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讓悲劇不再重演,讓醫生不失守自己的健康,需要堅實而具體的行動。
媒體報道:7月4日下午14:29分,華西公共衛生學院(華西第四醫院)院長李曉松逝世,享年56歲。
據悉:6月初,剛從武漢出差返蓉的李曉松院長突感身體不適,疑為感冒,至6月3日入華西四院,判斷為心臟問題,隨即于下午轉入華西醫院心內科。后確診為爆發性病毒性心肌炎,即刻送進心臟內科重癥監護室(CCU),但他很快出現心臟停搏現象,在立即使用體外膜肺氧合(人工肺)之后,一直處于昏迷狀態,后因心肌炎并發癥顱內出血醫治無效去世。
與此同時,7月4日下午3時,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青年教師、副教授肖育眾被發現暈倒在實驗室,送醫搶救無效去世。
在其發生意外的5天前,同仁醫院眼科青年醫師王輝在家心臟驟停逝世;7天前,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科醫生張恒偉突發心梗去世…
短短10天時間,就有4位醫生猝死,悲劇連續上演,令人惋惜。更讓人痛心的是,他們中年齡最小的年僅31歲,最大的也才56歲,他們其中有人孩子出生才7天。
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媒體報道,幾位青年醫生的去世,都和心血管疾病相關。在媒體對他們去世前狀態的還原中,“連續加班”“工作繁重”等字眼也多次出現。
雖然沒有證據說明,年輕醫生的猝然倒下與過度勞累有直接關系,但繁重的工作和壓力確實是壓垮他們的一個重要因素。醫生是公共健康的“守門人”,但無法守護自身健康,不少人的身體狀況長期亮著紅燈。
約六成的醫生健康指數不合格
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4中國醫生執業狀況調查》顯示,在7000多名被調查醫生中,9成人表示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近一半的人感覺“非常累”。同樣由該協會于2016年發布的一項關于中國醫生的健康調查報告顯示,63.6%的醫生健康指數不及格,35歲以下的年輕醫生健康狀況尤為讓人擔憂。更有調查直指,中國醫生是猝死“重災區”,30-40歲人群發生意外的概率也相對更高。
一份份冰冷的報告,是以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現實的生活為注腳的。有人將醫生比作水手,雖然他們會游泳,但在他們的認知里,永遠都是把病人的安危放在自身安危之上。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接過的,是一份份沉重的生命之托,辜負不起。
同仁醫院眼科醫師青年王輝捐獻眼角膜的消息成熱點,江蘇常州二院醫生曹翔連續工作32小時候癱坐在病房走廊的照片刷屏,正是社會情緒的一種反應,這其中有感動、有敬意,也有關心。
醫生群體令人心憂的健康問題
與其職業特點有關
醫生群體令人心憂的健康問題,與其職業特點有關。他們沒有固定的時間表,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了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需要不斷學習,在職業發展上保持臨床和科研齊頭并進已屬不易,此外還有生活的壓力需要扛著。
另一方面,毋庸諱言,在我國優質醫療資源仍然稀缺,雖然我國正在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制度,但目前部分基層醫院仍難以滿足患者需求,這直接導致大醫院醫生負擔過重,時而爆發的醫患矛盾也讓一線醫務人員承擔著較大的精神壓力。
沒有一支醫療隊伍可以在超負荷的狀態下持續向好運轉。醫生的健康權益理應得到重視并得到充分的保障。這有賴于合法保障醫生的休息權利,提高醫生的相關薪酬待遇,為醫生提供良好的職業環境,在全社會涵養尊醫重衛的氛圍。要讓醫生的合法權益得以落地,也離不開醫療衛生體制的深化改革,比如持續推動醫療資源的下沉、建立適應該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等。
這些肩負生命重托的“水手”不應總是以悲情的角色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每一個醫生的離開,都是社會的損失。我們不能總是在高考季醫學專業受冷落的時候發發感慨,也不能自滿于在看到醫生敬業奉獻的新聞手動點個贊,讓悲劇不再重演,讓醫生不失守自己的健康,需要堅實而具體的行動。
來 源 / 成都商報四川名醫、光明日報
推薦課程:
零基礎 | 跟著大師學小兒推拿
這樣學心電圖,一輩子不會忘
必看!超全的臨床常用化驗單解讀
學習呼吸機,這是我見過最牛X的方法!
名醫手把手教你用對婦科中成藥
家長必看!給孩子長高10厘米的機會
華醫題庫App,用題海戰術幫你通過職稱考試!(問題咨詢請加小助手微信號:weizhushou99)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華醫題庫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