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腫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會對周圍組織壓迫、浸潤造成疼痛,如果擴散到其它臟器、骨也會破壞、擠壓其周圍組織產生疼痛。早期癌癥原發病灶不大、也沒有擴散,一般疼痛就少多了,可見壓迫、浸潤是疼痛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癌癥后期特別疼的原因。
癌癥早期病灶所造成的疼痛少、幾乎沒有,并不是說早期癌癥患者不會遇到疼痛。按照癌痛定義,抗腫瘤治療相關的疼痛以及(比如化療對血管的刺激、骨髓功能影響的疼痛,放療引起的水腫等等)非腫瘤原因引起的疼痛(比如骨退行性病變引起腰腿疼)也屬于癌痛范疇。
癌癥晚期發生癌痛的幾率很大,大約有3/4的病人在晚期可能要遭遇不同程度的疼痛,也有少部分病人沒有疼痛。疼痛與病灶部位關系比較大,病灶所在組織空間狹小疼痛就發生快、重,比如顱內腫瘤致頭痛,若浸潤神經疼痛可能就很重,比如胃癌、胰腺癌侵犯后腹膜神經,因此病人疼痛與疾病嚴重程度沒有一定的相關性。
疼痛忍忍就過去了、癌癥病人疼痛很“正常”,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患病也有同其他人一樣的權利吧,包括“不疼”的權利。關于癌痛方面文章的評論區,“安樂死”是高頻名詞,為什么?病人疼得實實受不了,臨床上許多病人疼痛緩解,臉上有了笑容,脾氣也不暴躁了,求生欲望重新燃起!
也許是病人擔心疼痛是疾病進展的征像而不愿訴說,也許怕其他人說自己“事多”,也許是其他人對癌痛“習以為常”,認為癌癥必然疼痛,疼痛也是“正常”的,換個角度想問題試試?
還有一些病人、家人怕止痛藥物成癮,對嗎?病人處于疾病后期,無痛、體面的生活才是首要考慮的,而不是成癮。記憶深的有個肝癌病人,最后在哭天喊地、聲聲竭嘶中離開,就是家人怕藥物成癮!癌痛止痛多用些阿片類藥物,也就是以前人說的“鴉片”,我們國人是深惡痛絕的,但是對于癌癥病人遵循癌痛規范化治療,成癮的幾率很小,資料數據不一,最高的也是萬分之四的可能。
總之,目前癌痛控制總體效果不好,認識錯誤也是主要原因!晚期癌癥疼痛很多,多了解一些相關知識病人的尊嚴也就多一些。我是@劉永毅醫生 ,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相關建議:
在談癌色變得時代,全國每天仍然有數以萬計甚至幾十萬幾百萬的病人被診斷,有的人可能是早期,有的人可能是晚期,有的經過治療后可以治愈,有的卻一天不如一天,剛好我科近日收治了一名“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由于腫瘤已經侵犯骨膜,現在查房每天說的就是:醫生,我頭還是痛的厲害,你給我把藥整猛一點,實在是受不了了,下班后剛好看到這個問題,所以也來說說我的看法。癌癥在很多人眼中是什么樣的概念?癌癥晚期真的有這么痛嗎?疼痛原因(1)疼痛原因(2)疼痛原因(3)疼痛原因(4)晚期的癌痛有什么辦法?輕度的癌痛,一般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如非甾體類藥物應用非常廣泛,效果也不錯,但有一點,這類止痛藥物如果增加到一定劑量后,當疼痛還是不能控制時,這時即使再加大劑量也不會提升止痛效果,反而還會增加不良反應。中度疼痛,也就是由輕度疼痛過渡過來,這時候止痛一般采取聯合用藥,如非甾體藥物聯合阿片類藥物,但也維持不了太長時間,將向下一個階梯進展。重度疼痛,這一般也是由前面一個階段過渡過來的,這時候需要強阿片類的藥物來治療,例如羥考酮、嗎啡、芬太尼貼等。疼痛治療的總體原則:癌癥病人在晚期癌痛過程中對癌痛的規范化管理非常重要,選擇合適的藥物,精細化的治療來控制疼痛。總結點個贊唄,謝謝大家。
更多相關建議:
確實,有些晚期癌癥疼痛嚴重,嚴重影響了患者生存質量,需要用強大的鎮痛藥來緩解患者的痛苦。
一般來講,導致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原發病本身
某些腫瘤呈膨脹性生長,或侵犯臨近的組織和器官,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引起嚴重疼痛,比如肝癌,因腫瘤持續增長,肝被膜受到牽拉,患者可以出現嚴重腹痛;而肺癌患者可以因為胸膜受到侵犯,引起相應部位的不適,甚至出現嚴重疼痛。而肺尖部位的腫瘤可以因為臂叢神經受到侵犯,導致嚴重的肩部上肢疼痛。
而結腸部位的腫瘤,可以因為腫瘤持續增長,阻塞腸道,因急性腸梗阻引起嚴重的腹痛。
二、轉移瘤引起的疼痛
骨轉移是最常見的腫瘤轉移,也是引起疼痛最嚴重的情況,有些長骨的轉移,比如肋骨轉移、股骨轉移等,可以因骨質破壞出現自發性骨折,疼痛嚴重,而椎體的轉移除了引起疼痛以外,甚至可以因腫瘤進展出現截癱。
三、顱腦腫瘤
大腦因為有顱骨包圍,顱腦部位的腫瘤可以因腫瘤生長及腦水腫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有些出現嚴重頭痛,并甚至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不管是哪種疼痛 ,除了針對腫瘤原發病以外,鎮痛治療就是晚期癌癥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大多數患者需要應用阿片類鎮痛藥物,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
更多相關建議:
癌癥晚期發生癌痛的幾率很大,同時,疼痛是機體對有害刺激的一種主觀感覺,如果沒有有效止痛藥,好多人都覺得痛不欲生。
癌癥疼痛作為癌癥的一個主要伴隨癥狀,其所占整個癌癥患者比例約為30%-50%,晚期癌癥患者約為60%-90%。
臨床上導致癌癥疼痛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
常為腫瘤擴散導致全身的多發轉移。
這是晚期腫瘤的一大特征,腫瘤細胞具有無限的增殖能力并且可以通過淋巴管道和血液進行轉移。轉移到其它部位的腫瘤可以引起一系列繼發癥狀,如局部壓迫,侵襲周圍組織和疼痛等。
具體原因可以表現為:
1、機械性疼痛:由于腫瘤快速生長,壓迫周圍神經,導致疼痛。
2、瘤內壓力高:腫瘤細胞增殖可以在瘤內產生高壓力,引起張力性疼痛。
3、生物性疼痛:腫瘤細胞釋放出細胞因子及化學介質,刺激周圍組織及神經末梢而出現疼痛。
另外,患者骨轉移時破骨細胞激活因子刺激破骨細胞對骨質的吸收,導致進行性骨溶解破壞,引起局部病灶的微骨折,出現疼痛。
疼痛與病灶部位關系較大,如果病灶所在組織空間狹小,疼痛就發生快且重,比如顱內腫瘤導致頭痛。
如果是浸潤神經的疼痛可能就很重,比如胰腺癌侵犯后腹膜的神經。
#青云計劃# #湖南醫聊超能團# #健康科普大賽# @南方健康 @湖南醫聊
更多相關建議:
癌癥是目前威脅人類健康生命安全的“頭號殺手”,而對于癌癥患者來說,最難忍受的莫過于癌性疼痛。八成中晚期癌癥患者會出現疼痛并以中重度疼痛為主。
那么,為什么癌癥晚期的病人會很痛?癌痛是由于惡性腫瘤破壞患者機體組織,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的疼痛。疼痛不僅影響了患者日常生活和生活質量,還會延誤治療,造成住院時間延長和反復住院。長期處于慢性疼痛狀態的患者,其精神、睡眠、飲食都會受到影響,免疫功能也會因此減弱。因此,忽略疼痛的治療百害而無一害。
然而,在接受治療時,不少癌癥患者會陷入這樣一個誤區:不痛的時候不用吃止痛藥。事實
上卻是,就如同控制血壓、血糖那樣,雖然癌痛不是持續存在的,但隨時都會發生,按時吃藥才能讓患者體內的藥物濃度穩定,從而很好的控制疼痛。
我們腫瘤科醫師管理住院的癌癥患者時,會評估患者的疼痛分級,制定止痛方案,并發放患者一個專門用來放止痛藥的小藥盒,叮囑他們按時按量吃藥,不可自作主張。大部分病人接受規范的止痛治療后,生活質量和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提升。
總的來說,癌癥晚期的病人大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要接納它的存在,和醫生一起戰勝它。一起讓癌痛君滾蛋吧!
更多相關建議:
軀體性疼痛能準確定位,通常為刀割樣、搏動性和壓迫樣疼痛,可發生于手術或腫瘤骨轉移的患者。內臟性疼痛范圍較為彌散,通常表現為鈍痛、酸痛和痙攣性痛,常發生于胸腹部內臟器官受到擠壓、侵犯或牽拉后。神經性疼痛是由于外周或中樞神經遭受傷害所導致的,此種類型的疼痛可表現為燒灼樣痛和電擊樣痛。神經性疼痛的范例包括椎管狹窄或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或作為化療(如長春新堿)或放療的不良反應。
癌癥后期,病情進展,腫瘤無法控制,出現疼痛,根據癌痛發生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直接由癌癥引起的疼痛,如腫瘤浸潤、神經系統及臟器受累等。
(2)與癌癥相關的疼痛,如作為癌癥非特異性表現的骨關節的疼痛等。
(3)與癌癥治療有關的疼痛,如術后和化療后所致的各種疼痛綜合征及放療后潰瘍或纖維化引起的疼痛等。
更多相關建議:
腫瘤晚期是毛細血管不斷受到堵塞,破壞了血液正常的流暢性,血液在多處滯留產生壓力。疼痛是壓力壓迫神經所致。治愈癌癥是解決血液的暢通問題,止癌癥疼痛,同樣是解決血液的輸通問題。昆蟲蛋白質可以使細胞產生積極的蠕動,蠕動產生間隙使血液可以滲透前進,從而減輕腫瘤內部的壓力,壓力減輕自然疼痛消失。本人已經有多例成功的個案,可是民間醫生不可以出手相助:吃過你的藥終,就可以告你,你就要進監獄還要賠錢。非法行醫罪不單是對付民間醫生的,也是剝奪了老百姓自由選擇治療的權利。
更多相關建議:
醫學發展到今天癌癥治愈不了,但疼痛能否治愈好了?如果能把病人疼痛治愈好減輕晚期病人的痛苦,讓患者有尊嚴的離去比治愈癌癥意義更大!
更多相關建議:
調查顯示,初診的癌癥患者中,疼痛發生率為25%,晚期的癌癥患者中疼痛發生率則升至60%~80%,其中1/3為重度疼痛患者。
在我國,約有一半的癌癥患者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30%的患者臨終前的嚴重疼痛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慢性疼痛讓癌癥患者身心俱損、元氣大傷,不少人因為疼痛失眠,變得精神萎靡,進而發展到抑郁直至崩潰的邊緣。
不少癌癥患者都有一個誤區,認為癌痛是癥狀,只要癌癥好轉,疼痛就會自動消失,因此對癌痛的治療并不是治療中的優先選項,能忍則忍,能扛則扛,到扛不住了就直接使用嗎啡等強阿片類藥物,而在那個階段往往已經是臨終前的嚴重疼痛階段。
我想對大眾說的是,癌痛其實是一種疾病,抗癌與抗痛同樣重要,不能把它僅看作一種癥狀,期待著把癌治好了就不痛了,這樣的錯誤理念只會導致患者處在無休止的劇痛煎熬中。良好的抗癌技術與抗痛技術相結合,不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可明顯改善預后。
醫學界有一個很權威的實驗也證實了“止痛能讓癌癥患者走得更遠,走得更好”的觀點。201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美國麻省總醫院腫瘤中心所做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新診斷的晚期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抗腫瘤治療聯合以鎮痛為目的的早期姑息治療,另一組只接受單純抗腫瘤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12周的生存期及生活質量等指標。結果表明,鎮痛組的患者,不僅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單純抗腫瘤組,患者中出現抑郁的比例明顯降低,而且平均生存時間明顯延長。可見,在治療腫瘤的同時積極鎮痛,能增進抗癌療效。
因此,癌痛的治療應該與標準化抗腫瘤治療同步展開,一般第一階段采用非侵入式治療,如止痛藥物、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第二階段采用非破壞性侵入治療,如神經阻滯、鞘內藥物輸注等。
癌癥患者發生腫瘤轉移后,全身很多地方都有病灶,疼痛的性質、強度等各有不同,且長期口服藥物有副作用,此時就可用靶向藥物輸注,俗稱“植入式鎮痛泵”。對于一些頑固性疼痛,鎮痛泵是最人性化的武器,患者只要說出疼痛的程度和規律,醫生就能為他們量體裁衣地設計一套程序,以最小的劑量達到最大程度的止痛效果。在同等療效下,這種療法所使用的藥量只需口服藥量的1/300,極大地降低了止痛藥物的副作用。
更多相關建議:
1、腫瘤或腫瘤轉移直接造成內臟組織或神經系統損害產生疼痛2、針對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也會引起疼痛3、腫瘤并發感染和慢性疼痛性疾病以及癌癥引起代謝紊亂綜合征所導致的疼痛。
比如肺癌合并肺部感染等疾病也是疼痛的來源之一。癌癥也是一個很大的消耗性疾病,到了晚期癌癥患者基本都有嚴重營養不良,局部或者全身水腫等代謝紊亂表現,褥瘡等并發癥,這些也會引起全身的疼痛。
所以,有學者在國際會議上曾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人權”。
有的醫院為了重視疼痛的治療專門成立了疼痛科。疼痛的治療已經越來越受到醫生和人民的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