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可考的歷史,糖尿病這種疾病已經存在數千年了,只不過在我國古代被稱為消渴癥。古代的先民們發現得這類疾病的人普遍存在著口渴的癥狀,而且他們的尿液會吸引很多的螞蟻和蒼蠅,經過不斷的研究發現這類人的尿液中糖的含量是比較高的。
我國關于糖尿病的記載最早是在東漢,隨后隋朝的《古今錄驗方》中也記載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比較甜,著名的藥王孫思邈提出了糖尿病的運動和飲食療法。雖然關于糖尿病的研究一直在進行著,但是目前依然沒有辦法治愈這種疾病。喜歡思考的朋友可能會覺得糖尿病患者是因為缺乏某種物質,真相到底如何且聽醫者良言一一道來。
1.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平心而論,目前關于糖尿病的病因是不明確的,并不是因為研究的不深入,而是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比較復雜,但是整體而言,糖尿病是在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發病的。
在我們體內存在著一種叫做胰島素的激素,這種激素和別的激素有點不同,它是體內的唯一降低血糖的物質,但是升高血糖的物質卻有很多,常見的升高血糖的物質包括皮質醇、腎上腺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
但是需要注意,體內并不是說有胰島素就能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這是因為胰島素發揮作用需要和胰島素受體結合才行。這句話可能不太好理解,舉個例子吧,胰島素和胰島素受體的關系就類似于古代調兵遣將的虎符,兩個虎符放在一塊才能有調動軍隊的效力,否則就沒用。
糖尿病從表象來看是血糖的升高,這里包括空腹血糖升高和(或者)餐后血糖升高,具體的機制包括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受體被破壞或者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不敏感了。糖尿病有一定的遺傳性,這里說的遺傳并不是說直接能讓人得糖尿病,而是說直系親屬有得糖尿病的那他們的后人得糖尿病風險要顯著高于正常人。就拿現實中我的一個朋友來說把,他爺爺、奶奶、爸爸都有糖尿病,在他42歲的時候就被確診了糖尿病。
糖尿病其他的病因還包括環境因素、免疫異常、肥胖等。這里說的環境因素包括的內容其實挺多的,既包括病毒感染,也包括化學毒物和飲食因素。現實中有很多病毒都對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有一定的破壞作用,病毒感染損傷胰島β細胞具有迅速、大量的特點,胰島細胞減少的話,長期來說自然無法維持正常的血糖。化學毒物主要是指某種化學成分能夠直接損傷胰島β細胞,不過這些研究主要還是在動物實驗中,像四氧嘧啶、吡甲硝苯脲等這類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損傷胰島β細胞的毒害作用。
免疫異常顧名思義就是免疫系統出現了問題,把自己人當做外人一樣去處理了。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力的作用是清除致病微生物、監視癌癥的出現、保持內環境的穩定,一旦免疫力出現問題的時候,它就敵我不分,把胰島細胞當做外來物進行攻擊,胰島細胞被攻擊以后,其數量肯定會減少的,減少到一定程度自然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血糖。
可能最讓大家頗為疑惑的就是肥胖和糖尿病的關系吧,這里需要著重介紹一下。對于肥胖患者來說,他們普遍存在著胰島素抵抗的情況。胰島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不敏感了,這樣的話就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的血糖。但是需要注意,胰島細胞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就相當于一個人經常加班,也許一兩天還能堅持,但是長期下來胰島細胞必然會累死一部分,直到無法維持正常的血糖。
2.人體缺少什么會得糖尿病?
可能不少人會有一些錯誤的觀點,就比如認為得了某些疾病就是缺少某種物質,這種說法也確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就拿貧血來說吧,可能是因為缺乏鐵元素、葉酸、蛋白質等,夜盲癥和缺乏維生素A有關、佝僂病和缺乏維生素D有關。但是需要注意一定,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為缺乏某種物質所致。
就拿今天的主角糖尿病來說吧,它的最關鍵的兩個要素是胰島素和胰島素受體,只要能夠影響這兩個要素的的因素,就都有可能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糖尿病種類有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病理機制就是胰島素的缺乏。但是需要注意,臨床上最常見的糖尿病就是II型的,這種類型可以占糖尿病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然而它的發病機制是胰島素受體對于胰島素不敏感。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說得糖尿病是因為體內缺乏某種物質都是不太嚴謹的。
但是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糖尿病,只要被確診了以后就需要控制好血糖。對于I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他們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就是靠打胰島素。II型糖尿病的最主要治療方式就是靠口服藥物,常見的包括二甲雙胍、格列吡嗪、達格列凈、阿卡波糖、羅格列酮等。不過II型糖尿病在胰島細胞衰竭的時候,是需要打胰島素的,畢竟這個時候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的血糖。
本文純為手打,如果覺得對您有用,還請不要吝嗇地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果有疑問,可以在下方留言,定會回復的……
更多相關建議:
吃對吃好,適當運動,穩定血糖糖尿病-成因通常的是缺乏胰島素或者胰島素缺陷所致。人體為獲取能量,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需要糖分—尤其葡萄糖。胰島素對細胞產生作用。使其從血液中提取葡萄糖。在糖尿病的情況中,一種是胰島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另一種情況是身體的細胞中產生了對胰島素作用的抵抗。糖尿病類型:預防措施:鍛煉:鍛煉可以通過控制過度肥胖減少身體對胰島素的需要,也可以改善胰島素對身體細胞的作用。肌肉的鍛煉可以利用葡萄糖制造能量,也就減少血管中沉積的葡萄糖。保持理想體重:對于40歲以上的人來說,肥胖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大危險因素。如果你的體重超過合理體重10%以上,建議開展減肥計劃。合理飲食:每日身體食物中攝取20-25克的膳食纖維可以減少你患有2型糖尿病的概率。食物種類多樣,盡可能減少脂肪的攝取,同時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不進食。這兩種情況都能造成葡萄糖攝取大起大落,并使新陳代謝系統產生紊亂。控制熱量的攝取,減少膽固醇含量,保持合理體重。控制血糖的三要素;飲食-運動-藥物,在量和時間上要嚴格遵守。糖尿病人生活應有規律,下面是通過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的建議:
◆ 每天進食相同的食物,選擇低GI值的食物:每天主食攝入最好不要少于150克,防止低血糖。雜糧、全谷類、薯類、豆類、瘦肉、魚、蛋類、牛奶、蔬菜(每天保證足量蔬菜)都是血糖指數很低的食物,水果在血糖穩定時期可以吃,每天吃250克左右完整的水果,在兩餐之間吃,我老公每天肌肉鍛煉后吃一個香蕉,沒引起血糖波動。
◆ 每天在相同時間進食或吃零食;進餐規律對血糖控制很有幫助。
◆ 每天在相同時間服用糖尿病藥;根據自己糖尿病餐前餐后類型選擇藥品。
◆ 每天在相同時間運動;選擇力量型和有氧運動結合效果極佳;運動前后喝點水,避免運動損傷和脫水。
◆ 執行吃飯時間、吃零食時間、服藥時間和運動時間,檢測時間。提議做記錄,便于掌握身體的變化,及時調整。
掌握以上幾點,把運動當做生活一部分,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合理飲食,了解糖尿病知識,了解越多,預防糖尿病和防控糖尿病,包括控制好血糖。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問題問的好,西醫里說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的絕對不足或者相對不足導致的,因此還是糖尿病是胰島素的缺少引起的。
當然胰島素缺乏這是直接的表面因素,所以西醫治療會采取注射人工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而且相當快速有效,但缺點就是得終身用藥,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那是因為沒有解決掉為什么胰島素會產生少的原因!胰島素是胰腺的胰島細胞分泌的,胰島細胞變得老弱病殘,沒有足夠的活力,勞動力不足,自然沒法產生勞動量,因此胰島素會減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西醫一直在鉆研這一方面的藥物,而且還在研究的路上,該如何激活胰腺的胰島細胞?目前西醫沒有很好的方法。
但是轉變思路,我們可以把目光聚焦到我們的祖國醫學–––中醫上來。首先從中醫典籍里只涉及到心肝脾肺腎五臟,缺沒有出現過胰腺這個重要的臟器,難道是老祖宗是把它忘了嗎?沒有!絕對的沒有!而是西醫進入中國后,翻譯對接出了錯誤的問題!仔細看一下,對照各臟器的功能的論述,就會發現西醫的“胰腺”對應的是中醫“脾”的范疇,西醫說胰腺,分泌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分泌脂肪酶以及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等來消化食物中的蛋白,淀粉,脂肪,血糖等,
中醫論述“脾主運化”,運化,運是運輸,化是轉化,現在有一門科學叫化學,就是專門研究各種物質之間發生化學反應時的各種現象,而具體到人體就是生物化學了,這個化就是“轉化”的化,幾種物質產生化學反應轉變成另一種物質,叫“化”,而蛋白,淀粉脂肪等在各種酶的作用下轉化成甘油,脂肪酸,葡萄糖等就是這種“化”的結果,所以西醫的胰腺就是對應于中醫“脾”的范疇!中醫對于脾功能減弱有沒方法呢?中醫對脾功能減弱叫“脾虛”,
根據體質的不同,有各種健脾的方法,就那中成藥來說,有健脾丸,歸脾丸,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丸等等多種中成藥,當然還有針灸,艾灸,砭術等多種不同的方法,還有八段錦,五禽戲等各種傳統體育,對脾都有很好的效果!這些都是扶脾的正氣,讓脾真正有脾氣,生機勃勃!
那么對于胰腺功能是如何損傷,導致減退的呢?也就是導致糖尿病的最終根源!這一方面,中醫和西醫都有論述,大同小異,有先天的因素當然更多的是后天的因素。西醫對糖尿病的預防和康復都提到“管住嘴,邁開腿”,讓從口而入的能量減少,同時把體內多余的能量轉化出去,在食物這一塊講究飲食搭配,肉,蛋,菜,果,主食的分配。
中醫《黃帝內經》上也講“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食飲有節”都是一個道理,同時還有情志方面“思傷脾”的論述,更為全面。總得來說,糖尿病也是生活方式病,是一種富貴病,吃飯七八分飽,不要讓胰腺過度勞累,吃的太多,必然會讓胰腺過度分泌包括胰島素在內的消化液,時間長了就會過勞死,這個時候就是中醫的脾虛,出現明顯的口渴消瘦等癥狀,還會有“消渴癥”這樣的病癥名,也就是西醫的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了。吃完飯多運動,把這些能量轉化出去,會對身體的血糖降低,對其他臟器就會減少危害。
糖尿病病人愛生氣,急躁,易發怒,失眠等,而這些都需要瞬間的高能量來支持,這些都需要血糖供應,所以說修身養性,提升內心涵養的修煉,都對糖尿病的預防,康復有著非常好的作用,心平了,自律性強了,晚上不再熬夜,早早睡,也都是對糖尿病有好處的。
所以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也知道了糖尿病表面上看是因為胰島素分泌絕對減少或相對減少造成的,但再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糖尿病還是生活方式病,
所以從根上開始,需要重視并改變我們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培養良好合理的生活習慣,配合治療和調理身體才是正解。
更多相關建議:
糖尿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它的基本病理生理為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或(和)作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水和電解質的代謝異常。
雖然,糖尿病人的表現主要是以高血糖為主,但他們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的代謝都出了問題,所以,糖尿病人要防的,不僅僅是碳水化合物,還需要注意脂肪、蛋白質的代謝。
常見的營養素中,有哪些營養素缺乏,對糖尿病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呢?
鉻
在碳水化合物的代謝中,鉻作為一個輔助因子,對啟動胰島素有作用,添加鉻能刺激葡萄糖的攝取。其作用方式可能是含鉻的葡萄糖耐量因子,促進在細胞膜的硫氫基和胰島素分子A鏈的兩個二硫鍵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橋,使胰島素充分地發揮作用。
鉻的毒性與其存在的價態有極大的關系,六價鉻的毒性比三價鉻高約100倍,但不同化合物毒性不同。在食物中,大多數為三價鉻,口服毒性非常低。
鉻以小劑量廣泛分布在食物中,膳食鉻的主要來源是谷類、肉類及魚貝類。全谷類食物中含有的鉻高于水果和蔬菜,精制糖和面粉中的鉻低于未加工過的農產品,加工過的肉類鉻含量較高。
煙酸
煙酸,也稱為維生素PP、尼克酸、抗癩皮病因子。
葡萄糖耐量因子是由三價鉻、煙酸、谷胱甘肽組成的一種復合體,是胰島素的輔助因子,有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及促使葡萄糖轉化為脂肪的作用。
煙酸能增強胰島素的生物學作用,可通過活化葡萄糖磷酸變位酶,而加快體內葡萄糖的利用。
煙酸廣泛存在于食物中,動物肝、腎、瘦畜肉、魚以及堅果類中含量豐富;乳、蛋中的含量雖然不高,但色氨酸較多,可轉化為煙酸。
谷類中的煙酸,80%-90%存在于它們的種皮中,精加工的谷物損失掉了大量的煙酸。
鋅
已經證實結晶胰島素中含有相當數量的鋅,并證實鋅在胰島素釋放中起調節作用。
鋅是體內許多酶的輔基,參與體內蛋白質合成和細胞的分裂增殖,協助葡萄糖在細胞膜上的轉運,并與胰島素的合成與分泌有關。
缺鋅會引起胰島素分泌減少,組織對胰島素作用的抵抗性增強。
但鋅過多也會損害胰島素分泌,導致葡萄糖耐量降低,并可加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潰瘍。
貝殼類海產品、紅色肉類、動物內臟類都是食物鋅的極好來源;干果類、谷類胚芽和麥麩也富含鋅。
干酪、大蠔、蝦、燕麥、花生、玉米等是鋅的良好來源。
精細加工的糧食可導致大量的鋅丟失,如小麥加工成精面粉,大約80%的鋅被去掉;豆類制成罐頭比新鮮大豆鋅含量損失60%左右。
B族維生素
除了煙酸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組成成分,直接與胰島素相關外,其它多種B族維生素也參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
如維生素B1可構成輔酶,維持體內的正常代謝;維生素B2可構成黃酶輔酶,參與氨基酸、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并用維生素B2可激活維生素B6,參與色氨酸形成煙酸的過程;維生素B6也通過構成輔酶的形式,參與到氨基酸、糖原和脂肪酸的代謝中。
糖尿病患者糖異生作用旺盛,B族維生素消耗增多,如果供給不足,會進一步減弱糖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徑,加重糖代謝紊亂。
瘦肉、全谷物、堅果等是B族維生素良好的食物來源。
其他礦物質
還有很多礦物質,都是構成酶的成分。如鎂缺乏可引起II型糖尿病患者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錳是羧化酶的激活劑,參與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謝,錳缺乏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不耐受。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一類不被人體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分為可溶性纖維和不可溶性纖維。其中,可溶性纖維對小腸內的葡萄糖和脂質吸收有影響。
可溶性纖維在胃內形成很粘稠的物質,這些粘性物影響了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致使餐后血糖不會突然上升。
食物中的膳食纖維來自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堅果和各種谷物。
蔬菜和水果中的水分含量較高,所以,相對谷類、豆類來說,它們所含的纖維量較少。因此,膳食中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是谷物。尤其是燕麥、大麥、水果和一些豆類中,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
預防和改善糖尿病應多吃哪些食物?
- 1、全谷物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發現了,與糖尿病的形成關系密切的多種營養素,在谷類中含量都非常豐富,但它們都主要存在于谷類的種皮。
我們現在吃的谷物,大多是經過精加工的大米、白面,那些維持碳水化合物代謝的營養素,都被浪費掉了。而谷物中含量最高的營養素就是碳水化合物,精米白面失去了能正常代謝碳水化合物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得糖尿病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要預防糖尿病,就要先從主食下手,增加全谷物的攝入。全谷物的口感粗糙,不利于消化,可以采取精細搭配和精糧細作的方式,粗細比例維持在3:7或4:6,適量飲用一些五谷豆漿。
- 2、豆類
豆類也富含了與血糖水平密切相關的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它們的血糖指數也較低,尤其是大豆類,黃豆、黑豆的膳食纖維含量很高,血糖指數只有18。而大豆制品的血糖指數也較低,大約是20多。
但加工豆類或罐頭,營養損失較大,血糖指數也會升高,不建議過多食用。
- 3、瓜類和葉類蔬菜
并不是所有的蔬菜對糖尿病人都那么友好,一般根莖類蔬菜,如胡蘿卜、南瓜、山藥等,淀粉含量較多,血糖指數較高,如果菜肴中包含了這類蔬菜,主食的量要相應減少。
但瓜類和葉類蔬菜的血糖指數較低,普遍低于15。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入蔬菜類食物300-500g,以瓜類及葉類蔬菜為主。
- 4、水果有講究
水果中雖然含有膳食纖維,但果糖往往也較高。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水果的攝入量大約為200-350g即可,水果并非多多益善,水果種類盡量選擇應季的。
血糖高的人,盡量選擇蘋果、梨、櫻桃、桃、柚子、李子等這些血糖指數較低的水果,水果攝入量比正常人低,大約每天100-150g即可,并且,兩餐之間吃水果,更利于血糖的穩定。
這幾類食物盡量少吃
- 1、精制糖
如白糖、紅糖、甜點心、蜜餞、雪糕、甜飲料等。
- 2、高脂肪食物
吃糖吃出糖尿病的人不多,大魚大肉、肥甘厚味更容易得糖尿病。脂肪含量過高,對營養代謝的影響更大,而且,脂肪含量過多時,身體也會將脂肪轉化為糖。
- 3、酒
酒是純能量食物,尤其是高度白酒,幾乎無其它營養素,長期大量飲酒,會損傷肝臟,而肝臟是代謝的主要場所,肝都受損了,代謝怎么保證正常呢。
結語
任何疾病都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預防疾病,也不是簡單地吃點什么或不吃什么。
健康的身體,是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獲得的,飲食結構要合理安排,要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情緒,保證適度的運動,多方面因素結合,才能造就一個健康的體魄。
更多相關建議:
一直以來,糖尿病都嚴重影響著我們的健康。患上糖尿病,其實有時候不只是會讓我們的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癥,更多的時候還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重大的打擊。因此在現實生活之中,但凡有人提到糖尿病,我們對它都會深痛惡絕。然而,在疾病面前,害怕和厭惡是絕不沒用的,更多的還需要我們真正去了解它,才能做到早預防,甚至早發現、早治療。
其實對于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來說,當我們改變心態,學會以正確的心理應對糖尿病,糖尿病也會變得并不可怕。而對于健康的人群來說,要想預防糖尿病,就必須了解糖尿病的引發原因,然后從病因進行預防,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接下來,這篇文章與大家詳細說一說糖尿病有關的知識。
糖尿病的大致介紹
在臨床上,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盡管它們的名字都掛著糖尿病,但是它們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病因。盡管如此,但是它們之間的相同點是都存在慢性高血糖,在慢性高血糖的作用機制下,會呈現一系列的代謝性問題,比如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引發的心、腎、眼等器官損害。嚴重時,甚至可以分分鐘要人命。
說到底,不管是哪一類型的糖尿病,最致命的不是它本身,而是一系列的糖尿病并發癥。這么多并發癥真真切切的擺在這里,說不害怕那只是在安慰自己而已。不過,只要我們能夠通過飲食、生活習慣、藥物、運動等方面積極控制病情,就能延緩,甚至是與糖尿病永久和平共處。
各大類型糖尿病的諸多原因分析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影響胰腺,僅占糖尿病患者的5-10%。4? 當人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并破壞它們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1型糖尿病患者不生產胰島素,需要通過注射或輸注來服用胰島素,以便他們能夠維持血糖控制并利用碳水化合物來獲取能量。血糖升高會導致體重減輕、過度饑餓、口渴,這些癥狀都是1型糖尿病的征兆。
1型糖尿病大多數是由于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綜合導致,遺傳因素這一點很好理解,也就是父母中存在糖尿病對子女產生的基因遺傳;而環境因素大多數與病毒感染有關,比如柯薩奇病毒、腦心肌炎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等。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以下兩種情況之一的結果:要么胰腺開始釋放的胰島素太少,要么在進食后的幾分鐘內釋放出一種激素,以幫助人體存儲葡萄糖,或者身體無法對胰島素做出充分的反應,這在臨床上也被稱之為胰島素抵抗。此外,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體內多余的脂肪會引起胰島素抵抗。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一整天的運動太少會增加2型糖尿病的風險。吸煙會增加血糖并導致胰島素抵抗。根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吸煙者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煙者高30%至40%。
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這一種類型的糖尿病,大多數都伴有具體的疾病。換一句話說,也就是它們都是因為明確的疾病所引起,臨床上多以胰腺炎、庫欣綜合癥最為常見。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會在胰腺無法適應胰島素抵抗的情況下發展,這在懷孕期間由于胎盤激素的分泌而很常見。在我國,約有6%至9%的孕婦患有妊娠糖尿病。當細胞對胰島素具有抗性時,血液中就會積聚糖或葡萄糖,尤其是肥胖女性在懷孕期間較為常見。此外,一些年齡在40歲以上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引發糖尿病或高血糖風險,是20~30歲孕婦的8.2倍。然而,大多數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會在孩子出生后,血糖會恢復正常,但也有很多女性難以恢復。因此從這方面,女性在年輕時忙著工作的同時,一定要避免高齡懷孕。
患上糖尿病該怎么治療?
所有針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計劃均應個體化,不能一視同仁。在制定治療計劃時,應該考慮一個人的既往病史、血糖控制、文化、飲食偏好和目標,都將非常重要。 例如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人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開始治療,做到減輕體重、減少加工食品和簡單糖的攝入、增加運動以及戒煙。
鑒于有些HbA1c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降糖藥物治療,例如二甲雙胍等。就算是用上了藥物,也同樣增強運動,注意飲食、改變生活習慣,以配合藥物發揮最大效果。 每個人對糖尿病治療的需求都會有所不同,因此請不要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
1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治療便是胰島素注射。除了注射胰島素,同樣要重視改變生活方式、運動和飲食。此外,建議新診斷為1型、2型糖尿病的人群應在診斷后的5年內,及其后每年接受一次散瞳檢查。
結束語:
糖尿病的管理可能會變得令人厭煩、混亂和不堪重負,尤其是如果一個人沒有充分了解其病情和治療計劃。不管怎么樣,我們都應該明確減肥、健康飲食、運動和戒煙對于預防糖尿病很重要。尤其是對于那些有心臟病或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對于已確診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是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風險。盡管糖尿病可能出現長期并發癥,但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好,便可以長期健康生活。
更多相關建議:
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確,總的來說,是遺傳、環境和自身免疫共同作用的結果。
遺傳因素
糖尿病遺傳概率是比較高的。研究發現,有50多個基因異常與1型糖尿病有關,有400多個基因異常與2型糖尿病相關。
所以如果父母親都有糖尿病,生下的孩子得糖尿病的概率可以高達50%。如果一方有糖尿病或者是隔代有遺傳基因,小孩所引起糖尿病的概率也遠遠地高于父母或者是隔代沒有糖尿病遺傳基因的人群。
但遺傳因素只是讓人體有一定的疾病易感性,糖尿病的發生還需要環境因素“助力”。
環境因素
1型糖尿病的發病雖是遺傳因素起主要作用,但病毒感染、化學制劑可導致胰島β細胞破壞,從而導致胰島素減少或缺乏,引發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發病與生活方式的關系較大,攝入過多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暴飲暴食、熬夜、運動量少、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會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
免疫系統
與免疫系統關系最密切的是1型糖尿病。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種自身免疫抗體,如谷氨酸脫羧酶抗體、胰島細胞抗體等。這些異常的自身抗體可以損傷人體胰島分泌胰島素的細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島素。
此外,糖尿病患者或其親屬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重癥肌無力等。
糖尿病已成為第三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糖尿病雖不能馬上致人死亡,但會危害人的心、腦、腎、血管、神經、皮膚等器官和系統,引起嚴重的并發癥,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可導致主動脈、腦動脈粥樣硬化和廣泛小血管內皮增生及毛細血管基膜增厚;引發糖尿病腎病;周圍血管病變導致下肢供血不足引發肢端壞死;糖尿病視網膜病與糖尿病性白內障;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癥昏迷;皮膚反復感染等并發癥。
所以不管是何種類型的糖尿病,積極預防和治療,特別是保持血糖的穩定十分重要。
血糖是一個波動值,和飲食量,活動量,情緒都有關系,所以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空腹血糖控制在4~7mmol/L,飯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4~10mmol/L比較好。
治療上,建議首先采取生活方式的干預治療。
1、清淡飲食,避免進食油炸類的食品,避免攝入過多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同時避免暴飲暴食。
2、生活規律,避免熬夜。
3、適當運動,建議糖尿病患者餐后1小時適當運動鍛煉,采用有氧運動鍛煉,不建議劇烈的運動鍛煉,以免拉傷肌肉。長期運動鍛煉可以減輕體重,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利于血糖的控制,對于延緩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戒煙限酒,糖尿病患者建議戒煙,因為吸煙可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所以糖尿病患者建議戒煙。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飲酒量,飲酒量不宜過多,并且不建議空腹大量飲酒,以避免出現嚴重的低血糖。
1型糖尿病需終生注射胰島素調節血糖,2型糖尿病若生活方式干預后,血糖仍不下降,則需終生藥物治療。
更多相關建議:
糖尿病可以說是現代社會常見的一種慢性病,這除了與遺傳因素有關之外,還與平時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可以說糖尿病已經成為危害公眾健康的主要非感染性疾病之一,它所引起的慢性并發癥給個人、社會和國家醫療保健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還會造成患者腎功能衰竭、失明和心腦血管病等疾病。
那么,這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來的呢?是不是像其他疾病那樣,因為身體缺少某些元素或者物質從而導致出現糖尿病呢?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不僅要知道什么是糖尿病,還要知道導致出現糖尿病的原因。
首先,什么是糖尿病呢?
糖尿病就是指一組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效應降低(胰島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謝性疾病。而長期的糖尿病可以導致人體多組織、多器官的損傷,尤其是會造成眼、腎、神經及心血管的長期損害,還會發生腎功能不全和衰竭等嚴重并發癥。
而我們在臨床上判斷是否是糖尿病,也是有一個判斷標準的,并不是一次血糖高就可以判斷糖尿病,而糖尿病的判斷標準就是符合下列之一者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①有典型糖尿病癥狀(三多一少:多飲、多吃、多尿、消瘦),再加上任意時間血糖高于11.1mmol/L(200mg/dl)。
②空腹血糖,兩次或兩次以上高于7.8mmol/L(140mg/dl)。
③空腹血糖不超過7.8mmol/L,懷疑為糖尿病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口服糖后2小時血糖超過11.1mmol/L;若無糖尿病癥狀,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過11.1mmol/L。
所以,我們臨床上診斷糖尿病,一定要抽血檢查血糖,可以檢查空腹血糖,也可以檢查餐后2小時的血糖。但是有一個注意的是,一定要連測兩天的血糖,都符合以上的診斷標準,那么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其次,再來說一說糖尿病的原因,上面說了糖尿病的含義已以及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下面我們再來說一說這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來的,會不會真的是缺少什么東西造成的呢?
糖尿病說到底就是體內的血糖不能及時被分解利用,從而使血液中出現高糖的情況,它在臨床上可以分為4型,分別是Ⅰ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它特異性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①Ⅰ型糖尿病是由于體內胰島β細胞破壞,從而造成體內胰島素絕對缺乏,包括免疫介導和特發性兩類。也就是說這個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絕對缺乏,從而不能夠分解體內的血糖,造成血糖堆積從而出現高血糖。
②2型糖尿病是指胰島素抵抗為主伴胰島素相對缺乏,或胰島素分泌缺陷為主伴胰島素抵抗,這個既有胰島素的缺乏,也有胰島素的抵抗。
③其它特異性糖尿病,這個原因比較復雜,是多種特殊原因造成的高血糖,比如胰島β細胞功能基因異常 ;胰腺外分泌疾病;內分泌疾病;藥物或化學制劑;感染;非常見型免疫介導性糖尿病;其他伴有糖尿病的遺傳綜合征等原因造成。
④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間發生或首次發現的糖尿病。這個糖尿病一般當妊娠結束之后血糖就會慢慢恢復正常。
從上面糖尿病的分型我們可以知道,糖尿病并不是一定因為缺少某些物質造成的,就好似1型糖尿病,它可以說是缺少胰島素從而造成糖尿病,這個治療也是通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但是這個1型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是少數的,2型糖尿病才是占大多數的。而2型糖尿病主要是以胰島素抵抗為止,并不是缺少胰島素。所以來說,糖尿病的形成并不是單單缺少某些物質那么簡單。
最后,不論是哪種原因引起的糖尿病,一定要盡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要時刻留意自己的血糖水平,將血糖控制在一個理想的范圍內,這樣才能盡量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才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作者寄語:很高興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關知識,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簡單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幫我點個贊!如仍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謝謝大家支持!
更多相關建議:
大家對于疾病往往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就是一定是缺什么,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比如發現一個人有貧血的問題,這一定是缺鐵啊,比如一個人身體免疫力不好,經常感冒,你這是缺營養啊,不管得什么病,總覺得是缺什么造成的,但實際上,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絕大多數的情況,都不是以為缺什么。
很多朋友都知道糖尿病分為1型和2型糖尿病兩種類型。有一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是由于體內的胰島素絕對缺乏造成的,胰島素是人體完成糖分代謝分解,供應人體轉化利用的重要物質,如果身體缺乏胰島素,血液中的糖分得不到有效的轉化利用,血糖自然就會升高,對于1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需要終身注射補充體內的胰島素來加強血糖的控制,減少高血糖帶來的健康危害。
但這種情況在糖尿病患者只是少數,而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更為普遍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關于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考慮病因,就不是因為“缺什么”了,而更多的研究認為,2型糖尿病的問題,與人體長期的能量過剩息息相關。
對于引發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雖然醫學界已經研究了很多年,但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2型糖尿病的顯著病理生理學特征為胰島素調控葡萄糖代謝能力的下降(胰島素抵抗),伴隨胰島 β 細胞功能缺陷所導致的胰島素分泌減少(或相對減少)。肌肉、肝臟中的胰島素抵抗和 β 細胞功能衰竭最早被證實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礎。
隨著對糖尿病發病機制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發現除了這三類病理缺陷以外,脂肪細胞(加速脂肪分解),胃腸道(腸促胰素缺乏/抵抗),α-細胞(高葡萄糖血癥), 腎臟(葡萄糖重吸收增加)和腦(胰島素抵抗)都在 T2DM 患者的病程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共同構成糖尿病機制“八重奏”。
另外從目前的認識水平上來說,可以達成的一個共識就是,長期的能量過剩得不到糾正,導致肝臟和胰島內的多余脂肪不斷累積,逐漸導致出現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不足等問題,最終導致血糖代謝出現異常,血糖升高,是導致糖尿病重要原因,而現代醫學研究,也將“糾正能量過剩”作為糖尿病預防和和治療的新靶點。
因此,對于2型糖尿病來說,不管是要預防糖尿病,還是已經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控制血糖,先不要考慮“缺什么”的問題,而是要考慮“多了什么(過剩)”的問題,能不能積極的調理飲食,控制攝入量,能不能合理的運動鍛煉,加強身體的糖分代謝和改善胰島素抵抗問題,能不能合理的使用藥物,通過不同的作用機理,改善血糖的吸收、代謝、排泄,這些方面,都是對于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的重點,而不應該僅僅考慮缺什么,補什么這么簡單而又無效的問題。
更多相關建議:
糖尿病其實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并不一定是缺少什么。當然因為糖尿病屬于內分泌科的,因此絕大多數因素還是胰島素的不平衡導致。
當然糖尿病也不是一天兩天得來的,因該是需要挺長時間,一般都會有一個過程,比如剛開始的時候是胰島素阻抗,這個時候很多人空腹血糖大概在接近6,一旦超出7,基本上會被診斷為糖尿病,如果血糖值超過11以上,這時候就是比較明顯的胰島素分泌極度減少,就是沒有辦法分解飲食攝入的葡萄糖。
但是很多人一般都是在6左右的時候依然不注意飲食,運動以及生活習慣,比如高熱量、高糖分,又少運動,持續下去,血糖就會越來越高。因為在這個胰島素阻抗的時候,如果再攝入太多的糖,自然就沒有辦法分解消耗,這些糖持續累積在體內當然就會導致血液中含糖值升高。
像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疾病一定是要注意生活的飲食、運動、作息等多方面規律。
更多相關建議:
現在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有不少人不理解為什么會得糖尿病,是不是人體缺少了什么東西造成的。是不是缺少胰島素,那打胰島素不就完了,為何糖尿病這么難治愈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如果非要說人體是缺少什么而造成的糖尿病,那可以說是胰島素,因為胰島素是人體唯一能夠降血糖的激素。那我們為什么不多生產一些胰島素,給糖尿病人補充胰島素不就解決了?其實真正來說,人體基本不缺胰島素,至少對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來說是這樣的,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知道糖尿病人主要因為血液中的葡萄糖過高導致的一系列代謝問題,而這個葡萄糖主要是從我們食物中攝取而來,進入到血液里,然后分配到各個臟腑組織發揮作用。所以我們每次吃完飯后,血糖會升高,但幾個小時后血液里的血糖就被分配完了,那么血糖水平就恢復到正常狀態。
而這個分配工作主要是由胰島素來完成的,胰島素是由胰島B細胞分泌的,進入到血液里,然后進入到各臟腑組織,它相當于一把鑰匙,打開各個地方的通道。比如打開細胞通道,讓葡萄糖進入細胞里,為細胞提供能力;打開到肝臟細胞,促進葡萄糖進入肝臟細胞內合成糖原,把葡萄糖儲存起來;打開肌肉細胞,促進葡萄糖變成肌肉;打開脂肪組織的大門,讓葡萄糖進入脂肪組織內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同時胰島素還能抑制各種體內葡萄糖的形成,比如抑制蛋白質分解成葡萄糖,抑制脂肪分解成葡萄糖,抑制肝糖原分解葡萄糖。
總之,一句話,胰島素想盡辦法的讓血液中的葡萄糖降到正常的水平。
但是,當我們免疫系統或一些病毒比如腮腺炎病毒等各種原因破壞了胰島B細胞,導致分泌胰島素的功能衰竭,引起胰島素的絕對不足。缺乏胰島素的分配作用,就會出現血液里的血糖含量很高,這也就是我們的1型糖尿病。這個是糖尿病里占少數的,大概只有5%左右,多見于兒童或青少年。一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是消瘦的,因為葡萄糖都在血液里,細胞缺少葡萄糖,整個機體是一個缺乏能量的狀態,這類型的糖尿病只能打胰島素治療。
而更多的糖尿病則是由于肥胖、超重或長期攝入過多的能量,導致胰島素這把鑰匙不靈敏,有時候開不了鎖,或很難開。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抵抗,出現胰島素的工作效率太低而引起血糖升高,這就是2型糖尿病。這類型的糖尿病胰島素開始一般都是正常分泌的,也就是胰島素是不缺的,但就是不太靈敏,所以血糖還是高。治療一般會選擇一些增加胰島素靈敏性的藥物,比如吡格列酮類的藥;胰島B細胞功能正常的話,也會選擇一些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比如磺脲類降糖藥。但是如果長期血糖高,引起一系列的代謝問題,也會導致胰島細胞功能受損,開始出現胰島素分泌不足,那么這時可以選擇打胰島素治療。
所以糖尿病患者并不是簡單的補充胰島素就可以了,應該根據不同的類型不同的情況,去選擇不同的藥物。而糖尿病更為關鍵的是去除糖尿病發病的來源,控制體重、多運動鍛煉、減少過多的能量攝入對于糖尿病的預防和控制都具有很大的幫助。同時,糖尿病人因為代謝相對旺盛,而容易出現維生素B的缺乏,應該適當的補充;而維生素C、鋅、硒等有助于預防糖尿病的各種并發癥,也可以適當的補充。古有云“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平時的預防非常重要,多運動鍛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