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黃豆到豆腐,嘌呤含量變化較大豆漿每100g的嘌呤含量大約為27.7mg,臨近低嘌呤食物邊緣,痛風患者是可以喝的;豆芽每100g的嘌呤含量為500mg,屬于高嘌呤食物,長期食用會升高尿酸,甚至誘發痛風,痛風患者應盡量少吃,甚至禁止食用。哪些食物痛風患者可以放心吃?哪些食物不能吃?生活中痛風患者還有哪些注意事項?綜上,豆腐屬于中嘌呤食物,非高嘌呤食物,痛風患者可以適量食用,可以喝點豆漿,但應少吃或不吃豆芽等食物,大米、面食、粉條、奶制品、蛋類、海參、桂魚、蔬菜、水果、干果是痛風患者可以放心食用的食物,肉類,水產類,豆芽、香菇、紫菜、蘆筍、豆苗菜、高濃縮肉湯等是痛風患者應避開的食物。其次,痛風患者還應多飲水,避免劇烈運動,限酒,控制好血糖、血脂,避免尿酸的升高,誘發痛風。
感謝閱讀!
更多相關建議:
很少有人不愛吃豆腐吧?但是痛風患者面對豆腐時,就開始糾結到底能吃還是不能吃了。不少人認為認為豆腐及豆制品都是屬于高嘌呤食物,食用豆腐后可能就會導致尿酸增高或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
為什么會認為豆腐等豆制品是高嘌呤食物呢?這是因為豆腐等都是高蛋白食物,而高蛋白食物往往都伴隨著高嘌呤。所以作為高蛋白的豆類和豆腐順理成章被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患者給“拉黑”。
對于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患者而言,飲食上重視嘌呤食物的攝入是非藥物治療重要的方式之一。如果豆腐屬于高嘌呤食物,自然就需要避開。但是豆腐真的嘌呤很高,可以導致痛風急性發作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清楚。
痛風患者確實要少吃高嘌呤食物
嘌呤,是有機化合物,一般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嘌呤對于人體而言并非一無是處,它在供給人體能量、調節人體代謝、組成人體輔酶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尿酸是嘌呤在人體代謝的終產物,人體的尿酸80%來源于細胞代謝分解的核酸及其他嘌呤類化合物這些內源性嘌呤代謝;20%來自于每日攝入的食物中的嘌呤這些外源性代謝。高嘌呤食物增加尿酸的生成,對血尿酸的控制有不利影響。
什么是高嘌呤食物呢,是指每100g食物中所含嘌呤大于150mg的食物,常見高嘌呤食物包括:
- 肉類:肉脯、濃肉汁、肉餡、小牛頸肉、鵝肉;
- 內臟:各種動物下水,肝、腰、心、腸、肺、胰、腦等;
- 水產類:魚皮、魚卵、魚干、沙丁魚、鳳尾魚、蛤蜊、扇貝、生蠔、帶子、海螺、花甲等甲殼類海鮮等。
通常來說,這些食物的嘌呤含量都超過了200mg/100g,尤其是內臟類食物,豬腰、豬肝等嘌呤含量更是超過300mg/100g。
為什么通常都建議痛風患者要少吃高嘌呤食物呢?因為人體血尿酸水平是相對平衡的狀態,會在420μmol/L上下波動,但是當尿酸生成過多或者腎排泄異常就會發生高尿酸血癥;痛風患者血尿酸水平波動太大,就會出現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飲食可以影響尿酸生成及腎尿酸排泄進而引起血尿酸水平的變化。大量進食高嘌呤飲食就會增加尿酸生成,升高血尿酸濃度,誘發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
大豆等豆類確實屬于高嘌呤食物
除了肉類、水產類食物外,是不是還有一些食物嘌呤含量較高呢?有,這些植物性食物的嘌呤含量確實也屬于高嘌呤食物:
- 香菇:嘌呤含量為214.5mg/100g;
- 紫菜:嘌呤含量為274mg/100g;
- 麥芽:嘌呤含量為513mg/100g;
- 豆粉,嘌呤含量167.5mg/100g;
- 黑豆(干),嘌呤含量170.4mg/100g;
- 黃豆(干),嘌呤含量218.2mg/100g;
我們還是關注一下豆腐的前身大豆吧,對于其他的高嘌呤植物性食物,在我講解關于大豆及豆腐等豆類和豆制品的同時,也許也能迎刃而解。
我們現在知道,干大豆的嘌呤含量不低,哪怕不同產地、不同來源的干大豆嘌呤含量相差較大,但整體看來,干大豆的含量比我們日常所食用的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中嘌呤食物(每100g食物中嘌呤含量在25~150mg以內)還要高。
醫生也常常要痛風患者少吃中嘌呤食物,避免高嘌呤食物,從這點上看,是否大豆也應該避免吃呢?實際上,我們必須要明確幾點:
- 首先干大豆的水分含量僅為10%多,其他動物性食物的水分含量在70~80%左右,水分含量不同的食物比較嘌呤含量可能略顯不公平;
- 其次,一般人也很少吃干大豆,即使炒豆子也沒人能一直吃,通常也是制成豆制品食用,比如做成豆腐、豆漿、豆渣、腐竹等;
- 最后,如果是煮熟的大豆,因為充分含有水分,那么嘌呤含量也會大大降低,一般在45mg/100g左右,秒變中嘌呤食物。
雖然現在醫學界不少人認為痛風患者不宜攝入大豆食物,但是有研究表明,大豆的攝入并不會增加患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風險。天津以及廣州都有過相關調查,天津的調查報告顯示:大豆食品的攝入與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呈負相關,每日大豆攝入量<50g的男性是>150g患病率的1.347倍。
為什么會是這樣,我們可以進一步進行科學解釋。
豆腐有南北但嘌呤無高低的區別
沒有幾個人不愛吃豆腐,包括豆漿、豆渣等,也深受人們喜愛。豆花有甜豆花和咸豆花的區別,豆腐其實也有南豆腐和北豆腐的區別。
大體來說,南豆腐是嫩豆腐,北豆腐是老豆腐,其實也就是說南豆腐相對比較柔軟、顏色鮮嫩和白。一般來說,北豆腐適合炒和煎,南豆腐適合拌或做湯;我們常見的川菜麻婆豆腐就是采用南豆腐制作的。
豆腐有南北之分,豆花有甜咸之別,但是豆制品的嘌呤卻沒有什么差別。有些人想當然覺得,大豆的嘌呤含量高,所以豆制品嘌呤含量自然就高。實際上并非如此,當大豆制成豆制品,其水分含量也就高了,嘌呤含量自然就低了下來。不信我們可以來看看:
- 水豆腐,嘌呤含量67.6mg/100g;
- 干豆腐,嘌呤含量93.8mg/100g;
- 內酯豆腐,嘌呤含量100.1mg/100g;
- 豆渣,嘌呤含量48.6mg/100g;
- 豆芽,嘌呤含量5.05mg/100g;
- 熟豆漿(甜),嘌呤含量28.9mg/100g;
- 蠶豆,嘌呤含量35.5mg/100g;
- 生豆漿(10%),嘌呤含量28.9mg/100g;
- 生豆漿(15%),嘌呤含量45.8mg/100g。
我們現在知道,豆腐、豆渣、豆芽、豆漿等,實際上和大豆不一樣,已經屬于中等嘌呤或低嘌呤食物。這些食物能不能吃呢?2017年英國痛風管理指南就指出鼓勵進食脫脂牛奶、低脂酸奶、大豆及植物來源蛋白質、櫻桃。而哪怕從痛風患者的飲食標準來看,也可以適當攝入。
另外一方面,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進食豆腐、香菇、萵筍、四季豆、菜花等中高嘌呤的植物性食物并不增加血尿酸水平及痛風的發病率。而且適量進食豆制品,可以堿化尿液,有利于尿酸排泄,從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但是可能有些人還是在爭議,豆制品哪怕嘌呤含量并不高,但是其蛋白質含量高,是不是蛋白質含量高也同樣會對尿酸有影響呢?有研究表明,蛋白攝入總量與高嘌呤風險無關;動物蛋白攝入量高,高尿酸風險會越高;但是植物性蛋白攝入高,高尿酸風險反而會越低。
豆腐等豆制品可以吃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總體來說,大豆類及大豆制品類食物的攝入量與高尿酸的風險沒有明顯關聯。因為干大豆嘌呤含量較高,就把豆腐、豆漿等與肉類并列為痛風患者的“危險食品”還是有失公允。
多項研究指出豆制品減低痛風發作風險及使高尿酸血癥患者獲益,雖然部分研究指出可升高血尿酸水平,但其加速嘌呤類排泄作用可能更強,最終是痛風患者在食用豆制品中獲益。
是不是我們就可以放心大量食用豆腐等豆制品呢?也并非如此。在這里劉醫生提出七點注意事項:
- 腎功能有問題的要限制:尿酸性腎結石、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尿酸性腎病患者,每日攝入蛋白質要限制,因為要控制攝入豆腐等豆制品。
- 急性痛風期要限制:在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要禁止吃高嘌呤食物,適量吃中嘌呤食物,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要限制豆類及豆制品攝入。
- 痛風緩解期要適量吃:無論什么食物,對于痛風患者而言也不是都敞開吃才好,暴飲暴食是誘發痛風發作的誘因,所以適量吃豆腐、豆漿等豆制品。
- 甜豆花要少吃:甜豆花因為含糖量較高,含糖類食品對血尿酸存在負面影響,所以要少吃甜豆花;而吃咸豆花,也盡量少一點鹽。
- 豆腐和肉類在一起要注意:如麻婆豆腐含牛肉,火鍋里面燉豆腐等,這些都屬于高嘌呤食物,建議要避免這樣的烹飪方法。
- 有些豆制品要少吃:豆豉、豆瓣醬、醬油等豆制品或調味料,因為含鹽量較高,要注意慎重使用,盡量保持每日食用鹽不超過6g。
- 痛風患者飲食注意:避免高嘌呤、高果糖、高蛋白、高脂肪、高酒精飲食,對于辛辣食物盡量要少吃;避免暴飲暴食,飲食要控制量;多喝水,加速尿酸隨尿液排泄。
更多相關建議:
痛風患者因為疾病的原因不得不忌口,醫生總是叮囑要慎食高嘌呤食物。豆腐也被列為高嘌呤食物之一,那么痛風患者真的不能吃豆腐嗎?
1、 痛風是什么病?
痛風是一種由于嘌呤的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導致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的炎性疾病。根據其發病機制,痛風患者的飲食需注意避免高嘌呤食物。
2、嘌呤是什么東西?
嘌呤是有機化合物,無色結晶,在人體內嘌呤氧化代謝成為尿酸。高嘌呤食物具體定義為每100克中含嘌呤100~1000mg的食物,例如動物的肝、腎、胰、心、腦、肉餡、肉汁、肉湯、鯖魚、鳳尾魚、沙丁魚、魚卵、小蝦、鵝、斑雞、石雞、大豆制品、酵母、香菇、紫菜等。你可能會發現,這些高嘌呤食物都是味道鮮美的,因為“鮮”真的與嘌呤有關!簡而言之,得了痛風病就好像與美食無緣了。
3、痛風能吃豆腐嗎?
痛風病人談“高嘌呤食物”色變,什么都不敢吃。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尤其像豆腐這種既廉價營養又豐富的食物,還是可以適當吃的。豆腐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和其他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兩小塊豆腐,即可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要量。雖然大豆是高嘌呤食物,但在做豆腐的過程中,經過浸泡、擠水等制作工藝,嘌呤含量已大大降低,因此即便是高尿酸血癥(痛風病前期)的患者,也是可以適量吃豆腐、豆干、豆漿等豆制品的。
張帆 營養學博士
更多相關建議:
新加坡的文獻報道吸引了我的目光,是屬于國外的報道,但是畢竟新加坡人華人居多,體質與我們國人相同。新加坡5萬多名中國人。 受訪者在1993年至1998年被招募時年齡在45歲至74歲之間。研究人員詢問了他們的飲食習慣,并跟進了1999年至2004年和2006年至2010年的醫療狀況問題。他們隨訪的51114人中,僅僅有2197人患上了痛風,發病率為4.2%。而且在研究中還發現,那些食用豆制品最多的人患痛風的風險比那些吃得最少的人要低!是不是很神奇?食用大豆以及豆腐等豆制品不會增加血液中的尿酸含量!攝入富含嘌呤的蔬菜,如豆類、菠菜、蘑菇和花椰菜。不增加出現痛風的可能性。個人認為完全可以吃!畢竟有這么多國家的臨床研究證實了攝入植物性的高嘌呤食材不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只是我們要注意攝入的量和頻次,畢竟我們現在的生活物質資源要豐富的多,即使再喜歡吃豆腐,也沒有必要每天都要攝入大量的豆腐,有那么多的可以補充蛋白質的食物,比如雞蛋,為什么單單要跟豆腐較勁呢,對吧!?烹飪的方法也很重要,比如想吃豆腐,非要做成海鮮豆腐湯,或者搭配著海鮮醬、香菇醬吃豆腐,那就很有可能導致痛風的發作,畢竟像海鮮、很多醬料的嘌呤含量出奇的高。
雖然到現在也有很多醫生會告訴患者不要吃豆類以及花椰菜、香菇這些植物性的高嘌呤食材。但是醫學的研究是一直在進步的,很多理念也在時刻的更新著,導致痛風發作的因素是特別多的,很多人痛風的發作是由于身體內源性的原因導致的,控制飲食也僅僅是控制痛風發作的一部分,個人覺得只要堅持正確的生活狀態,大量的飲水,適當的進行有氧運動,適度的、少量的攝入一些中嘌呤含量的食材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以上就是對您問題的解答,個人覺得豆腐這種食材痛風的患者完全可以吃,只不過要控制攝入的量和頻次,注意烹飪的方法,是可以避免痛風發作的。
我是堅持用簡單語言解釋復雜疾病知識的謝新輝,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吧,如果您就是痛風患者,或者您身邊有正經歷痛風折磨的朋友或者親人,請幫忙把這篇文章轉發給需要的他吧,謝謝了!
更多相關建議:
豆腐的確是痛風/高尿酸患者可以選擇的食物,大豆雖然嘌呤含量較高,但豆腐在制作過程中會浸泡、稀釋,最終做出的豆腐嘌呤的含量已經大幅降低了,再加上我們烹飪的時候蒸煮加熱,這還會進一步讓嘌呤下降,所以最終在豆腐中含有的嘌呤其實并不高,與此相對的豆腐中的營養成分十分豐富,礦物質豐富,特別是鈣質最佳,蛋白質含量也不低,很適合適當食用補充營養。很多痛風患者喜愛豆漿但不敢喝,其實豆漿也是吸收后的大豆制品,嘌呤含量不算太高,是可以適當飲用的。如豆腐每餐吃個100g,豆漿喝個200ml完全是沒問題的。內源性的嘌呤確是總嘌呤的主要來源,大概占有七成含量,而我們自身卻無法主動控制,而從食物中攝入的外源性嘌呤只有三成含量,其實即使少量吃一點高嘌呤食物,也不會突然性就對總嘌呤有較大影響而誘發痛風。為了配合內源性嘌呤控制最好藥物和食物一同調理,這樣會有更好的效果。植物性食物其實對于尿酸的代謝十分有好處,而且豆制品中的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等成分反而有助于調理尿酸和痛風,適當食用反而是能夠預防痛風的經常發作,所以我并不贊同痛風患者不能吃豆腐的說法,反而適量吃點豆腐是對病情十分有利的。
更多相關建議:
痛風患者要控制血尿酸的濃度,盡管人體自身產生的內源性尿酸占三分之二,外源性占三分之一,血尿酸高,并不完全是吃導致的,食物就占三分之一。
痛風是高尿酸血癥持續存在的結果。當體液中的尿酸鈉持續處于飽和狀態時,在某些條件的激發下,如勞累、酗酒、飲食不節、大魚大肉水產海鮮動物內臟高嘌呤攝入導致血尿酸增加、局部受涼、激動、緊張、高應激狀態、疲勞、運動過度等等,就會導致體液中溶解的尿酸鈉進入過飽和狀態,形成尿酸納結晶,沉積在關節、腎臟和人體的其他組織中,之后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生化過程,引發炎癥反應,從而誘發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結節和痛風性腎病等疾病。所以說吃一頓高嘌呤的食物,無異于注射高濃度的尿酸,所以飲食的嘌呤也要注意攝入。
但是痛風膳食配餐的三低兩多:“低熱量、低脂肪、低嘌呤、多飲水、多堅持”,里面對于嘌呤的限制是放在第三位的。
合理的熱量和平衡的營養才是“王道”,痛風膳食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配餐的第一原則就是:限制總熱量。是正常人推薦熱量的八折攝入,比推薦量低300到600大卡左右。通過每天的運動,把體重減到正常水平,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僅僅限制嘌呤攝入,而忽視總熱量,饅頭米飯水果吃多了(都是低嘌呤)也會碳水化合物超標轉化脂肪,越來越胖,反而對痛風控制不利。如果總熱量和三大產能營養素均衡攝入不超標,減少300到500大卡的熱量攝入,畢竟吃進去的嘌呤是外源性,只占20%到30%,在控制總熱量的前提下,你又不會吃很多,偶爾吃一些可口的瘦肉雞肉,豆腐等,也無傷大雅。
傳統的低嘌呤飲食將動物內臟、海鮮、肉類、酒、豆制品等高嘌呤食物均列為痛風患者的禁忌。近年很多臨床及流行病學研究進一步評估了飲食對痛風的影響,明確了動物內臟、紅肉、高嘌呤的海鮮、酒等是痛風的危險因素,盡量避免。而適量禽類、富含嘌呤的蔬菜和適量豆制品(不要大量喝豆漿)對痛風的影響不大。
限制嘌呤攝入主要是限制動物嘌呤的攝入量,而富含嘌呤的蔬菜由于并不明顯增加血尿酸水平,且在健康人體中攝入蔬菜與血尿酸水平及腎結石發病風險的降低有關。2012年ACR痛風指南鼓勵痛風患者攝入新鮮蔬菜。
豆類及豆制品(如豆腐腦、豆腐等)是亞洲的傳統食物,以往認為屬高嘌呤食物,建議痛風患者避免食用。目前研究則發現攝入豆類和豆制品是痛風的保護因素,其可能的機制與豆類促尿酸排泄作用有關。此外,豆類及豆制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彌補限制紅肉攝入帶來的蛋白質攝入減少,還可降低冠心病的發病風險。因此痛風患者可增加攝入豆類和豆制品。豆腐,豆干,豆皮等豆制品,在加工過程中,去除了豆漿里大部分嘌呤,嘌呤是水溶性的,在制作豆制品,豆腐,豆干,豆皮過程中,水分要去除很多,也就去除了很多嘌呤。每天攝入100克豆腐是安全的。但不要大量喝豆漿。每天喝一杯豆漿,在總熱量不超標的前提下是可以的。
關于痛風病人不能吃豆制品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已久。在電視的尋醫問藥欄目中,經常可以看到某專家斬釘截鐵地斷絕了某患者想嘗試豆制品的念頭,在某綜藝節目的知識問答中,豆制品也列入痛風患者飲食的“黑名單”。通過媒體的傳播,看來,這種說法已經家喻戶曉了吧?
其實在“食物嘌呤含量表”里面,豆制品只是處于需要限量的警示級別罷了。其實,有關學者研究測定食物的嘌呤含量,發現大部分豆類的嘌呤含量并不算太高。而另一個常見的現象也可以幫助豆制品“洗脫罪名”:素食的和尚為了保證蛋白質的供應,首選的食品就是豆類,在素食文化中豆制品的食物幾乎是要頓頓不離的,而事實上,和尚患痛風的比例很小。由此可見,將豆類和豆制品視為“洪水猛獸”并不合理。
但是,在選擇豆制品時,痛風患者可以放心選用豆腐,每天一個小手掌大小的豆腐,100克是可以吃的,前提是總熱量不超標。但不能大量飲用豆漿,一天喝五六杯豆漿當水喝是不可以的。原因在于嘌呤是水溶性強的物質,在制作豆腐時,豆中的嘌呤已“隨波逐流”排走了,成品的豆腐中嘌呤含量已經變少了;而磨制豆漿的過程中,嘌呤則駐留在了豆漿中。同樣是豆制品,豆漿的嘌呤含量可遠勝豆腐好幾倍。
這是痛風配餐供參考,這套450大卡,有50克豆皮。
(注: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刪除,謝謝!)
更多相關建議:
痛風病人可以適量吃豆腐
通過對痛風病治療方法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豆腐不會引起痛風病發作的結論。治療痛風病患者的傳統方法之一就是減少病人攝入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但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這種治療方法的科學性和治療效果的有效性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現代營養學研究結果證明嚴格控制痛風病人飲食中的嘌呤含量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其它營養學治療手段如控制體重、限制酒精攝入量、控制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等方法對痛風病人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飲食中含有適量的嘌呤,比嚴格控制嘌呤含量的飲食,可能對痛風病人更有幫助,尤其是那些吃降尿酸鹽藥物也無法控制血漿中尿酸鹽含量的病人,更應該通過飲食攝取一定量的嘌呤。這是因為盡管高蛋白含量的食品含有大量的嘌呤,會增加體內嘌呤的產生,但這類飲食通常也會增加尿酸的排泄,甚至可能降低血漿中尿酸的水平。
由此可見,國外有關豆腐與痛風病的關系的報道中,根本沒有提到過攝入適量的豆腐會增加痛風病人血漿中的尿酸鹽含量的報道,相反,通過臨床實驗證明了豆腐并不會引起痛風病人血漿中尿酸鹽含量的顯著增加,可以作為痛風病人的健康飲食。而國內倒是有相關的文獻報道,但論文中的結論并沒有通過實驗證明,只是想當然的認為豆腐嘌呤含量高,所以會導致痛風病人血漿中尿酸鹽含量的增加,這種結論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也是錯誤的觀點。
痛風病人吃豆腐的優點
根據現代營養學觀點進行分析,豆腐不會引起痛風病的發作,完全符合痛風病人的健康飲食的要求,同時還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豆腐蛋白含量高,有利于促進痛風病人體內尿酸鹽的排泄。
2、豆腐脂肪含量低,能量低,有利于控制痛風病人的體重及血漿中甘油三酯的含量,進而降低病人血漿中尿酸鹽含量升高的風險性。
3、豆腐中含有一定量的嘌呤,滿足現代營養學對痛風病人營養提出的要求,即痛風病人飲食中允許含有適量的嘌呤。
4、豆腐中含有豐富的異黃酮、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低聚糖等營養物質,這些營養成分具有各種保健功能,如預防和抑制肝功能疾病;預防和抑制糖尿病的發生;預防和抑制動脈硬化;預防和抑制傷風與流行性感冒等。有利于痛風病人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增強自我恢復的能力。
更多相關建議:
豆腐屬于低嘌呤食物,痛風患者完全可以進食。豆腐是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是食物,營養價值豐富,深受大眾的喜愛。豆腐是由黃豆多次溶水稀釋后制作而成,嘌呤含量已經被稀釋了數十倍,同時,由于嘌呤易溶于水,豆腐中的嘌呤又被進一步的稀釋,早已成為了低嘌呤食物,是適合痛風患者進食的食物。同理,豆漿也是如此,嘌呤含量較黃豆明顯降低,痛風患者也可適當飲用。感謝閱讀,祝大家身體健康。關注作者,獲取更多健康知識。
更多相關建議:
大家好,我就是這塊美艷動人的豆腐,我可是天然白,絕對沒有美顏加濾鏡,沒有磨皮,更沒有打玻尿酸。
過去痛風的病人還沒現在這么多,所以人類對我研究的少,甚至連醫生都不懂我,還說的振振有詞,說什么因為我是黃豆做的,是豆制品,豆制品嘌呤很高,痛風病人吃了我會發作的。說得連我自己都相信了。
然后,隨著痛風的病人越來越多,科學家們對我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他們一開始發現有好多痛風的病人吃了我以后發病率并不增加,這就很奇怪了,我自己也充滿了希望,難道我并不會導致痛風發作?
于是我認真地思考了我的出生,俗話說“磨豆腐,磨豆腐”,我是在石磨下磨出來的,一邊磨還一邊加清水,一遍不夠就兩遍,兩遍不夠就10遍,多少遍我記不清了,反正很多很多遍。這樣子出來的豆漿就是我最初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加了好多清水過濾,大部分的嘌呤都沖走了。最后嘛,大家知道的,把這些豆漿煮一煮,壓一壓,一個傾國傾城、美若天仙的我就出生了。仔細想想,我真的嘌呤含量很少。
隨后,科學家又開始研究,說我不僅嘌呤含量少,還利尿,對痛風有好處!我開心的立即給老公打了個電話,不過很可惜,剛得知他已經被做成臭豆腐了。
直到最近,一個國外的專家又發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非常有信服力,它告訴人類植物性的嘌呤和動物性的嘌呤是有區別的,植物性的嘌呤由于難以吸收及轉化,因此并不會引起痛風。
哈哈哈哈,終于證明了我是清白的嫩豆腐,我又開心地拿起了手機,我想打給豆腐腦哥哥,豆漿姐姐,豆腐花弟弟,豆腐渣妹妹,我想告訴他們都是清白的,都不會引起痛風發作!
哎呀,老公回來了,好臭啊,俗話說,“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不說了,我今天吃定他了!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醫者良言,是一名住院醫師,專為普及醫學知識造福人類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有疑問可留言,必回應!有人說痛風不能吃豆腐,這是真的嗎?為什么?1.黃豆嘌呤含量高嗎?黃豆嘌呤含量挺高的,據分析100克的黃豆中大約有200毫克的嘌呤,從這能看出黃豆的嘌呤含量快趕上動物內臟的嘌呤含量了,因此痛風患者是不宜吃黃豆的;2.豆腐怎么生產的?3.黃豆嘌呤這么高,那痛風患者還能吃豆腐嗎?黃豆的不少成分都損耗掉了,當然嘌呤含量也會降低;另外黃豆變成豆腐的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水,大約相當于稀釋了20倍,這樣算下來豆腐的嘌呤含量相當于是每100克有11mg的嘌呤,這已經屬于低嘌呤食物了,因此痛風患者是可以吃豆腐的;4.痛風患者日常生活還要注意什么?增加飲水量: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保證每天飲水2500ml,可增加尿酸的排泄,多次少量飲用水,每次飲水120ml為宜,多的話增加小便次數;控制體重:因為單位體積產生的尿酸量不變,肥胖者因為體積大,因而產生的尿酸增多;避免熬夜:熬夜可引起體內血糖、血脂的變化,不利于尿酸的代謝;控制飲食:不吃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魚蝦、火鍋、酵母、鷓鴣等;應低鹽低脂低糖低能量飲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適當運動:運動能增加人體對脂肪、糖類的消耗,有利于控制尿酸穩定;但是不能劇烈運動,因為容易產生乳酸,而乳酸競爭性抑制尿酸的排泄,首選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廣播操、太極等。最后小結:豆腐其實屬于低嘌呤食物,痛風患者可以吃;但是要注意添加劑多的豆腐就不要吃了,它們會影響尿酸代謝。以上是我對該問題的解答,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