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幾位老友都有這個經歷。說點體會。
小事即焦慮,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負面回憶。過去生活工作中不如意的事,懊悔的事,退休前后的人情冷暖等等,雜七雜八襲上心頭,又不宜說與人知,憋悶于心,故而心亂失眠。二是家庭問題,特別是操心后輩的問題。
年輕時遇到類似問題,雖心煩但形不成焦慮,是因為有能力去解決。年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就焦慮了。表面是現實問題,根源是認知問題。從認知解決,我們認為是主要途徑。那就要——
一、樹立“不完美就是完美”的觀念。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說明完美是不存在的。譬如房屋裝修,你無論怎樣精心,也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金無足赤,這是“天道”。有此觀念,你的許多遺憾、不盡人意(即:一點小事情)就統統煙消云散了。
二、轉換角色。對晚輩的過度擔心,說明你思想上還沒有從家庭主角的位置上退下來。老了就是老了,今天不退明天也得退,這是必然。由主角轉為配角,后輩會得到更好的發揮,老一輩也自然減少不必要的憂慮。
三、以“自我”為中心,開辟新的人生。退休后,是人生下半場的開始。家庭負擔、社會負擔大大減少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如此,心悅體健,就是對家庭、社會的貢獻。如此,就會吃得香,睡得酣,就會越來越有擔當了。
更多相關建議:
朋友你好。這里是心理咨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我覺得在這個問題里有這樣兩點是比較主要的:
第一點呢,隨著歲月的增長,自己肩膀上的責任越來越多、需要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那這時候自己犯錯的空間,就只會越來越少。那么,自己不能犯錯、不能走錯,你說遇到事情的時候,是不是就會“經不住”了呢?
第二點呢,自己慢慢長大了,也意識到了一些東西。明白自己不再是孤家寡人,也知道自己肩膀上放著很多東西,所以不自覺的就束手束腳了。畢竟,自己犯錯就會牽連很多東西,所以,就開始“經不住”事兒。
第三點呢,在小時候,我們看到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顯得無拘無束。長大了,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也意識到了很多東西,考慮問題自然不像之前那么簡單。
第四點呢,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簡單的一點,那就是,雖然你長大了,但不好意思,你只是年齡增加了,卻沒有強大、沒有成長、沒有變強,可現實不會考慮這些,只會把事情堆積在你面前,那能力不足,也就自然經不住了。
上面四點可能有些零碎,不過也只是提供一些方向,僅此而已。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更多相關建議:
也許是沒有安全感吧,特別是年紀越大,感覺無能為力的事情也多。還有感覺時間越來越少,中年危機,職場危機等等,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生怕有點什么事就能壓垮自己。
一點事情就焦慮也和人性格有關,如果性格開朗樂觀,容易樂觀看問題,遇到事情也不當回事,吃好睡好,啥事沒有。悲觀性格的人就比較容易鉆牛角尖,看不開,也就容易焦慮失眠。所以還是努力做個樂觀的人,遇到問題就去面對解決,不要想太多,心態好一切都會好。
更多相關建議:
我們年齡越大,我們受到主流觀念的影響,比如對于成功的定義:我們會覺得自己沒有獲得很多,還失去了以往的青春和活力,甚至覺得年少的人自己優秀多了,畢竟現在到處可見青年才俊功成名就的資訊;
另外一方面,我們年齡越大,我們往往已經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觀念,比如認為人生走到現在了:已經發生了的事情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受自己的控制、看不見未來甚至未來是黑暗和空洞的……
我們人的焦慮之所以復雜,在于它的主觀性。我們主觀注意什么,不同的人會稍有不同:青年人焦慮的往往是職場工作壓力、家庭負擔;老年人焦慮的往往是身體健康、恐懼死亡;母親的焦慮往往是子女成長、家庭沖突……
事實上,我們關注什么、并且認為它有威脅,我們就會有焦慮的情緒和心理。
與此同時,我們忽視了這方面的學習和訓練。從大腦這一角度出發,大腦和肌肉一樣,其實都需要鍛煉。
成熟積極效應表明,一個人越是成熟,他就越能夠樂觀地觀察現實和未來。
年輕的大腦是不常常鍛煉的大腦,它對糟糕的事情很敏感的。一般來說,年輕人常常左腦運行:容易分對錯、認為非黑即白、一點小事就激起自己極其強烈的情緒,比如憤怒;
相反,我們越是有意識地去考慮和關心人的情緒,就越能夠使用全腦,包括去關心自己的,以及關心他人的情緒。從這一角度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文化當中,智慧老人的形象,往往是慈祥、有愛的老人。
其實,我們人一生中,會遭遇不少的重大變故:失業、生病、離婚、破產……焦慮可以幫助我們做出適應和調整。與此同時,焦慮背后的影響因素,也意味著它可能成為對我們人生的重大影響。
焦慮時,除了要知道自己主觀上關注什么、認為什么有威脅,也要發現自己焦慮背后的影響因素到底有哪些。
其中,失眠是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和心理疾病等高危因素。
失眠是很多人都遭遇過,或者很多人都正在經歷的。與此同時,長期睡不好、失眠,或者因為自己睡眠狀況而痛苦,這絕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自行調節焦慮不安、失眠,提升身體機能的健康水平,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關注的焦點、改變消極的思維、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次,去理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不過度發泄,也不壓抑內傷,可以給予自己自我欣賞、自我關懷,包容自己的不足;
最后,尋求現實的幫助。比如親朋好友的陪伴和聆聽,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找相應的專家。
總之,在生命這一長河里,我們跨越難關,既是在把握機會;完全通過一個關卡,意味著我們不會再被類似的所擊垮。我是情緒賦能師丁丁,祝你天天好情緒,一切順利。
更多相關建議:
人過了五十可能就有這個毛病吧!我現在就是,別有什么事,一丁點小事就會焦慮不安,失眠!人家都說我是更年期!我都不知道是太閑了,還是心變小了!裝不了事!
更多相關建議:
主要是腎虛,大腦供血不足造成的,平時多鍛煉營養要跟上,少吃藥,少吃保健品,定期體檢
更多相關建議:
我覺得與心態不佳有關聯,想的太多,顧慮重重,我想說的是想哪么多干嘛呀!有什么用呀!干嘛不能想的開,放的下呢!真是自己折磨自己,活受罪。
更多相關建議:
我感覺遇事處理的態度和方法其實和年齡沒有太大的關系。特別是這種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絕對跟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和心態有很大關系的,不是說你年齡大了遇到事情就能處理的很好,有很多人不管到了什么樣的年紀,不管遇到了什么事情,處理的時候總是拖拖拉拉不能找到妥善的方式。
而有些年輕人因為心態端正,所以在處理事情和對人的時候都是以非常成熟的方式,事情總是能得到圓滿地解決。
面對自己的焦慮和不安,以及遇到事情就睡不好覺這件事,你應該想想是不是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和心態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凡成大事者在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三思后行,而且會主動想到一些非常積極的方式去處理事情。這樣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會覺得這件事時無法處理的,而是會努力想辦法去解決事情。
你要多去了解一些關于人的心態的知識,要知道一個人的心態會抵擋很多人生的苦難。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很多艱難的處境,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
人首先要先對自己有非常強大的自信,這樣遇事你才會有心氣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事先就開始恐懼。
更多相關建議:
因為年紀大了身體調節情緒的各個器官、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是自然現象。
1、學會接受,學會放下。從心理上有準備,然后看淡生活點滴,盡量學會放下生活中的細枝末節, 學會裝糊涂,凡事不要計較 ,順其自然就好,啥都不如讓自己開心來的重要。
2、可以適度關注神經調節的幾個器官組織的日常保養。大腦、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一方面保持心情愉快,多參加一些活動,增加些戶外運動,多接觸正能量的人,二那飲食上多吃蔬菜,每餐都要保證50—100克蛋白質食物(雞蛋牛奶精肉魚類海產品豆類等),餐后可以吃2—3個核桃,注意重點必須控制主食的量,尤其少吃精米精面等高糖食物,遠離爆炒和油炸,五谷雜糧或薯類作為也要控制量50—100克即可。防止高糖食物讓大腦神經被“糖化”。
3、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適量補充一下“膳食補充劑”,如:B族維生素、魚油、維生素A、牛磺酸、善存片等等,防止每天飲食上的不足,利用好膳食補充劑也可以減輕做飯的負擔。
更多相關建議:
關注的點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