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呼吸道疾病多發群體,在新冠疫情特殊時期,如何及時對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兒童疑似病例進行鑒別診斷,區分病毒感染與細菌感染、明確感染類型,是兒科醫生診療中面臨的一大挑戰,也是優化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
許巍教授所在的盛京醫院是國家首批委省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學術帶頭人劉春峰教授帶領的兒科團隊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直持續關注疫情對于兒童患者的影響,并且參與編寫了《兒童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診斷與防治建議(試行第一版)》。此次許巍教授作為遼寧馳援襄陽兒科戰隊的隊長,于2月21日正式接管了襄陽市中心醫院的4個兒童病區,累積了豐富的兒科新冠診療經驗。直播期間,許巍教授就如何排除疑似病例進行了分享:
一名4歲患兒入院前3天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伴咳嗽3天,熱峰39°C。起病后予以口服藥物治療,仍有發熱,咳嗽較前加重,至襄陽市中心醫院發熱門診胸部CT“肺上葉感染性病變,建議治療后復查”。為明確感染類型,入院當天即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和PCT檢測,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可能,第二天加查肺炎支原體衣原體檢查,考慮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入院之前診療過程使用了抗生素治療,因此感染指標PCT等可輔助停用抗生素。該患兒入院首日的PCT檢測結果為排除細菌感染可能性提供了有力依據,也助力臨床明確了診斷及治療方向。同時,該患兒的用藥也提示了PCT在指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中的重要作用。馬麗娟教授強調:“抗生素過量使用甚至濫用導致的細菌耐藥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指南》強調重型和危重型患兒如需使用抗菌藥物應合理把握應用時機,《方案》同樣指出治療中應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藥物,尤其是聯合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動態監測PCT水平能夠指導細菌感染患兒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個體化治療方案的調整與及時停藥,從而減少患兒抗生素暴露,避免細菌耐藥情況的出現。”關注危急重癥預警指標及時應對“炎癥風暴”談及重型、危重型臨床預警指標,馬麗娟教授指出:“白介素-6(IL-6)是處于急性炎癥反應中心地位的關鍵炎癥介質,參與許多疾病的急性炎癥反應過程,與感染、損傷、自身免疫疾病應激反應、腦死亡、腫瘤密切相關。炎癥風暴是導致COVID-19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動態監測IL-6水平能輔助臨床了解COVID-19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病情變化、評估預后,并判定是否應啟動免疫治療、幫助醫生把握患者病情轉歸的拐點,在判斷藥效方面同樣具有潛在價值。”許巍教授補充道:“區別于成人,兒童COVID-19患者較少進展為危急重癥,但在觀察兒童呼吸頻率增快、精神反應、乳酸進行性升高及影像學監測之外,也可動態監測IL-6水平,助力判斷疾病進展情況。”基于電化學發光法的羅氏診斷Elecsys?BRAHMS PCT檢測,兼具全自動、全定量、溯源性、準確度高、重復性好、操作方便等優勢,聯合Elecsys?IL-6檢測能夠為臨床決策提供可靠的檢測結果,有效指導兒童COVID-19患者的診療管理。請掃描二維碼,歡迎關注羅氏診斷官方微信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