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熱、濕寒是我們常聽到的詞,那么什么情況屬于濕熱,什么又是濕寒呢?其實濕熱和濕寒都是由體內的濕氣引發的。那么我們先來看體內濕氣是如何形成的。
濕氣的形成
1.吃的油膩食物太多,胃腸消化跟不上,累積成濕氣;
2.本身的胃腸道消化功能就不好,吃的食物少也消化差,容易成濕氣;、
3.外在因素,比如季節、環境等,夏季、梅雨季節都會使人體濕氣變重。
濕氣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脾臟功能不佳,體內脂肪堆積以及濕氣累積,都與脾虛有關。
濕氣遇寒,成為寒濕,特別是冬天的時候,天氣寒冷,如果外界濕氣又重,比如南方的冬天,就會感覺寒濕襲人。同樣的道理,濕氣遇熱,成為濕熱,遇風成為風濕。
那么,怎么判斷自己屬于濕寒還是濕熱?
濕寒體質的人:
-
從全身來講,冬天容易手腳冰涼、平時起床痰多、渾身沉懶、頭重悶煩;
-
面色上來講,臉上容易出油、眼睛浮腫、面色蒼白暗沉;
-
從口部來講,食欲不佳、口黏發甜。
濕熱體質的人:
-
從全身來講,手腳容易出汗、體味較重、怕熱;
-
面色上來講,臉上容易出油、長痘、粉刺;
-
從口部來講,容易口臭、口干、發苦。
怎么祛濕熱
飲食清淡、多吃甘平、甘寒的食物(莧菜、薏米、西瓜、空心菜、芹菜等),少吃油膩甜食,戒煙戒酒,避免辛辣食物。
怎么祛濕寒
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冬天多吃牛羊肉等溫熱的食物,保證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多運動。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濕寒的人不能食用紅豆薏米粥來祛除濕氣,因為薏米是寒性的,本身濕寒的人體內有寒氣,這樣不僅不能祛濕,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更多相關建議:
關于寒濕和濕熱的區分,從理論上分享比較晦澀,今天給大家用實例來解釋吧。
第一個實例:濕熱實例(舌診圖片見圖一)
該男士,36歲,山東人。屬于嚴重的濕熱體質。其主要的代表性癥狀:皮膚暗黃色,皮膚油膩,毛孔粗大,后背前胸起痘痘,胸脹腹脹,消化不良,沒有食欲,口氣口臭,大便溏稀(有的人是便秘),小便渾濁發黃,陰囊潮濕,早泄,有腳氣。
舌診結果:濕熱體質,下焦濕熱很重,中焦濕熱很重,有氣滯血淤癥。脈診:脈滑,脈濡,脈緩。
友情提示:該患者已經出現小便泡沫多的現象,要積極預防慢性腎炎、痛風等重大疾病。
第二個實例:寒濕實例(見圖二)
該女士來自河南,33歲。屬于寒濕體質。其主要的代表性癥狀有:四肢涼,怕冷,頭部、身體困重,關節冷痛,不愛出汗,有嘔吐感,大便溏稀,小便頻,尿少,尿不干凈,皮膚灰,沒有光澤。
舌診結果:脾胃虛寒的寒濕體質,天生陽虛或者寒濕導致的陽虛體質。三焦寒濕內蘊,且已有氣滯血淤癥狀。
脈診:脈沉,脈遲,脈滑。
友情提示:這類人抵抗力很差,給人感覺沒有生機,不愛動彈,發蔫。
更多相關建議:
“濕”為陰邪,“寒”為涼性;
偏熱性體質+濕=濕熱;
偏寒性體質+濕=寒濕。
濕寒
中醫亦叫做痰濕、寒濕。“痰”是指人體內水液凝聚不化,形成粘滯狀態而形成的一種體質類型。痰濕體質人容易發胖就是因為因痰濕粘滯的特點,在體內形成淤堵,影響了代謝;機體內寒濕重,還易傷腎,引起腎陽不足、腎氣虛,血液虧虛,經絡不通淤堵,出現長痘、長斑,甚至身體疼痛等。
濕寒最怕冷!首先,祛除濕寒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女性朋友,一定不要為美犧牲了健康。而在飲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尤其夏季可不要因為天氣炎熱就貪涼哦~!除此之外,平時喝水借助艾灸調理去濕效果也很不錯哦。
濕熱
蘊結在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到阻礙,會引發機體濕熱癥狀的病理變化,濕熱傷陰,濕熱人群患有慢性胃炎、或者是長潰瘍或者是肝硬化以及膽囊息肉等疾病,所以一定不要輕視。反過來,各種疾病因素同樣很易引發脾胃虛弱功能失調而生濕熱。
濕熱體質飲食要清淡,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濕熱。應戒除煙酒,少吃辛辣助熱食物(煙酒有溫熱作用)。濕熱體質的人艾灸也要更注重疏肝利膽,清熱祛濕。
更多相關建議:
寒濕體質多脾胃虛弱,臨床上表現為寒濕內阻的癥狀,面色暗,脘腹痞滿作脹,惡心欲吐,不思飲食,或頭重如裹,身重或腫,腹痛,腸鳴泄瀉,長年四肢不溫,皮膚上容易出現濕疹、痘痘、斑、癬。平時容易出現四肢關節的疼痛,脛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癥狀是由于體內的寒濕較重,疼痛部位較多,天氣寒冷,受涼時癥狀加劇,舌苔白。飲食上注意少食寒涼生冷之品,因為寒涼生冷之品容易傷及脾陽,使體內寒濕之邪加重。應適當吃一些溫熱性的食物,比如生姜、韭菜。
濕熱體質體形稍有肥胖或者偏胖,身體感覺沉重,重著感,走路經常乏力,經常會覺得活動后要出汗,并且汗出比較黏膩,汗出不爽。濕熱根據不同的位置,它所引起的癥狀不一樣,比如濕熱犯于皮膚,會出現皮膚的濕疹、瘡瘍或者面部的痤瘡,比如后背的痤瘡都有可能會出現。如果濕熱犯脾,會出現胃腸道的不適癥狀,比如食欲不佳、大便的黏膩、食后腹脹。如果濕熱出現在肝膽,會出現口苦、咽干、急躁、易怒,會出現月經的紊亂,女子帶下增多。如果濕熱侵襲于關節,會出現關節的腫痛,比如痛風。
更多相關建議:
濕熱濕熱的表現怎么預防濕熱濕寒濕寒的表現怎么預防濕寒治療濕氣是長久作戰,所以需要每個人在平時生活當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日積月累的過程中,才能將濕氣祛除!
更多相關建議:
祛濕妙招1、花椒配白酒祛濕妙招2、熱療巧祛濕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用,記得轉發給你的家人們~
更多相關建議:
怎么判斷濕熱和寒濕?
我們先來說說什么是濕氣,濕氣重有哪些表現?
什么是濕氣及表現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濕氣重的表現,面部容易出油,毛孔粗大,不管怎么都洗不干凈的感覺。盡管換了很多好的護膚品還是不滿意。還有一些人容易感覺到疲勞乏力沒有精神,也不喜歡運動總是懶洋洋的。
中醫說:“千寒易除,一濕難除”。濕氣很難去除,我們需要了解濕氣的產生原因。濕氣分外濕和內濕,我們也叫濕邪和濕淫。濕邪是指感受外界濕邪或體內水液運化失常而形成的濕濁,阻遏了氣機與清陽,所以很多人會覺得身體比較困重,肌肉比較酸痛,而且平時容易腹脹腹瀉,拉肚子的。
最常見的癥狀就是平時容易頭昏,覺得頭被東西裹住一樣,有些人還會出現嗜睡,胸悶納呆,惡心這些癥狀。日常門診也遇到一些慢性的痤瘡,慢性的濕疹,還有一些婦科月經方面的疾病,病癥都跟濕邪有直接的關系。這些都是濕邪的一個表現。
濕邪的生成,比如說像外界經常下雨,季節交換的時候,雨水較多的時候,或者長期居住在一些潮濕的水邊河邊海邊,這些都會造成外濕,還有一些人是因為體內的脾虛造成的脾失健運,人體的水液不能正常地輸布而化為濕濁,還有一些人是因為經常喜歡吃一些油膩的或者飲料類酒水類,那些肥甘厚味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內濕的生成。這些是內濕。
濕熱的癥狀
濕邪和熱邪蘊結在一起就形成濕熱
頭面部容易出油,牙齦容易紅腫痛,晨起容易口中黏膩口苦,還有一些人大便臭穢黏膩不成形或者偏干。可能平時還特別愛出汗,有體味,還有一些人容易發濕疹,皮膚比較癢,有些還能抓破出水等。舌頭也是偏紅舌苔黃膩,舌苔清不干凈,邊有齒痕等都是濕熱的表現。
平時要注意健脾、清熱、利濕為主的思路
少吃肥甘厚味甜膩的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比如:白扁豆,紅豆,芹菜,空心菜,蓮藕。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運動也可以去濕。
寒濕的癥狀
濕邪與寒邪互結在一起,就變成了寒濕。
平時很多寒濕的人會覺得怕冷,四肢涼,冬季明顯。還有一些人覺得咽喉處有粘痰不易喀干凈。四肢酸痛乏力。平身容易,下肢和眼瞼水腫明顯。平時食欲也不太好,嘴巴里總是覺得甜膩膩的不舒服。舌苔偏白膩,臉色也不太好。有很多寒濕的人偏胖,腹部比較明顯不好減脂等。
需要健脾、散寒、去濕為主的思路
寒濕的人平時可以用溫膽湯泡腳,不要熬夜晚睡不要吃寒涼生冷的食物,飲料,海鮮等。多吃溫熱的食物,牛羊肉等。所有的去濕都需要健脾,不能一味地就去濕,也要分清寒濕和濕熱,有針對性才最重要。
我是蘇妮,謝謝您的閱讀,如果您有健康問題,歡迎在下方評論或留言!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希望您能為我點個贊,特別感謝您的支持!
更多相關建議:
怎樣才能去濕熱?
更多相關建議:
濕、熱、寒,本為中醫六氣中的三個,后來才有獨立發展為濕熱證和濕寒證。
既然邀請了,那我就從濕熱、濕寒的中醫歷史發展,分別回答濕熱和濕寒之形成和辨別。
濕、熱與濕熱證之溯源
濕和熱
《黃帝內經》認為,正常情況下,濕和熱是中醫六氣中的二氣。
濕為長夏之氣,主水,性屬陰。
熱為夏季主氣,主火,性屬陽。
濕熱陰陽水火是矛盾的統一體,二者關系密切。
異常的情況下,六氣皆可轉為邪,六氣就表現為六淫。
這個時候,濕和熱,可以單獨為邪。
濕邪,為陰邪屬水。
熱邪,為陽邪屬火。
濕邪和熱邪,也可以相兼為病,成為濕熱邪,還可以相互轉化,濕和轉為熱,熱也可化為濕。已認識到濕邪和熱邪都是可以單獨致病的,也認識到濕和熱也可以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
在《素問》里,對濕和熱都有專門的單獨論述。
比如有“濕盛則濡瀉”、“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諸嘔吐酸,皆屬于熱”、“濕傷肉”、“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濕熱:
在《素問·通天生氣論》里才第一次將濕和熱合為一起出現:“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并揭示了濕熱病邪導致筋肉拘痿、黃疸的道理,還初步提出可以用芳香化濕法來治療。
到了唐宋元時期,對于因濕熱導致的疾病,在病因病機、治療方法和臨床用藥都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并產生了二妙散、天水散、木香散、大橘皮湯等清熱利濕、清暑益氣湯健脾祛濕。并且首次提出濕熱二邪相合致病。
明清時期,名醫輩出,成就裴然,對濕熱病的理論和實踐大大推動。
比如中醫溫病學派創始人之一葉天士就提出了內外濕,認為濕熱病是由內外濕邪共同作用而致,在濕熱致病的治療上有其獨到見解,主張分解濕熱,以祛濕為先,重視宣暢氣機。
清代著名醫學家、溫病學大家薛雪對于濕熱病的貢獻就是他創造性地將濕熱病從溫病學中獨立出來而自成體系。并且概括性地歸納了濕熱病證的辨證提綱。關于濕熱病的病因病機,強調了內外合邪的致病特點。在治療方面,以衛氣營血為辨證總綱,創立了清泄宣透、辛苦化濕泄濁、苦溫燥濕、清熱利濕等的治療大法。
再晚一些時期的另一位溫病學大家吳鞠通對于濕熱病的貢獻,是對濕熱致病的各種具體病證也確立了相應的病機、治法、方藥,使濕熱病病的治療逐步呈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局面。創制了三仁湯、黃芩滑石湯、薏苡竹葉散等名方,明確了濕熱病的治療禁忌,大大豐富了治療濕熱病的內容和治法。
現代中醫認識到,濕熱病的發生是由外因、內因交互產生的。外因與季節氣候、地理環境有關,脾胃功能失調是濕熱病發病的內在原因。脾胃運化失司,水濕滯留,外界濕熱之邪入侵,內外相合,則生濕熱病。內外雙重因素聯合作用人體,而內因是內在主導因素。
濕熱病的病理特點復雜、多變,表現為濕阻、熱蘊、氣滯、血瘀、氣虛,各病理因素之間既相互影響,還可互為因果,這都讓濕熱病成為棘手的疾病,常常反復發作,纏綿不愈。
接下來再談談濕寒。
濕寒
濕熱之證,因為中醫發展,以及后來的中醫溫病學學派的系統性研究,讓濕熱病成為一門細分學科。
而與濕熱相對的寒濕,卻未能自成一派,中醫古籍也未能專病來研究和論述,只散見于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歷代醫家的醫案論文中。
濕寒病多由陽氣不足、濕寒過盛的人患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由于當代人多喜涼食冷飲,濕寒之氣直中胃腸,傷及中焦陽氣,造成脾胃陽虛,不能化陰,濕寒困脾,致使升降失調,導致三焦氣機不暢,水布失常,經絡不通,水液代謝失常。
濕寒證還可多見于現代醫學的美尼爾氏病、慢性咽炎、頸椎綜合病、肺炎、胸間積液病、冠心病、濕寒造成的多種胃病、肝病、腎病、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松病、坐骨神經疼等,可參考融合中西醫理念結合治療。
濕寒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是陰濕寒邪,陽氣被遏,不能升清降濁,化陰布水,癥見身冷體倦,水谷不化,腹滿腫滿,嘔逆泄瀉等導致的。
此外,濕寒之邪與風邪相伍成濕痹,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濕寒之邪與暑濕陰邪相兼為病,成嘔逆泄瀉胃腸炎病。
愿上述回答對你認知濕熱濕寒有幫助。
感謝邀請回答。
更多相關建議:
濕熱與寒濕的區別是什么?
濕熱與寒濕都有濕邪的表現,其最主要的區別是濕熱伴有熱證表現,而寒濕伴有寒證表現。此外,二者在面色、舌象、二便、關節疼痛的性質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點。
1.寒熱不同:患者的感覺很重要,如果伴隨著煩熱、小便黃赤的表現則是濕熱;如果有四肢發涼、畏寒怕冷的表現一般為寒濕。
2.面色不同:濕熱患者內火比較大,臉上容易長青春痘、粉刺,容易出油;寒濕患者臉色發黃,沒有光澤。
3.舌象不同:濕熱患者舌紅,苔黃膩;濕寒患者舌淡,苔白膩,舌體肥大,舌邊緣有齒痕。
4.二便不同:濕熱患者大便非常黏膩不爽,小便顏色非常黃,大便總有排不盡的感覺,很難沖干凈;寒濕患者非常容易出現腹痛、腹瀉、大便不成形,大便清冷。
5.疼痛的性質不同:濕邪侵犯關節,可導致關節痹痛,濕熱導致的關節疼痛則多為紅腫熱痛,遇熱加重,得涼痛減;寒濕導致的關節疼痛是冷痛,遇寒加重,得溫則痛減。
本內容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針灸科 副主任醫師 陳陸泉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