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摩穴位可以有效的保養身體,推薦哪5個穴位,你知道嗎?
按摩穴位可以合理維護保養身體并延年益壽是很多人都聽說過的養生小妙招。不過眾所周知,身體滿身各個地方遍布著的穴位是非常多的,那麼要想最大限度地完成延緩衰老和延年益壽效果,到底理應對于什么獨特穴位進行適量按摩呢?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常常被稱贊為養壽黃金穴的五大重要穴位——百會穴、印堂穴、涌泉穴、膻中穴與關元穴。
1、百會穴
百會穴坐落于頭部頂部的最中心處,是人體內的最大部位。因而在中醫藥學上一直認為百會穴原是身體所有經脈的氣血匯聚之處。而常常對其進行適量按摩,則可以非常合理保護人腦并積極釋放出來負面情緒。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會出現暈眩、頭疼、失眠癥、煩躁不安問題的話,何不多對百會穴進行適度按摩。對于不清楚怎樣找準百會穴部位的好朋友來講,可以在正坐以后依靠兩耳尖連線的中心點來簡單選穴。而具體的按摩方法則是將手掌心置放于百會穴后,以順時針和反方向方位各按摩30圈,為此為一組,每日按摩3~4組就可以。
2、印堂穴
印堂穴位于兩眉連線的中心點處,常常對其進行適度揉壓或按摩是可以具有通鼻清目、散風清熱解毒、放心入神作用的。且印堂穴的按摩方法比較簡單,只需使用無名指或中指腹對其進行柔和輕按就可以。
3、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腳掌中心,中醫藥學認為涌泉穴與身體脾經相接,因此常常對其進行適量按摩可以具有維護保養腎臟功能、防止腎炎的健康養生效果。具體的按摩方法是先根據艾葉水泡腳令腳掌肌膚做到濕熱情況,接著搓熱手掌心并將其存放于兩腳腳底以上,最后以順時針或反方向方位進行柔和按摩。
4、膻中穴
提及膻中穴,很有可能大部分人都是會覺得較為陌生。事實上,膻中穴坐落于身體兩乳房連線的中心點,對于醫治胸口疼痛、心慌氣短、下腹疼痛及其心慌氣短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因而,對于常常心煩意亂、胸悶氣短不適感的朋友們而言,何不培養積極對膻中穴進行適度按摩的良好的習慣。具體的按摩方法是使用指肚或指端對膻中穴進行適度輕按或搓揉。除此之外,在選穴全過程中,提議我們最好是以平躺情況進行穴位尋找。
5、關元穴
關元穴坐落于肚臍眼正下方的三寸之處,在選穴全過程中可以和拼四指橫著于肚臍眼下,所獲得的邊沿部位就是關元穴的大約所在。在患有腎虧、勃起障礙、尿頻尿急、月經失調、經痛、停經、子宮下垂或精神衰弱等病癥的情況下,適度對關元穴進行按摩或中醫針灸是可以具有非常合理的輔助治療效果的。
以上是可以幫助大伙兒合理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五大黃金穴詳細介紹。對于該類專業知識,大伙兒一定要態度端正、積極學習培訓。且在情況可以的話,一定要積極培養優良的穴位按摩習慣,這對于增強抵抗力、預防傳染病是非常有優勢的。對此,大伙兒務必要給予充足高度重視。
日常按摩哪些部位,養生更養身?
長按可以養氣血補心臟,降壓的穴位我選曲池、太沖,有時候公孫也做一下,最常做的就是足三里了,做了以后感覺舒服,對于脾胃和腰腿絕對是個保健大穴,經常按揉絕對可以卻病延年。三陰交——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行氣活血, 疏通經絡。女人保養美容大穴。
大椎穴傳統中醫稱它為“諸陽之會”,是人體的“陽中之陽”,它處于人體戰略要地,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大椎穴不通,將會堵塞7條經絡!分別是督脈、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春季肝氣旺于春,應以養肝為主。可每天按摩——太沖10-30分鐘。中醫有“春夏養陽”之說,故應助陽氣。雙手拇指按壓——風池,每天輕按10-30分鐘。
在肚臍旁2寸處,是胃經要穴,經常按摩可有健脾和胃、通調腸腑的作用,能治療胃痛、腹瀉、便秘、消化不良、惡心嘔吐、月經不調等。經常按摩這兩個穴位就有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養心四穴】心經在腕后1.5寸有4個穴位:靈道、通里、陰郄、神門。這4個穴位是“養心四穴”,心臟疾患者在這4個穴位處常有壓痛。堅持每天按摩可以改善心功能。
首先推薦的是內關穴。內關穴是保護心臟的第一大穴。握拳,在手腕部,會發現兩條大筋的凹陷,內關穴就在那,左右各一個穴,用拇指一按一松進行接摩,力量不要太大,每次三或五分鐘,三陰交穴:三陰交,屬于肝經,脾經,腎經,三經交匯之處。所以在很多領域三陰交,發揮了很多作用。包括調節肝臟脾臟以及婦科男科等問題都發揮熱非常強大的作用。第一個穴位是涌泉穴,它位于腳底,可以用艾灸方法,它是腎經的經絡運行的起始穴,我們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常灸涌泉穴,可以補腎氣,預防腎虛。
人體的幾大養生部位你知道有哪些?
搓額方法:左右輪流上下搓額頭50下,經常搓額可以清醒大腦,還可以延緩皺紋的產生。
搓鼻方法:用雙手食指搓鼻梁的兩側。經常搓鼻可以使鼻腔暢通,并可起到防治感冒和鼻炎的作用。
搓手方法:雙手先對搓手背50下,然后再對搓手掌50下。經常搓手可以促進大腦和全身的興奮樞紐,增加雙手的靈活性、柔韌性和抗寒性,還可以延緩雙手的衰老。
搓耳方法:用手掌來回搓耳朵50下,通過刺激耳朵上的穴位來促進全身的健康,并可以增強聽力。
搓腹方法:先左手后右手,先順時針后逆時針地輪流搓腹部各50下,可促進消化,防止積食和便秘。
搓腰方法:左右手掌在腰部搓50下,可補腎壯腰和加固元氣,還可以防治腰酸。
搓胸方法:先左手后右手在兩肋中間“胸腺”穴位輪流各搓50下,經常搓胸能起到安撫心臟的作用。
搓足方法:先用左手搓右足底50下,再用右手搓左足底50下。足部是人的“第二心臟”,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激化和增強內分泌系統機能,加強人體的免疫和抗病的能力,并可增加足部的抗寒性。
頭部,養生關鍵詞:勤曬、梳頭、多動。
頭部是人體第一保健特區,中醫認為,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匯于此,有50多個穴位與全身器官關系密切。現代醫學也指出,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統領人的一切活動。因此,需要特別保護。專家建議多按摩頭部,可以用手代替梳子梳頭,按照從頭頂到后腦勺,再從頭頂到耳朵兩側的順序,來回各推三四十次,使頭部產生熱麻感。
曬太陽也是頭部保健的好方法,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吃完午飯,讓陽光灑在頭頂的百會穴。曬15分鐘,能夠通暢百脈、養腦補陽。大腦還對氧氣情有獨鐘,跑步、快走等有氧運動有助于改善大腦血液循環,保證充足的血氧供應,打打乒乓球、羽毛球可以提高大腦反應能力、延緩衰老。
耳朵,養生關鍵詞:捏、搓、彈、揪。
耳朵是我們聆聽世界的窗口,對身體保健也有重要作用。在中醫理論中,耳朵是全身經絡的匯集之處,聯系著全身的每一個器官,其中與腎臟關系最為密切。有專家指出,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搓彈雙耳是最廉價的強腎方法。
兩手分別輕捏左右耳耳垂,再搓摩至發紅發熱。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每天做兩三次,每次1分鐘。長期堅持,能起到抗衰養顏的作用,對頭痛、耳鳴等疾病也有幫助。
前胸,養生關鍵詞:拍打、擴胸、深呼吸。
前胸主宰著人體免疫系統最重要的器官――胸腺,是心臟和肺最強有力的保護傘。前胸是人體陰氣所匯之處,做好前胸保健,不但寬中理氣,還能改善肺部功能、提高抵抗力。
可以采取虛掌輕叩輕拍的方法來保健,將五指并攏、掌心中空,對準胸部正中間的胸骨,以適當力度拍擊。每次拍3~5下,停10秒左右,每天3~5分鐘。也可以用手掌上下摩擦頸部到心窩的部位。另外,還要多做擴胸運動和深呼吸。
腋窩,養生關鍵詞:按揉、輕彈。
腋窩是人們平時容易忽略的保健部位,腋窩處不僅有動靜脈血管,還有大量的淋巴組織,刺激此處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結,能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腦、心臟以及肺部都受益匪淺。中醫認為腋窩處有一個重要穴位,名為極泉,按摩此穴位有寬胸寧神、強心的功效。
有專家建議,平時可以多按揉腋窩,用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腹,先順時針、后逆時針按摩左側腋窩15次,然后換左手按摩右側腋窩,每次持續3至5分鐘即可。還可以抬高一側手臂,把另一只手的拇指放在肩關節處,用中指輕彈腋窩底,可時快時慢變換節奏,并左右交替進行。
后背,養生關鍵詞:防寒、蹭門框、熱浴。
中醫理論認為,后背正中的脊椎是人體督脈所經之地,脊椎兩旁的足太陽膀胱經絡與五臟六腑聯系甚為密切,經常按摩脊椎,可促進經絡的疏通,滋養全身器官。在中醫看來,后背的保健首先要防寒,背部一旦受寒,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呼吸道疾病,引起舊病復發、加重等現象,尤其是老人、孩子,寒冷的季節最好穿一件棉背心。
中老年人沒事可以多用后背蹭蹭門框,達到按摩背部穴位的作用。將背部正中的脊椎骨對準門框的棱,向其輕輕擠壓,并上下輕度蹭動,每分鐘大約做20下。洗澡時,還可以將淋浴頭對著后背沖洗。對于上班族而言,后背健康的天敵就是久坐,坐40分鐘一定要起來活動一下。長時間的錯誤坐姿也是背疼誘因,可以在辦公桌前放一面鏡子,隨時提醒自己。
肚臍,養生關鍵詞:揉腹、熱敷。
在中醫專家眼里,肚臍是重要穴位“神闕”,周圍還有中脘、關元、氣海等穴,是人體保健的“要塞”,輕輕揉按,對調整人體氣血、改善臟腑功能都有好處。中醫一直提倡“腹宜常揉”的保健法,講究的就是在醒后、睡前分別揉按小腹周圍,長期堅持,可增加腸胃蠕動、增強脾胃功能。
可以飯后進行腹部按摩,將手心放在肚臍上,采用逆時針和順時針交替的方法輕揉肚臍及四周,幫助消化。對小腹適當熱敷也能達到保健效果。熱敷時,可用略高于體溫的熱水袋或熱毛巾,輕輕敷在肚臍上,數分鐘后取下,每天堅持敷1~2次。另外,肚臍也是最怕著涼的地方,平時要注意保暖,多穿高腰的褲子。
膝蓋,養生關鍵詞:扭轉、摩擦膝蓋。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腿部衰老最先體現在膝關節上。膝關節是人體各種活動中負荷最大的關節之一,走、坐、臥、跑、跳等活動都離不了它,因此受傷幾率也大。中老年人可以每天早晚將兩手搓熱,分別放在兩膝關節處,用手按揉,左右各30次,以膝部感覺微熱為佳。還可以兩腿并攏,屈膝半蹲,兩手扶膝,輕輕轉動膝部。經常按摩膝蓋使其氣血流暢、防病治病。
另外,生活上需要注意一些細節,比如上下樓梯時,讓腳尖先著地,可以加大緩沖距離,對膝關節起到保護作用。女性不要長時間穿高跟鞋,研究發現,這是女性膝蓋疼痛、關節受損的主要原因。不當的運動方式也會傷害膝關節,老年人和肥胖人士可選擇散步、慢跑、游泳等對膝關節損傷較小的運動。
腳部,養生關鍵詞:泡、曬、動、晃。
腳是人體“第二心臟”,有多個穴位和成千上萬個末梢神經,與人體各個臟器的健康密切相關,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充分開發這個“特區”的保健潛能,對預防某些疾病有一定益處。張湖德認為,隔兩三天用熱水泡腳,每次半小時,是非常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起到溫經通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如果在泡腳水中加入一些有助氣血運行的中藥,如當歸、紅花、三七等,效果會更好。另外,專家們還推薦了幾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曬腳強體:將兩腳心朝向太陽曬20~30分鐘;動趾健胃:胃的經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可常動動腳趾、用腳趾夾東西;晃腳解乏:仰臥,兩腳抬起懸空,然后搖晃兩腳,最后像蹬自行車那樣有節奏地轉動。
養生穴位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肚臍的位置就是我們的新闕穴。這也是長壽的血液,也是中醫肚臍治療的重要位置。一般來說,看一個人的肚臍形態就能知道那個人的體質狀況。如果肚臍很深很圓,就意味著生命力旺盛,也意味著脾臟的強壯。如果肚臍縱向生長,意味著不舒服、寒冷的侵犯、摸肚臍周圍的皮膚,皮膚會變冷,平時脾胃虛寒嚴重。平時脾胃虛弱,消化慢或暴飲暴食,導致脾胃受傷,患上胃腸疾病、打嗝等疾病。這時都可以使用中充血。我們可以通過艾灸使艾灸軟化10分鐘。我們的胃很舒服,很暖和,里面的氣流很順暢,肚子能發出咕嚕的聲音。
腳三里是養生尿血,可以治療慢性病,特別是脾胃方面的問題。《四總穴歌》有肚子里的三里油的句子。也就是說,肚子里的脾胃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用它來治療。可以說,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忙碌的一天都很累。在中醫保健方面,很多人的身體關鍵血液每天都可以接受按摩,產生良好的健康效果,起到預防疾病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谷合血在虎口、這個血液主管頭部和五官疾病。早上起床按摩這個穴位,可以預防牙齦疼痛、眼睛疲勞、喉嚨痛、耳鳴、面神經麻痹、打嗝、頭痛、眼睛紅腫痛、鼻出血等問題。內觀穴位于手掌內側水平線處2英寸,兩條腱之間。這種血液主管心臟疾病,可以預防胸敏、心慌、心絞痛等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年齡大的人,早上起來按摩這個穴位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足三里位于外務區目前3英寸,脛骨外1英寸。這個血主管胃腸疾病,是全身的保健血。早上起床按摩這個穴位,可以預防胃腸疾病的發生,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早上起床按摩這三個穴位,通過頭部、胸部、腿部的經絡受到刺激,使血液自由通行,恢復正常運行,可以很好地通過經絡,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按摩是我國自古以來治療養生和疾病的方法。養生常用血33601,正明血,有緩解眼睛疲勞、保護視力的作用。頭部維度點,緩解頭痛,停止嘔吐;下關點、耳部健康特殊效果;風池穴,熱醒腦預防感冒;百惠點緩解抑郁和無聊;人們有降低血壓的效果。手部三里穴可以消除肘部炎癥;內關點防治心悸失眠;緩解曲池點胳膊麻痹;養老金點舒京通過血液循環寬胸氣;合谷穴可以緩解各種疼痛。祖桑利點胃腸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永泉點促進睡眠;大椎穴、感冒發熱頸椎病的治療;臧中學慢煩胸民等。只要堅持,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經絡養生專業知識有哪些?
經絡養生的專業知識:
1、經脈穴位養生法便是應用扎針、艾炙、推拿等方式,刺激性經脈、穴道,以激起元精,做到調合血氣、充沛新陳代謝、通利經脈、提高身體健康等目地的一種養生秘訣。
2、繡法根據提、插、捻、轉等不一樣技巧,具有調節五臟六腑、疏通經絡的作用。艾灸療法是依靠艾火爆力,灸灼、薰熨穴道,以做到溫疏通經絡、調理五臟六腑的實際效果。
3、推拿用力對身體經穴開展按、拿、點、推、揉具有運作血氣、運動健身除病的功效。三種方式都有專長,既可獨立運用,又可按需綜合性實施,要是實際操作得法,一般對身體沒有受損的與副作用。如能堅持不懈,不可多得簡易、易行、好用、合理的健康養生除病良法。
4、由于經絡理論源遠流長,人體經絡穴位主題鮮明,扎針、艾灸療法、推拿等操作步驟繁雜,非經專業學習培訓訓練者,不適合輕率實施,不然,非常容易釀出安全事故。
5、點人群中主要以右手中指指肚按人中穴。人群中別稱排水溝,為督脈穴,點胺此穴可醒神醒神,用以神志昏迷、驚風與腰脊強痛等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經絡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