每個被迫下廚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廚藝」指南
中醫專家:新冠肺炎5個病期各有最佳“治療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組訓練操讓每次「呼吸」都順暢
為什么呼吁康復者捐血漿?一文為你揭開「血漿療法」的面紗
“婚禮延了他卻走了……”我們用獨家鏡頭記錄同事眼中的彭銀華醫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漢讀者,你們還好嗎?
獨家曝光朋友圈,護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醫生,很榮幸護理你!
時評 | 科學素養是最有效的“抗體”
把7件事“順序”搞錯了,感染病毒的風險也就高了
古人怎么戰勝瘟疫的?從古至今5個朝代各有經驗
時評 | 阻斷謠言也是全民戰
生命熄滅那一刻寂靜又凄美:四分鐘「人體內旅行」,向死而生
時評 | 抗疫情,容不得一絲僥幸
疫情期間的“囤菜指南”,這樣做幫食材延長保鮮期
時評丨感恩醫者,不能只在當下
日本一項口罩測試:這樣戴,外部細菌“泄露”率100%
專訪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專家劉又寧:病毒傳染力何時能減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傳播的?病毒學家詳解8種途徑
生產一個口罩僅需0.5秒,為何口罩還不夠用?
悶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營養專家學7招打開“食欲”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條“專屬提醒”,轉給爸媽
比病毒更有“傳染性”的,是這些在朋友圈熱傳的9個謠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組圖看清顯微鏡下的真面目
推薦!一位84歲院士的紀錄片:“敢醫敢言“鐘南山
漫畫戰疫 | 這場“戰疫”,你從來都不孤獨
這8個真實的故事,致敬戰“疫”中的愛情
“拐點”究竟何時來?一文梳理國內外專家的權威預測
兩千多年歷史告訴你:面對傳染病,人類為什么選擇「隔離」?
H5 | 聽,野生動物的悲歌
【疫問醫答】我是不是“無癥狀感染者”?
測體溫沒注意6個細節,別怪測出的結果不準……
【疫問醫答】“假陰性”頻現,核酸檢測還可靠嗎?
衛健委發布「心理調適指南」,幫10類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問醫答】輕癥患者為何病情會突然加重?
西漢至今抵御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為抗疫提供了什么思路?
著名呼吸科專家劉又寧:一文解答你關心的10大“肺炎”疑問
“戰時”蔬菜也講“戰術”,營養專家推薦一份「囤菜指南」
【疫問醫答】疫情期“感冒”了怎么辦?
家里“口罩荒”了,這3種省法幫你再堅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克星”為何這么難?專家告訴你背后真相
【疫問醫答】關于“氣溶膠”傳播,解讀你最困惑的7個疑問
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說清了
《成語解“疫”》:9組詞幫你給肺炎防護劃重點
免疫系統如何幫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這4件事
【疫問醫答】為什么病毒易對“心腦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畫戰疫|謝謝你,為我們拼了命
為什么要建「方艙醫院」?一文讀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張文宏教授講傳染病:一節18分鐘的“硬核”公開課
“求求你,我不會傳染病毒,請別拋棄我“
【疫問醫答】中央空調會不會導致疫情擴散?
BBC紀錄片揭秘:對人類來說,最致命的病毒存在于哪里?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吁:立法禁食野生動物!敬畏自然才是珍愛生命
【疫問醫答】我家小區/附近有確診或疑似病例,該怎樣保護自己?
病毒在飛機上的傳播概率多大?一張示意圖帶你看清
鐘南山院士:辦公區這個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開病毒
國家衛健委發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問題有了權威答案
WHO推薦的見面姿勢:戴口罩+一米線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眾防護指南”,50個重點幫你劃好了
洗熱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專家告訴你真相
營養專家10個「居家飲食處方」,教你科學“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煩了的人,這6件事可以幫你再堅持一下
這件和「戴口罩」同樣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視了
手機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載體!疾控專家1分鐘演示「手機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這18個建議轉給爸媽看
【疫問醫答】即將返崗工作的我,該如何預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鍛煉指南,讓你不出家門也能動起來
多家中醫院實名推薦:7個方子有助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疫問醫答】手機、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間接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嗎?
冠狀病毒與人類“糾纏史”
【疫問醫答】哪種特征的發熱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別一顆一顆心“崩”了
【疫問醫答】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怕冷or怕熱?
致敬!疫情一線拍下的這12組圖,每張都讓人淚目
衛健委:病毒傳播力似乎有所增強,疫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疫問醫答】宅在家的我們,怎樣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籠罩下的春節怎么過?六大呼吸科專家權威提醒
【疫問醫答】一份新型肺炎輕癥患者的“居家隔離指南”
漫說疫事|這個春節,我們打一場特殊的戰“疫”
【疫問醫答】“重大突發公衛事件一級響應”意味著什么?
爸媽,聽話!預防新型肺炎,請聽兒女6句勸
請擴散!面對疫情,我們有9個呼吁
【疫問醫答】增強免疫力,有助于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嗎?
除了不去武漢、戴口罩,我們還能做什么?
【記者直擊】疫情中的春運回家路
汽車、火車、飛機……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評:必須向顧全大局的所有武漢市民致敬
【疫問醫答】怎樣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區別?
關于新型肺炎的13個疑問,衛健委專家給出了答案
權威解讀:新型冠狀病毒,是怎么從動物傳染給人的?
劃重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8問鐘南山院士
擴散周知!多科權威專家:春運如何嚴防新型冠狀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狀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說清楚了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愿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