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與飲食養生的原則是什么?-二十四節氣各有什么特色飲食傳統?

          二十四節氣飲食養生的原則是什么?

          四季氣候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生理改變。為使人的身體在這種變化中不生病,保持健康,飲食養生應該研究四季二十四節氣的飲食養生原則,使人體能夠利用飲食來改變身體狀況,克服因氣候變化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達到養生之目的。

          (1)春季養生飲食:以升為主

          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氣候溫暖,人體腠理疏松開泄,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所以飲食除注意清淡外,還需補充大量的營養物質,以供機體活動、生長發育之需要。根據春季特點,應適當選一些扶助正氣、生發元氣的食品,以開發人體之陽,強壯精力。尤其是對久病剛愈、病后或年老體虛、手術后失血虧虛,或兒童體質素弱者,更為必要。

          春季在養生飲食上,應該由冬季的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冬季一般蔬菜品種少,人體攝入的維生素往往不足。因此,在春季膳食調配上,應多采用一些新鮮蔬菜,如春筍及菠菜、芹菜等各種綠色蔬菜。在動物性食品中,應少食肥肉等高脂肪的食物,可以吃類似母雞、蛋、牛奶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用來調補身體。還可以吃些青殼螺螄、鯽魚等,以補中益氣。在味道上,春季應少吃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尤其是度數高的烈性白酒,應少喝或不喝。

          (2)夏季飲食養生:以清為主

          夏季氣候炎熱而又多雨,由于暑熱挾濕,常使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再加上氣候炎熱,使人多喜食生冷寒涼之物,往往因食之太過,又傷脾胃。故在炎暑之季,切忌過食生冷之物,更不可多食油膩厚味或不潔之品,以防痢疾、泄瀉等胃腸道疾病。此時的飲食應以甘寒清淡、利濕清暑、少油之品為宜。如西瓜、冬瓜、綠豆湯、酸梅湯、薄荷湯、綠茶等均為清熱利暑、利濕養陽之品,都是不可缺少的。

          夏天氣溫高,細菌十分活躍,一些含蛋白質、脂肪等豐富營養的食物極易腐敗變質。加之,人在此季節食欲較低,因此,中醫主張“清補”。清補是以涼性食物為主,包括植物性主食及多種綠葉蔬菜、水果等。諸如火腿冬瓜湯、綠豆粥、百合紅棗湯等,也有清暑止渴,生津涼血的作用。

          夏天又是多雨季節,暑濕當令,食欲不佳,可運用赤豆、薏米等既健補脾胃、化除濕邪,又性質平和、補而不膩的食品。又由于出汗多,水分和營養物質損耗很大,必須及時補充。

          (3)秋季飲食養生:以平為主

          秋季萬物收斂,涼風初長,燥氣當令。霜露乍降,早晚容易受涼,咳嗽氣喘等病易于復發。此季人們食欲大增,因為在夏季消耗的體力要靠此季節增加營養來補充。因此,秋季里飲食宜用甘潤平和之品,即“平補”。既不宜多食辛辣煎烤等燥熱食物,也應忌生冷寒涼之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果蔬豐盛,蘿卜、梨、枇杷、芝麻、白果、銀耳、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核桃等,俱是“平補”佳品。

          此外,還有許多食物,如山藥、扁豆等既含豐富的淀粉、蛋白質、維生素,又具健補脾胃作用;燕窩、銀耳、百合之類,則既能養陰潤燥,又可益中補氣。根據身體情況進行平補,有許多適宜的食品可以選擇。

          (4)冬季飲食養生:以滋為主

          冬季自古以來是人們最重視的進補時節,因為冬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人與天地相應,各種功能活動也處于低潮期,此時最易感受寒邪。所以冬季食補應該順應自然,選擇食物注意益氣補陽及“血肉有情”之品,可以增強機體抗御風寒和外邪的能力。另外,嚴寒天氣,人體的代謝相應減慢,皮膚的血管收縮,散熱少了。在飲食調配上,就要增加一些厚味,如燉肉、熬魚、火鍋等。在調味品上可以選用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蒜等。綠色蔬菜當然是不可缺少的,牛肉、羊肉、狗肉滋養臟腑、增加營養,是冬季滋補佳品。

          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飲食養生原則,補要得法,補要辯證,補要因人、因時、因藥而宜,不盲目進補,才能真正達到健身祛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順應二十四節氣的飲食如何進補?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的肌體虛弱則須補,用補法使人正氣充盈、祛病強身、抗哀防老、延年益壽的目的,就稱為進補。進補,有藥補和食補之分,當以食補為佳。食補應順隨二十四節氣的特點,以及人的生理特點,進補其味。這樣才能做到飲食五味與天人相應,使人體受益,“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矣”。

          1.飲食進補的基本原理飲食進補(簡稱“食補”),離不開食物的性能和應用。

          合理利用食物的性能是食補應用中的具體問題,主要是指合理選擇食物、合理烹調加工、采用適當的食晶類型等。首先,必須注意合理選擇食物,如果食物種類選擇得當,又具有相應的食補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體健康的需要,同時又能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反之就可能對人體健康不利或引起某些疾病的發生。

          在一般情況下,食物多采用單獨食用,但為了增強食物的食療效果和可食性,以及營養保健作用,也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應用,食物的這種搭配關系稱食物的配伍。食物之間或食物與藥物通過配伍,由于相互影響的結果,會使原有性能有所變化,因而可產生不同的效果。根據食補的具體情況,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相須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夠不同程度地增強原有食補功效和可食性。如當歸生姜羊肉湯中,溫補氣血的羊肉和補血止痛的當歸配伍,可增強補虛散寒止痛功效;與生姜配伍可增強溫中散寒效果,同時還可去除羊肉的腥膻味。又如菠菜豬肝湯,菠菜與豬肝均能養肝明目,兩者相互配伍可增強補肝明日之功效,長于治療肝虛目昏、夜盲癥等。

          (2)相畏相殺即當兩種食物同用時,一種食物的不利作用能被另一種食物降低或消除,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前者對后者來說是相畏,而后者對前者來說是相殺。如經驗認為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欖能解河豚、魚、蟹引起的輕微中毒,蜂蜜、綠豆解島頭、附子毒等均屬于這種配伍關系。

          (3)相惡即兩種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牽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喪失(產生這種配伍關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銀耳、百合、梨等養陰生津潤燥的食物,又加食辣椒、生姜、胡椒等,就會減弱前者的功能;又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類溫補氣血的食物后,又食綠豆、鮮蘿卜、西瓜等,則前者的溫補功能也會相應減弱。在日常飲食中,這類不協調的食物同時出現在食譜里的情況很少,但是各地習慣不同,而且人們有時可能進食多種食物,所以有時也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4)相反即兩種食物同用時,能產生毒性反應或明顯的副作用。據記載有蜂蜜反生蔥、反蟹,海藻反甘草,鯽魚反厚樸等,但這類情況均有待進一步證實,從人們長期飲食經驗看,食物相反的配伍關系極為少見。

          在多數情況下,食物通過配伍后,不僅可以增強原有的功效,而且還可以產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較之單一的食物有更大的食療價值和較廣的適應范圍。此外也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強其可食性,提高人們的食欲,這就是配伍的優越性,也是食物應用過程中的較高形式。根據以上食物配伍的不同關系,在實際應用中,就可以決定食物的配伍宜忌。此外,還應當指出,一些地區喜歡在做菜時加生姜、蔥、胡椒、花椒、辣椒等佐料,如果佐料與食物的性能相反,不能一概認為是相惡的配伍。如涼拌蔬菜時加入姜、蔥或花椒、辣椒一類佐料,因實際上用量較少,主要僅起到開胃、美食、增進食欲的作用。

          2.飲食進補的目的人一年四季都可進補,主要包含有修補和補充、補益、滋補的意思。其對人體的真正含義是,在中西醫理論指導下,運用傳統或現代科學的方法,通過食物、藥物及其他輔助方法,使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得到修補和補充,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根據中醫的觀點,人的機體只要始終調整在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中,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產生。即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并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藥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

          由于人的生理功能不可一日有停歇,工作勞累、疾病等在一年四季中都可能發生,因而也需要及時的調補,不能機械地認為只有某節令才能進補,以致延誤康復,這就是四季都應進補的原因。

          所謂補是針對虛而言的,只要見到虛的現象,都可以補。虛的現象可表現出各種征狀,叫做虛證。一般所說的虛證,其內容很是廣泛。由于臟腑虧損情況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一致。常見的虛證有陰陽、氣血、五臟虛損等數種。

          (1)陰虛一般表現為營養物質不足而偏于熱象,可見潮熱盜汗,顴紅骨蒸,手足心熱,口燥咽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夜夢紛紜,遺精,舌紅苔少,脈細數。臨床上有心陰虛、肺陰虛、肝陰虛、脾(胃)陰虛、腎陰虛等不同類型。

          ①心陰虛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燥咽干,舌紅少津,脈細數。多見于營養障礙、神經官能癥、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心臟疾患。

          ②肺陰虛表現為干咳少痰,或咳痰挾血,口咽干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甚則午后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疾患。

          ③肝陰虛表現為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健忘心悸,舌紅絳,脈細弦數。常兼見腎陰不足、肝陽上亢等癥。多見于高血壓、甲亢、神經官能癥、貧血等疾患。

          ④脾(胃)陰虛表現為口舌干燥,饑不欲食,脘痞不暢,或干嘔呃逆,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光紅少苔,脈細數。多見于萎縮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便秘等疾患。

          ⑤腎陰虛表現為腰膝酸軟,形體消瘦,眩暈耳鳴,視力減退,健忘少寐,或伴咽干口燥,入夜更甚,五心煩熱,午后潮熱,盜汗顴紅,女子經少經閉或崩漏,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常兼見心陰虛、肝陰虛、肺陰虛。多見于高血壓病、神經官能癥、心動過速、甲亢、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患。

          (2)陽虛一般表現為功能減退而偏有寒象,可見形寒肢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苔白或薄白,脈弱無力等癥。臨床上又可分為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3種類型。

          ①心陽虛除了上述癥狀外,兼見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心前區疼痛,舌色紫暗。常與心氣虛同時存在,嚴重時可伴見腎陽虛癥狀。多見于慢性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齊、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全身衰弱、神經官能癥等疾患。

          ②脾陽虛除陽虛共有癥狀外,兼見面色不華,食少納呆,食后脘腹脹滿隱痛,喜按喜溫,大便溏薄,或肢體水腫,小便不利,或白帶清稀量多,脈弱而沉細。常伴見腎陽虛癥狀。多見于慢性消化不良、泄瀉等腸胃功能減退性疾病,以及水腫、帶下等慢性疾病。

          ⑤腎陽虛除上述癥狀外,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白神疲等癥更為明顯,男子陽痿,女子宮冷不孕、帶下清冷。可兼見脾陽虛之癥,伴五更泄瀉,大便完谷不化,腹部冷痛,或伴嚴重水腫,按之皮膚凹陷不起;也常與心陽虛等癥同時并見。多見于全身性衰弱、慢性消化功能障礙、慢性腎功能減退、性功能減退等疾患。

          (3)氣虛臟腑功能減退所表現的癥候,見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自汗,“動則加尉,舌淡,脈虛無力。可伴見脘腹墜脹,食后更甚,脫肛,子宮脫垂,或見崩漏,便血等。一般可表現為心氣虛、肺氣虛(兼衛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類型。

          ①心氣虛表現為心悸氣短,動則更甚,面色蒼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代。多見于心陽虛所見的疾患。

          ②肺氣虛表現為神疲體倦,咳喘乏力,動則氣短,聲音低怯,面色蒼白,舌淡,脈象虛弱。因衛外功能減退,故尚見畏風怕冷,自汗,易感冒等衛氣不足的病癥。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疾患。

          ③脾氣虛表現為食少納呆,食后腹脹,大便不實,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面黃,舌淡苔白。若伴見脾氣下陷,可有言語低怯,氣短乏力,食后即脹,脘腹重墜,便意頻數,或久泄脫肛,或子宮脫垂等癥。脾氣虛不能統血,可見便血,皮膚紫癜,婦女月經過多或淋漓不凈。多見于腸胃功能減退,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崩漏等疾患。

          (4)血虛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失眠心悸,健忘,唇色淡白,舌淡,脈細無力。可有心血虛、肝血虛不同表現。

          ①心血虛除血虛癥狀外,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等癥候為主。可見于貧血、神經官能癥、習慣性流產等疾患。

          ②肝血虛除血虛癥狀外,以眩暈耳鳴、寐少夢多、眼睛干澀、視物模糊或雀目、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顫動、爪甲不榮、婦女經量減少或閉經不行等癥為主。可見于貧血、神經官能癥、月經不調、夜盲等疾患。

          (5)腎精不足癥見智力減退,骨骼發育不良,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動作遲鈍’骨骼萎軟,囟門遲閉,或見“雞胸”、“龜背”等;成人須發早白早脫,齒搖,健忘,足痿無力,男子少精不育,女子經閉不孕等。多見于小兒發育不良,成人不孕不育、性功能減退、早衰等疾患。

          以上各種虛損病癥一年四季都能發生,并不僅限于某一季節才會見到。因此,對于虛證而言,無論它們在哪一季節出現,都應該及時進補以保持健康的身體。

          3.飲食進補的基本特點保健養生的四季食補并不等同于現代醫學的“營養學”和“飲食學”,它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總結了歷代食療營養的寶貴經驗而形成的,具有中醫學的鮮明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預防為主預防為主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之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種防患于未然的預防思想不僅貫徹在運用一般的醫療行為(如藥物、針灸等)中,以防治疾病、消除各種致病因素,也充分體現在中醫食物的四季補養中。如《千金要方》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指出不注意飲食營養衛生,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說明了注意飲食衛生對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的“預防”包括無病防病和有病防變兩重意義,四季食物療養也是如此。人體在未病之時或患病之后,都需要注意營養衛生和調理,并以飲食作為調治疾病、防止疾病加重或并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飲食療法效果不夠滿意或失效時,才訴諸藥物治療。如《千金要方·食治》相當明確地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遣疾者,可謂良醫。”《素問》亦強調指出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人們必須注意不要一味用藥物攻伐病癥,而應該在用藥物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后,隨即用飲食調養正氣,祛盡余邪,否則藥物將會在治病的同時損及人體正氣。

          (2)辨證配食辨證論治(就是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不同的病情,結合病人的精神、體質以及環境等各種因素,全面綜合分析,從而正確地辨認出不同的“證”,然后針對不同的“證”施以恰當的治療,以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是中醫治療學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中醫的精髓之一,這一原則貫徹于中醫的多種療法中,同樣也體現在食物調養中。

          多種疾病都有其飲食宜忌,講求飲食宜忌,是疾病能否早日痊愈,抑或趨于惡化的關鍵,必須十分注意。在中醫的食物調養中,特別重視脾胃功能。胃為水谷之海而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能運化水谷精微而把食物的精華輸送到全身,是后天給養的來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強弱,對于戰勝瘸邪、協調人體陰陽、強壯機體、扶正祛邪、恢復機體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地說,大多數疾病的病程中,脾胃功能是減弱的,食欲大多呆滯,對此必須特別注意;即使是與病癥相宜的飲食,也應適當控制,切忌進食過多,反而增加脾胃負擔,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復發即所謂“食復”,或引起其他病癥。對于虛弱的病人,雖然很需要在飲食上給以調補,但由于其脾胃功能衰減,因而不能以滋膩厚味來滋補,應給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補養食物,以促進食欲,逐漸增強脾胃功能。

          總之,應根據病人脾胃消化、吸收、運化的功能狀態而給予不同的膳食,這是辨證配食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在辨證配食時,要根據病證的陰陽、虛實、寒熱,根據《內經》中提出的“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治療原則,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治療。對虛證,要注意區別是陰虛還是陽虛而給予補養的食品,陽氣虛弱者應該甘溫益氣,以便陽氣旺盛,陰精虧損者應該補益精血,以使陰精充足;陰虛火旺者宜用甘涼清補(清補的食品主要有山藥、蓮子、百合、冰糖、桑椹、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綠豆、鴨、甲魚、蚌肉、鴨蛋、面筋、牛乳、薏苡仁、粳米、小麥等),陽虛畏寒者宜用辛甘溫補(溫補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雞、鴿、鱔魚、海參、淡菜、荔枝、桂圓、核桃、板栗、紅糖、胡蘿卜、糯米等)。對于實證,則要辨別是哪種實邪,如病由熱邪引起,要給予清涼的飲食(如西瓜、鮮藕等),如病由寒邪引起,就要用溫熱的飲食(如干姜、羊肉、紅糖等)。

          再次,還要辨明疾病屬于哪一臟腑,根據病癥所在的臟腑采用不同的飲食進補方法。如《靈樞·五味》曰:“脾病者,宜食糯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茸;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采、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這種依據臟腑辨證進行配餐的飲食方法,并非雜亂搭配,毫無原則的,而是以中醫五行生克為其理論基礎的。例如牛肉、棗、葵等既用于脾病又用于肝病,這是由于甘可入脾補脾,而甘味又可以緩肝之苦急,不致使肝木偏旺而克脾土,從而使脾病得以康復。

          此外,歷代的勞動人民還在實踐中總結了不少對某些疾病具有特殊效果的食補方法,如蔥白、豆豉驅散風寒,馬齒莧治痢疾,鯉魚、赤小豆利水等,都可以根據病情適當選用。以上所舉飲食進補的例子說明,在實際工作中如能掌握辨證配食這個食補原則,就能靈活變化,應付自如。

          (3)性味辨解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療作用,是因為它們與藥物一樣,本身也有性味的偏勝。我們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針對疾病的性質,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祛邪扶正,使陰陽平衡,恢復健康。

          藥有藥性,食物有食性,食陛和藥性一樣,可分為四氣(或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熱溫涼、辛甘酸咸苦。但是,食物的四性不如藥物的四性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只分成溫熱性和寒涼性兩大類,而介乎兩大類之間者則歸入平性(即不冷不熱之類)。食物之溫熱寒涼,是根據它們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來決定的,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食物屬寒涼性(如發熱時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薺等),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食物一般屬于溫熱性(如陽虛的人食用羊肉、生姜等食物)。

          食物之性味必須與疾病的屬性相適應,不同的證有其不同的飲食禁忌。如寒證應忌生冷、瓜果等寒冷性食物,而宜食溫性、熱性食物;熱證宜食寒涼、平性食物,忌食溫熱性食物,應忌辛辣、姜、蔥、蒜、煙酒及油炸之類;陽虛宜溫補,忌食寒涼;陰虛者宜清補,忌食溫熱性食物。又如肺結核患者,大多數屬于陰虛體質,應禁忌辛辣動火、傷陰傷絡的食物,若食之可能引起咳血;水腫病者,必須忌鹽,因鹽屬咸寒之品,可使水腫加重;肝陽上亢之體,應忌進食動風或動火之食物,若食辛辣、溫熱之物,易致動風升陽,使病情加劇。

          食物的五味與治病的關系非常密切,不同昧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一般認為:

          辛味,具有行氣、活血、發散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表證及氣血阻滯的食物多含有辛味(如蔥、姜、薄荷、辣椒、胡椒等),辛而溫的食物則兼能散寒。

          甘味,具有和中緩急、補益中氣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虛證及拘急疼痛的食物多為甘味(如蜂蜜、飴糖、甘草等),甘味食物而質潤者則兼能潤燥(如蜂蜜等)。

          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虛汗、泄瀉和遺精諸證的食物多含有酸味(如烏梅、山植等)。

          苦味,具有宣泄、燥濕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熱證秘結心煩、肺氣上逆喘促,以及寒熱濕證的食物多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萵苣等)。

          成味,具有散結、軟堅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硬結、瘰疬等的食物多含有成味(如海帶、海蜇、海藻等)。

          此外,疾病所在的臟腑不同,其所需食物的味也不盡相同,《索問·五臟生成篇》說:“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可見飲食進補與食物的“味”的密切天系,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加以選擇。

          (4)責在調和既然食物有不同之性味,各種性味又各歸于不同的臟腑,那么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須講究食物的五味調和、注意食物補養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節制宜忌的規律,這樣才能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則強身防病,以及延年益壽的目的。

          首先,食物的宣忌與正常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理活動,以及患病情況下的陰陽調和、機體修復、扶正祛邪等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奉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指人體應使攝入之食物五味比例協調,這樣才能使人體陰陽氣血及臟腑功能協調,正氣旺盛,身體健壯。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幾味,五味即失去調和,則可由于五味有所偏勝,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正氣受損,病邪易乘虛而入。對于病人而言,五味之調和更要講究,切忌偏嗜某味,否則將加重病情,變證叢生。這是因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煩心”,從而使人發生各種變證。同樣,對食物的寒熱溫涼,也應注意調和,不宜多食偏熱偏寒之食物。

          飲食禁忌,是指患者在病癥過程及其恢復期,應當注意某些與疾病不相宜的食物不可食。尤其在疾病恢復期,由于人體病后邪氣甫去、正氣未充,腸胃不勝過度負擔,如仍貪食厚昧或飲食過飽,則腸胃復損,病邪復侵,病癥可能再度復發,中醫所謂“食復”、“病遺”即指此而言。如對外科瘡瘍,民間一般有忌食某些魚類、海產等“發物”的說法。

          還有,食物的搭配需要互相配合。將不同性味的食物適當搭配在一起食用,可產生協同作用,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如黃芪加薏苡仁,可以加強滲濕利水作用;赤小豆配鯉魚,則利水作用更好;又如水產物一般多屬寒性,烹調時需加蔥、姜等,目的之一就是以蔥、姜的辛溫來調解水產食物的寒性。此外,還要十分講究藥物與食療的互相配合問題,即在藥療的同時要注意選擇與藥療相宜的食品。中醫書籍中提出了不少服藥時的食物禁忌,例如服牛膝時忌牛肉,商陸忌犬肉,桔梗、烏梅忌豬肉等等。這些經驗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也值得我們參考、驗證。同時,應當注意食物的性味與所服藥物的性味有否矛盾。服熱藥時應配以熱性食物,若食了寒性食物,即能影響藥物的療效或引起不良反應,故必須盡量避免;服發汗解表藥時,要禁忌生冷及酸性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會使藥物的發散作用不能發揮,從而影響療效;服滋補藥(如參類、鹿茸等)時,禁食蘿卜,因為蘿卜為破氣、傷氣之物,會使此類藥物失效;服健脾、和胃、寬中藥物時,忌食豆類、油膩食物等。

          4.飲食進補的基本方法選擇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通過食物與中藥配伍,經加工,可以制成體現中醫汗、下、溫、清等不同法則的飲食,主要有補氣益脾法、補血滋陰法、補腎益精法和益胃生津法等。

          (1)補氣益脾法補氣益脾法是補氣法與健脾法的總稱。補氣法具有補肺氣、益脾氣、增強臟腑功能、強壯體質等作用,適用于氣虛體質和氣虛證病人;益脾法具有健脾除濕、益氣升陷等功能,適用于脾虛體弱或表現為脾虛證的病人。

          ①補益肺氣法選用補益肺氣的食物,或補益肺氣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用以治療肺氣虛證的方法。如選用大棗、飴糖、蜂蜜、雞肉和人參、黨參、黃芪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肺虛氣弱,喘息短氣,語聲低怯,易感冒或汗出等癥。

          ②補益脾氣法選用補益脾氣的食物,或補益脾氣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用以治療脾虛證的方法。如選用糯米、大棗、豬肚、雞肉、鵪鶉和黨參、白術、山藥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脾虛,精神困頓,四肢乏力,食少便溏等癥。

          ⑤健脾除濕法選用健脾除濕的食物,或健脾除濕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脾虛濕困證的方法。如選用蓮子、芡實、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茯苓、白術和鯽魚、鱔魚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脾虛水濕不運,面浮身重,四肢腫脹,腸鳴、腹瀉等癥。

          ④益氣升陷法選用補益元氣的食物,或補氣升陽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氣虛下陷證的方法。如選用雞肉、羊肉、鴿肉、鯽魚、大棗制成飲食,治療氣不攝血證的方法,稱為益氣攝血法。如選用花生、大棗、龍眼肉、鱔魚、墨魚和黃芪、三七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氣不攝血的吐血、便血、齒衄、肌衄、崩漏等癥。

          (2)補血滋陰法補血滋陰法是補血法與滋陰法的合稱。補血法具有增強機體生血功能,補充血液不足和補心養肝、濡養身體等作用,適用于營血生化不足,久病血虛及各種失血后之血虛證;滋陰法具有滋補陰液、濡養筋骨、涵斂陽氣等功能,適用于陰虛體質或熱病久病后陰液不足的病人。

          ①益氣生血法選用具有益氣生血的食物,或補氣養血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氣血虧虛證的方法。如選用胡蘿卜、菠菜、花生、大棗、龍眼肉、雞肉、豬肝、羊肉和黃芪、當歸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氣血兩虛之面色蒼白、爪甲無華、眩暈心悸等癥。

          ②補血養心法選用補血養心安神的食物,或具有補血養心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血不養心證的方法。如選用龍眼肉、荔枝、大棗、葡萄、豬心、雞肉和人參、當歸、酸棗仁、茯苓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癥。

          ⑤補血養肝法選用補血養肝的食物,或補血養肝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肝血不足證的方法。如選用胡蘿卜、菠菜、豬肝、雞肝和枸杞、桑椹、何首烏、當歸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肝血虧虛,視物昏花,眩暈脅痛,驚惕,手足麻木等癥。

          ④滋陰熄風法選用滋養肝陰、平肝熄風的食物,或滋陰熄風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陰虛風動證的方法。如選用桑椹、黑豆、鱉肉、牡蠣肉、雞子黃和龜板、鱉甲、白芍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肝陰不足,虛風內動的手足蠕動,筋脈拘急,頭目眩暈等癥。

          ⑤滋陰清熱法選用滋陰清熱的食物,或滋陰清熱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陰虛陽盛證的方法。如選用梨、藕、龜肉、鱉肉、牛乳、雞子黃和生地黃、龜板、枸杞、桑椹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陰虛火旺之五心煩熱,骨蒸盜汗,潮熱顴紅等癥。

          (3)補腎益精法補腎益精法具有補腎氣、充元陽、填精髓、強筋骨等功能,適用于腎氣不足,精髓虧虛所致發育遲緩、早衰或遺精不育等癥。

          ①補腎滋陰法選用補腎滋陰的食物,或補腎滋陰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腎陰不足、精血虧虛證的方法。如選用芝麻、黑豆、枸杞、桑椹、牛乳、畢乳、豬腎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腎虛虧損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消渴,遺精等癥。

          ②溫補腎氣法選用溫補腎氣的食物,或溫補腎氣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腎氣虛弱證的方法。如選用胡桃仁、栗子、韭菜、豇豆、狗肉、麻雀肉和肉蓯蓉、淫羊藿、附子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夜尿清長,陽痿,遺精等癥。

          ④填精補髓法選用填精補髓的食物,或補腎益精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精髓不足證的方法。如選用芝麻、黑豆、龜肉、海參、淡菜、豬脊髓、羊脊髓和肉蓯蓉、鹿茸、枸杞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腎精虧虛之腰膝酸痛,足膝痿軟,須發早白,虛贏少氣,發育遲緩等癥。

          (4)益胃生津法益胃生津法是益胃生津法與潤燥生津法的合稱。益胃生津法具有益胃陰、生津液的功能,適用于津液不足之消渴口干,便秘等癥;潤燥生津法具有潤肺燥、生津液的功能,適用于肺燥津傷,咳嗽咽干等癥。

          ①益胃生津法選用養胃陰、生津液的食物,或益陰生津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胃陰虛虧或津枯腸燥的方法。如選用梨、甘蔗、荸薺、藕、牛乳、芝麻、蜂蜜和麥冬、石斛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于胃陰不足,口渴口燥

          二十四節氣各有什么特色飲食傳統?

          一、立春

          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立春養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內通風,加強身體鍛煉。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溫、發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薦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薦白蘿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蔥、辣椒、苘蒿、卷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萵苣、竹筍、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二、雨水

          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此時養生要注重養護脾臟,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于調理肝臟,保持肝氣順暢。

          宜:多吃新鮮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蘿卜、山藥、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筍、藕、荸薺、蘿卜等。水果有柑橘、蘋果、香蕉、雪梨、菠蘿等。水產類有鯽魚。其他為紅棗、蜂蜜、蓮子等。

          三、驚蟄

          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應肝的屬性。此外,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要注意嚴防。

          宜:多吃新鮮蔬菜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蘿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藥、春筍、甜椒、洋蔥。水果有梨,海鮮有螃蟹。其他為蓮子、銀耳、芝麻、蜂蜜、雞、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否則反傷脾胃,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四、春分

          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此時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較易發,要注意防護。

          宜:進食辛、甘溫偏之物。主食選擇熱量高的,并要多攝取蛋白質,宜清淡可口。推薦食物有胡蘿卜、卷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韭菜等新鮮蔬菜,柑橘、檸檬、蘋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蓮子等干果,豆漿等飲料。

          五、清明

          太陽黃經15度時為清明。清明后雨水增多,自然由陰轉陽,這時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氣升發太過或肝火上炎。

          宜:清涼的寒性食品,并減少甜食和熱量大的食物的攝入。吃些柔肝養肺的食物,如薺菜、菠菜、山藥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銀耳、香菇、牛蒡、鯇魚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涼的水果也應吃些。

          六、谷雨

          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谷雨。除了精神養生來調節情緒外,還可食用一些能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食物。

          宜:食富含維生素B、堿性、養陰潤肺、暖胃健脾及調節人體情緒的食物。豆類有黃豆、大豆。蔬菜有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西紅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檸檬等。其他有海帶、天然綠藻類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過量。

          七、立夏

          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立夏以后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此時胃病較易發,要注意防范。

          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還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熱利濕的食物,適量補充蛋白質。蔬菜有洋蔥、土豆、冬瓜、芹菜、西紅柿、黃瓜、絲瓜、山藥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蘋果、桃、草莓、西瓜等。干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產類有海參、泥鰍、鯽魚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類、奶類等。

          八、小滿

          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此時人的生理活動處于一年當中最活躍的時期,故消耗的營養較多,需要及時進補。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涼的食物,但不可過于寒涼。推薦蔬菜有黃瓜、胡蘿卜、冬瓜、絲瓜、荸薺、藕、西紅柿、山藥等。肉類有鴨肉等。水產類有鯽魚、草魚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九、芒種

          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此時雨多且潮濕,天氣悶熱異常,極易傷脾胃。另外,由于經常生吃食物、痢疾高發,要注意防范。

          宜:以清補為原則。此時要多食蔬菜、豆類、水果,適當補充鉀元素,糧食以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含鉀元素較高為主,水果為香蕉,蔬菜為菠菜、香菜、油菜、卷心菜、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藥等。

          十、夏至

          太陽到達黃經90度為夏至日。由于夏季出汗多,體內易丟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較差,所以常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宜多食酸味,常食咸味以補心。適宜的食物有西紅柿、黃瓜、芹菜、冬瓜、蓮藕、綠豆、草莓、杏仁、百合、蓮子等。

          十一、小暑

          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此時剛進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

          宜:以清淡味香為主,飲食上要多注意衛生和節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薦食物有西紅柿、山藥、黃瓜、西瓜、蘋果、蠶豆、綠豆、牛奶、豆漿等。

          十二、大暑

          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此時的人體容易被暑、濕等邪氣所侵擾,故要重點防治中暑。飲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濕健脾、益氣養陰的食物,及時補充水分及蛋白質。此時適宜的食物有山藥、蓮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棗、蓮子、綠豆、豌豆、海參、甲魚、雞肉、鴨肉、瘦肉、雞蛋、牛奶、蜂蜜、豆漿、綠茶等。

          十三、立秋

          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視這秋天的開始。立秋會帶來“秋燥”的相關疾病,應多吃些潤肺的食物。

          宜:適當多食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應常食用,這些包括蘿卜、西紅柿、山藥、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蓮子、桂圓、糯米、粳米、枇杷、菠蘿、乳品、紅棗、核桃、蜂蜜、芝麻等。

          十四、處暑

          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濕偏熱,雨后氣溫偏涼,易引發風寒或風熱感冒。

          宜:吃溫補食物,飲食宜清淡,多吃些堿性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適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黃瓜、苦瓜、冬瓜、南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芝麻、豆類及奶類等。

          十五、白露

          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白露是天氣轉涼的標志。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潤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包括竹筍、蘿卜、胡蘿卜、鮮藕、梨、蘋果、紅薯、小米、鴨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十六、秋分

          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此時要特別注重保養內守之陰氣,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宜:適宜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飲食應以溫、淡、鮮為佳,如藕、鴨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銀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十七、寒露

          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此時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注意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以免耗散精氣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潤的食品,可健胃養肺潤腸,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這類食物包括蘿卜、西紅柿、蓮藕、胡蘿卜、冬瓜、山藥、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鴨肉、牛肉、豆類、海帶、紫菜、芝麻、核桃、銀耳、牛奶、魚、蝦等。

          十八、霜降

          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此時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補氣養胃。

          宜:以平補為原則。適宜的食品有洋蔥、芥菜(雪里蕻)、山藥、蘿卜、紫菜、銀耳、豬肉、牛肉、梨、蘋果、橄欖、白果、栗子、花生等。

          十九、立冬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為立冬。民間把立冬作為冬天的開始。此時飲食應以增加熱量為主,起居養生重點重防“寒”。

          宜: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鈣和鐵的食物。適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卷心菜、白蘿卜、胡蘿卜、綠豆芽、油菜、洋蔥、西紅柿、紅薯、蘋果、香蕉、棗、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類、羊、牛、雞、魚、蝦、海帶、牛奶、豆漿、蛋類、核桃、杏仁等。

          二十、小雪

          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為小雪。此節氣前后,天氣陰暗,容易導致或復發抑郁癥,因此,要選擇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調節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熱粥。熱粥不宜太燙,亦不可食用涼粥。昆時適宜溫補,如羊肉、牛肉、雞肉等;同時還要益腎,此類食物要腰果、山藥、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選香蕉。

          二十一、大雪

          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本時節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同時此時也是食補的好時候,但切忌盲目亂補。

          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溫補食物有蘿卜、胡蘿卜、茄子、山藥、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鯽魚、海參、核桃、桂圓、枸杞、蓮子等。

          二十二、冬至

          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為冬至。此時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宜:食種類要多樣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物要溫熱熟軟,并且要清淡。宜食胡蘿卜、西紅柿、梨、獼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二十三、小寒

          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小寒節氣正處于“三九”,是一年當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人們應注意“養腎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來防御寒冷對人體的侵襲。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薺菜、南瓜、羊肉、豬肉、狗肉、雞肉、鱔魚、鰱魚、木瓜、櫻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等。此時比較適合吃麻辣火鍋和紅燜羊肉。

          二十四、大寒

          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所以應注意防寒。

          宜: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風寒邪氣的侵襲。飲食方面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適當增加生姜、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二十四節氣申遺了!快收藏這份節氣養生表

          24節氣與養生之道

          立春:“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雨水: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驚蟄:《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志生。”這是說,春天萬物復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對于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的地區要注意保暖。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飲食調養要根據節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而定。主要以“春夏養陽”為原則,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薺菜等。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鍋巴、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

            春分: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

            清明: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對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在降低攝鹽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

            谷雨:“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氣郁結,郁而化火,飲食不節,食滯生熱,肝胃之火上沖于面以及素體陰虛,房勞傷精,致陰虛火旺而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誘發本病。在施治過程中,要究其病因、辯其病癥。對感受風寒者,要以疏通氣血為主;肝胃郁火者,以瀉肝胃之火;陰虛火旺者,應以滋陰降火之法。針刺對該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立夏:“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季節有利于心臟的生理活動,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故立夏之季,情宜開懷,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我們應以低脂、低鹽、多維、清淡為主。

            小滿:“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古代醫家對此病早已有所認識。“風疹”的病因病機不外乎三點:一,濕郁肌膚,復感風熱或風寒,與濕相博,郁于肌膚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二,由于腸胃積熱,復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皮毛腠理之間而來;三,與身體素質有關,吃魚、蝦、蟹等食物過敏導致脾胃不和,蘊濕生熱,郁于肌膚發為本病。風疹可發生于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病迅速,皮膚上會突然出現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塊成片,或呈丘疹樣,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膚異常瘙癢,隨氣候冷熱而減輕或加劇。當我們了解了發病的機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預防和治療。

            飲食調養上對各種類似的皮膚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蔥、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魚、蝦、蟹各種海鮮發物、牛、羊、狗、鵝肉類等。

            芒種: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征,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惱怒憂郁不可有,這樣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于健康。芒種過后,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后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松,“陽熱”易于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另外,我們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咸、過甜。飲食過咸,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宜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癥和高膽固醇癥,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后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它疾病。

            夏至:“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按中醫學的臟與臟之間的關系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系。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小暑: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癥;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只有飲食調節適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飲食偏嗜有過寒過熱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涼,可損傷脾胃陽氣,因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泄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五味之偏是說人的精神氣血都由五味滋生,五味對應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咸味,會使血脈凝滯,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干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骨骼疼痛頭發易脫落。重要的是由于嗜好偏過,不但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還能傷及脾胃以及其他臟腑,而致腳氣病、夜盲癥和癭瘤等疾病。所以飲食五味(酸、苦、甘、辛、咸)要適宜,平時飲食不偏食,病時飲食講禁忌。

            大暑:“谷肉果菜,食養盡之”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醫藥六書》“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制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水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傳統的養生方法十分推崇飲用冷開水。實驗結果也表明。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后,蓋上蓋子冷卻到室溫。這種冷開水在其燒開被冷卻過程中,氯氣比一般自然水減少了1/2,水的表面張力、密度、粘滯度、導電率等理化特性都發生了改變,很近似生物活性細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過細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后,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日本醫學家曾經對460名65歲以上的老人做過調查統計,五年內堅持每天清晨喝一杯涼開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牙齒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這些人中也從未得過大病,由此說來水對人體之重要,是千真萬確的。除水之外,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立秋:秋內應于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  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里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腭,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處暑: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沒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睡眠的作用包括五個方面:

            一、消除疲勞

            睡眠時,人提的精氣神皆內守于五臟,若五臟安舒,則氣血和調,體溫、血壓、心率均相對下降,呼吸及內分泌也明顯減少,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復;

            二、保護大腦

            大腦在睡眠狀態中的耗氧量大大減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腦細胞能量的儲存,幫助恢復精力,提高腦力效率;

            三、增強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體力的再創造過程,還是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現代醫學常把睡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治療頑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四、促進發育

            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兒童的生長速度在睡眠狀態下增快,所以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是兒童身高增長的條件之一;

            五、利于美容

            睡眠對皮膚健美有很大的影響。這是由于在睡眠的過程中,皮膚表面分泌和清除過程加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加快了皮膚的再生,使得皮膚因勞累過度所造成的顏面憔悴、皮膚出現的細碎皺紋在睡眠中得以恢復。所以說,睡眠也是皮膚美容的基本保證。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白露:典型的秋季氣候,我們就不能不考慮到秋季的氣候特點——干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我們講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用蔥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預防治療感冒;用甜菜汁、櫻桃汁可預防麻疹;白蘿卜、鮮橄欖煎汁可預防白喉;荔枝可預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癥;紅蘿卜煮粥可預防頭暈等。苦瓜、蘆筍、馬齒莧等都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秋分:“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譜和菜肴中,又不難發現有很多藥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黃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古代醫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把食物的性能歸納為三大類,即寒涼類、平性類、溫熱類。其中以常見的三百多中食物統計數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更次之。就其作用而言,寒涼性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這類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蘋果、梨、柿子、荸薺、菱角、桑葚、番茄、黃瓜、苦瓜、冬瓜、白蘿卜、絲瓜、蓮藕、茭白、竹筍、慈姑、厥菜、馬齒莧、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帶、螃蟹等等。

            溫熱性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鱒魚等為熱性食物,櫻桃、荔枝、龍眼、杏、石榴、栗子、大棗、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蔥、姜、韭菜、小茴香、鱔魚、鰱魚、淡菜、蝦、海參、雞肉、羊肉、鹿肉、火腿、鵝蛋等為溫性食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無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蓮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黃花菜、洋蔥、土豆、黑、赤、黃豆、扁豆、豇豆、圓白菜、芋頭、胡蘿卜、白菜、香椿、青蒿、大頭菜、海蜇、黃魚、鯉魚、豬肉、豬蹄、牛肉、甲魚、鵝肉、鵪鶉、雞蛋、鵪鶉蛋、鴿蛋、蜂蜜、牛奶等等。

            寒露:“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霜降:最適合來點當令水果,柿子梨子和蘋果,可以多吃,不過涼性的西瓜就得少碰了,因為天氣一冷,涼性的食物吃太多,反而容易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誘發感冒。羊肉爐和其它大補姜湯,因為太過燥熱,會讓口干舌燥的情況火上加油,還是等天氣冷一點再吃吧。

          春夏秋冬共計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該怎樣合理養生保健?

          其實,二十四節氣不僅關系著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指導著我們養生!來看看中醫藥專家們總結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表吧!

          節氣:小雪、大雪

          平時大家都習慣熟吃蘿卜生吃梨,小雪之后不妨反過來。因為梨能潤肺清熱、養陰生津,對于剛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

          中醫認為生吃白蘿卜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氣。所以,從清熱生津的角度來說,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虛寒者不要生吃蘿卜。

          節氣:冬至、小寒

          冬至是養生的重要時間點,中醫認為“冬至一陽生”“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陽氣開始逐漸萌發生長,如果注意養生有利于健康過冬,甚至能為來年春天的健康貯備能量。

          俗話說“冬至餃子帶喝湯,不怕身上起凍瘡”。餃子最初是張仲景為治療百姓耳朵凍傷發明的,把驅寒活血的藥攪拌在肉餡里,給凍傷的百姓。

          節氣:大寒、立春

          大寒前后,年底應酬多、工作忙,缺乏運動,加上暖氣和室外寒冷的輪流考驗,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預防感冒除了加強鍛煉,還可以通過食療增加抵抗力。

          節氣:雨水、驚蟄

          正月是新年,為趕回家過春節,火車汽車上人多溫度高,易出現上火、口渴、便秘、干咳等癥狀,建議在車上少吃辛辣及鹵制品,不妨吃些柚子、黃瓜等降火。

          節氣:春分、清明

          春分這個時候的香椿,香味濃郁,鮮嫩清脆,口感和營養都是很好。中醫認為,香椿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

          傳統中醫養生認為,人類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與四季相應的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養生保健有著密切的關系,順應四時以養五臟,能使人陰陽平衡,重獲健康。

          国产精品特级露脸AV毛片| 奇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jizz国产精品jizz中国|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400部o|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大全| 午夜精品久久久内射近拍高清|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 99久久综合给久久精品|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最新|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入口|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9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91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 |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2019国产精品| 精品麻豆丝袜高跟鞋AV|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