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字訣,即六字訣養生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強化人體內部的組織機能,通過呼吸導引,充分誘發和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來抵抗疾病的侵襲,防止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過早衰老。
歷代文獻對此有不少論述,秦漢的《呂氏春秋》中就有關于用導引呼吸治病的論述。《莊子·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
現存最早的六字訣文獻見于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呼、吹二氣出之;肺臟病者,胸膈脹滿,噓氣出之;脾臟病者,體上游風習習,身癢疼悶,唏氣出之;肝臟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呵氣出之”。陶弘景書中的六字訣用于治病,他說:“若患者依此法,皆須恭敬用心為之,無有不差,此即愈病長生要術也”,為此其練習順序采用了五行相克的方式加以確定:“以鼻引氣,口中吐氣,當令氣聲諸字,吹、呼、噓、呵、唏、呬吐之”。可以看出,這里六字訣的練習順序是吹、呼、噓、呵、唏、呬,其對應的臟腑為:吹呼對應心、噓對應肺、呵對應肝、唏對應脾。練習時要“氣聲逐字”,是要出聲的。
宋代,陳直在《壽老奉親書》中論述了六字訣與四季對應、以增強習練功效的問題:
春季,肝氣之盛者,調噓氣以利之。順之則安,逆之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夏季,心氣盛者,調呵氣以疏之。順之則安,逆之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秋季,肺氣盛者,調呬氣以泄之。順之則安,逆之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冬季,腎氣盛者,調吹氣以平之。順之則安,逆之則少陰不藏,腎之水獨沉。
元末明初養生家冷謙在其著作《修齡要指》一書中將六字訣稱為“延年六字訣”,不但將嘻屬膽變更為三焦,而且將六字訣與導引動作相結合。至此,六字訣基本定型。其《總訣》和六字訣分別為:
總訣
此法,以口吐鼻吸、耳不聞聲,乃妙。總訣:此行六字工夫,秘要訣也。非此,六氣行不到手。本經以此導之,若不引經,不可不知。
肝若噓時目瞪睛,肺知呬字手雙擎;
心呵頂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
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臥嘻寧。
吹腎氣訣
腎為水病主生門,有病尫羸氣色昏;
眉蹙耳鳴兼黑瘦,吹之邪妄立逃奔。
呵心氣訣
心源煩躁急須呵,此法通神更莫過;
喉內口瘡并熱痛,依之目下便安和。
噓肝氣訣
肝主龍涂位號心,病來還覺好酸辛;
眼中赤色兼多淚,噓之立去病如神。
呬肺氣訣
呬呬數多作生涎,胸膈煩滿上焦痰;
若有肺病急須呬,用來目下自安然。
呼脾氣訣
脾宮屬土號太倉,痰病行之勝藥方;
瀉痢腸鳴并吐水,急調呼字免成殃。
嘻三焦訣
三焦有病急須嘻,古圣留言最上醫;
若或通行土壅塞,不因此法又何知?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冷謙的書中,六字訣的發音已由原來的“氣聲逐字”變為“耳不聞聲”,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其原因可能與六字訣由治病轉向養生有關,更有可能與中國文化的轉向有關。另外,冷謙還將六字訣與四季結合起來,其《四季卻病歌》曰:“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秋呬定收金肺潤,腎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