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崔醫生就是肝膽外科的,專門治療這類肝膽疾病,所以對于膽囊息肉還是可以講上幾句的,膽囊息肉的發病率相對于膽囊結石是低的,拿我們科收治的患者來說是這樣的,收10個膽囊結石的患者可能才會收一個膽囊息肉的患者,這除了與這類患者本來就少有關,還與膽囊息肉大多數不需要治療是有關系的,僅需要進行定期的復查,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膽囊息肉。
什么是膽囊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
膽囊息肉其實就是在膽囊里面長出了凸出腔內的肉球, 當然這個“肉球”什么形狀都有,可以是單一病變,也可以是多發的病灶。膽囊息肉是有良惡性之分的,但是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病變。1、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膽固醇類息肉,大約可以占到膽囊息肉患者的60%-90%左右,這與機體的膽固醇代謝障礙有關,而當血液中以及膽汁中膽固醇被膽囊組織所吸收,就會出現膽固醇沉積,進而出現增生樣的腫物,多為脂黃色,質軟如桑葚,一般都是多發性的,幾乎都是良性病變,還未有癌變的報道。
2、還有一種是炎性的息肉,多是由于膽囊慢性炎癥所引起的肉芽腫,直徑一般都是小于5mm的多發息肉,不像膽固醇息肉呈黃色,而是慢性炎癥的狀態,與膽囊壁相似,很少有癌變的情況。
3、腺瘤樣息肉的發病率相對較低,是膽囊的內膜或者肌層發生增生所導致的,有的局限于膽囊底部,有的會向膽囊內凸出,造成膽囊內腔隙變小,而且還可能伴有結石,而如果是廣泛分布的情況,可有鈣化或者囊性變,增生比較明顯,是存在惡變的可能的。
什么樣的膽囊息肉是需要手術治療的呢,為什么有些人有膽囊息肉卻不用切除
1、并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都是需要手術切除的,也可以說大多數的膽囊息肉是不需要處理的。那么切除與不切除有怎樣的標準呢,這個我就要跟大家說一說了,前面我已經講過,膽囊息肉是有良惡性之分的,有一些膽囊息肉是有惡變的潛在風險的,這類膽囊息肉包括:
①、單發的膽囊息肉,多發的膽囊息肉一般都不會惡變;
②、直徑較大的膽囊息肉,如直徑超過1cm的息肉,而如果息肉大于1.5cm的話,惡變的風險是很高的;
③、生長的基底部比較寬大的膽囊息肉,也就是根部粗壯的息肉;
④、患者年齡超過50歲;
⑤、膽囊息肉短期內快速增大;
⑥、同時合并有膽囊結石病變。
這幾類膽囊息肉患者的癌變風險相對是高的,所以建議早期切除,以減少癌變的幾率。
2、除外這幾類膽囊息肉患者,如息肉直徑小于1cm的患者,或者膽囊息肉多發的患者都是可以暫時不用手術治療的,僅需每年進行一次肝膽的彩超檢查即可,動態監測息肉的變化,如果短期內出現明顯增大或者合并膽囊結石,那么就需要進行手術切除了。
膽囊息肉的治療方式有哪些呢
一、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膽囊息肉的治療方式一般都是進行手術治療,但是手術治療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臨床上最常應用的治療手術方式就是進行膽囊的切除手術,就是完全將膽囊切除治療,這樣的話就可以徹底的切除病灶,以防病情的復發,減少患者的顧慮。當然這絕大多數都是選擇進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的,也就是微創治療,既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與創傷,又可以做到美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而且一般都不會出現微創做不下來而開腹手術的情況,因為膽囊息肉一般不會產生炎癥,所以不會出現組織粘連的情況,相對比較好做。
2、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一種情況,那就是膽囊息肉一般會合并有膽囊結石的存在,這樣的話就可能出現膽囊炎的情況,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此外,膽囊其實是人體中重要的消化器官,因為膽囊具有儲存、濃縮膽汁的作用,對于進食的脂類物質有很好的消化與吸收作用,而且膽囊其實還是一個免疫器官,因此將膽囊切除后,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應的情況,如腹瀉、腹痛以及腹脹等,此外,膽囊切除后,膽管會出現一定的形態改變,可能會誘發結石的發生;而比較令人擔心的是把膽囊切除后是增加了結腸癌發生的風險的,當然大部分患者是沒有并發癥的。
二、保膽切息肉手術
1、現在很多人都比較注重生活質量與預后情況,很多膽囊結石患者以及膽囊息肉患者都會詢問有無保膽手術,都怕切掉膽囊對自身影響太大。因此, 人們的需求十九即能將膽囊息肉徹底切除,又能保住膽囊,畢竟膽囊息肉患者的膽囊一般都是具有功能的,不像膽囊結石患者,部分已經喪失了膽囊的正常功能,所以留著也沒用,進而興起了一股保膽手術的風潮,對于膽囊息肉來說,術前仔細查看并分析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初步判斷是否可以進行保膽手術,手術過程中,將膽囊切一個小口,然后置入內鏡觀察膽囊內息肉的情況,如大小、數量與位置等,以便進行膽囊息肉的切除。
2、這里要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患者都適合進行保膽手術的,如果膽囊息肉比較多發、位置比較靠近膽囊出口或者膽囊息肉體積較大的話,是不建議進行保膽治療的,而且風險也很高。一般情況下認為保膽手術治療膽囊息肉還是比較有優勢的,患者術后恢復快、疼痛反應較輕,最重要的是減少了膽囊切除并發癥的發生。但是也是有一定的缺點的,第一就是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病率,其次也可能會遺漏較小或者不明顯的膽囊息肉,也會增加膽囊結石的發生。
最后,如果發現膽囊息肉,要就醫進行分型并結合患者的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果無需手術,則需要進行定期復查。
更多相關建議:
首先,我們來回答,什么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息肉樣病變,是指各種膽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總稱。
一般患有膽囊息肉的人,右上腹部會有輕度不適;若有結石,則可能出現膽絞痛。但很多人的膽囊息肉都是在體檢的時候發現的,平時并沒有什么不舒服的情況。
膽囊息肉中,有六成以上屬于“膽固醇性息肉”,其形成與大吃大喝有關,實際上就是大量的膽固醇無法溶解而形成的結晶。這種情況,如果飲食上有所調整,可能會縮小。但不注意,可能會變為“多發性膽囊息肉”。
至于是否需要進行手術切除,需分情況對待。
有以下情況者,需考慮手術——
-
診斷時懷疑有惡變可能的息肉;
- B超定期觀察室,發現息肉在增大,腺瘤樣息肉或基底寬大,合并膽囊結石或膽囊壁增厚。
如果沒有上述情況者,可不急于手術,每半年復查一次B超即可。
如果做手術,一般都是切除膽囊,也有保膽取息肉的手術,但適應癥比較苛刻,比方說,膽囊功能必須良好,B超現實膽囊壁不厚,粘膜光滑,息肉不多,且要明確排除惡性的可能。
所以,是選擇保膽還是切膽囊,最好多方咨詢后,再做決定。
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用,請記得點贊哦~21
想要了解更多健康方面的資訊,歡迎關注[家庭醫生雜志]
更多相關建議:
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普外科顧宏剛主任醫師回答:
目前,膽囊息肉的發病率在上升。膽囊息肉從醫學上說是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簡稱,膽囊息肉樣病變從概念上說是膽囊壁向內隆起的一種疾病。膽囊息肉從病理上分類,可以分成二十幾種,簡單一點可以分為良性和惡性。良性的膽囊息肉又可以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
膽囊息肉的檢查不用太復雜,跟檢查膽囊結石一樣,一般首選B超。發現膽囊息肉后需要定期隨訪,膽囊息肉的大小是決定用什么治療方法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小于一厘米的膽囊息肉如果有癥狀可以服用藥物治療,沒有癥狀只需要定期隨訪。
膽囊息肉的非腫瘤性疾病中包括膽囊的膽固醇結晶、炎性息肉和膽囊腺肌癥等,尤其是現在多見的膽囊性息肉樣疾病,初期的時候會比較小,有些可能是小結石,所以在B超下很難分辨是息肉還是結石。
膽囊息肉在B超下也可以分為這幾類:像米粒一般大小,在兩毫米之內;遍布膽囊壁,切除后會看到膽囊壁上灑滿一粒粒的白點,這個階段可以通過中醫藥治療。如果息肉長的比較大則需要重視起來。因為超過一厘米的膽囊息肉有很高的惡變率,所以建議不管是什么類型都手術切除。
更多相關建議:
1、如膽囊結石、急性或慢性膽囊炎,并有明顯臨床癥狀者,均應施行膽囊切除術。2、無明顯癥狀的10mm以下的息肉,不需手術,可繼續觀察。定期觀察(3個月),若病變有增大趨向,應行手術。3、疑有早期膽囊癌可能,也應該考慮手術治療。
更多相關建議:
5%-10%。瘊子具體長的膽囊息肉類型!第一個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膽固醇息肉。這種息肉往往在一些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喜歡吃油膩食物,還不愛運動的人,這些人愛“長”,第二個也是蠻常見的,下面這種叫做腺瘤樣息肉。單發第三個,開始講的就是大家平時比較少見的注意,這種息肉在最早被我們發現時候,是把它劃入不會癌變的那一類的,但是這幾年,我們發現不是這樣的,見的越多,發現還是有一部分人會發生癌變。而另外兩種:膽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除非它會引起大家疼痛不適,或者同時合并有結石等情況,影響了大家正常生活、工作,或者發作特別頻繁,我們要考慮治療,一般情況下,這兩種息肉是不用太擔心的,可以定期隨訪即可!但是記住,只要你長了膽囊息肉,基本上是不會消失的,因為它就像肉疙瘩,跟大家你身上長了一小瘊子一樣,不會是自己就沒有了的。因此,并不是碰到息肉,我們都要切,有一部分膽囊息肉是不需要切除的!第二個,很重要,那就是我們會讓膽囊息肉病人做手術的原因,就是我們醫生經過綜合評估以后,覺得它會癌變,有可能發展為膽囊癌,才會建議手術,因此手術本身不單單是把息肉割掉,而是考慮到癌變的問題,不然,我們根本沒必要對膽囊息肉進行治療,更不可能開刀。現在的話,腹腔鏡了,基本上只需要打三個眼兒,一個1cm那么大,兩個5mm那么大的,就可以把手術完成了。甚至有一些走在比較前列的醫院,它不是一個遺傳性疾病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我們都可以預防的,只有像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我們通過飲食、運動可能會起到一部分預防的作用。
但對于腺瘤樣息肉和膽囊腺肌癥,它們要長,我們是防不住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都不知道為啥長,因此,無法談預防!
關于膽囊息肉,大家如果還有什么疑問,可以下方留言,我堅持用大家看得懂的文字,最原始的碼字方式給您帶來最好、最全面、最實用的健康科普。如果你覺得不錯,可以關注“醫學小偵探”并轉發喲,讓身邊更多的人受益!
更多相關建議:
膽囊息肉是一種膽囊的假性腫瘤,是屬于良性腫瘤范圍,包括膽固醇性、炎癥性和增生性。
膽固醇性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60%,為膽固醇沉著經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細胞的堆積,刺激上皮增生形成屬非腫瘤病變,不會癌變;炎性息肉為慢性炎癥所致肉芽腫,由毛細血管慢性炎癥細胞和纖維細胞組成,也不會癌變;增生性息肉是一種非炎癥性又非腫瘤性的增生性病變,有豐富的結締組織和少量平滑肌束組成。
膽囊息肉大多無癥狀,多于體檢時偶然發現,部分患者以右下腹或劍突下痛為表現,腹痛沒有特異性,與慢性膽囊炎膽石癥相似。膽囊息肉的診斷主要靠實時超聲檢查,根據隆起病變的形態、部位、回聲特點進行診斷。
因為膽囊息肉屬于非腫瘤性病變,如果無明顯癥狀不需要手術,但是良性腫瘤和息肉在形態上學上極其相似,確診依賴病理檢查,所以臨床上膽囊息肉樣病變治療原則包括:1.直徑≥10毫米者應手術切除術,中行冰凍病理檢查,若為惡性加根治性淋巴清掃;2.直徑小于10毫米,無癥狀者嚴密隨訪,若腫瘤達到10毫米或短期內迅速增長,則應及早手術治療;3.有明顯的癥狀者行膽囊切除術。
更多相關建議:
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之分,腫瘤性息肉又分為良性和惡性。其中非腫瘤性息肉和良性的腫瘤性息肉占了絕大多數,只有極少數膽囊息肉是惡性的。臨床醫生通過總結,分析了哪些息肉容易是惡性的,制定了膽囊息肉切除的指征。滿足以下這些情況的,需要進行手術切除:
1.膽囊息肉直徑大于1cm的,需要手術切除。因為直徑大于1cm的息肉往往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惡性。
2.年齡大于50歲的患者,可以采取手術切除
3.無蒂性或者單發的膽囊息肉,需要切除
無蒂或者單發的息肉,更容易是惡性的。因此需要手術切除
4.短期內明顯增大的息肉,需要切除
5.位于膽囊頸部的息肉,可以切除
6.伴有膽囊結石的息肉,可以切除
這是肝膽胰腺和腸的解剖圖
位于膽囊頸和伴有結石的膽囊息肉往往有明顯的癥狀,比如疼痛、黃疸等,因此可以采取手術治療。
其余情況的膽囊息肉患者,可以觀察,并不需要切除,定期復查即可。
更多相關建議:
在臨床上經常會有膽囊息肉患者拿著自己的B超檢查結果,來咨詢自己的膽囊息肉需不需要進行手術切除,以及為什么有人就不用手術切除。其實在臨床上由于每個患者膽囊息肉的情況不同,那么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了。
膽囊息肉并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其是指來源于膽囊壁并且向膽囊腔內凸起的一類疾病的總成,其中凸起是一種非結石性的息肉樣凸起。該病在臨床上主要分為非真性腫瘤性息肉和真性腫瘤性息肉,針對其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大類。
對其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根據患者息肉的大小、數目、形態、部位、年齡、短期內疾病發展的態勢、是否伴有嚴重并發癥、是否出現膽結石等情況。臨床上對于具有下列特點的息肉多采用手術切除治療:病變部位息肉大于10mm、息肉為單發、光基狀態的、伴有膽囊結石出現膽囊部位明顯絞痛的、患者年齡大于50歲、短期內息肉有明顯增大趨勢、息肉位于膽囊頸部的等;但是對于息肉超過1厘米(具有較高的惡變率)的患者,無論何種情況都首選手術治療。反之對于具有這些特征的膽囊息肉一般則無需行手術切除(以藥物控制治療、臨床觀察等為主)治療:息肉的直徑小于10mm、患者比較年輕、完全沒有任何膽囊息肉癥狀、短期內息肉并沒有增大、息肉為多發的、不伴有并發癥、未出現膽結石等。對于這類不需要手術切除的患者,也要定期經行超聲檢查,觀察與監測息肉的變化情況,隨時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
因此,臨床上由于患者的情況各不相同,治療手段也有所差別,不可一概而論。
本期答主:蔡露,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膽囊息肉是膽囊壁的隆起性病變,多為良性,有些有蒂、有些基底部較大、有時單發、有時多發,一般無明顯癥狀,多在體檢和腹部B超時發現,當膽囊息肉合并膽囊結石、膽囊炎、膽囊壺腹部(膽囊頸)息肉較大阻塞膽囊管時表現為右上腹痛并向右肩部放射、消化不良等類似膽囊炎的癥狀。
對于治療方案以手術切除膽囊為首選方案,對于直徑小于1厘米、單發的膽囊息肉無任何不適癥狀可暫不手術,但需3個月至半年復查一次B超,觀察息肉有無增大跡象,若有明顯增大,應考慮盡早手術;直徑大于1厘米且多發并伴有膽囊炎、膽結石時應考慮及時手術切除膽囊,以免發生結石嵌頓、刺激息肉惡變等情況。
小克認為,發現膽囊息肉,有沒有癥狀及并發癥,均應考慮擇期手術,切除膽囊,并行活檢是最佳方法,徹底解除每天想起息肉就不自在的顧慮。現在有提倡保膽切除息肉手術的,小克不推薦,還是連同膽囊一并切除較為安全可靠。
現在腹腔鏡膽囊手術己普及和成熟,對于擇期膽囊切除是一個好的選擇。
關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膽囊就是肝臟下空腔臟器,主要濃縮和儲存膽汁。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因在臨床上和影像學檢查上很難明確其性質,故又稱“膽囊黏膜隆起性病變”。膽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惡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為多見。膽囊息肉這種疾病屬于肝膽系統常見的一種疾病了,很多人都得過這種疾病。
膽囊息肉有什么癥狀呢?
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一般都是在體檢時做B超檢查發現的。如果有癥狀主要是腹痛、陣發性嘔吐、腹脹以及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如果合并有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者,腹痛的癥狀就比較明顯。極個別病例會出現膽絞痛的癥狀,右上腹隱痛,甚至表現為右肩部放射痛,后背部放射痛等。
膽囊息肉有什么危害呢?
在發病的膽囊息肉中,有5%的膽囊息肉具有癌變的傾向。膽囊息肉可以按照是否有惡變傾向分為:1、有惡變傾向:腺瘤和腺肌癥,占8%,其中腺瘤癌變率較高。2、無惡變傾向:主要包括膽固醇息肉或稱為膽固醇沉積癥、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纖維性息肉、淋巴樣息肉、混合型息肉及腺瘤樣增生、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組織異位癥等,以膽固醇息肉最多見。
膽囊息肉這種疾病可以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兩種,膽囊單發性息肉多為乳頭狀腺瘤、單純腺瘤和膽囊腺肌增生引起的腺肌增生病,這種息肉癌變的幾率都是比較高的,達到了5%。而多發性膽囊息肉絕大多數都是有膽囊壁的上皮細胞的基底膜里面存在多余的膽固醇沉積,它屬于膽囊的良性病變,是很少發生癌性改變的。所以單發性息肉的癌變可能性較大,對病人的危險性也大。
我們都知道膽囊息肉一般都是手術治療,為什么有些人有膽囊息肉卻不用切除?
說到手術切除就不得不提膽囊息肉的手術指征了。
適宜手術指征:1、單發病變,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膽囊頸部,年齡大于50歲。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癥狀,年齡大于50歲。3、單發病變,小于10mm,無癥狀,年齡小于50歲,允許觀察、隨訪和保守治療;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5、CEA (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瘤者。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癥狀且反復發作者。7、對直徑小于5mm無癥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迅速增大或癥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手術禁忌證: 相對禁忌證: 1、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期。2、慢性萎縮性結石性膽囊炎。3、繼發性膽總管結石。4、有上腹部手術史。5、體態肥胖。6、腹外疝。 絕對禁忌證: 1、伴有嚴重并發癥的急性膽囊炎,如膽囊積膿、壞疽、穿孔等。2、膽源性胰腺炎。3、伴有急性膽管炎原發性膽總管結石及肝內膽管結石。4、膽囊癌。5、膽囊隆起性病變疑為癌變。6、中、后期妊娠。7、腹腔感染、腹膜炎。8、慢性萎縮性膽囊炎,膽囊小于4.5cm X 1.5cm,壁厚>0.5cm;伴有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重要臟器功能不全,難以耐受手術、麻醉,以及安放有心臟起搏器者(禁用電凝、電切),全身情況差不宜手術或病人已高齡,無膽囊切除的強有力指征,膈疝等。
不用切除膽囊息肉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1、單發病變,小于10mm,無癥狀,年齡小于50歲,允許觀察、隨訪和保守治療。2、對直徑小于5mm無癥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至于禁忌癥更多的是不能做手術,就是建議手術只不過身體情況不允許,這和不用切除息肉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近幾年,非手術和中藥治療膽囊息肉病已引起醫療界的廣泛重視,各種偏方、配方、驗方等在消炎、利膽,控制膽囊炎、膽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針對膽囊息肉的專科用藥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隨著中醫中藥研究的深入,非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