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身體保養
冬至艾灸的好處有哪些
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之所以出現季節和時序的變化是因為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變化。一般而言,每一段時序各有不同的主氣,比如:“春夏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陰氣盛而陽氣衰。”人與自然相應,人體內在的陰陽自然也要受到自然影響。冬至陰極一陽生,艾灸神闕正當時,莫負一年好光景,確保來年一身輕。
艾灸神闕穴好處多多
要激發元神、元氣,就要到它們居住的地方去找它們,這個地方就是神闕。神闕是一個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要穴。
冬至是我國夏歷(農歷、陰歷)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重要的節氣。它類似于一天當中的子時,此時是陰極一陽生,即陽氣開始生發起來了。冬天是可以進補的時節,因為冬天的熱全在體內可以把一些很不容易消化的東西都消化掉;同時還可以做一些身體方面的輔助措施。比如,可以買艾條來熏神闕穴的周圍。神闕穴是連接我們先天后天的一個很根本性的穴位。在冬至陰陽交接的時辰或此前此后的四天里艾熏神闕穴,對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艾灸神闕穴好處多多,你可以選擇隔姜灸或隔鹽灸。冬至前四天加冬至加冬至后四天共九天灸神闕保你來年不得病。冬至陰極一陽生,艾灸神闕正當時,莫負一年好光景,確保來年一身輕。
“灸”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灼”,是灼體療病之意。“灸法”是利用溫熱刺激皮膚穴位,激發經絡的功能,達到調節機體臟腑功能來預防或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灸法不但對寒性疾病和虛證有很好療效,同時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素問》有:“年四十,陽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灸法有多種形式,現代常用和平常所指基本是艾條灸。
“冬至灸”是節氣灸的一種
“節氣灸”是艾灸和“時間療法”相結合,利用節氣這個特定的時間,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針對不同的身體狀況選取不同穴位進行灸療的特殊灸法。“冬至灸”是節氣灸的一種,即指在冬至這一節氣進行灸治。冬至是我國夏歷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長,之后白天慢慢變長,此時“陰極一陽生”,從這天開始,陰消陽長,陽氣生發。故冬至灸能順應自然界陽升之氣,天人合一,大大增強艾灸溫補之力,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是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思想的體現。
冬至灸的穴位首選“關元”。關元穴又名丹田,是任脈上的穴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也就是肚臍正下 4 指處。該穴位具有溫腎壯陽、培元固本、調氣回陽的功能,灸之可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故能祛虛勞百損,壯一身之氣,為歷代強壯保健的主穴。《景岳全書》說:“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關元灸恰好滿足了“補必兼溫”的特點,可達到溫壯元陽,提高人體的強身抗病能力。《扁鵲心書》記載:“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為加強補虛養生作用,可配合神闕、足三里、中脘、肺俞等穴位。
具體操作:
在冬至(加前后4天,共9天)每天下午5-7點腎經當令之時,艾灸為佳。
艾灸時應避風;應凝神靜氣,避免燒灼感,注意體會溫熱感向腹內深透,能達到腰骶透熱為好;艾灸時艾條燒過的灰燼盡量保留在艾條上不要去掉,有灰之火溫熱力微,為文火為補,無灰之火灼熱力猛,為武火為瀉,冬至關元灸溫補養生,應用溫火,但要注意艾灰脫落燒傷皮膚。艾灸前后不宜寒涼,如冷水洗漱、洗澡、外出當風、進食生冷之物等。艾灸適應虛證、寒證及陰證為主,艾灸養生,陽熱、陰虛體質者亦可用之。陽熱者艾灸乃從治之意,引火歸元;陰虛者取其陰陽相長,《丹溪心法》有:“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但陽熱者灸量宜少(猛火艾灸時間短),陰虛者火力宜微(微火艾灸時間長),取“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之意。
艾灸時間:冬至加前后4天,共9天,今年的時間是從12月18日開始艾灸,至26日結束。
方法1 懸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關元穴,間隔2-3公分進行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天每次10~15分鐘。
方法2 溫灸:溫灸器艾灸,將4柱木質溫灸盒的4柱填滿或者適量3年或者5年陳艾絨或者藥艾絨,對準神闕穴、關元穴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天每次1個時辰。局部可墊白毛巾。
注意事項:
( 1 ) 灸時要慎風寒,戒生冷、油膩。
( 2 ) 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
( 3 ) 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不宜艾灸。
( 4 ) 灸后半小時內不要洗澡或者冷水洗手。
( 5 ) 孕婦禁灸。
冬至艾灸原因分析: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初生。陽氣初生時,就像農民育苗,女人懷孕一樣,需小心呵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人只有體內陽氣充足,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益壽之目的。而此時艾灸關元穴即是要將這種初生陽堅固在體內,慢慢生發生長,為體所用。
俗話說“夏養三伏、冬補三九”,而冬至更是補陽的最佳時機,有極大的裨益。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學教授告訴記者,冬至保健灸,顧名思義,即在冬至時,選取具有強身保健作用的穴位,在此穴位上施行艾灸。將節氣、艾灸和穴位三者結合,冬至保健灸能夠起到溫陽補氣,溫經散寒的作用,從而提高機體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還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冬至的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今年是12月22日,即12.18-12.26為今年冬至灸時間。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古代養生修煉均非常重視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人體內陽氣充足,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冬至保健灸正是實現這一目的之中醫傳統保健方法,是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思想的鮮活體現。
具體操作:
在冬至(加前后4天,共9天)每天下午5-7點腎經當令之時,艾灸為佳。
艾灸時應避風;應凝神靜氣,避免燒灼感,注意體會溫熱感向腹內深透,能達到腰骶透熱為好;艾灸時艾條燒過的灰燼盡量保留在艾條上不要去掉,有灰之火溫熱力微,為文火為補,無灰之火灼熱力猛,為武火為瀉,冬至關元灸溫補養生,應用溫火,但要注意艾灰脫落燒傷皮膚。艾灸前后不宜寒涼,如冷水洗漱、洗澡、外出當風、進食生冷之物等。艾灸適應虛證、寒證及陰證為主,艾灸養生,陽熱、陰虛體質者亦可用之。陽熱者艾灸乃從治之意,引火歸元;陰虛者取其陰陽相長,《丹溪心法》有:“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故也。”但陽熱者灸量宜少(猛火艾灸時間短),陰虛者火力宜微(微火艾灸時間長),取“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之意。
艾灸時間:冬至加前后4天,共9天,今年的時間是從12月18日開始艾灸,至26日結束。
方法1 懸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關元穴,間隔2-3公分進行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天每次10~15分鐘。
方法2 溫灸:溫灸器艾灸,將4柱木質溫灸盒的4柱填滿或者適量3年或者5年陳艾絨或者藥艾絨,對準神闕穴、關元穴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天每次1個時辰。局部可墊白毛巾。
注意事項:
( 1 ) 灸時要慎風寒,戒生冷、油膩。
( 2 ) 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
( 3 ) 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不宜艾灸。
( 4 ) 灸后半小時內不要洗澡或者冷水洗手。
( 5 ) 孕婦禁灸。
冬至艾灸原因分析: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初生。陽氣初生時,就像農民育苗,女人懷孕一樣,需小心呵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人只有體內陽氣充足,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益壽之目的。而此時艾灸關元穴即是要將這種初生陽堅固在體內,慢慢生發生長,為體所用。
俗話說“夏養三伏、冬補三九”,而冬至更是補陽的最佳時機,有極大的裨益。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學教授告訴記者,冬至保健灸,顧名思義,即在冬至時,選取具有強身保健作用的穴位,在此穴位上施行艾灸。將節氣、艾灸和穴位三者結合,冬至保健灸能夠起到溫陽補氣,溫經散寒的作用,從而提高機體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還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冬至的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今年是12月22日,即12.18-12.26為今年冬至灸時間。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古代養生修煉均非常重視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人體內陽氣充足,才能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冬至保健灸正是實現這一目的之中醫傳統保健方法,是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思想的鮮活體現。
春夏秋冬共計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該怎樣合理養生保健?
其實,二十四節氣不僅關系著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指導著我們養生!來看看中醫藥專家們總結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表吧!
節氣:小雪、大雪
平時大家都習慣熟吃蘿卜生吃梨,小雪之后不妨反過來。因為梨能潤肺清熱、養陰生津,對于剛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
中醫認為生吃白蘿卜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氣。所以,從清熱生津的角度來說,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虛寒者不要生吃蘿卜。
節氣:冬至、小寒
冬至是養生的重要時間點,中醫認為“冬至一陽生”“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陽氣開始逐漸萌發生長,如果注意養生有利于健康過冬,甚至能為來年春天的健康貯備能量。
俗話說“冬至餃子帶喝湯,不怕身上起凍瘡”。餃子最初是張仲景為治療百姓耳朵凍傷發明的,把驅寒活血的藥攪拌在肉餡里,給凍傷的百姓。
節氣:大寒、立春
大寒前后,年底應酬多、工作忙,缺乏運動,加上暖氣和室外寒冷的輪流考驗,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預防感冒除了加強鍛煉,還可以通過食療增加抵抗力。
節氣:雨水、驚蟄
正月是新年,為趕回家過春節,火車汽車上人多溫度高,易出現上火、口渴、便秘、干咳等癥狀,建議在車上少吃辛辣及鹵制品,不妨吃些柚子、黃瓜等降火。
節氣:春分、清明
春分這個時候的香椿,香味濃郁,鮮嫩清脆,口感和營養都是很好。中醫認為,香椿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
傳統中醫養生認為,人類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與四季相應的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養生保健有著密切的關系,順應四時以養五臟,能使人陰陽平衡,重獲健康。
什么情況下艾灸比較好?
艾灸現在是很常用的一種養生方法 ,因為簡單好使,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艾灸這種方法 。堂姐就是一個中醫師,經常用針刺和艾灸幫人治病 ,據堂姐說,只要會用 ,艾灸是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的。
我一個朋友有婦科疾病,大概就是屬于囊腫那些,那時剛好去醫院做了檢查,檢查完之后,因為聽說艾灸對身體很好,于是朋友也自己艾灸,大概半個月之后去檢查,那些囊腫變小了 ,現在朋友還在堅持艾灸 。
什么情況下艾灸比較好 ?
我們知道艾葉有溫經通絡的作用,所以對于一些寒癥效果是非常好的,主要是以熱治寒,身上的一切寒癥都可以通過艾灸來調理 。同時,在很多情況下也可以艾灸 ,比如說腹痛 ,腸胃不舒服 ,婦科疾病等 。
我生寶寶的時候因為是剖腹產 ,在醫院住了五天才出院 ,在住院期間 ,護士姐姐每天都用艾灸盒幫我艾灸 ,可見艾灸的作用是很廣的 。
剛才說啦,艾灸對于寒癥是最有效果的 ,所以說如果手腳冰冷 ,宮寒 胃寒等,艾灸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是艾灸也要注意一些事項
1.不能太貪心
有些人做艾灸的時候 ,艾熱通達到身體的其他部位,身上暖暖的 特別舒服,所以很迷戀這種感覺,一做就幾個小時 ,其實艾灸做時間太長了也不好,時間太長了身體一下子難以消化適應 ,而且容易上火 ,作用可就適得其反了 。
所以我們在做艾灸的時候可不能太貪心,雖然有時候很舒服吧,但是每天艾灸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兩個小時,尤其是剛開始艾灸的朋友們,應該從短時間開始,慢慢增加時間,讓身體有個適應的過程 。
2.不用做太多穴位
有些人做艾灸的時候 ,總感覺這里不舒服要做一下 ,那里不舒服也要做一下 ,來來去去 ,全身上下都做完了,但是又聽說時間不能太長,所以每個穴位只做個三兩分鐘,其實大可以不必這樣,如果我想要做的穴位比較多 ,可以分為兩組或者三組 ,每天做2--3個穴位就行,一般不要超過五個 。下一次就做另一組穴位 ,如此循環就好 。
3.艾灸要注意保暖
做艾灸的時候 ,我們身體注進去的是熱量 ,所以在艾灸之后 我們一定要注意保暖 ,不要吹風扇 ,不要吹空調,不要到風口上去站著 ,不要喝涼水,適當喝些熱水 ,溫度一定要比體溫高 。
其實做艾灸需要注意的事項還很多 ,如果有興趣的話最好去了解一下再做 ,不建議自己在家盲目做艾灸 。
芒種是什么意思,芒種是什么節氣,芒種節氣
芒種已過兩日。6月5日至6月20日,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從芒種開始,就進入了典型的夏季氣候。此時雖還不到最炎熱難耐的三伏天,但氣溫已明顯升高,尤其是正午時分,悶熱汗涌。
芒種時節,是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搶收的季節,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時候。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正如俗語“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
養心免傷神
“暑易入心”,對應農忙時節,人的調養在這個時段反而更要注意養心閑,防暑熱。“汗為心之液”,氣候炎熱,暑濕較重,動則汗出,身體易疲倦,難免損耗心神。老年人、職場人士應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平和心境,情志曠達,避免焦慮、憂郁、動怒、情緒大起大伏,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大椎
取穴:正坐低頭,于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此時用艾灸養生可每日溫灸大椎穴15-20分鐘。《類經圖翼》有語:“心藏神,肺藏魂,陽經得溫煦即可滋心肺,養神魂。”因此,芒種時節養心灸應主灸陽經穴位。我們的身體尤以背部近頭頸部陽氣最盛,為陽中之陽,而大椎穴便是這陽中之陽的重要之穴。大椎還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相會之處,艾灸大椎穴,能夠貫通手足各條陽經之氣。
養腎固元氣
在中醫理論中,心和腎堪稱一對“兄弟”,二者相互為用、相互制約,即中醫所說的“心腎相交”。由于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以助腎陽,共同溫養腎水,使腎水不寒;而腎陰必須上濟于心,以滋心陰,共同涵養心陽,使心陽不亢,人體才能健康安泰。腎氣,是指腎精所化之氣。現代人由于經常熬夜、飲食規律不當,無論男女都很容易腎氣不足,容易出現腰膝冷痛、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病癥。腎氣不足也是加速衰老的原因之一。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氣海
取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建議腎精不足的人,養心的同時再艾灸關元、氣海兩穴,有利下焦,培補元氣。關元穴是足三陰交和任脈交會之處,一身元氣之所在,氣海穴更是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之大穴。
祛濕健脾不可少
芒種至夏至這段時間,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艷陽和暴雨時有交錯出現,暑濕凝滯。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會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粘滯,故易阻遏氣機,得病后多纏綿難愈。濕氣傷及脾胃,很多人會感到中氣不足,時常食欲不振、飯后腹脹、氣短乏力。此時可熬煮薏米紅豆粥清熱健脾,祛濕排毒。
中脘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天樞
取穴: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足三里
取穴:在小腿前外側,膝蓋凹陷處下方約3寸(4橫指),距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同時,這段時間也是艾灸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最佳時機。每日艾條灸或溫灸罐灸中脘、天樞和足三里,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促進脾胃運化水濕,保持氣機宣暢、胃腸輕松。
晚睡早起勤吃苦
“春夏養生,重在養陽”,芒種應“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此時人應順應晝長夜短,注意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但也要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防曬。
飲食上切忌過食寒涼。夏季在“五味”中對應苦味,主入心經。因此宜減酸增苦,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絲瓜、芹菜、蓮子芯等,不僅清心火,瀉暑熱,還可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進食欲。
節氣灸(九)丨芒種 養生穴位小結:
大椎、關元、氣海、中脘、天樞、足三里,每穴灸15-20分鐘。
*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穴位進行艾灸,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藥熱之氣,對穴位進行熏灼溫熨,以激發人體經絡之氣,溫通氣血,調整陰陽,幫助機體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早知道
艾灸時要做好保暖,避免施灸部位著涼;
艾灸前后要喝一杯溫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灸后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2小時內不要洗澡;
灸后不要吃寒涼飲料、水果和海鮮;
飯后1小時不宜艾灸;女性經期不宜艾灸;
過饑、過飽、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狀態下不宜艾灸;
灸后若有余艾,要用熄滅筒徹底熄滅或放入罐中蓋嚴熄滅;
灸后若出現極大不適或病情加重,請前往醫院辯證施治。
(摘自微信公眾號:一刻艾
擇緣衛道,積田以行生民善。
繼古開今,艾草還為人世芳。
翼以古法艾灸的返本與開新,深入參與推動傳統中醫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