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張大夫跟大家嘮個閑嗑,有人提問:“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種東西的藥性的?”這個問題不但是很多朋友想問的,也是張大夫自己感興趣的。今天我也來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說,在古代沒有儀器能夠檢測一個東西是否具備藥用價值,所以在就有了“神農嘗百草”這種說法。而“神農”這個人物不可能有各種疾病狀態,所以說即使他嘗過百草,也不會全部驗證百草具有對某種疾病的治療價值。說的更加通俗點,你連某個病都沒有,即使是你嘗了百草,那治療價值到底怎么樣,也沒法說啊。我想這一點是很多人心里面一樣有疑問的地方。所以說,古人對于一個東西藥物屬性的界定,肯定不能來自于一個人。即使是后期如何神化一個人,一個人也肯定干不成這個事。
那么,我們的古人如何認識不同東西的藥物屬性和治療效果的呢?我個人覺得,還是實踐出真知。中國的古人,一代一代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和疾病,于是在實踐中找解決方法,時間久了就對很多東西的藥物屬性認識清楚了。或者說“神農嘗百草”這句話里,神農可以是很多人,而非一時一人之功,認識過程肯定跨越很長時間,匯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在古代出現了一位叫“神農”的神仙,他嘗遍了百草,他一嘗就知道了百草能治療什么病。
這個事就像《黃帝內經》一樣,《黃帝內經》這部中國古典醫學巨著,雖然名字有“黃帝”二字,但是其中內容也是一個跨越很長時間,匯聚了很多人的智慧而成。如果誰非要說《黃帝內經》是“黃帝”自己寫的,那就大錯特錯了。說的更加通俗點,黃帝即使是在幾千年前那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啊,哪里有那么多時間寫一本醫書呢?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最后,張大夫簡單總結一下,關于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種東西的藥性的這個問題,張大夫認為古人是在生活實踐中一點點認識不同東西藥性的,這其中會有一些聰明人,他們認識得更多、更快,還記錄了下來,這就逐漸匯聚成了我們神農嘗百草
神農弄
更多相關建議:
我只說一下我多年學習中醫的一個感覺:人可以修煉到很高的層次和境界,現在的社會和科學束縛了我們的思想,人到達一定境界之后會擁有溝通萬物的能力,會認識自己的身體和靈魂,會認識到更高層次的經絡腧穴,普通人沒有誰能夠在沒有學習經絡腧穴之前,透徹的了解經絡,并給經絡腧穴命名。中藥也是一樣,達到那個層次后已經透徹的了解了所有藥物性味歸經,然后才敢嘗百草,絕對不會是對藥物一無所知就敢隨意嘗試。我們對古圣先賢了解的太少太淺顯了,很多東西都高明到了無法想象的程度,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們現在僅僅是一些淺顯的知識更多一點而已,坐井觀天,就敢妄論古圣先賢,太可笑了。一點淺見,貽笑大方。
更多相關建議:
謝邀。
我認為每一種草的藥性,雖然途經很多醫學大家的編撰嘗試,但是其源頭,還是在百姓。我們都知道,在早期的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尋找可食用的東西,于是有了稻谷、水果等等,草藥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比如,三國時期,黃癆病人食用一種叫做茵陳的綠油油的草時,病情竟然好了。于是,這種類似于偏方或者訣竅的方子,被人們口口相傳,最終傳到了華佗的耳朵里。為了摸清這種草的藥性,他分別用根莖葉嘗試,最終發現三月的茵陳嫩芽可以醫治黃癆病,因此,慢慢流傳下來。
每一種草藥,都是類似的傳承過程。起初,被人們無心嘗試,發現了它的某些特性,口耳相傳,最終由醫者將他們實驗,確認,隨著朝代的更迭,人們對藥性的把握越來越準確,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的草藥大全。
并且,醫學發展永無止境,醫學精神永遠傳承。雖然不要求現在的醫者有神農氏嘗百草的精神,但是也應該有足夠的敬業,盡可能通過實驗,減少最大的風險。
我是樸品之道,每天分享傳統故事、原創美文,期待與您一起進步!歡迎關注!
更多相關建議: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中醫?首先俺很尊敬他,他是瑰寶,是智慧的結晶,是……總之,再華麗的辭藻用到他身上,一點都不過分。
當然,你別和俺提西醫,這呀,那呀的,什么數據呀,什么分子結構呀。俺只告訴你一點,中醫在為咱大華夏身體健康提供服務的時候,西方哪里沒有什么西醫,他們只有放血。
頭痛了?沒關系,來吧,放個血!感冒了?沒問題,來吧,放個血!發燒了?很好,來吧,放個血!
估計說道這里,很多小伙伴會說:“你在逗我?難道他們就沒有其他的手段了嗎?”
哦!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他們確實有其他的方法,但要俺說,這些方法中放血還是比較靠譜的。至于其他,你覺得有必要試一試的話,俺不妨告訴你,可以祈禱,或者來個灌腸,要不整個截肢如何。
估計說完這些,很多小伙伴會表示震驚。
請不要震驚,這確實是他們一貫用的手法。
好吧!好吧!
俺們先來一段故事,瞧一瞧阿拉伯人是怎么看待西方人的醫術。咱通過對比來感覺一下西醫和中醫的差異,順道解決一下題主的問題
舉例
說有一個士兵腿上起了膿瘡,他去找一個懂醫術的阿拉伯人去瞧。
那么對于咱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來說,這東西應該先把膿水擠出來,然后熬上草藥,最后能來一副口服的草藥那就再完美不過了。
事實上這位阿拉伯人也確實是這么做的,結果一位西方所謂的醫生看到了,他很嚴肅的告訴這位士兵。
“喂!伙計這事不能這么搞!這么下去你只能成為兩腿的死尸!”
“哦!那該怎么辦?”
“你可以嘗試一下成為一條腿的活人!”
“把它鋸掉?”
“沒錯!”
好吧!結果就是這位士兵的那條腿確實被鋸了下來,但卻成功的成為了一條腿的尸體。
這么說吧,最初的西醫其實是以哲學的形式出現的,聽著似乎就很不靠譜。
其實他們的整個體系來源于希臘,奠基人是一個叫做希波克拉底的人,他就認為這人體其實就是四種液體所組成的,血液,粘液,黃膽液和黑膽液,這就是著名的四體液學說。
而人體生病是因為心情影響了這四體液的存在,所以西方的醫生講究其實不是疾病,他講究的是病人和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
聽起來就怪怪的,所以西醫最開始真的很不靠譜。
那么這事到了十七世紀的時候,這四體液學說才被人質疑,到了近代才發展成為咱現在看見的西醫。以前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
當然西醫的發展或多或少依然受到了,之前西醫的影響,或多或少有那么點根深蒂固的感覺。
打這么比方吧,來理解一下西醫和中醫的區別
一截木頭,咱要求他的樣子應該是保持樹木那種有著年輪有著樹皮的樣子,結果保存不恰當,這木頭開始腐爛了,這就想要把他恢復成原來的模樣。
西醫是怎么做的呢?他是直接把這腐爛的地方挖掉。他回頭就告訴你,這截木頭已經恢復成原來的模樣了。
那么中醫呢?他先通過望聞問切把這木頭調查好了。
確定他的生存環境應該是咋樣的?然后確定這腐爛的環境是怎么造成的,接著就開始下方子。
這方子,其實相當于把這木頭拿到了一個適合他存在,不適合腐爛繼續發酵的環境,然后通過調理達到最終的目的。
這也就是咱常說的西醫治標,而中醫去根的意思。
鐵砂掌聽過嗎?估計這功夫大家伙如雷貫耳啊!而且都知道練這玩意的人,拿倆手巴掌天天的插沙子,插到一定的火候,接著插鐵砂,把這倆手巴掌練成倆鐵巴掌。
說道這里,估計有很多的小伙伴認為,這鐵砂掌大成的人,這倆手巴掌估計這大老繭,二老繭,三老繭整個就是長滿老繭的手,是這個想法吧!
其實俺告訴你,過去真真練習鐵砂掌的人,大成的時候,這手巴掌和那小姑娘的手差不離,蔥段一樣的水嫩。
你還別不信,畢竟你練鐵砂掌的,拿著老繭一層套一層的手去,人家大老遠一瞅就知道你是干嘛的,肉搏就算了,至少拎著一根鐵棍來伺候你了。
那么這事是怎么做成的呢?很簡單天天練習完之后,就用那草藥來泡,結果就是這樣了。
這事您也別不信,當年臺灣著名老一輩的演員李立群接受采訪的時候,他就提到過這事。
這就是中醫的神妙之處,這都帶美容效果。
所以中醫講究的是,讓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題主的問題
那么說道這里,估計大家伙都好奇,這中醫當中,咱老古人是如何發現藥性的呢?
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嘗,神農嘗百草嗎?這老故事都講透了。
舉個例子大家伙體會一下。
話說在三國時期,有一個很著名的醫生,這人不用說大家伙都知道,這就是華佗。
有一次他給一個得了黃癆病的病人治病,咋說呢?這開頭就沒有方子,就治不了人家。
這不,過了一段時間,華佗就發現這病人的黃癆病居然痊愈了。
這好事啊!華佗對于這事很好奇就問這人:“咋說事?”
這病人說他用一些野地里的蒿草來充饑,沒成想就這么好了。
當這病人給華佗找到這蒿草之后,他發現這其實是茵陳蒿。
那么啥事都不能聽一面之詞,這華佗就用這茵陳蒿來試藥,人家還分段,分成根莖葉來嘗試,還分不同的時間,什么時候的最佳。
最終確定是三月份那嫩芽最好。
咋說呢?咱中藥這東西相當的神奇,擱過去沒有啥提純的說法,全依靠各種藥物的搭配,去激發這含有微弱成分的藥物在身體得到全面的發揮。
您別說這個了,就連砒霜這要命的東西都能成為中藥的一部分。
就這東西直接吃下去這就的掛了,咱用其他藥物配合,將這身體調制一下,再壓制一下這毒性,這就能夠達到身體承受的量,來對癥下藥。
就這東西,不是個高手你都不敢用。
現在人生病,如果能找到一好中醫,您這病一準就給你去了根,如果沒找到,只能說是緣分沒到。
畢竟想要學好中醫,光各種的藥材不知道你得記下多少。
當年,俺就得了鼻炎,啥藥都用了就是不見好,遇到了一個老中醫,就那大藥丸子,比那藥房里開出來的足足大了兩圈,那草根子俺都能瞅見。
人家自己熬制的,讓俺按時間的吃下去,你就別提了,吃的俺嘴巴里的天花板都起小疙瘩,都快變成吃草動物了。看見這大藥丸子,把俺愁的呦!
結果卻非常的美妙,倆個月的功夫就好了,就這鼻炎折磨俺好多年了,就這么好了,到現在都沒有復發過。
所以中醫真的很靠譜。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更多相關建議:
原創
一個好的中醫師,在辨證遣方時,巧妙的運用了中藥的五色、五味,四性、升降浮沉、取象比類。使其藥中病癥,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1,五色中,青色入肝,黃色入脾,白色入肺,赤色入心,黑色入腎。
2,五味中酸入肝,甘入脾,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
3,中藥的四性中分寒、熱、溫、涼、對熱性病用寒涼藥,對寒性病用溫熱藥。不寒不熱用平性藥。一般苦多為寒性藥,甘辛多為熱性藥。
4,中藥的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的藥都有向上、向外、升陽、發表、散寒的作用。沉降的藥都有向下向內潛陽、降逆、清熱、滲濕、瀉下的作用。辛、甘、溫、熱、藥主升浮。酸、咸、苦、寒的藥主沉降。
5,取象比類,黑豆形腎,黑色入腎,形如腎,故?腎。核桃形如腦,故有健腦益智之說。古人有中空草木可治風,葉枝相對治見紅。葉邊有刺皆消腫,葉中有漿拔毒功。久病不愈急郞中,邪入絡者多用藤。
古人依照上述方法,在生活中不斷嘗試和探索,到漢代出現了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多是人們在實踐中嘗出來的。歷經數代,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載藥1892種,附方11092條。成為當今醫藥經典。
更多相關建議: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種東西的藥性的?
方法有很多種,親自嘗食當然是第一種。
比如李時珍聽說在北方有一種曼陀羅花,人吃了之后會手舞足蹈,嚴重的會麻醉,于是他親自趕到北方找到了葉子就像茄子葉花就像牽牛花的曼陀羅花,遍問土人,得知“此花確實無毒,盡管食之會令人癲狂。”
李時珍親自嘗食,“乃驗也”,記下來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的嘗食筆記。
但是,中藥材種類何其多也,據說有一千多種,有些藥材更是毒物,淺嘗立死,一個人怎么可能嘗的盡呢?
當然有其他辦法了,人民群眾是老師。
據說有一次李時珍住在驛站,看到幾個趕馬車的車夫圍著一個小鍋,鍋里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驛站吃飯是不用花錢的呀!干么要另起鍋煮東西呢?又不是狗肉羊肉?煮的野草而已,李時珍上前訊問。
馬夫們告訴他說:“我們這些趕車的人,侍候牛馬,搬貨上貨,難免磕著碰著,損筋骨傷骨,一天結束之后,不磕不碰,也是骨疼筋乏不舒服的很,喝了這些野草煮的湯,可以很大程度的減輕痛苦。”
“這個方子你們聽誰說的呢?”李時珍追問道。
“沒有誰說,大家都這樣做而已。”
“那這野草一樣的花叫什么名字呢?”
“‘鼓子花’,也叫‘旋花’。”
李時珍也就老實不客氣的在《本草綱目》上寫到:“旋花有‘益氣續筋’之功效。”
現代醫學有一個名字叫做“臨床應用”古人也用這個辦法的,只是名字不叫“臨床應用”罷了。
三國時期的華佗有一次給一位得“黃癆病”的患者看病,用了好幾種辦法皆是無用。
后來有人告訴他說有一種叫做“茵陳”的野草可以治療“黃癆病”,也就去尋了不少給患者服用,因為是第一次用此藥,還專門去尋找了更多的“黃癆病”病人,讓他們都服用了“茵陳”,然而,沒有什么療效。
第二年開春后,“茵陳”長出了綠芽,煞是好看,華佗心生一念,就采集了很多茵陳的綠芽給患者服用,結果吃一個好一個,治好了很多黃癆病人。
為了摸清茵陳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茵陳的根、葉、莖進行了分類實驗,讓病人們逐一服用,發現還真的是只有春天的嫩芽可以入藥。
茵陳的另一個名字叫做青蒿,現在更有名氣,屠吆吆的醫學諾貝爾獎就是因為青蒿而來。
更多相關建議:
中國著名的古代神話傳說神農嘗百草,就是中藥藥性由來的典范。到中國上古時期最有聲望的醫學家,被后世尊稱為“華夏中醫師祖”“醫圣”的岐伯,以及黃帝和他問答所著的《黃帝內經》,都是經過歷代無數醫者,或藥性實踐者潛心研究,反復親自品嘗、親身體驗,逐一分析每味中藥的藥性與藥用價值而得來,才具備了今天華夏中醫藥如此輝煌的成就。
更多相關建議: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種東西的藥性的?
說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說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一種吸收包容、融會貫通的文化。
中華的文化不是一天形成的。
中華文化在形成之初,是一小部分人認識自然、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
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分裂、融合,不同地區的人物遷徙、流動、交融,初始的文化不斷的吸收別家的文化、別國的文化、和別人的文化,進而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中華的文化。
敦煌壁畫
如果你去看敦煌壁畫,就有這種很明顯的感受。
敦煌石窟從南北朝開始開鑿建立,直到元朝時期才逐漸沒落消失。這中間經歷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等很多朝代。不同時代都建有自己時代的洞窟。
所以不同洞窟的壁畫和雕塑特點不同,色彩、顏料、人物、故事、風格各不相同,但又有融合的特點。
以唐朝為例,唐朝壁畫的人物,既有中原人士扁平的五官和柔和的面相,也有西域人士的高鼻深目,奇異服飾。是一種混合式的壁畫形象。
而唐朝的文化中也糅合了很多胡人的文化,比如當時的長安就很流行西域音樂和胡旋舞。唐朝的舞蹈中也是柔美和粗獷相結合的舞蹈。這反應了唐朝的漢文化和胡人文化的很好地融合。
敦煌壁畫中的胡人
說回藥材,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種東西的藥性的?
當然是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不同的人總結出的不同經驗,融會貫通,形成了今天的中藥學和飲食文化。
這個過程不是一個人,一個時代形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逐步形成的。
那這個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呢?
有以下幾種情況,對古人確定藥性有幫助:
1、食物的特性決定了它的藥性
2、從動物的本能行為中發現的藥性
3、從不同人的發現中總結出藥性
4、從不同地域的物種總結出的藥性。
5、從不同的季節中的物種總結出的藥性
6、從不同的氣候中產生的物種總結出的藥性。
中藥
具體我們來說明一下。
1、食物的特性決定了它的藥性
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食物的四氣五味,并把它用于藥性中。
商朝的時候,伊尹就總結出了食物的四氣五味,四氣指的是食物的寒熱溫涼,五味指的是十五的酸苦甘辛咸。
而且人們在吃食物的過程中,發現食物的四氣五味可以解決與食物特性相反的疾病。
比如生姜是食物,它的氣味是熱性,辛辣的味道,古人發現當嘔吐的時候,吃生姜就可以止嘔吐。當吃寒涼的食物出現腹痛腹瀉的時候,吃生姜就可以止痛止瀉。
生姜
這樣,生姜的藥性就被發現了。
再比如蔥是辛辣味的。古人發現當受風寒后,吃含有蔥的食物,會使身體發熱,解除了寒氣,頭也不痛了,鼻子也通氣了。于是蔥的藥性也被發現了。
而中藥中很多的中藥都來自于食物。我們熟知的調味料花椒、胡椒、小茴香、丁香、吳茱萸、蔥、蒜、蜂蜜、飴糖、紅棗等等,都是中藥。
2、從動物的本能行為中發現的藥性
很多動物都有自我治療的本能。
比如,獵人發現狼在腿斷了之后,會自行找到一種植物去吃。不久后,斷腿的狼就恢復了。
獵人發現這個動物的神奇之處后,就把這種植物采回家,遇到同樣斷腿的人,把這種植物給此人吃下。不久后,驚奇的發現,斷腿愈合了,恢復行動了。
續斷植物
續斷
這種植物就是續斷,續斷的藥性也就被發現了。
自然傳奇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發現非洲的一只大象長途跋涉去吃一種植物,別的大象卻沒有一起去。
不久后,這只大象生下了一只象寶寶。
這個人很驚奇,詢問當地人。當地人告訴他,這種植物是一種催產樹,有助于動物分娩。
這個人恍然大悟,原來這只大象知道自己快要分娩了,所以來吃這顆催產樹的葉子,是為了順利生產。
那么。這種植物的藥性也就發現了。
3、從不同人的發現中總結出藥性
李時珍在寫《本草綱目》的時候,走而很多的地方,研究了很多植物性藥物、動物性藥物、礦物性藥物。
本草綱目
而且他還請教了很多當地人,包括當地醫生、農民、獵戶,向他們詢問當地特有的藥物的藥性和功能。
比如曼陀羅的發現。李時珍看到當地有一個人醉醺醺,昏昏沉沉的,詢問之下,才知道是服用了“山茄子酒”導致的。
回去之后,李時珍就親自服用了“山茄子”,體驗了那種醉醺醺,昏昏沉沉的感覺,最后發現了曼陀羅的功效。而山茄子就是曼陀羅。
4、從不同地域的物種總結出的藥性。
中醫實用中藥講究“道地藥材”和“地道藥材”
比如河南有“四大懷藥”,懷山藥、懷牛膝、懷地黃、懷菊花,“浙八味”的杭白術、杭白芍、浙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參、筧麥冬、溫郁金,都屬于道地藥材。
比如毒蛇比較多的地區,藥材中解毒藥比較多。如半邊蓮、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等等。
七葉一枝花
再比如重慶地區霧多,潮濕,患風濕的人比較多。所以重慶人的飲食偏麻辣,有祛風除濕的作用。而這些麻辣的調味料如花椒、丁香、草果等等,都是中藥材。
5、從不同的季節中的物種總結出的藥性
比如春天的植物性質比較輕浮,所以適合用于升浮性質的治療。比如很多的花葉一類的藥物,治療上焦的病變,就是因為其具有升浮的特性。
比如金銀花、竹葉、荊芥、薄荷等等。
秋冬季的藥物用的多是植物的根莖,具有沉降的特性,所以用于中下焦的疾病,如脾胃肝腎的疾病。
懷山藥
比如山藥補脾補腎,地黃補血補腎精,何首烏補腎,肉蓯蓉補腎陽,強筋骨。
6、從不同的氣候中產生的物種總結出的藥性。
比如生長在寒冷的高山上的雪蓮,能抗寒,所以藥性很熱,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證,尤其是寒痹,也就是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頸肩腰腿痛的寒性疾病。
比如吐魯番地區的氣候干熱缺水,而這里的葡萄全國聞名,清涼甘甜。能在這種干熱地區生長得很好,而且水分充足,葡萄自身必定性質寒涼,能夠清熱養陰。適合內熱重或者陰虛干燥的疾病。
雪蓮
結語
中藥的藥性總結和中華文化的形成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
也是古人在生活和實踐中不斷的實踐、摸索、總結前人和其他人的經驗,并融會貫通,最終寫下了一步步醫藥學巨著。而后人更在前任的經驗基礎上,加上自己時代的自然特性和藥物特性,不斷地完善,匯聚成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中醫中藥。
致敬偉大的先輩們!
更多相關建議:
很久以前,大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一個名叫三七的小伙子和奶奶相依為命,靠種菜、打柴為生。每日里,三七把菜和柴挑到集市上賣錢,換回些日用品,日子雖不富裕,卻也能得溫飽。
話說有一日,三七去山里砍柴,走到一棵大樹下,看到上面有有個很粗的枯枝,心下歡喜,三下兩下爬了上去,腳下踩牢后,便用斧子砍起來,眼看就要砍斷,抬手擦汗之際,腳下一滑就摔了下來,落地之時腿撞在了一塊凸起的石頭上,腿被撞了個大口子,血瞬間把褲子浸濕一片,鉆心的疼,三七趕緊從包中拿出干凈布條裹上傷口,打算歇息一會兒回家,正在這時,聽到對面草叢中悉悉索索的聲音,定睛看過去,一只土黃色的兔子,瘸著一條腿啃食一片翠綠的草,奇怪的是它又把草吐在了自己的瘸腿上,過了一會兒,兔子慢慢離開了。三七很納悶,是草能治傷嗎,于是一瘸一拐地走過去,拔起一棵放在嘴里嚼爛敷在傷口上,頓覺疼痛減輕,于是拔了一抱回家,連敷數日痊愈。
后來,村里有人受傷,三七便教他們用此草治療,村民們都覺得療效甚好。村民們很是感激三七,于是便給此草取名三七。
更多相關建議:
古人智慧并不是嘗遍所藥物,才知道它的藥性的,知識在于積累和總結,這是漫長的過程。神農嘗百草,也表示很多人嘗試過中草藥,并記錄下來,代代相傳或口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