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的這段差不多是中醫養生的總綱了。
作息要有規律,飲食要節制,欲望也要控制,還要清心寡欲,最好沒事做做瑜伽、打打坐等。
所以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真正的養生不僅要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入手,還要在心理和精神層面下功夫。而其中,飲食養生只是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為什么現在養生藥膳這么流行?
一個不可否認的現象是,如今的人普遍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
另一方面,民以食為天。相對于嚴格要求自己,人們更加愿意通過吃的來保持健康。
有需求就有市場,所以這讓許多人嗅到了利益味道。
我們需要弄明白,我們為什么要吃中藥,什么又是中藥。
中醫眼里的健康,無非是陰平陽秘而致中和。生病則是由于體內陰陽失衡,偏向一邊,進而導致一系列身體機能的問題。
傳統中醫認為飛禽走獸、草木金石皆有其偏性,這些偏性恰好可以用來糾正人體生病時的陰陽偏盛或偏衰。
經過中醫辨證后,使用的或植物、或動物、或金石之類的,來糾正我們身體偏性的,便是中藥了。
所以在中藥里,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平時經常吃的東西,如粳米、大栆、薏米、小米等等,數不勝數。
這些就是藥食同源,既可當食物吃,也可作為中藥的食物。
所以對于藥食同源,我們不能只看重這個“藥”字。事實是在做中藥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經常食用了。不能說中醫用大米做中藥治病了,那么大米飯就不能長吃了吧。
所謂藥膳,這肯定是要突出這個“藥”的。既然是藥,那么也肯定只有身體出了問題的人才適合吃的。身體很健康的人,肯定是不適合吃的。
比如,有人經常感到頭暈乏力,中醫辨證后是氣虛血虧。那么他自己整點黃芪和當歸,和老母雞一起燉鍋湯補補也無可厚非吧,那這種就是藥膳。
然后你身體本來就沒什么問題,氣血很足。你又非要喝黃芪當歸燉雞湯,結果出鼻血了。你說這是中醫藥的不對,藥膳不能吃,那不就有失偏頗了嗎。
當然了,凡是都有兩面性。不認同中醫的人只盯著“藥”字,而那些逐利的人就像蒼蠅見到shi一樣,緊緊盯著“食”字下功夫。
秉著吃不死人里理念,各種茶包、各種藥膳、各類養生產品層出不窮。有沒有用、副作用如何不知道,能賺錢才是最重要的!
良好合理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使身體健康長壽。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導致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而感染疾病。相反,恰當的飲食對疾病會起到治療作用,幫助人體恢復健康。同時還應合理三餐,精粗搭配,均衡營養,方能獲得健康長壽。
早飯要早,中醫理論7-9點是胃經當令,早飯不宜晚過這個時間段。晚飯也要早,不要飯后就睡,以免增加胃的負擔。
每食不能過飽,給胃留兩分的空間,食要少。
脾胃為后天之本,喜燥惡寒,所以要避免過食寒涼,要暖食。但不可過燙,易損傷消化道。
吃飯要細嚼慢咽,以利腸胃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食要緩。
因高油、鹽食物可引發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癥,故不可過于肥甘厚膩,要少油、少鹽及過加工,食要淡。
現代社會里要避開污染食物,多食天然有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