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
其正確之處在于:
1、清除毒素:人們早起上廁所排便,可以將前一天殘存在腸道里的毒素排出體外,避免毒素的堆積。
2、直立反射:即主動將身體恢復到直立狀態的反射。晨起后人變為直立狀態,這時結腸發生直立反射,推動糞便向下移動進入直腸,從而引起排便反射。
3、胃結腸反射:經過一夜的消化,食物已完全從胃中排出。吃早餐后,食物進入已排空的空胃中,使得結腸強烈蠕動,結腸內容物隨之進入直腸,引起排便反射。
所以晨起和早餐后都是最佳的排便時間。
但是排便習慣不僅僅包括排便時間,還包括便質、排便過程等內容。如果早晨起來有便意,但是不能及時上廁所,又或者蹲在廁所里長時間不能排出大便,即使排出大便也是羊糞蛋狀的,又或者大便不成形,或成稀水狀,有臭味,那就不能稱之為最健康、最好的排便習慣了。
要想使晨起排便最健康,就得保證在晨起有便意感后,能夠及時的上廁所,不憋大便,蹲廁所時精力集中,改掉看手機的習慣,在3到10分鐘輕松地排出成形的不干、不稀、不惡臭的糞便。
如果自己不是晨起排便,想養成晨起排便的習慣也是可以的。在起床后或者早餐后,即使沒有便意,也蹲會兒廁所,堅持一段時間就會逐漸建立起排便的條件反射,這樣就能將排便的時間點固定在晨起或早餐后的時間點上了。
醫學上,1星期排便3次到1天排便3次,都是正常的。所以如果有了便意,要及時排便。
本期答主: 胡元 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了解更多有趣的健康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四、盡量不要熬夜,生活要有規律!
五、多運動,增強胃腸蠕動力!
六、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如果長期處于壓力大、緊張的工作和氣氛中,也會影響正常的排便!
祝健康、平安!
更多相關建議:
我想應是這樣。排便是消化清胃利腸的需要,也屬生理自然功能的反應。睡前進食,一夜消化與吸收,剩下糞渣與毒素必須排岀,而胃腸蠕動功能完成,腸子承受帶毒糞渣停留的時間有限,正常情況下,趕到早起大瀉正是節點,若不排出,憋尿憋屎最易生疾,特別對直腸與膀胱最為不利。我說的均不是醫學學術理論,而是臨床實踐。題主的意愿也沒叫講排什么便,一天排幾次便,什么色,什么形,什么味,什么時長時短有什么影響和問題等,只能簡復如此了。
謝謝。
更多相關建議:
可以說大部分人排便習慣,都是在早上,如果你是有其他排便習慣,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這里我要重點解釋下為什么早上排便時比較健康,比較好的,下面我通過中醫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為什么提倡早上排便
我們中醫說,早上五點到七點這個時間段,是人體大腸經當令,大腸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化糟粕與主津。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糞便。大腸之氣的運動,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并經肛門有節制地排出體外,屬整個消化過程的最后階段,故稱大腸為“傳導之官”。所以說每日早上正常規律的排便,十分利于人體的新陳代謝,早上七點到九點就是胃經當令,我們就該吃早飯了。很符合大自然的規律,也是順應天時的一個方面。
怎么促進排便更順暢
要想每天都能正常、規律、順暢的排便,和我們每天的飲食、飲水、運動都是由直接的關系的,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自然有利于排泄,吃一些辛辣刺激上火的食物,像辣椒,火鍋和燒烤這些,大概率是對排泄不利的,我們日常可以多吃一些雜糧,粗纖維和健脾胃的食物。其次就是每日的運動鍛煉也很重要,千萬不要一直坐著或者躺著,運動有利于人體的代謝,一些拉伸經絡的運動,像八段錦,太極拳,瑜伽都可以通過梳理經絡來調整臟腑功能。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一名長期從事肛腸疾病診療工作的醫生,如果大家對我的醫學科普感興趣,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謝謝!
“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習慣”這句話不能算完全正確。
首先,我要肯定一點,一天一次大便是很好的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不便秘是有益于腸道健康的。
并且,在早晨排便,也符合我們的生理要求。因為大腸有一種強烈的蠕動叫做“集團蠕動”,能驅使糞便進入直腸產生便意。每天晨起時產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飯后的胃腸反射,就可以促進大腸的“集團蠕動”,有利于糞便的排出。
但健康的排便習慣不是說必須“一天一便”或者必須“在早晨排便”,這與上廁所的頻次或時間并無關系。排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刻意規定在某一時間,無論是“一天三便”還是“三天一便”,只要符合個人常規排便習慣,并且大便的顏色、性狀是正常的,那就不用擔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排便習慣,如果有晨起排便的習慣,那就順應習慣;如果晨起不想上廁所,那就按自己養成的規律辦事。
最后提醒:一定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排便時間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不要玩手機久蹲;有了便意,就要及時上廁所,不要刻意憋著;若是有便秘問題,可以先醞釀便意再去廁所,避免久蹲(不超過10分鐘),以免誘發痔瘡等肛周疾病。
更多相關建議:
一,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
二,我的第一反應是想起了我媽媽的嘮叨:“多喝水、早睡早起、勤梳頭、頭抬高、背伸直、少玩手機…”
我媽媽是養生派,而我從小卻因為無知、幼稚,不聽媽媽的話,導致現在眼睛近視、姨媽有時不正常,背有點駝、腿粗微胖……不聽話的后果就是如此!所以我時常會對自己說:你若聽媽媽的話,你就是女神,現在成了女屌絲了吧!
三,我現在懂了,媽媽的話就應該聽!所以我18年的目標就是堅持每天健身、早睡早起、少吃多運動、多喝水、剃光頭(兩年前我媽媽就叫我剃了)、頭抬高、背伸直…蛻變成真正的女神,而不是“假女神”
更多相關建議:
人生在世,不提高尚的品格和行為,最基礎的要顧及的就是吃喝拉撒睡,許多人吃喝有問題,胃不好;還有些人睡眠不好;有些人就是小便的問題;還有些人就是腸道的問題了。大便說是小事就是小事,但是真的幾天不來大便,它又不是小事了。
都說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習慣,是這樣的嗎?
以前解大便就是單純為了排出人體內的代謝廢物,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排大便是個活動,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手機是必不可少,或者有的人喜歡帶本書去廁所看,還有的人喜歡喊著別人一起去上廁所,上廁所的氣氛得搞起來,以至于很多人上個廁所20-30分鐘,久而久之痔瘡、便秘的問題全出來了。
有人說每天早上起來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習慣,其實也不盡然,在我看來,一天有一到兩次,每次時間3-5分鐘,每天的時間基本固定,都算是正常、健康的排便好習慣,但是要保證規律性,不能今天一次明天兩次,最好就是一次就一次,兩次就兩次。當然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天三次的,如果大便性狀、顏色、氣味以及排便時長都沒啥問題,這樣的排便習慣也算是正常的。
那么什么是不正常的排便呢?
一、排便時長 如果每次大便超過10分鐘,甚至達到20-30分鐘,已經是不健康的排便習慣了,更有可能會導致便秘和痔瘡的發生。
二、排便次數 如果一天排便次數4-5次,甚至超過5次:1、急性或慢性腸道感染,急性腸道感染一般起病較急,病程短、腹瀉次數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樣,若為急性痢疾則還伴里急后重感,大便中常有膿血黏液。2、腸道蠕動過快,如腸道易激綜合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引起。這樣病人大便次數增加,大便較軟,但不伴膿血及黏液,也很少水樣便,腸道易激癥還常以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3、腸道器質性病變如腸道的結核、腫瘤,可刺激腸道蠕動而出現大便次數增多。4、消化不良,飲食過多或過硬,食物消化不良,吸收較少,未消化吸收的食物在腸內形成高滲環境致使體液向腸腔內大量分泌,形成腹瀉。5、腸道寄生蟲、蛔蟲、血吸蟲等刺激腸道也會出現愎瀉,觀察大便次數增多應聯系有無腹痛、大便性狀,伴隨癥狀等綜合分析。如果幾天才排一次:1、進食過少或過精,如禁食、厭食或其它原因引起,或進食少量高蛋白食品,食物殘渣較少,故大便次數減少。2、腸蠕動減弱,鉛、砷、汞、磷等中毒,長期臥床或活動量太少,都可以導致腸道蠕動頻次減少,力量減弱,出現排便困難。3、不完全性腸梗阻如腸道腫瘤、息肉、腸粘連、巨結腸,以及腸道外疾病(如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腹腔內巨大腫瘤或大量腹水)壓迫,都可使大便次數減少。同時伴腹脹、惡心甚至嘔吐等。4、年老體弱、久病之后,因體力下降。排便無力,即使大便不干時也無法正常排出。
三、大便性狀 1、大便呈稀水樣,可見于消化不良或腸滴蟲所致的腹瀉,如同時有粘液、膿血則可能是急性腸炎或痢疾。若大便呈米湯樣,次數頻多,短時間內出現失水,體重減輕,可見于砷中毒、霍亂。2、大便溏薄,多見于慢性結腸炎、吸收不良綜合癥,中醫認為多為脾虛或腎陽虛所致,食入較多含脂肪的食物也會出現大便溏薄。3、大便呈凍狀,過敏性結腸炎常于腹部絞痛后排出粘凍狀、細帶狀大便;若在干結的糞便表而附有少量粘凍,則是痙攣性便秘的特征。;此外,部分慢性菌痢者也可排出凍狀大便。4、膿血便,見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或直腸癌;阿米巴痢疾的大便以血為主,呈稀果醬樣;細菌性痢疾則以粘液膿血便為主,血色較鮮;腸道癌般侵蝕腸壁血管才會排出鮮血便,伴有感染時也會排膿血便。5、大便干結,多見于高熱、長期高蛋白食物、腸粘連、痙攣等,大便甚至如羊糞樣,常伴有便次數減少。6、大便變形,排出細條狀或扁帶狀便,表示直腸或肛門狹窄;大便一側有溝紋,說明直腸或肛門有贅生物。
四、大便顏色 1、太便顏色變白,若大便質地未明顯改變,提示各種原因引起膽道梗阻,如膽結石、膽道腫瘤和胰頭癌壓迫;白色而如淘米水樣,量和次數急劇增多,常見于霍亂;量多色白如脂狀,惡臭,常見于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綜合癥所致的脂肪消化吸收不良;2、紅色便,淡紅色如洗肉水樣,大便次數增多,多為飲食不潔所致,如沙門氏菌感染等; 鮮紅色常見于下消化道出血和痔瘡出血;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為腸道息肉、腫瘤、腸套疊等,多為血糞混和,或伴有便次增加、大便稀溏;痔瘡出血量較少,多附于干燥的糞便表面,或于大便后滴出少量鮮血;若伴有便時劇烈疼痛,便后疼痛消失則多為肛裂;暗紅色大便是由于血液與糞便均勻混合而成又稱果醬色,常為阿米巴瘌疾的特癥,在結腸息肉和胂瘤也可見到;全身性疾病尤其是血液病所致的出血也可與大便混合而成暗紅色,這類疾病主要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熱等,常伴有全身多部位的出血。3、黑色便,生理性大便色黑,一般在食肉過多,食入動物血、動物的肝臟、菠菜后出現,口服鐵劑、鉍劑、活性炭等也可出現。病理性黑便主要見于上消化道出血,其大便色澤如柏油樣,常見的疾病有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出血性胃炎、胃粘膜脫垂等出血挺大時常伴有吐血;肝硬化所致食道和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因其發病突然,出血量大,主要表現為吐血,血止之后可以會有一段時間的黑便。4、綠色大便,消化不良可能出現綠色水樣或糊狀便;急性腸炎或菌痢也常出現混有膿液或粘液的綠色便;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是較為特別的一種腸炎,主要發生于腹部大手術后或使用廣譜強效抗生素治療的病人,其表現是突然出現暗綠色水樣便,帶有明顯腥臭味,混有灰白色片狀半透明蛋清樣偽膜。
結語:從大便也能得知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生活中的許多細節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們的身體到底怎么樣,只不過許多人都不以為然而已。正常的排便習慣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這是因人而異的,只要沒出現上述的不正常的排便情況,一般都是健康的。
更多相關建議:
都說每天早起排便是最健康、最好的習慣,是這樣的嗎?
晨起排便確實是一個比較好的習慣,一般也建議養成晨起排便的習慣,這是因為早上起床后會產生起立反射,有助于排便,并且可排空整晚代謝產生的“廢料”,有助預防肛腸疾病。
當然早餐后再排便也是可以的,因為人在且早餐后胃結腸反射最強,會刺激結腸蠕動,形成排便反射。
養成固定的排便規律對身體健康是有利的,可以緩解便秘,長期便秘會增加結直腸癌等疾病風險,且用力排便時,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壓升高,易引起腦出血等意外,因此對于便秘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都會建議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此外規律排便還可以預防肛腸疾病等。
當然并不是說就必須要在某個時間段排便才是最好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當然最好,但是也不是必須嚴格固定的,研究發現,兩三天排便一次或一天1~3次都算正常范圍,清晨、飯后等等都是可以的。
想養成排便規律,就要從調整生活方式著手。
1.培養排便反射。可以固定每天清晨或是其它的某個時間,去廁所排便,即使沒有便意,久而久之,身體也會形成固定反射,到時間自然就會產生便意,但是要注意,如果確實沒有便意,就不要一直堅持,大概5~10分鐘左右即可,如廁時間過長,反而會對身體不利,甚至會增加患痔瘡的風險。
2.合理飲食
每天合理飲食,不要吃得過于精細或是過干,以免導致便秘,適當的補充膳食纖維,多喝水。也不要經常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是生冷的食物,以免引起胃腸到不適,導致腹瀉,這也不利于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3.調整自己的情緒
經常壓力大、精神緊張等狀態下,也不利于排便,因此最好是放松自己的心情。
總之,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是好的,不一定必須是清晨,根據自己的情況即可,有自己的排便習慣,一旦習慣發生改變,便于及時發現身體的狀況,比如正常排便者突然出現腹瀉或是便秘,平日排便正常,出現排便費力等問題,就可以及時發現,及時診治。排便時還要注意觀察大便的性狀、顏色等等,發生改變時要及時尋找原因。
我是黃志艷大夫,致力于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解釋復雜難懂的疾病知識,幫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您的點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關的困擾,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吧!
更多相關建議:
作者的這個提問就像說,每天早上必須要喝水,早上喝水比晚上喝水或者是中午喝水好,道理是一樣的,其實每天早起排便只是一個個人習慣而已,中醫上說,早上是大腸排毒的時間,所以一般人們選擇在早上排便是屬于最好的,但是有一些也有一些個別的案例,那么有些人就喜歡在半上午,或者是在半下午,就能說人不健康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只要保證,每天都要排便,并且排出來的便便是屬于健康的,香蕉狀的,金黃色的都可以。飲食當中,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膳食纖維包括,粗的谷物,雜糧雜豆,新鮮的蔬菜水果,蔬菜葉菜類偏多。每天要保證有足夠的飲水量,飲水量以定了,因為我們脂肪的消化代謝也是需要水的,很多的膳食纖維在腸道內膨脹,也是需要吸水后膨脹,才能促進大腸蠕動的。不論什么時候,每個人每天都要主動,運動,或者是主動走步6500,大概我算了一下,主動走步6000步也就是在,40分鐘到一個小時之間。這里面說的主動運動,不是你一天晃晃悠悠逛個街,走的步數累積之后,而是拿出某一塊時間,主動運動,這一段時間就是用來走步的,走6000步即可。
作者簡介:高爽
醫院門診營養師
國家注冊營養技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國家三級健康管理師
更多相關建議:
你好題主,關于排便的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下面就從幾個方面為您解釋一下什么樣的排便相對健康,而且便便跟健康有什么樣的關系。
首先,什么時間排便應該是因人而異,由于每個人的作息時間不同,飲食生活習慣方方面面都有差異性,有人早上、有人中午、有人晚上,甚至有人在夜里。所以我們要把重點放在排便頻率上,通常來說健康成人第天1-2次都是沒有問題的,老人可以能2天1次,兒童或更小的孩子一天3次也是有的。
再來說說便便,有的人排便少排便難很可能是便秘了,這時不能盲目的多吃蔬菜,應該吃些雜糧,將精細糧食換成粗纖維的粗糧。因為構成糞便的主體還是谷物,所以,緩解便秘并不是不吃細糧,而是要吃點粗糧。飲水量也是關鍵,喝水太少大便不膨脹也不利于排便,健康的便便應該是懸浮于水中,如果沉底了說明便便的密度大,水份少。如果漂浮著可能就是稀便便了,說明腸道可能會有炎癥。
(注: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