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氣溫將由一年中的最高點,逐漸下降。立秋時節,日常養生要注意哪些呢?記者特地請教了揚州市中醫院肺病科副主任中醫師陳永昶,從飲食、起居、情緒、運動等諸多方面進行講解。
飲食調養
少辛多酸,適當多吃酸味水果和蔬菜
陳永昶表示,立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品及油炸食物,適當多吃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養生,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利于健脾滋陰。”
起居有常
早睡早起,還要注意降暑降溫
立秋后,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陳永昶建議,市民在起居上應做到早睡早起,因為“早睡”可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他提醒,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一旦出現“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溫。立秋后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也要預防感冒著涼等疾病,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更應注意防止夜間著涼,盡量少用空調。早晚清涼時分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精神調養
寧心養神,主動化解悲憂抑郁
“立秋之后,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陳永昶說,隨著秋意漸濃,氣溫降低,人的情緒容易出現波動,或煩躁、或傷感,從而引起抑郁、悲傷。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風冷雨,花木凋零,萬物蕭條的景況,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涼、垂暮之感,易產生悲憂抑郁情緒。他建議,此時,人們要進行精神調養,做到內心平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要主動予以排解。
適度運動
避開高溫,選擇輕松平緩項目
陳永昶說,立秋后濕熱仍沒有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煉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于劇烈,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宜選擇八段錦、太極拳等輕松平緩的項目。他建議市民特別是喜愛運動的中老年人,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濕熱天氣不宜運動過于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