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朋友喜歡問“血液黏稠”的問題,如果我們直觀地來想象,確實如果血液的黏稠度增加了,會導致血液流速變慢,甚至于可能導致血管堵塞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需要糾正的一個誤區是:從目前主流的醫學觀點來看,血液黏稠度并不是評估和判斷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主要因素。為什么血液黏稠不那么重要,到底什么指標才能夠更好地反映心腦血管健康風險,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血液黏稠不黏稠,真的不必太糾結
很多朋友認為,血液黏稠了,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心腦供血不足,甚至是心梗腦梗等重要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相比起血液的黏稠度變化,我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與其他幾個方面的原因關系更加密切,這些原因包括年齡的增長,血壓的升高,血脂的升高,血糖的升高,以及吸煙,長期大量飲酒等不良生活因素影響。
心腦供血不足,心梗,腦梗的發生,多數情況下都有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動脈逐漸硬化變性,出現斑塊,狹窄等問題,才可能會導致心腦等器官的供血不足,而不穩定的動脈硬化斑塊破裂,引起凝血物質聚集成團,堵塞心腦血管才會形成“血栓”,因此,如何評估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如何控制好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才是控制好心腦血管健康的重中之重。
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簡單來說是這樣一個過程:動脈血管壁的內膜細胞受到三高問題的影響,逐漸出現炎性反應而受損,血液中的脂質會通過受損的動脈血管壁內膜在下方形成沉積,當沉積的這些脂質不能夠被身體代謝清除時,身體就會通過巨噬細胞來吞噬這些脂質,這些脂質在被吞噬的過程中,逐漸被氧化形成泡沫,這些被氧化的脂質泡沫逐漸融合,在血管壁下方形成沉積黃色脂質核心,而血管壁平滑肌會生出一個“纖維帽”,覆蓋在受損的血管內皮上,這樣就會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
由此看來,三高問題,以及導致血管壁內膜受損的不良生活習慣,才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風險因素,而血脂的升高,確實會導致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血流的速度也會稍有變慢,導致脂質更易于形成沉積,但卻并非是主要因素,通常也不以此來評估心腦血管風險。
血液黏稠度增加,與諸多因素有關
血脂的升高,特別是甘油三酯的升高,會導致血液黏稠度的增加,但除了血脂升高以外,血細胞數量的增加,比如紅細胞增多癥導致的紅細胞濃度增加;血液中其他成分的變化,如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球蛋白等成分的增加;血細胞聚集性的改變,比如紅細胞的變性導致的血細胞聚集;以及血細胞變形性減弱,導致通過微小毛細血管時的能力降低等等原因,都有可能影響血液的流動性,導致血流速度變慢,導致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因此,如果我們發生血液黏稠的問題,可能與諸多原因有關,而如果僅僅認為是血脂升高了,才會導致血液黏稠的看法,也是不夠科學全面的。
當血液黏稠度發生變化時,可能會對身體的供血形成影響,造成的主要癥狀可能有,晨起頭暈,而夜晚清醒,午餐后犯困,陣發性視力模糊,蹲下站立時眩暈等癥狀,但這些癥狀都不是判斷血液黏稠與否的特異性癥狀,因此,僅僅通過癥狀去評估判斷,也是不靠譜的,想要了解自身的血液黏稠情況,可以去進行血流變的檢查,如果發現有高黏稠問題存在的話,也應該從多方面查找病因,逐步的改善解決。
發現血液黏稠怎么辦?
前面我們介紹過,導致血液黏稠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如果發生了血液流變學的變化,血液黏稠度增加,應當首先查找導致血液黏稠的真正原因,針對原因進行調理改善才能夠有效的改善問題。
對于有血液黏稠問題的朋友,首先可以從生活上做好調理,注意多為身體補水,健康飲食,多補充維生素,加強運動鍛煉,避免熬夜,這些方面,多有助于調理和改善血液黏稠的問題;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果是高血脂引起的血液黏稠,就應該積極地調理控制血脂水平,而如果是其他原因導致的,則要注意針對病因進行調理控制。
總之,血液黏稠與否,雖然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心腦血管風險,有一定關系,但并不是導致心腦血管風險的主要因素,如果存在血液黏稠的相關癥狀,也應該通過具體的檢查來確認,而不是憑癥狀就判斷自己的血液是否黏稠,調理血液黏稠問題,也應該針對具體病因來進行,不能一概而論。
更多相關建議:
濃稠的血液可能會導致腿部血液凝結,造成疼痛,腫脹的狀況,稱為深靜脈血栓形成。有時,一塊凝塊脫落到肺部,導致胸痛和呼吸急促,這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稱為肺栓塞。有時候血管較厚會導致動脈血栓而不是靜脈血栓。頸部動脈中形成的血凝塊可能會傳播至大腦并引起中風。心臟動脈中形成的血塊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通過切斷氧氣流動,血塊會在受影響的器官中造成問題。
濃稠血液是由重蛋白質引起的,或由血液循環過多造成的。太多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會導致血液增厚。另一個原因是血液凝固系統的不平衡。具體疾病包括狼瘡,抑制劑,蛋白C或S缺乏癥或抗凝血酶,或因子5或凝血酶原突變。癌癥也會導致血液濃稠。
血液濃稠過多會導致各種癥狀。這些包括:
· 模糊視野
· 頭暈嗜睡
· 容易出現瘀傷
· 月經過多出血
· 痛風
· 頭痛
· 高血壓
· 皮膚瘙癢
· 感覺乏力
· 呼吸急促
而改善血液粘稠不光是需要依靠醫生給與的治療藥物,運動什么的也是最好的改善血液粘稠的方法。可以嘗試以下的活動,其中包括:
· 經常伸展,特別是腿和腳來促進血液流動
· 在冬季穿著保暖的衣服,特別是手腳
· 避免極端的溫度,如特別燙或者是特別的涼
· 保持水分并喝大量的水
· 通過在溫水洗澡水中加入半盒淀粉來進行淀粉浴,這可以舒緩與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相關的經常發癢的皮膚。
更多相關建議:
血液藏在人體內部,它的變化輕易難以發覺,但是會在我們體表上有所呈現,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早早發現的:
1、哪怕睡眠質量再好,睡醒后仍然感覺昏昏沉沉,并且容易犯困。還會伴隨有間歇性的頭痛、耳鳴、健忘、心悸等癥狀。這些可以歸結為,血液粘稠后對我們神經系統的破壞。
2、血液粘稠,勢必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尤其是相對窄細的毛細血管,可能直接就被堵塞了,比如眼部特別細的神經血管。當缺血時,它們就不能正常工作了,會有視力減退、視線模糊等癥狀出現。
3、我們的鼻子、口腔等部位的粘膜還可能有星星點點的出血或者淤血的癥狀。
4、耳垂上出現皺紋。當血液粘稠時,像其他偏遠組織一樣,耳垂血液供應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皺紋。
此外,無論去醫院驗血還是獻血,發現抽出比較困難,已經抽出的血很快凝結時,就要引起足夠重視了,這是最直觀的信號。
(注: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刪除,謝謝!)
更多相關建議:
看手識別血液粘稠:看睡眠識別血液粘稠:清血有“三寶”,血液粘稠、血管堵塞,全都不怕α-亞麻酸卵磷脂維生素C
豐富的維生素C能夠促進身體毛細血管的血液循環,降低血液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
說起維生素C的降血脂功效,就不得不提到獼猴桃。獼猴桃中不僅富含維生素C,還含有精氨酸,精氨酸在改善血液流動、防止血栓形成方面也有不小的功效,對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特別有幫助。
維生素C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因此可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來調節血液粘稠度,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除了獼猴桃,還有柑橘、山楂、西紅柿、辣椒等。
注:所有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更多相關建議:
講個自己的故事。多年前鎖骨骨折,住進醫院等著手術。同病房還有一位士兵,記不得什么病了。護士來抽血化驗,先抽我的,針一進去,血就歡暢地往外沖,就像看見主人回家的狗,一個勁兒地往外撲。抽那個兵的血了,護士扎進去,一抽,沒血,換個地方再扎,還是抽不出來,再換地方,依然是千呼萬喚不出來。護士沒轍了,用手使勁拍打他的手臂,就這樣打打抽抽,費盡周折,最后抽出一管混合著很多泡泡的血。依稀記得護士說血液太粘稠,那些泡泡是脂肪什么的,記不清楚了,不是學醫的,也搞不懂,但那次抽血的印象確實太深刻了。
更深刻的印象是,晚上睡得迷迷糊糊,發現床邊站了一個穿白大褂的人,正覺得奇怪呢,他把我被子上蓋的大衣拿起就走了。我想著醫生怎么回事,拿我大衣干嘛呢?突然反應過來是小偷,趕緊喊人,都睡得跟死豬一樣,我鎖骨斷了也沒法去追,等有人起來追出去后,哪里還有白大褂的影子!
更多相關建議:
血液粘稠在醫學上叫高粘稠血癥,中老年人多見,可經血液流變學檢查來確診。血液粘度的低與高代表血液運輸的優與劣,也代表著組織器官血液供應的多與少。血液粘度增加,循環阻力升高,血流速度減慢,必然導致器官和組織,尤其是微循環灌流量下降,造成缺血缺氧,影響組織的代謝和功能,從而產生心腦血管疾病。很多研究表明,在多種疾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之前,往往已有一種或數種血液流變指標的異常(血液粘滯因素升高),它標志著無癥狀的疾病病程已經開始,已經由健康人發展為亞健康人。
血液性疾病的人不一一贅述,對于大多數普通人血液粘稠的原因:1.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變差,管腔變窄,血液流速變慢;2.血脂過高 高血脂癥的人容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血液流速減慢;3.進食太多脂肪類食物,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增多,使血液變得粘稠;4.運動過少;5.喝水過少,大量出汗及失水后未及時補充水分。6.煙酒對血管的刺激。
血液粘稠后身體表現為哪些癥狀呢?
1.視力模糊 由于眼部微小血管缺血,使視網膜及視神經供血不足,會出現陣發性視物模糊,有些人會當做白內障治療。
2.活動后氣喘 當血液粘稠,各重要臟器供血相對不足,心肺功能下降,當活動以后耗氧量增加后,會出現心慌、氣促等癥狀。
3.頭暈 血液粘稠后血液無法及時的供應到大腦,出現缺氧性的頭暈。早上起來大腦不清醒,思維遲鈍,夜間多夢。如果深蹲后突然直立,會出現黑矇。大腦長期慢性缺氧容易使人出現困倦、記憶力減退。
4.午飯后容易困倦 血粘度較高的人在午飯后,由于血液大量流入消化道,大腦血液供血的不足,就會導致人出現困倦的感覺。
5.手腳麻木感 血液粘稠會容易引起四肢末梢供血不足,甚至出現微小血栓,表現為手腳末梢冰涼、麻木等癥狀。
血液粘稠后血液表現為高凝狀態,其后果是易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比如腦梗塞、心肌梗塞、深靜脈血栓等等,老年人血液粘稠尤其需要注意。對于年輕人來說,血液粘稠大多數是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造成的,因為人體有較強的調節能力,能自動維持血液內環境的平衡和相對穩定,一般不需特別治療。該如何改善血液粘稠呢?首先是戒煙酒,其次多鍛煉,控制體重,飲食要清淡,低鹽低脂,少吃大魚大肉,多吃水果蔬菜。平時要多飲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來喝水。
更多相關建議:
“血液粘稠”這個詞最長出現在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中,好像一切疾病都跟血液粘稠有關系,而血壓粘稠這種表述給人以十分形象的感覺。說的通俗點,當血液變得黏黏糊糊,不再那么健康,疾病就來了。那么,血液粘稠一旦出現,身體會傳達出哪些信號呢?血液粘稠到底是一個什么狀態呢?什么情況下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呢?下面張大夫分幾種情況給大家介紹。
1、高溫過度出汗可以讓血液變粘稠
一般說來,如果是溫度比較高的環境下,比如說炎炎夏日出汗多,煉鋼爐旁工作出汗多等等。如果這個時候同時沒有注意補充水分,這時候血液就會發生濃縮,而血液的粘稠度就會增高。至于這時候身體是否會發出信號,最可能的信號就是口渴,因為缺水了嘛。
當然,如果這種血液黏稠的狀態不改變,嚴重時也可能會導致人體出現血栓事件,比如說腦梗塞這類血栓性疾病。所以,在炎熱環境中的人們,要注意補水,同時對于那些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溫導致的脫水。別指望著身體發出信號,最好是提前補充水分。
2、血細胞增多
其實當老百姓所說的“血液粘稠”發生時,很多時候血液中某些血細胞的增多也可以導致這種狀態的發生,比如說血液中的紅細胞增多、血小板增多都可以導致血液呈現一種粘稠的狀態,而且如果是血小板增多還可以讓血液呈現出高凝狀態,這時候人體也容易發生血栓類事件。面對這些情況,提前可能也沒有什么信號和先兆,更多的是需要做化驗檢查來明確診斷。
3、血液中其他的成分增多
還有一類導致血液粘稠的疾病,比如說血液中的血脂成分升高了,也可以導致血液處于粘稠的狀態。如果長期血脂過高,不加以有效的干預,那也會導致患者出現心腦血管疾病。但是,非要說血脂高了有哪些信號,我想大多數人可能沒有任何信號可言,想要診斷更多的時候是做一個血脂的化驗檢查,這時候就能夠一目了然。而面對這種血液粘稠的狀態,更多的時候,張大夫建議這類患者嚴格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時口服降脂藥物治療。
關于“血液粘稠”這個話題,我能夠想到的狀態暫時就有這三種,大家可以集思廣益,說出你認為可以導致血液粘稠的臨床狀態,讓更多人都能引以為戒,做好自己健康的管理,不讓血液粘稠狀態出現為最好。
大家今天別忘了幫張大夫打榜了。
投票方法:打開我的主頁投票或者長按下面圖片識別“二維碼”,然后點擊10下“為他助力”投票,每人每天可以投110票(連續點擊10次助力,登錄頭條可以投50票+做任務可以投60票)
具體投票時間:10月30日——11月8日
更多相關建議:
點擊頁面下方【了解更多】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更多健康問答輕松看~~~
更多相關建議:
如果把血液看做我們人體里面流淌的河流,那么這條河流能不能流動的通暢,就意味著身體能不能健康。如果河流被垃圾堵住了,就不能順暢流通,如果血液粘稠,就好像河流里面的水被泥沙混合,時間久了,影響到健康,我們的身體會發出哪些信號呢?
血液粘稠,流動的速度就會變得緩慢。我們的大腦可以說是對氧氣最為敏感的器官,這樣就容易導致我們的大腦缺血缺氧。很多人就會感覺到頭總是暈暈的,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天旋地轉的眩暈,精神不佳等癥狀。
血液粘稠,血管更容易堵塞,更容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硬化,大腦供血不足等疾病。很多高血脂患者因為血脂太高,所以血液的粘稠度增加,這類人群就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
除了頭暈,血液粘稠,缺血缺氧的人還可能出現乏力,容易勞累,如果伴隨有血栓行程,那么血栓栓塞會造成相應部位的溫度降低,感覺靈敏度下降,萬一栓塞到關鍵部位,比如心臟,大腦等,就可能會造成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疾病。
想要預防血液粘稠,除了平時多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吃高鹽高脂的食物,同時堅持鍛煉身體,對于已經存在血液粘稠的人們,也可以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降低血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