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養肝非常重要,正確的養肝方式主要有哪些?
在春天,你應該在肝臟的醫療保健中做得好。肝臟可以幫助人體排毒。一旦肝臟存在問題,人體排毒功能也會存在問題,人體不能排毒會影響器官的正常運作,這也會引起慢性體。疾病,所以春肝非常重要,你怎么能提高肝臟?
春天非常重要,幾大技巧易于使用
1,揉地筋
肝臟是肝臟,令人驚嘆的是提高肝臟!我們正在尋找什么樣的肌腱,方便順利?道家有一個句子“地球隱藏在腳下”,我們轉過身來,會有一個艱難的世界,這里是地球,其實這個肋骨會去肝臟。如何用肋骨調整這個?最簡單的方法是在您看電視時在地上買一個搟面杖,踩踏上面的滾動。等待這個麩質,你的肝臟柔軟!
2,推肝(在大腿內)
肝臟來自大腳趾,這是膽囊的末端,然后沿著腳回來,然后從小牛的內部,人們會進入生殖器,環生殖器,進入下腹部,然后從胃進入下腹部,通過鼻咽到達頂部的頂部,直接與導演交叉。我們每天都可以通過大腿內部疏松肝臟,并且該方法如下:從大腿根部推到膝蓋上。您還可以用四個手指放下第二個關節。每次推300。
如果您覺得疼痛無法緩解,或者害怕刮傷皮膚,您也可以使用潤滑涂抹一些肥皂或其他潤滑脂。除了肝臟的肝臟外,肝臟也可以打開肝臟,使這個經絡有一個光滑的血液。肝臟的血液是光滑的,“肝臟越過血液”的轉化將是強烈的,身體中的里程將更加彈性。
3,按揉,艾灸太湖洞
噻洪點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點;如果它是肝臟,則非常有必要按下泰莉點!按方法:仔細找到最痛苦的點,當你揉捏時,你應該沿著塔,從前到30座。或直接按壓50。學習后,注意飲食和肝臟。
4,飲食,肝臟,少酸
青色進入肝臟,所以我們吃更多的綠色蔬菜并提高肝臟。 “酸的肝臟”,但在春天,我們會吃更多的酸,并將制作肝臟,肝臟傷害了脾臟。它會讓我們脾臟。另外,脂肪收斂,但它影響了陽氣頭發。所以,我們必須要求煮沸。
春季飲食的兩個建議:
1.辛甘之品助春陽
在早春,你可以幫助春陽,建議食品,棗,花生,小麥粉,蕎麥,玉米等,豆漿,豆腐,紅豆,橙色,金剛,香蕉,蘋果,梨等,你不得不吃一些海產品,雞蛋。在陰虛,您可以選擇鴨,海帶,綠豆,甘蔗汁,荸薺,百合等。有必要吃不太酸,油膩,冷食物,并選擇含有維生素B,E的主食和側面食物,以提高脾胃。
2.更多甜酸和抗“肝臟”
TCM認為人體的肝臟是人體的肝臟之一。建議吃甜食,而冷的東西應該少吃,以免傷害脾胃,也可以防止“肝傷害脾臟”。這應該在春天吃更多甜食,吃不那么酸的食物,因為酸性食物進入肝臟,甜食進入脾臟。彈簧可導致胃酸分泌障礙由于聚重酸,影響消化和吸收,應少吃,油膩,增加脾胃功能。為了防止肝臟和脾臟,你還可以吃更多雅致的棗。
春季怎樣艾灸養生健身
太沖穴
中醫認為,春季所對應的內臟為肝,自然界在春天呈現出萬物生機勃發的景象,人體內氣血的變化也遵循著這種規律,經過秋冬的收藏,陽氣在春天開始生發,所以春季養生要以養肝為主,艾灸也要按照這一規律來進行。 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也就是在肝經氣血運行的根源所在,春季堅持對太沖穴進行艾灸,可以激發肝經的原氣,促進肝經氣血的運行,起到很強的補肝作用。艾灸時可以采取溫灸的方法,使用艾條或者灸盒在穴位處進行艾灸,每天一次,每次15至20分鐘,由于肝主筋,很多朋友在春天出現四肢無力的現象,就是肝經氣血不足的表現,通過一段時間的艾灸會有較大改善。
在對太沖穴進行艾灸的同時,為避免肝氣太盛造成的肝陽上亢、肝火旺盛等現象,需要同時對三陰交進行艾灸,可較好的引火下行,同時,春季陽氣外散于體表,內臟氣血不足,會引起脾胃消化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時要對足三里進行艾灸,可以調節脾胃。
《黃帝內經》把春、夏、秋、冬對應生、長、收、藏。
肝經要每天艾灸2到3個穴位從上到下,時間每個穴位15分鐘,起初可10分鐘左右,貴在堅,肝主血脈 主筋,長期堅持養血脈,補肝血!女人主肝,對女人來說肝是主要的哦! 肝經十四個穴位里,有幾個非常神奇有效,介紹如下: 行間穴——第一、二腳趾縫紋端。該穴屬火,“主身熱”是肝經的子穴,最善治頭面之火,如目赤腫疼、面熱鼻血、心里煩熱、燥咳失眠,酒精脂肪肝,對生殖器方面也有效果,對痛風的腳踝腫疼也很有奏效。故稱“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每天二次強烈刺激,向下按壓。 太沖穴——在行間上二寸的凹陷中。為人身之大穴也。它能在有氣無力時補足血氣;能在頭暈腦脹時降壓氣爽;能在身體虛寒時增加溫度;能在怒發沖關時瀉火入眠;能在月經不調時調理周到。總之它算肝經上的命門了,所以每天常常揉它二分鐘,只有大好,沒有不是,堅持數月必見奇效!
期門穴——位置源自肝臟附近,長期每天堅持刺激,對急慢性肝病會有很大的改善。
大敦穴——針對氣郁不舒的婦科癥,閉經、疼經、崩漏、更年期。男科的陽痿、尿頻失禁,疝氣等。(就是經常多揉、多刺激自己的大拇腳指頭,用愛艾灸熏也很好)
中封穴——為人體保養精血之要穴,為肝經上的“金穴”它可抑制肝火過旺,利通小便,即“溺竅開則精竅閉”,故是固精之妙法。
曲泉穴——膝內側橫紋上方凹陷處。它為護膝要穴,還可平壓,并適用各種肝虛之癥。多揉多收益。
1、春季養生美容 春季與人體五臟之一的肝相應,春天肝氣當旺,借春季的天時重點調養肝的陰陽。 合谷是人體保健的要穴,俗稱“虎口”,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可以稱作是人體的第二保健大穴,每天按揉,可以很好地提高衛陽的功能。冬天和深秋以及夏秋之交的時候適宜艾灸合谷,春季和夏季的時候適合按揉。按揉時應該朝著小指方向按,有酸脹的感覺為度,艾灸時應該拿著艾條在距離穴位約兩指的地方進行灸。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主治肚腹上的疾病,古人認為,按揉或艾灸此穴,可將體內部的邪氣驅逐于三里以外,民間諺稱:“拍擊足三里,勝吃老母雞”。此穴可養胃、補腎、補肺,要配合合谷使用。
魚際,是手太陽肺經的穴位,每天堅持掐揉雙手的穴位,可保肺的平安無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每天早飯前和晚飯前按揉雙側合谷穴各3分鐘,然后再按揉或艾灸雙側魚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load,o,!1):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際和足三里穴各3分鐘。同時,還可服用玉屏風散或者防風通圣散,或者泡點黃芪當茶喝,就可以大大增強衛氣的護衛防御功能。為加強衛氣的防御作用,可以適當吃點辛辣之品。辛味宣散,能將衛氣驅趕到皮膚表面的腠理之中,做到五步一哨,十步一崗,身體的守衛自然固若金湯。補腎要多吃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另外,腎屬水,水最怕土,所以吃多了甜的東西會傷腎,因為甜味與土相對。有腎病的人切記不要吃油炸煎烤的東西,因為太燥,耗傷水分,加重腎虛。
神闋、氣海、關元灸部位:神闋穴在腹部,臍中央。氣海穴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當臍中下三寸。方法:每次一支,對準穴位點燃,灸完為止。每日一次。
作用:復蘇固脫,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理氣和腸。老年人常陽氣不足,真氣虛憊,此法可使“元氣堅固,百病不生”。現代研究證實,此組穴位可全面提高人體免疫力,為后天強壯保健要穴。
春季艾灸除濕效果最佳
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及養生保健的作用,對春季除濕邪更是有他法所無法替代的良效。 胃脾除濕: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如果體內濕氣很重,腸胃不適,可每日或隔日1次,連續施灸2—3周。養生保健可每周1—2次。
頭暈頭痛、精神不振:臨睡前用溫熱水泡腳10分鐘,擦干后上床仰臥,由他人將清艾條點燃,對準足底涌泉穴施行溫和灸,雙足每穴各灸15—20分鐘。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 補腎固元:用艾條灸關元穴5—10分鐘,或用艾罐灸30—40分鐘。長期施灸有理氣和血、補腎固元之功效,能治療濕熱滯下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癥及婦科疾病。治療疾病隔日1次,連續施灸1個月。
飲食調養。立春陽氣初發,要做到合理調攝飲食,注意飲食保健。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則可延年益壽。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可食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牛奶、蜂蜜、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利于發寒散邪,扶助陽氣。陰虛內熱者可吃些鴨肉、海帶、綠豆、甘蔗汁、荸薺、百合等以養陰清熱。
小貼士: 艾灸要找準穴位,疏泄肝氣,首先應選取陰包,太沖; 而健補脾胃,一般會選足三里,中脘,天樞等穴位 。艾灸對疏肝健脾有非常顯著的
果效,不僅增強體質,對女性還有輕身美容的功效。愛美的女性不妨在春天試一試哦
《黃帝內經》 提出:春三月要夜臥早起,披發緩行,廣步于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氣生發) 。 吃:多甘少酸養脾胃
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于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這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復發的原因之一。所以,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蜂蜜是春天最理想的養生飲品。在春天,如果可以每天吃1-2湯匙,對身體會有很好的滋補作用。
其次,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類、牛奶、豆制品、新鮮蔬菜。由于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春季肝氣旺、脾氣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氣不旺,四肢酸軟無力,所以還要補脾。藥補不如食補,補脾多吃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等。此外,梨、藕、薺菜、百合這些東西食性偏涼,有清熱消炎作用,都是春天適合吃的。
穿:早春時節宜“春捂”
古語“春捂秋凍”是有道理的。春天氣溫忽高忽低,如果驟然減衣,最容易受寒生病。上海前陣子,氣溫在3天之內驟降20度,每當這種時候,總是醫院里病人最多的時候。春天,尤其是早春時節,一定不能穿得太少,當然,春捂也有講究,就是不要捂得太厚太緊。出門最好額外帶一件衣服,感到冷的時候穿上,熱的時候脫下。一些愛美的女士一到春天就迫不及待穿上裙裝。其實,氣溫還低的春天就穿裙裝,容易導致寒邪從下身進入,導致腰膝關節受損,甚至導致宮寒經痛,不孕不育。 睡:睡個午覺防春困
春天暖洋洋的天氣,常使人感覺懶洋洋,即使晚上又充足的睡眠,白天仍會昏昏欲睡,這就是所謂的“春困”。春困并非病態,原因是經過漫漫寒冬,人體消耗了不少陽氣,初春時節,陽氣升發不足,所以就覺得困乏。對付春困,必要的話,可以睡個午覺。
食療方面,可以用茯苓煮粥或用蓮蓉龍眼紅棗煮粥,以補脾氣不足,多食肉,枸杞、烏雞等補腎氣不足,這些飲食療法都可緩解春困現象。 行:開春運動宜出外
春天的陽氣在樹林、江河、湖邊的空氣里尤其旺盛,這些地方富含著一種負氧離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勞、調節神經、降壓、鎮靜等功效。運動地點選擇在室外,能改善呼吸、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的狀態,越練越精神。所以春季運動首先要在室外。入春以后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選擇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運動,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另外,春季鍛煉不宜出汗過多。 灸:疏泄肝氣健脾胃
由于春天人體容易肝氣過旺,所以灸療的原則是疏泄肝氣,以免過旺之肝橫逆犯胃,造成胃痛胃脹腹瀉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調的癥狀。疏肝尚須與補脾并重,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不佳,就相當于電池無法充進電去,只出不進,終非長久之計。 疏泄肝氣,首取陰包,太沖;
健補脾胃,一般會選足三里,中脘,天樞等穴。
艾灸疏肝健脾有非常顯著的功效,不僅增強體質,對女性還有輕身美容的功效。
艾灸哪些地方對肝好? 艾灸養肝的好處有哪些?
艾灸功效:肝俞是肝的背俞穴,是肝在背部的反應點,艾灸肝俞,能柔肝并補益肝血,舒經理氣,肝臟功能正常,則能有效分解體內毒素并協助其他臟腑將毒素排泄出去。
肝俞取穴: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艾灸方法:俯臥位,施灸者手拿點燃的艾條,燃端對準穴位所在位置,距離皮膚2-3厘米,灸治10-20分鐘,亦可以用艾灸盒自己灸治。
2 .艾灸功效:章門意指肝經的強勁風氣在此風停氣息,是足厥陰肝經上的穴位,是八會穴的臟會穴,統領五臟疾病,艾灸章門能夠幫助肝疏通氣機,維護肝的疏泄正常。
章門取穴:仰臥位或側臥位,在腋中線上,合腋屈肘時,肘尖處即是該穴。
艾灸方法:手拿點燃的艾條,燃端對準穴位所在位置,距離皮膚2-3厘米,灸治10-20分鐘。
3.艾灸太沖-調和氣血柔和肝
艾灸功效:太沖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向上沖行,太沖是足厥陰肝經上的穴位,艾灸太沖能瀉肝經濕熱,通過經絡的作用,調和氣血,柔肝養肝。
太沖取穴:正坐垂足或仰臥位,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跖骨之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處,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應手處,即為此穴。
艾灸方法:取坐姿,將腳稍往前靠,手拿點燃的艾條,燃端對準穴所在位置,距離皮膚2-3厘米,灸治10-20分鐘。
4.艾灸肩中俞-養肝明目解表宣肺
艾灸功效:肩中俞穴屬手太陽小腸經,位處肩脊中部,內部為胸腔,故能緩解各種原因引起的胸部不適,有解表宣肺,養肝明目的功效。
對于長期勞累,姿勢不當引起的頸肩運動系統疾患有較好的防治作用,也可用于治療目視不明,瘰疬等癥。
肩中俞取穴:位于背部,當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處。
艾灸方法:取俯臥位,用艾條溫和灸法灸肩中俞5-20分鐘,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為度。
5 .艾灸功效:期門穴屬足厥陰肝經,為肝經之募穴,肝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肝失疏泄,體內毒素無法正常排出,可見便秘,口臭等癥,艾灸刺激本穴可疏肝健脾,理氣活血,增強肝臟的排毒功能。
期門穴取穴:位于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處。
艾灸方法:用艾條溫和灸法灸期門穴5-20分鐘,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為度。
春季養肝的養生知識是什么?
1、運動養肝
很多上班族,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坐在電腦面前,“久視傷肝,久坐傷骨”。適當開展體育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又可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的目的。
2、飲食養肝
“酸入肝”,春季生東風,肝氣旺盛,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此時宜減酸增甘,調養脾胃。可食用大棗、蜂蜜、枸杞、蓮子等甘味食物。春季要多食蔬菜,如:春筍、薺菜、菠菜、紫菜等,飲食多樣化。
3、情志養肝
中醫理論認為肝為剛臟,五行歸木,喜條達,惡抑郁,主疏泄。春天去聽音樂會、看戲劇、郊游、晨練、遠足、與朋友傾訴等活動,可疏肝理氣,調養情志,將胸中的郁悶之氣排出,使肝氣舒暢。
4、推拿養肝
養肝護肝可以經常按壓肝腧穴和太沖穴。肝腧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是肝臟在背部的反應點,刺激此穴有利于肝臟疾病的防治。而太沖穴位于足背部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是肝經的原穴,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在此穴都可體現。用拇指指尖對穴位慢慢地進行垂直按壓即可。推拿治療的過程可使接受治療者心身徹底放松,有助于順氣開郁、緩解緊張焦慮情緒。
擴展資料: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辦舉辦的“陽春三月話養生”科普講座上,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教授提醒大家,春季養生需從飲食、起居、運動、情志多方面進行積極、合理的調節,使得機體保持健康,適應冬去春來的季節變化。
溫長路認為,春季飲食的基本原則是養陽為本,養肝為先,飲食方面宜清淡。他建議一要適當增加一些酸性食物,以滿足肝的基本需求;二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降低對肝的損害;三要注意調節情志,避免生氣傷肝。同時,春季宜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如蔥、蒜、韭菜等蔬菜。
溫長路建議,春天應當適當捂一捂,可減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患的發生。此外,應多到室外曬曬太陽,把衣物定期拿出去曬一曬,無論是對驅除寒氣還是增進健康都大有裨益;運動方面也應量力而行,以“慢運動”為主。避免因過度運動造成津液耗傷、陽氣損傷,從而有悖于“春夏養陽”的原則。溫長路認為,春游、放風箏、散步、慢跑、打太極以及并不劇烈的球類運動都是春季運動的良好選擇。
參考資料:人民網-春季養肝正當時 四個方法有效養肝
肝不好能做艾灸嗎?
春季養肝艾灸哪些穴位
1、神闕穴
神闕穴位于腹部中 央,這個穴位是常見的養生穴位。中醫認為,艾灸神闕穴可以起到培元固本、調理腸胃的功效,同時它對于養肝也有一定的效果。春季艾灸此穴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幫助人們抵抗疾病。
2、魚際穴
魚際穴是手部的一個穴位,中醫認為,魚際穴具有瀉火的功效,所以當我們感到肝氣旺盛的時候可以通過艾灸、按摩此穴達到降肝火的目的。另外,如果我們在春季感覺體內氣血、經脈受阻,那么也可以艾灸魚際穴來通經脈、活氣血。
3、中封穴
很多朋友對中封穴不了解,中封穴位于腿部,在中醫上,這個穴位能抑制肝火過旺,艾灸中封穴還有保養精血的功用,對于男性朋友來講,多多養護此穴是很有必要的。
4、太沖穴
太沖穴是養肝的一個重要穴位,這個穴位是肝經氣血運行的根源所在,建議人們在春季多艾灸太沖穴,這樣做能起到刺激肝臟,讓肝臟氣血更加活躍,改善肝血不足的目的。
5、三陰交穴
人們對三陰交穴應該不陌生吧,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艾灸三陰交穴也能養肝。這是因為三陰交穴有調肝補腎、調節脾胃的功效,所以在春季艾灸此穴對肝臟也有不錯的養護功效。
除了艾灸穴位以外,春季多注意生活細節也能起到養護肝臟的功效哦。