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的多年糾葛是因為什么?

          2020年9月27日,由于納卡地區的領土爭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在納卡地區爆發軍事沖突,事件目前已造成至少23人死亡,上百人受傷。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兩個鄰國,是如何成為世仇的?納卡地區的領土爭端又是如何出現的呢?

          歷史長期遺留問題,導致該地區沖突不斷

          納卡地區,全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位于外高加索地區,該地區與高加索其他地區一樣,由于經歷了長達三個世界的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混居時代,因政治和宗教導致的沖突極為激烈(亞美尼亞人信奉基督教,阿塞拜疆人信奉伊斯蘭教)。

          時間來到十九世紀上半葉,在經歷了沙皇俄國和波斯之間的長期爭奪之后,外高加索地區被并入沙皇俄國,在強權統治之下,該地區這才迎來了短暫的穩定。但隨著十九世紀后半葉民族主義的崛起,以及俄國革命爆發之后亞美尼亞共和國和阿塞拜疆共和國的先后建立,該地區的沖突再度爆發,而納卡地區此時便已經成為了兩國的爭奪焦點。

          隨著俄國革命的爆發,奧斯曼帝國再度趁機進入納卡地區,亞美尼亞被迫同意由阿塞拜疆共和國“臨時”統治納卡地區。一戰后,英軍占領期間同樣維持了這一局面,但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的沖突卻仍然斷斷續續。

          1920年,隨著蘇聯軍隊再度控制整個高加索,在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先后被布爾什維克接管之后,納卡地區也于1923年成為了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內的一個自治州。在蘇聯的強力控制之下,該地區再度迎來了久違的和平,沖突得以消失了數十年。

          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于當時蘇聯國內民族問題極為突出,為了解決納卡地區的民族沖突,當時便有人提議將納卡州升格為納卡共和國,成為獨立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而直接受蘇聯領導的國家,但當時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聯領導層認為民族問題較為復雜,想要改變恐怕反而會引發更大規模的問題,于是納卡問題再度被擱置,而這則為此后長期的沖突埋下了種子。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后半葉,隨著蘇聯逐漸走向解體,納卡地區的問題開始再度浮出水面。1988年,因阿塞拜疆強迫該地區阿塞拜疆化(納卡地區亞美尼亞人占多數),由亞美尼亞人組成的納卡州蘇維埃要求將該地區劃歸亞美尼亞共和國,亞美尼亞也表示愿意接管,但卻遭到阿塞拜疆的堅決反對,而當時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也不同意改變納卡州的歸屬,在這種背景下,納卡州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的沖突開始愈演愈烈

          兩國始終無法達成一致,劇烈沖突后短暫停火

          從1988年2月開始,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爆發激烈沖突,并在蘇聯解體后迅速演變為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的戰爭。

          戰爭一直持續至1994年5月,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才在俄羅斯等國的調停下達成停火協議,亞美尼亞控制了納卡及其周圍原屬阿塞拜疆的部分領土。在這次劇烈沖突中,有多達3萬人喪生,另有23萬阿塞拜疆的亞美尼亞人和80萬亞美尼亞、納卡的阿塞拜疆人因戰爭流離失所。

          1997年,為解決納卡問題,由12個國家組成的明斯克小組三主席國(俄羅斯、美國、法國)提出分階段方案,即亞美尼亞先撤出占領領土,然后就納卡問題進行談判,但卻被亞美尼亞拒絕,亞美尼亞要求納卡必須作為單獨一方參與談判,并提出撤軍與最終確定納卡地位一攬子解決。

          1998年11月,明斯克小組提出阿塞拜疆和納卡組成“共同國家”的方案。阿塞拜疆認為該建議賦予納卡和阿塞拜疆平等地位不能接受,主張納卡只能在阿塞拜疆主權范圍內享有高度自治。由于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雙方始終無法達成一致,導致納卡領土爭端問題至今未能取得進展。

          持續不斷的沖突戰爭,領土爭端難以找到出路

          由于領土爭端始終無法解決,圍繞納卡的領土爭端,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沖突仍然時有爆發,且近年來沖突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勢。

          2006年12月10日,納卡地區自行宣布獨立,并舉行了關于該地區首部憲法的全民公投,其“憲法”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為主權國家,阿塞拜疆自然不會對此次公投予以承認,而所謂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也未獲得廣泛的承認,就連支持其的亞美尼亞也在2010年否決了關于納卡獨立的草案。

          既然問題沒有解決,那么沖突的可能性便始終存在,2014年7月底至八月初,雙方再度爆發沖突,導致數十人因此喪命。

          而到了2016年4月1日,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在納卡地區再度發生劇烈軍事沖突,雙方均指責對方破壞停火協議。這次沖突,雙方激戰數日,造成約300人喪生。不過,此次沖突雙方均未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只能固守原有陣地。

          時間來到2020年,7月份時雙方便曾再度發生軍事沖突,造成至少16人死亡,之后阿塞拜疆國內爆發大規模抗議,抗議者要求重新奪回納卡地區。9月27日,雙方圍繞納卡地區再度爆發沖突,截止目前已經造成至少23人死亡,上百人受傷。

          關于納卡地區,由于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均認為這里是本國領土,再加上俄羅斯和土耳其的影響(阿塞拜疆和土耳其是聯盟國家,亞美尼亞傳統上比較親近俄羅斯),想要徹底解決該地區的領土爭議,目前尚未找到相應出路。

          更多相關建議:

          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的糾葛,其中既有宗教問題,也有歷史遺留問題。但如今爆發沖突,更多的則是外高加索地區地處歐亞十字路口,世界大國都在該地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因此,這里成為了大國博弈的前沿陣地。

          阿塞拜疆、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地處南高加索地區,該地區處于里海和黑海之間,北臨俄羅斯,南接土耳其和伊朗,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的交匯處。另外,近代以來,由于里海地區發現了巨量石油、天然氣,再加上該地區處于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因此,極大的加劇了該地的沖突。

          阿、亞兩國的主要矛盾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

          納卡地區在古代屬于亞美尼亞,因此這里的居民也主要是亞美尼亞人為主。

          不過,正如前文所說,南高加索地區地處各大文明的交匯處,因此,各大文明在這里反復拉鋸,不斷地上演著征服與被征服的戲碼。

          在漫長的歷史中,亞美尼亞不斷被外來的文明所征服。到了公元4世紀末,亞美尼亞被被拜占庭與薩珊波斯分割,后來,亞美尼亞的阿爾扎赫行省(含納卡地區)被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王國接收。

          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南高加索地區的勢力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牌。

          到了19世紀,納卡地區和阿塞拜疆幾乎同時被沙俄吞并。隨后,沙俄將納卡地區和阿塞拜疆西部并入同一個行省,并且將人口進行了遷徙,以此打破阿塞拜疆和納卡地區的人口結構,便于管理。

          20世紀初,處于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亞美尼亞開始謀求獨立,此時,奧斯曼帝國對對亞美尼亞人心生仇恨,毫不留情的進行了種族大屠殺。

          一戰之后,奧斯曼帝國解體,亞美尼亞得以獨立。

          與此同時,沙俄帝國滅亡,新生的蘇俄勢力尚未抵達南高加索地區,阿塞拜疆也順勢宣布獨立。

          兩個國家獨立之后,都宣稱擁有納卡地區擁有絕對主權。為此,兩個國家曾大打出手,但很快他們發現,蘇俄的實力遠超原來的沙俄。

          于是乎,兩個國家打著打著就被并入了蘇聯。

          被蘇聯控制后,兩個國家雖然不能以武力解決問題,但嘴炮不能少,都希望蘇聯將納卡地區并入本國。

          剛開始,斯大林是同意將納卡地區并入亞美尼亞,但是,阿塞拜疆極力反對,并且舉行抗議示威活動。接下來,亞美尼亞爆發了武裝反蘇行動。這一下讓斯大林對亞美尼亞失去了好感,于是,蘇聯當局將納卡地區重新劃入了阿塞拜疆。

          此后半個多世紀,阿塞拜疆因為和亞美尼亞人的文化信仰完全不同,所以不斷地向納卡地區移民,試圖同化該地民眾,以穩固對該地的統治。

          亞美尼亞雖然不滿,但面對蘇聯對南高加索地區強大的控制力也無可奈何。

          到了蘇聯解體前,亞美尼亞終于看到了希望。他們開始公開反對蘇聯的政策,罷工、游行、抗議、示威等活動,一次比一次激烈,強烈要求戈爾巴喬夫重新劃定加盟國邊界。但戈爾巴喬夫表示,邊界問題不能更改。

          但此時的局勢已經不受戈氏控制。

          在納卡地區,亞美尼亞人開始有組織、有預謀的驅逐阿塞拜疆人,雙方爆發了多次流血沖突。

          阿亞沖突

          蘇聯解體后,南高加索地區陷入權力真空狀態,由此,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圍繞著納卡地區發生了爭執。

          剛開始,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曾舉行了公民投票,以此決定歸屬問題。但是,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占7成以上,阿塞拜疆人僅占2成多。因此,這明擺著就是要投奔亞美尼亞,所以,納卡地區的阿塞拜疆人拒絕參加。

          這次投票的結果顯示99.89%的人希望并入亞美尼亞,但阿塞拜疆并沒有承認。

          此后,亞美尼亞開始向阿塞拜疆控制下的納卡地區亞美尼亞人提供武器彈藥,并支持他們脫離阿塞拜疆的控制,戰爭也因此爆發。

          戰爭爆發后,阿塞拜疆很快便失去了對納卡地區的控制權,納卡地區也因此獲得了實質上的自治(國際上始終認為納卡地區是阿塞拜疆的領土)。

          雙方發生戰爭后,土耳其介入,選擇支持阿塞拜疆,目的就是要將影響力擴張到里海地區。而見此情況,俄羅斯必然也要介入阿、亞沖突,俄羅斯希望兩國停火,軍事力量全部撤出納卡地區。

          1992年,由俄羅斯牽頭,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即歐安組織)成立了明斯克小組,俄羅斯、美國、法國為明斯克小組主席,希望阿、亞兩國罷兵言和。

          1994年,由于納卡地區背后站著的不僅僅是亞美尼亞,因此,阿塞拜疆收復納卡地區已經沒有了希望,再加上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問題。最終,阿、亞兩國在俄羅斯的調停下簽署了停火協定。

          不過,阿、亞的矛盾并沒有解決,而且其背后的大國也一直在角力之中,阿、亞兩國圍繞著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也因此成為了大國博弈的一張牌,只要有需要,一定會拿出來搞點事。

          1998年,明斯克小組提議阿塞拜疆和納卡地區組成“共同國家”,但阿塞拜疆反對,并聲明賦予納卡地區同阿塞拜疆同等的政治地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只允許納卡地區在阿塞拜疆的主權內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2016年,阿、亞雙方曾發生武裝沖突,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迅速發表聲明;土耳其從納卡危機開始便與阿塞拜疆在一起,此后也必將繼續支持阿塞拜疆,直到納卡地區重回阿塞拜疆。而俄羅斯當時則迅速敦促兩國停火。

          2020年9月27日,阿、亞雙方圍再次繞著納卡地區發生戰爭,當天造成了23人死亡,上百人受傷。雖然包括美國、俄羅斯、聯合國、伊朗在內的多國呼吁雙方立即停火,但雙方都沒有停戰的表態。

          9月28日,土耳其向阿塞拜疆派遣了超過4000名士兵。

          另外,就在今天(9月30日),亞美尼亞方面宣稱,在納卡地區,亞美尼亞已經擊落了阿塞拜疆72架無人機、7架直升機和1架飛機,并且摧毀了阿塞拜疆137輛坦克和裝甲車。而阿塞拜疆方面表示,亞美尼亞方面傷亡人數多達2700人,超過130輛坦克被阿方摧毀。

          看來,事態似乎在擴大之中。

          綜合來說,阿、亞爆發沖突的原因,既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宗教信仰問題,但從現在的視角來看,更多的則是大國博弈的問題。

          更多相關建議: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百年恩怨,說說他們是為什么

          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在歷史上都有不短的歷史,這個早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納卡歷史就有著亞美尼亞人定居,阿塞拜疆人,在這些地區也存在了上千年,亞美尼亞人東正教,阿塞拜疆人伊斯蘭教,但近代以前,在這個俄羅斯帝國的大背景下,雙方雖然存在部分不合,但整體矛盾并未激化。

          值得一提的是,一戰期間,土耳其對本國境內的亞美尼亞人進行了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與土耳其產生了無法消滅仇恨,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沙俄帝國瓦解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一度獲得獨立,由于雙方都宣稱對納卡地區,擁有主權的,裹挾宗教對立的民族主義,就讓各族之間一度就打了好幾年仗。

          也就打了兩年,隨著對工農紅軍以及革命的到來,兩國都加入了蘇聯,是為了解決納卡問題,蘇聯在1923年建立了,納卡自治州,亞美尼亞人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政治特權還是發展權利。但是與此同時,又屬于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這種安排顯然,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甚至在這個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納卡自治區里,阿塞拜疆人口的比例逐漸上升,亞美尼亞人感受到威脅,引發了重回亞美尼亞專制的一種思潮。

          不過那時的蘇聯,有一個影響力遍及世界強大的中央政府,這種思潮啊,想想得了感覺不足以挑戰蘇聯權威,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的戈爾巴喬夫時期,隨著改革中蘇聯,對于各加盟共和國影響力的削弱。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在謀求獨立的同時,對于納卡地區的歸屬,也采取了更加大膽的自主行動,1988年的2月2日,納卡自治州,向蘇共中央,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提出申請,要求納卡地區劃歸亞美尼亞,在被蘇共中央駁回之后,就從亞美尼亞首都,到納卡自治州首府,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抗議,這事兒就點燃了阿塞拜疆人和亞美尼亞人沖突的導火索。

          1989年12月,亞美尼亞和納卡自治州又做出了更出格的舉動,簽署聯合聲明將自治州并入亞美尼亞,隨即引來了蘇聯中央政府的干預,但是戈爾巴喬夫雖然向巴庫派兵,試圖武裝鎮壓,平息兩者的行動,最后卻導致平民軍警共計有數百人死亡,釀成了一個史稱“黑色一月”的慘劇,非但沒有統合,反而促使兩國在脫離蘇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蘇聯解體后,沒了中央政府管制,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納卡問題和矛盾也逐漸加劇,1991年,阿塞拜疆國會首先宣布撤銷納卡自治地位

          最后針鋒相對的舉行了全民公決,以99.8%的壓倒性支持率宣布獨立,這種不可調和的分歧,引發了大規模的種族沖突,最終導致兩國之間,“納卡戰爭”,不到三年的過程中,民族、宗教和領土爭端的矛盾復發,引起的后果分外殘忍,以這個亞美尼亞武裝和亞美尼亞人為骨干,蘇軍第366摩托化步兵團,在這個霍賈利地區,制造了600多人死亡的種族屠殺,由于得到亞美尼亞的支援,加上了亞美尼亞部隊戰斗力更強,納卡不僅是在納卡戰爭中,擊退了阿塞拜疆隊,甚至還占領了納卡周圍原屬阿塞拜疆的幾個地區,到了1994年,納卡共和國,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在俄羅斯的調停下,宣布簽署三方停戰聲明,維持了納卡這種事實獨立的現狀,外界原本是希望三方,在和平談判解決納卡問題,談判至今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雙方,在戰爭、難民、納卡地位的問題上都是尖銳對立,阿認為要討論納卡地區的最終地位,亞美尼亞必須從,所有的占領區撤走,亞美尼亞的堅持,先對納卡地區達成共識,然后才能承認,納卡當局干脆要求我得先獲得正式承認之后再談判,雙方在此之后多次在鏡頭前發生武裝沖突,造成人員傷亡,如今兩國的大規模的沖突,某種程度上只是這個納卡問題又一次矛盾的激化。

          亞美尼亞和俄羅斯總統東正教國家,加上俄羅斯對于在外高加索地區保持存在的有相當的興趣。兩國關系一直相對較好,而與阿塞拜疆同為伊斯蘭教國家,土耳其則選擇支持阿塞拜疆的主張,并且在近年來連續地向阿塞拜疆提供各種支援,由于一戰期間,土耳其軍隊亞美尼亞的種族滅絕大屠殺的深仇大恨,土耳其與阿塞拜疆也接近了,他自然會讓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觀感更加糟糕,無論是這次沖突具體是誰開的第一槍,兩國從上到下的濃厚敵人氣氛,早已經是長期存在的,盡管說地處外高加索地區,一個長期被國際社會所忽略的地方。

          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日前已經排除了與亞美尼亞進行談判的可能性。阿塞拜疆總統外交事務助理哈吉耶夫2日譴責亞美尼亞方面從其領土向阿塞拜疆平民發射導彈。哈吉耶夫表示,如果亞美尼亞希望局勢不再升級,就必須結束對納卡地區的占領。總之很嚴重。

          更多相關建議:

          關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的摩擦,是由來已久的,不是突然出現的,下面我們聊聊他們的基本情況,以及矛盾產生的根源。

          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的歷史和基本情況。

          1、亞美尼亞的歷史和基本情況。

          亞美尼亞有300萬左右人口,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

          亞美尼亞的歷史上有過自己的王國,也有過曾經的輝煌,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被異族統治,先是波斯人統治了亞美尼亞,后來屬于了馬其頓帝國,再后來,有過自己建立王朝的時候,近代,亞美尼亞被奧斯曼帝國統治。

          在亞美尼亞的歷史上,最慘的一幕就發生在土耳其人控制的時候,在1915-1918年發生了大屠殺。

          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擔心亞美尼亞人叛變,直接拿出了屠刀,前后三年間,總共150萬左右的亞美尼亞人被殺。150萬,這個數字絕對不是小數目,對亞美尼亞人來說更為恐怖,因為一半左右的人被殺了。

          1920年亞美尼亞獨立,1922年正式進入了蘇聯的懷抱。

          2、阿塞拜疆的歷史和基本情況。

          阿塞拜疆的土地面積在8.66萬平方公里,相比亞美尼亞,大概有三倍左右。阿塞拜疆的人口在一千萬左右,也是亞美尼亞人口的三倍左右。

          1920年阿塞拜疆獨立,1922年成了蘇維埃聯邦的一部分。

          從兩個國家的歷史來看,這兩個國家就是一對難兄難弟,為什么會不死不休,互相開火呢?他們的矛盾到底來自哪里?

          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的矛盾由來

          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雖然都是地處北高加索的小國,但是他們的朋友完全不是一個圈的。

          1、宗教影響了兩個國家的朋友圈。

          亞美尼亞是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因此,亞美尼亞和北邊的俄羅斯關系更近。

          而阿塞拜疆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所以和土耳其、伊朗關系更近。特別是和土耳其,好得就像穿了同一條褲子,他們是盟友關系。阿塞拜疆的那塊飛地就和土耳其接壤。

          宗教的不同,影響了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和文化交流。

          2、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真正的矛盾在于一塊地。

          引起兩國沖突的是一塊土地,名字叫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他們自稱“納卡共和國”,阿塞拜疆稱他們為“納卡自治州”。

          這塊地方,從歷史來看,曾經是古代亞美尼亞重要的地區之一,從地形特點看,和如今的亞美尼亞一樣,都屬于高原。而阿塞拜疆則屬于平原地帶。

          如今的納卡地區,大部分都是亞美尼亞族,文化和亞美尼亞相同無異,宗教也是以基督教為主。

          但是,在蘇聯解體后,問題出現了,納卡地區的人有了自己的訴求,要么阿塞拜疆允許他們獨立,要么讓他們成為亞美尼亞的一部分。這事,阿塞拜疆怎么會同意?

          于是,一邊是納卡想要奮力從阿塞拜疆掙脫,一邊是阿塞拜疆攔住不放,畢竟,那是阿塞拜疆國土的一部分。于是,矛盾越積越深,摩擦越來越多。

          最終,還是在納卡爆發了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如今的戰爭。

          從民族感情、地區人口成分和歷史來看,納卡歸亞美尼亞可能更合適,但,從1923年后,納卡就成為了阿塞拜疆的一部分,這讓阿塞拜疆如何舍得?

          現在,土耳其已經開始支持阿塞拜疆了,而亞美尼亞的好友俄羅斯還是沒有動靜,看來,納卡想要獨立很有可能還是一場空。

          更多相關建議:

          確實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有著多年的恩怨,而且雙方為此曾經打過一場非常慘烈的戰爭,而這場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還給世界歷史進程造成了一個重大的轉折,也就是蘇聯的解體,而這場沖突在最近幾天還又有新事態。那么雙方的矛盾究竟何在?現在兩國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的百年恩怨。


          百年恩怨的前傳

          大家知道,蘇聯解體之后產生了15個國家。但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蘇聯解體之后產生了15個得到國際廣泛承認的國家。因為蘇聯解體之后,其實還誕生了好幾個一直存在到現在,雖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承認,但卻維持了事實上的“獨立”或者自治地位的政權,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談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阿爾察赫政權,而這個政權的背后,則是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這兩個國家長達百年的恩怨。

          許多朋友可能知道,高加索地區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是民族構成非常復雜的一個地區。當地在歷史上處于幾個不同文明的交匯點,因此長期存在因為受到不同文明的影響而在語言和文化方面都有顯著不同的民族。而納-卡地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曾經存在過的外高加索民主聯邦

          因為當地在歷史上的復雜性,所以太久遠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不去追溯了,今天要講的主要是與當前沖突有關的最近100年的歷史。在1917年以前,納-卡地區和高加索其它地區一樣,都被沙俄所占領。而在俄羅斯革命之后,原本的俄羅斯帝國也一度陷入了解體之中。此時,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曾共同宣布獨立,組建了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但因為這三個民族之間也矛盾重重,所以這個國家兩個月之后就解體了。而此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國就都宣稱對納-卡地區擁有主權并爆發沖突,因為當地就是這兩個民族混居的地區。同時,當時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苦苦支撐的奧斯曼帝國也將觸角伸到了這一地區。

          不過亞美尼亞人在當地的人口是占有多數的,所以當時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曾經宣布獨立,但因為當地的復雜性,他們的這一舉動卻也沒有得到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實質性支持。而在1919年,奧斯曼在一戰中也最終戰敗解體,而與其作戰的英國軍隊則將納-卡地區占領。當時英軍指揮部臨時承認了阿塞拜疆政府任命的蘇爾坦諾夫為納-卡地區的總督,但又宣布納-卡地區的最終歸屬要留到巴黎和會上確定。

          蘇聯時期的外高加索,綠色區域虛線內為納-卡地區

          但又在兩個月之內,納-卡地區就在俄羅斯內戰中被蘇俄紅軍占領,之后逐漸在內戰中占據優勢的他們將高加索地區完全控制,并在當地重新整合成立了外高加索共和國。而在外高加索境內,納-卡地區被劃歸亞美尼亞管轄。不過在1921年,亞美尼亞首府埃里溫發生了反對蘇俄紅軍的叛亂,這一叛亂使蘇俄當時對亞美尼亞產生了很高的警惕,所以在1921年又將納-卡地區重新劃給了阿塞拜疆管轄。

          蘇聯解體最明確的信號——納-卡戰爭

          而從當時蘇俄當局完全可以自主改變一個地區的歸屬,其實大家也可以看出來,在蘇聯時期,蘇聯中央政府對于地方是擁有絕對權威的。所以在蘇聯存在的絕大多數時間,雖然在納-卡地區戰多數的亞美尼亞人對歸屬阿塞拜疆也曾表達過不滿,但總體上當地的局勢還是比較平靜的。

          但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領導人之后開始推行新思維和公開性改革,蘇聯各地的地方政府迅速在公開性改革中擁有了比之前大得多的權力。而一直對歸屬阿塞拜疆不太滿意的納-卡州政府迅速將這些新獲得的權力應用到了決定納-卡地區的歸屬之上。他們先是默許了當地針因不滿歸屬阿塞拜疆而進行的街頭活動,又在1988年2月20日以響應納-卡地區工人的呼吁為由,宣布要在納-卡地區就當地歸屬進行全民公決。

          在納-卡爭議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卡普蒂基揚

          因為當時在當地亞美尼亞人占到了3/4左右,所以這個全民公決的結果其實在舉行之前就已經確定了。但這一做法卻很自然地引發了阿塞拜疆政府的強烈不滿,很快阿塞拜疆也發生了街頭抗議行動。而當時戈爾巴喬夫推行公開性改革的目的就是想改變蘇聯完全依靠行政命令治國的政體,他當時也很難自我否定,重新用行政命令解決這一爭端。所以他在2月26日將納-卡州抗議的兩名領導者巴拉揚和卡普蒂基揚請到莫斯科,請他們暫停抗議1個月。

          但戈爾巴喬夫不愿通過行政渠道解決問題的態度卻被卡普蒂基揚利用,她在當天下午返回亞美尼亞之后,對集會人群高喊“亞美尼亞人勝利啦!”,而亞美尼亞政府又反過來開始利用高昂的民族情緒向蘇聯政府施壓。但戈爾巴喬夫畢竟是整個蘇聯的領導人,深知如果輕易允許一個地區自行改變行政歸屬后果嚴重,特別是在當時其它地區也開始頻繁出現民族爭端的情況下,所以在看到自己的態度被利用之后又匆忙調轉姿態,在3月10日宣布根據《蘇聯憲法》,各共和國之間的邊境不得改變。

          在納-卡沖突中逃離家園的一對阿塞拜疆母子

          但這種做法更使戈爾巴喬夫顯得自相矛盾,也使蘇聯中央本已動搖的權威變得更加無力了。而在此前后,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就開始出現了相互攻擊的情況。在2月20日納-卡政府宣布要進行全民公決的當天,納-卡州傳出了一名阿塞拜疆女學生被亞美尼亞人強奸的新聞,之后兩個族群之間的緊張迅速升級。兩天之后,納-卡地區阿斯克蘭市發生兩個族群公開對峙,并最終演化成沖突的情況,沖突中兩名阿塞拜疆人被打死。

          之后,納-卡地區的局勢就逐漸失控,越來越多的族群沖突開始出現。2月27日,也就是卡普蒂基揚說“亞美尼亞人勝利”的第二天,一些來自亞美尼亞的阿塞拜疆人在一場集會上說亞美尼亞人在對自己的族人進行“殺害和凌虐”,結果很快阿塞拜疆人就發動了報復,導致周邊一個亞美尼亞人聚居點有32人被殺。蘇聯中央看到事情已經逐漸失控之后才開始采取了實質性行動。3月23日,蘇聯最高法院否絕了將納-卡地區轉歸亞美尼亞的要求,但也響應了亞美尼亞人的部分訴求,同意撥款4億盧布,在納-卡地區引入亞美尼亞文教材和電視節目。同時,蘇聯中央向亞美尼亞首府埃里溫派出軍隊維持秩序,但此時行動明顯已經為時過晚。

          在此之后,亞美尼亞人和阿塞拜疆人開始在納卡地區成規模地對對方族群開展了攻擊,導致大量人員逃離家園。而這種攻擊逐漸演化成為了得到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政府暗中支持的山地游擊戰。此時蘇聯中央和軍隊雖然也曾采取一系列行動,如在1988年9月派遣內務部隊進駐亞美尼亞,在1989年1月宣布由中央直接接管納-卡地區,并在1990年1月派內務部隊進駐阿塞拜疆等。但因為蘇聯中央在此時對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兩地的地方政府已經失去了控制,所以這些行動并沒能扭轉局勢。

          納-卡州的典型地貌

          盡管當時蘇聯尚未解體,所以雙方手中并沒有掌握大量正規軍,因此在軍事行動規模上還有限制,但從1988年到1990年這兩年多時間里,雙方之間的軍事沖突就已經造成了數百人死亡。而蘇聯政府無力控制自己境內兩個地區之間發生準“戰爭”在當時就已經被外界解讀成為了蘇聯即將解體的最明確信號,可以說這場沖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宣判了蘇聯的死刑。

          慘烈的納-卡戰爭

          而到1991年9月,經歷過政變,蘇聯解體已經基本成為定局之后,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領導人曾經出面對納-卡局勢進行過一次調解,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四方曾一同達成了停火協議。但很快,載有俄、哈、阿三方監督停火官員的直升機在納-卡地區被擊落,和平努力陷入僵局。而在1991年底蘇聯真正走向解體的過程中,納-卡地區陷入了無政府狀態,原本由政府管理的軍火庫完全失控,大量武器流入民間,納-卡戰爭也迅速升級。

          1992年的阿塞拜疆軍人

          同時,許多其它國家在此時也開始大規模介入納-卡戰爭,向沖突各派提供了大量軍火。一些資料顯示,阿塞拜疆在此時曾經收到土耳其、以色列、伊朗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的援助,而美國則通過法案,幫助亞美尼亞回應阿塞拜疆對其進行的物資禁運。此后,亞阿兩國基本上進入了正式的戰爭狀態,雙方各自緊急組建了20000~40000人的軍事力量,動用了數百輛坦克和數百架飛機,進行了按照兩國的體量堪稱全面戰爭的戰爭。

          1994年的亞美尼亞軍隊

          而這場戰爭一直打到了1994年,據估計總共造成了雙方20000~40000人死亡,差不多70000人受傷。并導致雙方100~120萬平民逃離家園。如果這個數字聽著還不算大,那么我們可以和雙方的總人口對比一下。在1989年蘇聯解體當年,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的全國總人口分別只有700萬和300萬,也就是這場戰爭讓兩國1/10的人被迫逃離了家園。如果把眼光放到雙方爭議的焦點,也就是納-卡地區,這場戰爭規模之大就更顯得讓人震驚了。因為即使是到2015年,納卡地區的總人口也只有15萬人,而在蘇聯解體前后為它進行的戰爭死亡人數卻是2萬到4萬……

          現代納-卡局勢,褐色區域為“阿爾察赫共和國”,黃色區域為亞美尼亞所占阿塞拜疆領土

          1994年5月12日,在打了6年傷亡慘重到雙方都無法繼續承受的戰爭之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國最終在俄羅斯的斡旋之下簽署了停火協議。而戰爭的結果可以說亞美尼亞占據了一定的上風。因為在停火之后,納-卡地區由一個自稱“阿爾察赫共和國”的政權所管轄,而這一政權完全由當地的亞美尼亞人所控制。此后當地絕大多數阿塞拜疆人都被遷走,目前當地的亞美尼亞人所占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95%左右。此外,亞美尼亞還占據了納-卡周邊的部分阿塞拜疆領土,一直持續至今。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在世界上的位置


          不過“阿爾察赫共和國”沒有得到任何一個聯合國成員國的承認,而且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它想與亞美尼亞合并也基本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接受。因此目前在國際社會,包括納-卡地區和其它一些被亞美尼亞占領的領土仍然被視為阿塞拜疆領土。而納-卡地區目前仍然是極具火藥味的爭議地區,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也因此直到現在都沒有建交。而在2016年之后,雙方又曾多次在當地及周邊地區爆發沖突并造成傷亡,包括最近幾天媒體報道的沖突,可以說這一地區的未來仍然是充滿不確定性的。

          更多相關建議:

          我是夢話春秋,我來回答。

          中國人正歡樂過雙節的時候,在亞洲的另一端,一場慘烈的戰爭在繼續。炮火隆隆響,硝煙在彌漫,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平民在哭泣。兩個國家都在全面戰爭動員,幾乎所有成年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我們在媒體看到,坦克被無人機炸飛的畫面,我們聽到,炮彈落到樓房爆炸的聲音,這就是戰爭。

          那么這兩個國家為什么會產生糾葛,發生戰爭呢。

          一,歷史原因。

          高加索山區是舉世知名的難以馴服的地帶,古代的亞美尼亞人建立了亞美尼亞王國,鼎盛時期從西邊地中海到東邊里海,面積是現在亞美尼亞的10倍以上。同時在這里還生活著阿塞拜疆人和車臣人,他們都是桀驁不馴的民族,他們之間在高加索山區幾百年來,一直發生著各種戰爭,從沒有和睦相處過。高加索山區戰略地位實在十分重要,這里不僅扼守里海,是歐亞商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俄羅斯向外擴張的必經之地。在上千年的歷史中,這里先后經過羅馬帝國、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圍攻。

          后來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了亞美尼亞王國。很快奧斯曼帝國迎來一戰,亞美尼亞人與土耳其的敵人,同信仰基督教的英法走的很近。1914年,11月,奧斯曼帝的部隊在薩瑞卡密斯戰役被俄軍打得大敗,奧斯曼軍隊的指揮官分開指責,亞美尼亞人協助俄國人,導致他們打了敗仗。從1915年2月,奧斯曼帝國開始有計劃地把亞美尼亞人遷入到勞動營,開始對其轄境內亞美尼亞人進行種族屠殺,其受害人數量達到150萬之眾。現在土耳其政府拒絕承認。在屠殺過程中,與土耳其人同一信仰的阿塞拜疆人也少不了摻與。亞美尼亞人與阿塞拜疆人因為歷史、信仰的原因,已經結下世仇。

          二,領土糾葛。

          一戰后1920年,蘇聯將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領土全部并入,對于加盟共和國,蘇聯實行高壓管制。蘇聯將亞美尼亞的納希切萬之地分給阿塞拜疆共和國(納希切萬面積5502平方公里),因為這里大多數是阿塞拜疆人,蘇聯的意思讓人口占多數的民族統治,那么納希切萬之地成阿塞拜疆的一塊飛地。阿塞拜疆統治下的納希切萬,壓制亞美尼亞人,許多人亞美尼亞人離開納希切萬。蘇聯解體后,亞美尼亞人更是想收回故土納希切萬,但是實際情況非常渺茫。亞美尼亞人恨透阿塞拜疆人,他們相互斗爭幾百年,自己的領土納希切萬又被阿塞拜疆人給占領。

          在蘇聯時期,阿塞拜疆靠近亞美尼亞有一個自治州,名為納卡地區(面積約1.15萬平方公里),納卡地區處小高加索山脈,人口以亞美尼亞族為主。納卡地區想同亞美尼亞合并,于是納卡戰爭爆發,從蘇聯解體前的1988年,打到蘇聯解體后的1994年。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納卡地區舉行公投,以99%的亞美尼亞人支持納卡獨立,少數阿塞拜疆人全體棄權。

          直到今天,盡管國際社會普遍承認阿塞拜疆對納卡的主權,但納卡地區擁有自己的國號,有自己的總統,擁有自己的武裝,使用亞美尼亞貨幣,許多方面已經儼然如亞美尼亞的一部分。1994年,在俄羅斯等外部勢力的干預下,兩國實現停火。然而,2016年和2020年兩國又相互爆發大規模沖突。

          阿塞拜疆在亞美尼亞領土占據著一塊約0.55萬平方公里的飛地納希切萬,而亞美尼亞又控制著阿塞拜疆領土約1.15萬平方公里的納卡地區。雙方在領土問題互不相讓,打得頭破血流。

          現在發生沖突的納卡地區,人口只有15萬左右,而雙方在納卡地區戰爭的傷亡人數,早就超過當地人口,兩個民族、兩個國家陷入這樣長期沖突和糾葛中,這個死結,誰也解不開。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因為戰爭死亡,而倍感痛苦的兩國人民,他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更多相關建議:

            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之間的多年糾葛主要集中在一個叫納卡的自治州,最早在蘇聯時期納卡就屬于阿塞拜疆,域內主要居住的為亞美尼亞人,面積大概為四千多平方公里,但是在1988年納卡要求并入亞美尼亞的時候,境內的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族產生了激烈的沖突,直到1994年兩國才暫時達成了停火協議,但是問題依然存在。

            多年以來,這里還是經常會發生零星的交火和沖突,2015年這里就發生了劇烈的沖突造成了數十人死亡,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多次關照此事認為兩國應該防止沖突升級坐下了進行和平對話。

            從現實上看,阿塞拜疆近年來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國力日益強勢,但是在沒有相關支持國家的情況下,要回納卡的希望還是比較渺茫,所以要徹底解決這個歷史遺留的問題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更多相關建議:

          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多年的糾葛是由于雙方的意識形態之爭,爭議領土的存在,以及地緣政治背后的大國博弈下形成的。

          意識形態的不同讓雙方互相敵視

          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所處的外高加索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火藥桶,這是由于該地區正好處于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互相滲透和競爭激烈的交界處。阿塞拜疆的東南部地區曾是亞美尼亞王國的一部分,后來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崛起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都曾先后被其吞并。

          而在此過程中,阿塞拜疆皈依了伊斯蘭教,而亞美尼亞盡管也曾被阿拉伯人強迫信仰伊斯蘭教,但是沒有成功,亞美尼亞至今還是基督教國家。盡管阿塞拜疆是一個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但是作為第一個將基督教作為國教的亞美尼亞,從骨子里還是認為阿塞拜疆是叛徒。

          而且在一戰期間奧斯曼土耳其為了防止亞美尼亞倒向與之信仰相同的英國,屠殺了將近100萬-150萬的亞美尼亞人,致使很多亞美尼亞人流離失所。而土耳其至今未承認曾犯下的種族滅絕行徑,而阿塞拜疆卻與土耳其來往密切,讓亞美尼亞人恨屋及烏,把阿塞拜疆也視為仇敵。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有點類似于印巴分治時的敵對狀態。

          雙方都聲稱對納卡地區擁有主權

          沙俄在近代通過戰爭打敗波斯后,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納入其版圖。在十月革命爆發后,納卡地區成為了當地阿塞拜疆人和亞美尼亞人爭奪的對象。而當時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忙于與保皇派的白俄軍隊進行內戰,無暇顧及納卡地區,讓各方勢力涌入納卡。

          當時為了扼殺新生的蘇聯政權,以英國為首的反蘇聯盟對蘇俄進行了軍事干預。亞美尼亞人控制納卡后宣布該地區實行自治。盡管亞美尼亞人抵擋住了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進攻,但是作為一戰戰勝國的英國很快就占領了納卡。在英國暫時接管納卡期間,英軍承認由阿塞拜疆人推選出的柯斯洛夫·貝·蘇爾坦諾夫為該地區的首長。

          這遭到了當地占絕大多數的亞美尼亞人的反對,他們紛紛拿起武器進行了游擊戰。直到蘇聯打敗白俄軍隊站穩腳跟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都爆發了布爾什維克革命,蘇聯很快就將其變成了加盟共和國。為了讓亞美尼亞人減少抵抗,蘇聯當時承諾將納卡分配給亞美尼亞管理。不過這明顯是蘇聯的緩兵之計,實際上蘇聯是想將贊格祖爾交由亞美尼亞,而卡拉巴赫和納希切萬則交由阿塞拜疆。這樣不僅可以雨露均沾,還能安撫同是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不至于跳腳。

          (紅色為亞美尼亞實際控制區域,黃色為宣稱有主權,但為實際控制的區域,淡黃色為《色佛爾條約》中劃分給亞美尼亞,但未實際控制的區域)

          但是,這明顯是蘇聯多慮了,當時戰敗的土耳其根本無暇顧及納卡地區的歸屬權,法國聯軍正向土耳其進發,以收取一戰勝利的果實。而土耳其的國父凱末爾為了不至于被兩面夾擊,主動與列寧示好。

          蘇聯原本將納卡的劃分方案也就被擱置,納卡的最終歸屬問題也就模糊化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納卡在蘇聯時期都是蘇聯的國土,蘇聯也就將納卡變成了自治州,由當地人實行自治,這埋下了禍根。蘇聯解體后,納卡的歸屬問題又再次浮出了水面,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先后獨立后,亞美尼亞支持由亞美尼亞人占多數的納卡獨立,而蘇聯解體之時阿塞拜疆單方面強行將納卡阿塞拜疆化,最終雙方爆發了戰爭。盡管在1994年在俄羅斯的調停下暫時停火,但是此后零星的軍事沖突陸續不斷,一直持續到今天。

          地緣政治的錯綜復雜

          土耳其自從埃爾多安執政之后,一直在實行泛突厥主義,意圖恢復昔日奧斯曼土耳其昔日的榮光。對于奧斯曼土耳其昔日的領土,埃爾多安盡管沒有在臺面上明確表示過有所企圖,但是從埃爾多安在近年來在利比亞,敘利亞,希臘等國家或地區的軍事行動可以看出,埃爾多安的司馬昭之心是路人皆知了。而且一旦納卡被亞美尼亞收入囊中,從俄羅斯和伊朗通往地中海和黑海的石油管道將被亞美尼亞控制,土耳其可以拿到的戰略籌碼也就越來越少。而且親土耳其的阿塞拜疆也會離它遠去,若土耳其不為其出頭,土耳其想成為地區強國的美夢也會越來越困難。

          俄羅斯對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的糾葛也是有所圖。它們作為蘇聯的前加盟共和國,從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和在烏克蘭東部活躍來看,俄羅斯也有意恢復前蘇聯的版圖。無論是沙俄還是蘇俄,俄羅斯在歷史上都有噬土如命的野心。而且亞美尼亞比較親俄,在宗教信仰上與俄羅斯的東正教也比較趨同,俄羅斯也就是看到了有將其同化的可能,所以才在雙方糾葛問題上不遺余力。換句話說,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的背后都是土耳其和俄羅斯在背后博弈,無法逃脫代理人戰爭的局面。

          土耳其和俄羅斯的著眼點可能不止是納卡的歸屬問題,而是想在兩國鷸蚌相爭時漁翁得利。而且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的糾葛中,與其有歷史糾葛的伊朗還一直處于低調狀態,要知道阿塞拜疆的國名就是古波斯語火的國家,也就是我們在《倚天屠龍記》中所熟知的拜火教。伊朗一直在進行意識形態輸出,想把阿塞拜疆納入什葉派之弧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總而言之,周圍大國看待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的糾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想趁著雙方在納卡地區的軍事沖突而趁火打劫。當然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也看出了它們之間的意圖,所以才在以往的納卡地區的軍事沖突有所收斂,都不想將事態升級導致軍事沖突擴大化。要不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發,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是不會選擇在此時爆發軍事沖突,雙方都想趁周圍大國受困新冠疫情而無法出兵干預,以解決納卡地區的歸屬。一旦讓背后的大國有出兵干預的借口和時機,那么無論結果如何,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都是輸家,這也是為何雙方的軍事沖突一直不斷,但卻沒有徹底解決困擾雙方的領土問題。因此也就造成了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對大國的支持選擇若即若離的矛盾心態。它們是不想受到外國的軍事干預后再次淪為任何一方的亡國奴,但是只要糾葛一直存在,它們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可以獲得大國之間的物資援助,從而獲取最大的國家利益。

          更多相關建議:

          位于歐亞交界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兩個小國,圍繞納卡地區的戰爭已經進行了一月有余,戰況之慘烈,導致雙方損失和傷亡巨大。在土耳其支持下,阿塞拜疆逐漸占據上風,不斷占領納卡部分地區。而地小人少的亞美尼亞在兵員補充上則捉襟見肘,以至于連總理夫人也加入軍隊接受訓練,準備投入前線戰斗。

          同為前蘇聯時期的加盟共和國,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在歷史上究竟有何深仇大恨,為何從蘇聯解體分家以來,就一直沖突不斷甚至大打出手?

          (納卡戰爭)

          一、教派差異的大屠殺。

          亞美尼亞是個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元年前就建立過橫跨歐亞的強大王國,連羅馬人都曾在他們手下吃過敗仗。

          奧斯曼帝國崛起后,亞美尼亞被土耳其人占為己有。信仰東正教的亞美尼亞人,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國度成為二等公民。

          俄羅斯后來居上后不斷向奧斯曼發動戰爭,土耳其人輸多勝少,慢慢把氣撒到和俄羅斯同信東正教的亞美尼亞人身上。一戰時期,奧斯曼的戰爭部長親率大軍進攻俄國的高加索地區,結果大敗而歸。于是這位部長聲稱戰敗并非指揮不力,而是亞美尼亞人做了內鬼。

          于是奧斯曼將亞美尼亞精英盡數關押處決,并在1915年通過《驅逐臨時法》,將上百萬亞美尼亞人驅逐出境,一路上燒殺暴行不斷,共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在這次種族滅絕中死亡。

          直到今天,那些幸存流亡海外的亞美尼亞人仍到處控訴土耳其,而土耳其則拒不承認,這也是土耳其埃爾多安,煽動并幫助阿塞拜疆攻打亞美尼亞的原因。

          (被種族滅絕的亞美尼亞人)

          二、蘇聯留下的禍根。

          奧斯曼解體后,亞美尼亞獨立建國,加入同信東正教的蘇聯,本以為抱上了老大哥的大腿,結果又被老大哥坑了。

          為了和新建立的土耳其搞好關系,蘇聯先把亞美尼亞一大塊土地劃給了土耳其,其中包括亞美尼亞人心中的圣山亞拉拉特山。這還不算完,阿塞拜疆和土耳其同屬突厥人種,同信伊斯蘭教,為了避免它倒向土耳其,蘇聯又將原本屬于亞美尼亞人居住的納卡地區,劃給了阿塞拜疆。

          這下亞美尼亞不干了,一直要求收回納卡,但蘇聯人眼睛一瞪:什么你的他的,全是我的,都別爭了。于是亞美尼亞也只得閉嘴。

          蘇聯穩定時還好,兩國都在一個鍋里吃飯。迫于蘇聯的淫威相處也還算和平,但蘇聯衰落后,納卡地區的民眾鬧將起來,呼吁回歸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勃然大怒,老大哥還沒倒下,兩個小國間就開始摩擦不斷。

          (阿利耶夫與夫人)

          三、民族主義下的納卡之爭。

          蘇聯解體后,納卡之爭很快白熱化,1992年,才從一個鍋里分家的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大打出手。由于蘇聯時期,亞美尼亞和俄國人同一信仰的原因,所以相對阿塞拜疆人來說,亞美尼亞人更受俄國人信任,大多被分配到軍隊重要崗位。每次戰斗也是沖鋒在前委以重任,作戰經驗非常豐富。

          而在蘇聯軍隊中多擔任工兵和基建的阿塞拜疆人,顯然不是亞美尼亞人的對手,幾個月下來不僅丟失了納卡地區,連原本屬于阿塞拜疆的村鎮也丟失了不少。

          后來美俄出面調停,亞美尼亞要求在納卡舉行全民公決,來決定這塊爭議之地的歸屬,而阿塞拜疆則只同意納卡自治,但主權仍歸自己,雙方很難達成一致。

          于是就形成納卡事實獨立,和亞美尼亞之間互有交通和經濟往來,用著亞美尼亞的文字和貨幣,但不接受阿塞拜疆任何領導,卻在地圖上又被劃進阿塞拜疆的僵持局面,此后雙方為了這塊地區一直沖突不斷。

          今年以來,阿塞拜疆在土耳其支持下,決定武力收復納卡。雙方很快由小摩擦升級為全面戰爭。截至目前,在土耳其支持下,阿塞拜疆已經從亞美尼亞手中奪得納卡前沿陣地各村鎮和戰略高地,包括人口稠密的哈德魯特、馬塔吉斯和贊吉蘭等城鎮,相當于納卡地區10%的領土。

          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沖突根源表面看是領土問題,但地區宗教沖突才是深層原因。亞美尼亞的東正教信仰和土耳其的伊拉斯教勢力圈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而且現在亞阿兩國都有點極端民族主義苗頭,比如1988年亞美尼亞總統彼得羅相,由于在納卡問題上態度曖昧,激起民眾公憤,不得不辭職謝罪。

          阿塞拜疆也差不多,阿利耶夫不僅讓自己的老婆當副總統,還把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小阿利耶夫。而他們維持家族統治的秘訣就是拿納卡說事,挑起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所以這兩個國家的矛盾就越來越深,仇恨不共戴天。

          (參考資料:《納卡沖突的歷史經緯》等)

          更多相關建議:

          歷史因素、宗教因素、地緣因素決定了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國之爭難以善罷甘休。

          亞美尼亞地處外高加索南部,阿塞拜疆位于外高加索東南部;亞美尼亞人口327萬,國內主要民族為亞美尼亞族;阿塞拜疆人口925.58萬,國內人口以阿塞拜疆族為主。

          兩國分別在1936年底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也都在蘇聯解體后獲得獨立。

          亞阿兩國是唇齒相依的鄰邦,遠親不如近鄰,兩國應該親如兄弟、攜手并進。可是兩國卻水火不容,仇恨不共戴天,兩國獨立之后這三十年來,沖突不斷,紛爭不止,對抗愈演愈烈。

          兩國之所以勢不兩立,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宗教矛盾,也有民族矛盾;既是兩國較勁,背后又有人煽風點火、推波助瀾。

          阿塞拜疆人認為他們先于亞美尼亞人來到這片土地,覺得自己是這里的主人。

          亞美尼亞人則認為自己才是這里的主人,他們的祖先早在公元405年就來到這里,并且在納卡地區建立了第一個用亞美尼亞字母教學的學校。

          而且亞美尼亞人信奉基督教,阿塞拜疆信仰伊斯蘭教,屬伊斯蘭教什葉派。信仰的不同也讓兩國人民產生一種無形的隔閡,有了矛盾的時候更加難以化解。

          20世紀,兩國都加入了蘇聯,蘇聯領導人用行政手段多次打破當地的民族結構,于1939年、1944年、1947年和1949年4次大規模移民,打破了納卡地區原有的民族結構,并且把以亞美尼亞人占百分之九十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劃給了阿塞拜疆,為兩地沖突埋下隱患。

          1988年2月,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國民議會投票決定解除其自治地位,加入亞美尼亞。

          阿塞拜疆獨立后政府自然不愿意放手進行武裝干涉,亞美尼亞也不會袖手旁觀,兩國之間流血沖突就此爆發。1994年阿、亞兩國在國際社會調停下,達成了停火協議,但是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最近兩國沖突又起,還是因為納卡問題。阿塞拜疆希望收回納卡,但亞美尼亞實際控制著納卡地區,怎么會輕易放手,所以兩國會談和國際社會努力都無果而終。

          就像俄國領導人所說,領土問題和談沒用,只有戰爭。阿塞拜疆仗著自己國力占優,所以態度強硬,開始出兵納卡地區,希望通過武力一勞永逸解決納卡問題。

          阿塞拜疆突然強硬,一是因為這些年該國經濟形勢良好,國力大增,軍備達到加強;二是因為背后有土耳其撐腰。

          阿塞拜疆跟土耳其相鄰,兩國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阿塞拜疆通過管道向土耳其供應天然氣和原油,管道距離阿塞拜疆-亞美尼亞邊界10英里(16公里),距離沖突區30英里。

          而且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在歷史上就有嚴重過節,兩國沒有外交關系,邊境長期封鎖。

          因此,在納卡爭端上,土耳其長期站在阿塞拜疆一邊,加上土耳其領導人埃爾多安喜歡到處插手地區事務,對阿塞拜疆的支持更加明目張膽,前不久兩國還進行了聯合軍演。

          曾有消息說土耳其已經出動4000人的部隊,進入相關沖突地帶,埃爾多安態度越來越強硬,對兩國沖突起到了火上澆油的效果。

          對于亞阿兩國沖突,普京也不肯袖手旁觀,因為亞美尼亞跟俄羅斯都信仰基督教,俄羅斯跟西方勢同水火,而土耳其也屬于西方陣營,俄羅斯就不遺余力支持亞美尼亞對抗阿塞拜疆,以遏制土耳其、抗衡西方滲透。

          亞美尼亞有俄羅斯撐腰,自然不會服軟。而且納卡地區就有俄羅斯軍事基地,阿塞拜疆試圖奪回它在1994年失去的土地,俄羅斯這一關不好過。

          不過俄羅斯跟阿塞拜疆關系也不是那么僵,阿塞拜疆是俄羅斯的軍火出口大戶,該國近年來因為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暴富,大部分用在了從俄羅斯購買武器,俄羅斯也不會跟阿塞拜疆徹底翻臉。

          目前雙方在納卡打得不可開交,但是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不希望沖突加劇,所以規模不會擴大,亞阿兩國都在克制,盡量避免局勢升級。

          但是納卡問題幾乎形同死結,無法得到根本解決,該地區依舊無法實現真正的穩定,加上土耳其的存在,還有其他大國博弈,兩國一時半刻也難以停火。

          国产在线91精品入口| 日韩福利片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东北妇女精品BBWBBW|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91精品久久国产青草|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 日韩欧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第一人称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2022国产精品不卡a|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日韩视频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日韩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精品99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